專利名稱: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氣體泄漏檢測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檢漏儀與被測件的氣路連接部分包括氣路組件、機殼 面板、密封閥、測試口,測試口接頭或密封閥垂直安裝于檢漏儀某一面板的外部,這樣安裝 方式使得檢漏儀測試口接頭或密封閥的機械部分伸出儀器的機殼面板過長,給包裝運輸 帶來不便,且搬運時極易損壞測試口接頭或密封閥,甚至會因測試口接頭或密封閥受外力 觸碰而影響檢漏儀內部氣路組件的密封性,致使檢漏儀無法正常工作。檢漏儀使用過程中,需要定時自檢儀器。儀器自檢時,對于測試口沒有安裝密封閥 的檢漏儀,需要先拆卸下與被測件連接的軟管,再裝上儀器配帶的堵頭螺絲,密封緊固在檢 漏儀的測試口上,進行儀器密封性能的自檢標定。儀器密封性自檢合格后,再擰下緊固的堵 頭螺絲,裝上與被測件連接的軟管。儀器的測試口往往因為堵頭螺絲的多次緊固和拆卸造 成檢漏儀自身泄漏,同時也給操作者帶來很大的不便。儀器測試口接頭是內外通孔,目前大都是因垂直于機殼面板的安裝方式,使測試 接口為水平位置,水平的通孔容易引入灰塵、水滴、雜物等在充、放氣過程中進入密封氣路 組件中,造成儀器損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上述現有技術產品所存在的不足,而 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工藝可靠、故障率低、使用方便、產品包裝簡單、搬運安全的檢漏儀的連 接裝置。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目的可以通過技術方案來實現—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包括檢漏儀與被測件的氣路連接,即包括檢漏儀中測試 接口氣路連接的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測試氣路組件和被測件;測試接口包括相互連接的高壓軟管、球閥和測試口接頭,球閥通過高壓軟管連接 測試氣路組件;檢漏儀通過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測試氣路組件、高壓軟管、球閥和測試口接頭向 被測件充氣、平衡、壓力測試,檢漏儀檢測出被測件的泄漏量;特別是檢漏儀中測試接口氣路連接包括球閥、球閥安裝支架、球閥手柄和高壓軟 管,球閥通過球閥安裝支架緊貼地安裝在后面的機殼面板上,且用螺釘固定,測試接口中氣 路連接的球閥與機殼面板平行;球閥的上端通過高壓軟管與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和矩形的測試氣路組件軟連接, 球閥的下端通過測試口接頭、高壓軟管與被測件軟連接,即球閥的下端與被測件連接,安裝 方向是豎直向下,球閥和高壓軟管上面置有防護罩覆蓋保護;球閥作為連接測試氣路組件與被測件的通斷開關,決定檢漏儀與被測件氣路連通 與否,自檢和測試的轉換方便,需要自檢時,擰動球閥手柄,使檢漏儀與被測件的氣路關斷, 用于自檢;擰回球閥手柄,開啟球閥,使檢漏儀與被測件氣路連通,使檢漏儀進行檢測。作為對現有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球閥的下端與被測件連接,安裝方向是豎直向下, 安裝方向或是偏移小于360度。球閥通過球閥安裝支架緊貼地安裝在后面的機殼面板上,且用螺釘固定,球閥或是直接用螺釘緊貼固定在機殼面板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對于現有技術,檢漏儀連接被測件的測試接口中的球閥緊貼著“臥在”檢漏儀機 殼面板上,即用球閥安裝支架將球閥壓扣固定在機殼面板上,球閥一端通過高壓軟管和檢 漏儀的測試口接頭和測試氣路組件軟連接,球閥另一端通過高壓軟管和被測件軟連接,解 決了傳統的“懸臂梁”式垂直于機殼面板的安裝方式,有效地減少了安裝在機殼面板上的閥 件或其它測試口接頭的伸出長度,使得檢漏儀便于包裝搬運。球閥中連接測試氣路組件的一端的高壓軟管上設計有防護罩覆蓋保護,球閥下端 的安裝方向是豎直向下,防止被測件內腔可能有的灰塵、雜物、水滴進入球閥,避免損壞檢 漏儀。由于檢漏儀的連接裝置內部的測試氣路組件通過高壓軟管與球閥一端連接,被測 件再通過高壓軟管與球閥另一端連接,使得檢漏儀的連接裝置的整個連接系統都是軟連 接,從而外部振動變形不會影響儀器內部的密封性能。球閥作為連接測試氣路組件與被測件的通斷開關,打開則檢漏儀與被測件的氣路 連通,檢漏儀呈檢測狀態;關閉則檢漏儀與被測件的氣路斷開,檢漏儀呈自檢狀態,自檢和 測試狀態的轉換非常方便。檢漏儀自檢時,連接被測件的連接高壓軟管無需取下,既方便操作又可降低由異 物進入造成檢漏儀故障的幾率。檢漏儀不工作時測試接口的球閥關閉,避免異物進入損壞 檢漏儀。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產品相比,結構緊湊、工藝可靠、故障率低、使用方便、產品 包裝簡單、體積小、搬運安全性能高且測試性能可靠。
圖1為檢漏儀的連接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測試接口球閥安裝的截面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解釋在圖1、圖2中,1為被測件,2為高壓軟管,3為球閥手柄,4為球閥,5為測試接口, 6為防護罩,7為測試口接頭,8為球閥安裝支架,9為機殼面板,10為測試氣路組件,11為測 試氣路組件連接口。球閥4嵌入在球閥安裝支架8的中央,球閥安裝支架8通過螺釘固定在檢漏儀的 機殼面板9上,球閥4連接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 11的一端通過高壓軟管2與測試氣路組件 10軟連接,球閥4的另一端豎直向下安裝,通過測試口接頭7、高壓軟管2與被測件1軟連 接。球閥中連接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 11的一端的高壓軟管2上設計防護罩6覆蓋保護。球閥4通過球閥安裝支架8壓扣在機殼面板9上,含有球閥4的氣路與機殼面板 9平行,球閥4與機殼面板9為“剛性”連接;測試氣路組件10與球閥4以及球閥4與被測 件1的連接都是“柔性”連接,該“柔性”連接既增加了球閥機械安裝強度,又使外部振動變 形不會影響到儀器內部的密封性能;由于含有球閥4的測試接口 5與機殼面板9平行安裝, 很好地減少了檢漏儀安裝球閥或其它測試口接頭伸出面板的長度,便于運輸、安裝,有效防 止碰撞。[0027]球閥4作為連接測試氣路組件10與被測件1的通斷開關,打開則檢漏儀與被測件 1氣路連通,檢漏儀呈檢測狀態;關閉則檢漏儀與被測件1的氣路斷開,檢漏儀呈自檢狀態, 自檢和測試的轉換非常方便。由于球閥4與被測件1連接的一端豎直向下安裝,并通過高壓軟管2與被測件1 軟連接,被測件1內腔可能有的灰塵、雜物、水滴不會進入球閥4和測試氣路組件10,可以避 免檢漏儀損壞。球閥4和含有球閥4的氣路與機殼面板7平行,球閥4的下端與被測件1連接,安 裝方向或是偏移小于360度。球閥4通過球閥安裝支架8緊貼地安裝在后面的機殼面板9 上,且用螺釘固定,球閥4或是直接用螺釘緊貼固定在機殼面板9上,安裝方便。
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檢漏儀通過檢漏儀的連接裝置向被測件1 充氣、平衡、壓力測試,檢漏儀檢測出被測件1的泄漏量。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中的球閥4作為連接測試氣路組件10與被測件1的通斷 開關,決定檢漏儀與被測件1氣路連通與否。需要自檢時,擰動檢漏儀的連接裝置中的球閥 手柄3,使檢漏儀與被測件1的氣路關斷,檢測檢漏儀自身的密封性能;自檢合格后,擰回球 閥手柄3,開啟球閥4,使檢漏儀與被測件1氣路連通,檢漏儀檢測被測件1的密封性能。
權利要求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包括檢漏儀與被測件(1)的氣路連接,即包括檢漏儀中測試接口(5)氣路連接的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11)、測試氣路組件(10)和被測件(1);所述測試接口(5)包括相互連接的高壓軟管(2)、球閥(4)和測試口接頭(7),所述球閥(4)通過高壓軟管(2)連接測試氣路組件(10);所述檢漏儀通過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11)、測試氣路組件(10)、高壓軟管(2)、球閥(4)和測試口接頭(7)向被測件(1)充氣、平衡、壓力測試,檢漏儀檢測出被測件(1)的泄漏量,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漏儀中測試接口(5)氣路連接,包括球閥(4)、球閥安裝支架(8)、球閥手柄(3)和高壓軟管(2),所述球閥(4)通過球閥安裝支架(8)緊貼地安裝在后面的機殼面板(9)上,且用螺釘固定,測試接口(5)中氣路連接的球閥(4)與機殼面板(9)平行;所述球閥(4)的上端通過高壓軟管(2)與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11)、矩形的測試氣路組件(10)軟連接,所述球閥(4)的下端通過測試口接頭(7)、高壓軟管(2)與被測件(1)軟連接,即所述球閥(4)的下端與被測件(1)連接,安裝方向是豎直向下,所述球閥(4)和高壓軟管(2)上面置有防護罩(6)覆蓋保護;所述球閥(4)作為連接測試氣路組件(10)與被測件(1)的通斷開關,決定檢漏儀與被測件(1)氣路連通與否,自檢和測試的轉換方便,需要自檢時,擰動球閥手柄(3),使檢漏儀與被測件(1)的氣路關斷,用于自檢;擰回球閥手柄(3),開啟球閥(4),使檢漏儀與被測件(1)氣路連通,使檢漏儀進行檢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球閥(4)的下端與 被測件(1)連接,安裝方向是豎直向下,安裝方向或是偏移小于360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球閥(4)通過球閥 安裝支架(8)緊貼地安裝在后面的機殼面板(9)上,且用螺釘固定,所述球閥(4)或是直接 用螺釘緊貼固定在機殼面板(9)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漏儀的連接裝置,包括檢漏儀中測試接口和被測件的氣路連接。測試接口中氣路連接的球閥通過球閥安裝支架緊貼地安裝在機殼面板上,且與機殼面板平行,球閥與機殼面板通過螺釘固定連接。球閥的上端通過高壓軟管與測試氣路組件連接口和測試氣路組件軟連接,球閥的下端通過測試口接頭、高壓軟管與被測件軟連接,且球閥下端的安裝方向是豎直向下,球閥和高壓軟管上面有防護罩覆蓋保護。球閥作為連接測試氣路組件與被測件的通斷開關,打開則檢漏儀與被測件的氣路連通,檢漏儀呈檢測狀態;關閉則檢漏儀與被測件的氣路斷開,檢漏儀呈自檢狀態,自檢和檢測轉換方便。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故障率低、使用方便、包裝簡單、搬運安全。
文檔編號F16K5/06GK201749010SQ20102050696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20日
發明者伍先達, 吳國棟, 吳斌, 汪堯, 邢武, 龍飛 申請人:安徽中科智能高技術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