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種固定結構,尤指一種螺絲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地,戶外電子產品均包括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并采用螺絲配置墊圈或者墊 片的方式鎖緊所述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特別是對于外形尺寸較小的電子產品,只能將墊 圈或者墊片放置在螺絲頭部的下方,這樣螺絲頭部通常顯露在產品的外表面,影響產品美 觀。由于螺絲是以旋轉方式旋入及旋出的,在旋轉過程中會損傷墊圈或者墊片。而且,在使 用過程中,螺絲容易松動,從而影響產品的性能。因此,需采用一種螺絲將所述產品之第一 殼體和第二殼體鎖緊,并使螺絲之頭部隱藏在產品的內部以保證產品外形的美觀,以及采 用一個固定件將所述螺絲固定,以防止螺絲松動。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需提供一種固定結構,以將電子產品之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鎖緊,同時 兼具美觀和防松功能。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固定結構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螺絲及 固定件。所述第一殼體包括同軸且相通的第一孔及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之孔徑大于所述第 二孔之孔徑。所述第一孔包括導引段、第一收容段及第一鎖固段。所述導引段靠近所述第 一殼體外表面處,并設有至少一個內凸的導引塊,所述第一鎖固段鄰近所述第二孔,所述第 一收容段設于所述導引段與所述第一鎖固段之間。所述第二殼體包括導引孔。所述螺絲包 括設有外螺紋的頭部和桿部。所述頭部的外圍設有至少一個導引槽,所述導引槽與所述導 引塊配合,以將所述螺絲裝入所述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內,并使所述頭部鎖固于所述 第一鎖固段,所述桿部與所述第一殼體之第二孔及所述第二殼體之導引孔配合,以將所述 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鎖緊。所述固定件的外圍設有至少一個缺口槽,所述缺口槽與所 述導引塊配合,以將所述固定件裝入所述第一收容段內,并使所述固定件抵頂于所述螺絲 頭部與所述導引塊之間,以防止螺絲松動。優選地,所述第一殼體、所述第二殼體及所述固定件均由塑膠件制成,所述螺絲由 金屬制成。優選地,所述第二殼體之導引孔包括同軸相連的第二收容段和第二鎖固段,所述 第二孔之孔徑與所述第二收容段之孔徑相同,所述第二收容段之孔徑大于所述第二鎖固段 之孔徑。優選地,所述第一收容段與所述第一鎖固段之半徑差等于所述螺絲之頭部的螺牙 高度,所述第二收容段與所述第二鎖固段之半徑差等于所述螺絲之桿部的螺牙高度。優選地,所述第一鎖固段的底部靠近側邊處設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于收容所 述螺絲之頭部鎖固于所述鎖固段過程中所產生的塑膠屑粒。優選地,所述固定件具有彈性。
3[0010]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固定結構采用螺絲鎖緊的方式,將螺絲之頭部收 容于第一殼體之第一鎖固段,其結構簡單,并保證產品外形的美觀度。同時,在鎖緊過程中, 螺絲之頭部的攻牙切削第一殼體之鎖固段的內壁,產生塑膠屑粒,填充收容槽,形成密封, 具有防水功能。而且,采用在螺絲之頭部加裝一個固定件,以防止螺絲松動,進一步保證了 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之間的密封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固定結構未鎖狀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螺絲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固定結構鎖固狀態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固定結構未鎖狀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固定結構包括第一殼 體10、第二殼體20及螺絲30。第一殼體10由塑膠件制成,包括同軸且相通的第一孔101 及第二孔102。第一孔101之孔徑大于第二孔102之孔徑。第一孔101包括導引段1010、 第一收容段1012及第一鎖固段1013。導引段1010靠近第一殼體10外表面處,并設有至 少一個內凸的導引塊1011。第一鎖固段1013鄰近第二孔102。第一收容段1012設于導引 段1010與第一鎖固段1013之間,且第一收容段1012與導引段1010之孔徑相同且稍大于 第一鎖固段1013之孔徑。第一鎖固段1013的底部靠近側邊處設有收容槽1014。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殼體20也由塑膠件制成,包括導引孔201。導引孔201包括 同軸相連的第二收容段2012和第二鎖固段2013,第二收容段2012鄰近第一殼體10之第二 孔102,第二鎖固段2013靠近導引孔201的底部。第二收容段2012之孔徑大于第二鎖固段 2013之孔徑。圖2為本實用新型螺絲30的結構示意圖。螺絲30為自攻牙螺絲,由金屬制成,用 于鎖固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螺絲30包括設有外螺紋的頭部301及桿部303。螺絲 30之頭部301的外圍設有至少一個導引槽302。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引段1010與第一收容 段1012之孔徑不小于頭部301的外徑,第一收容段1012與第一鎖固段1013之半徑差等于 螺絲30之頭部301的螺牙高度。第二孔102之孔徑與第二收容段2012之孔徑相同,并與 桿部303之外徑相適應。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收容段2012與第二鎖固段2013之半徑差 等于桿部303的螺牙高度。圖3為本實用新型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固定結構還包括一個固定件 40。該固定件40與螺絲30之頭部301形狀相同,亦由塑膠件制成,且具有彈性。固定件40 之外圍401設有至少一個缺口槽402。圖4為本實用新型固定結構鎖固狀態示意圖。螺絲30之導引槽302配合第一殼 體10之導引塊1011,以將螺絲30裝入第一殼體10及第二殼體20內。螺絲30之頭部301 收容于第一孔101之第一收容段1012內,螺絲30之桿部303收容于第二殼體20之第二收 容段2012內(如圖1所示)。這樣,螺絲30之頭部將埋設在第一殼體10內,從而美化產品 之外觀。利用工具鎖緊螺絲30,將螺絲30之頭部301鎖入第一孔101之第一鎖固段1013, 桿部303與第一殼體10之第二孔102、第二殼體20之第二收容段2012及第二鎖固段2013 配合,以將第一殼體10及第二殼體20鎖緊。由于螺絲30之頭部301具有自攻牙螺紋,在鎖緊螺絲30的過程中,頭部301將對 第一孔101之第一鎖固段1013的內壁進行攻牙,攻牙過程中螺絲30即與第一孔101緊密 結合,同時會產生塑膠屑粒50,這些塑膠屑粒50最后會灑落于收容槽1014內。當攻牙接近 結束時,螺絲30之頭部301擠壓塑膠屑粒50,從而產生密封效用以具有防水功能。為了防止螺絲30松脫而影響產品的性能,在鎖好螺絲30以后,于螺絲30之頭部 301與導引塊1011之間還加裝固定件40。固定件40之缺口槽402與第一殼體10之導引 塊1011配合,以將固定件40裝入第一殼體10之第一收容段1012內。裝入后,固定件40 抵頂于螺絲30之頭部301與導引塊1011之間,以防止螺絲30松動,進一步保證了第一殼 體10及第二殼體20之間的密封性。本實用新型之固定結構結構簡單,利用具有自攻牙的螺絲30鎖固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以及收容槽1014用于收容鎖緊螺絲30過程中產生的塑膠屑粒50,保證第一殼 體10及第二殼體20的密封性,且具有防水功能。而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固定結構中加裝一 個固定件40,以防止螺絲30松脫而確保整個產品的性能,并進一步保證了本實用新型固定 結構的密封性。
權利要求一種固定結構,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以及鎖固所述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的螺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包括同軸且相通的第一孔及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之孔徑大于所述第二孔之孔徑,所述第一孔包括導引段、第一收容段及第一鎖固段,所述導引段靠近所述第一殼體外表面處,并設有至少一個內凸的導引塊,所述第一鎖固段鄰近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一收容段設于所述導引段與所述鎖固段之間;所述第二殼體包括導引孔;所述螺絲包括設有外螺紋的頭部和桿部,所述頭部的外圍設有至少一個導引槽,所述導引槽與所述導引塊配合,以將所述螺絲裝入所述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內,并使所述頭部鎖固于所述第一孔之第一鎖固段,所述桿部與所述第一殼體之第二孔及所述第二殼體之導引孔配合,以將所述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鎖緊;及所述固定結構還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外圍設有至少一個缺口槽,所述缺口槽與所述導引塊配合,以將所述固定件裝入所述第一收容段內,并使所述固定件抵頂于所述螺絲頭部與所述導引塊之間,以防止螺絲松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所述第二殼體及所述固 定件均由塑膠件制成,所述螺絲由金屬制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殼體之導引孔包括同軸相連 的第二收容段和第二鎖固段,所述第二孔之孔徑與所述第二收容段之孔徑相同,所述第二 收容段之孔徑大于所述第二鎖固段之孔徑。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段與所述第一鎖固段之 半徑差等于所述螺絲之頭部的螺牙高度,所述第二收容段與所述第二鎖固段之半徑差等于 所述螺絲之桿部的螺牙高度。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鎖固段的底部靠近側邊處設 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于收容所述螺絲之頭部鎖固于所述鎖固段過程中所產生的塑膠屑 粒。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彈性。
專利摘要一種固定結構,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螺絲及固定件。第一殼體包括同軸且相通的第一孔及第二孔。第一孔包括導引段、第一收容段及第一鎖固段,導引段靠近第一殼體外表面處,并設有內凸的導引塊,第一鎖固段鄰近第二孔,第一收容段設于導引段與第一鎖固段之間。第二殼體包括導引孔。螺絲包括設有螺紋的頭部和桿部。頭部的外圍設導引槽,導引槽與導引塊配合,使頭部與第一孔配合,桿部與第二孔及導引孔配合,以鎖緊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固定件的外圍設有與導引塊配合缺口槽,以將固定件抵頂于頭部與導引塊之間,用于防止螺絲松動。第一鎖固段的底部靠近側邊處設有收容槽,用于收容頭部鎖固于第一鎖固段過程中產生的塑膠屑粒,以產生密封。
文檔編號F16B39/02GK201650993SQ201020302419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5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5日
發明者鄭仁宗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