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樞紐機構,具體涉及一種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樞紐-支架結構大部分為由冷沖成型或機械加工成型的多個零部件 組裝而成,基本存在如下缺陷一、零部件數量多,成本高。二、裝配過程在配合累積誤差大,不容易實現位置精度要求。三、組裝件產品的結構強度低。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其具有如下 文所述之技術特征,以解決現有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它提供一種一體化的 結構設計,用一副模具成型代替了之前的至少三副模具成型,簡化了產品的結構也降低了 成本,減小了由于零件的配合而產生的累積誤差,同時提高了支架整體的機械結構強度。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樞紐機 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包括底部支撐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以所述的底部支撐體為基 體,所述的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底部支撐體的兩端,且所述的底部支撐 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連接為一體。所述的底部支撐體包括圓環、卡槽及連接圓角;所述的卡槽由第一側支撐體及第 二側支撐體構成,所述的第一側支撐體及第二側支撐體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圓環的兩側,且 所述的第一側支撐體及第二側支撐體分別通過所述的連接圓角與所述的圓環連接為一體。所述的左支撐體包括第一左支撐體及第二左支撐體;所述的第一左支撐體的一端 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的一側,且所述的第一左支撐體與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是一體 的。所述的右支撐體包括第一右支撐體及第二右支撐體;所述的第一右支撐體的一端 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的一側,所述的第一右支撐體呈圓環狀,且所述的第一右支撐 體與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是一體的。上述的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其中,所述的左支撐體還包括左支撐體加強 筋及圓角,所述的圓角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的底部,所述的左支撐體加強筋設置在 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的底部,位于所述的圓角的兩端,且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通過所述的 左支撐體加強筋及圓角與所述的底部支撐體的一端部順滑連接為一體。上述的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其中,所述的右支撐體還包括右支撐體加強 筋及斜角,所述的斜角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的底部,所述的右支撐體加強筋設置在 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的底部,位于所述的斜角的兩端,且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通過所述的右支撐體加強筋及斜角與所述的底部支撐體的另一端部順滑連接為一體。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使之與現有技術相 比,具有以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1、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能夠通過結構的組合,減少零件的數 量,可以由原來至少三副模具才能加工完成的現狀改善為用一副模具就可以實現的加工, 成本低。2、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通過帶有加強筋及過渡圓角的聯接,增 加了整個樞紐_支架裝置的結構強度。3、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通過底部支撐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 的一體化設計,避免了傳統的機械零部件裝配,徹底消除裝配累積誤差,大大地降低裝配難
度。 以下,將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做進一步的說明,然而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可選實 施方式的舉例,其所公開的特征僅用于說明及闡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不用于限定 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可參照本說明書援引的以供參考的附圖,附圖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一個方向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另一個方向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底部支撐體的立體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左支撐體的立體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右支撐體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實用新型內容所公開的內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 案具體如下所述。請參見附圖1、附圖2及附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包括 底部支撐體01、左支撐體02及右支撐體03 ;以底部支撐體01為基體,左支撐體02及右支 撐體03分別設置在底部支撐體01的兩端,且底部支撐體01、左支撐體02及右支撐體03連 接為一體。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是由底部支撐體01、左支撐體02及右支 撐體03三個零部件順滑聯接組合而成,并通過金屬注射成型工藝的方式設計而成的一體 化結構。請參見附圖4所示,底部支撐體01包括圓環011、卡槽012及連接圓角013 ;卡槽 012由第一側支撐體0121及第二側支撐體0122構成,第一側支撐體0121及第二側支撐體 0122分別設置在圓環011的兩側,且第一側支撐體0121及第二側支撐體0122分別通過連 接圓角013與圓環011連接為一體。請參見附圖1及附圖5所示,左支撐體02包括第一左支撐體021及第二左支撐體 022 ;第一左支撐體02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左支撐體022的一側,第一左支撐體021的另一端外接轉軸并配合轉軸傳動,且第一左支撐體021與第二左支撐體022是一體的 左支撐體02還包括左支撐體加強筋023及圓角024,圓角024設置在第二左支撐 體022的底部,左支撐體加強筋023設置在第二左支撐體022的底部,位于圓角024的兩端, 且第二左支撐體022通過左支撐體加強筋023及圓角024與底部支撐體01的一端部順滑 連接為一體。請參見附圖2及附圖6所示,右支撐體03包括第一右支撐體031及第二右支撐體 032 ;第一右支撐體03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右支撐體032的一側,第一右支撐體031呈圓環 狀,第一右支撐體031外接轉軸并配合轉軸傳動,且第一右支撐體031與第二右支撐體032 是一體的。右支撐體03還包括右支撐體加強筋033及斜角034,斜角034設置在第二右支撐 體032的底部,右支撐體加強筋033設置在第二右支撐體032的底部,位于斜角034的兩端, 且第二右支撐體032通過右支撐體加強筋033及斜角034與底部支撐體01的另一端部順 滑連接為一體。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能夠通過結構的組合,減少零 件的數量,可以由原來至少三副模具才能加工完成的現狀改善為用一副模具就可以實現的 加工,成本低;本實用新型通過帶有加強筋及過渡圓角的聯接,增加了整個樞紐-支架裝置 的結構強度;本實用新型通過底部支撐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的一體化設計,避免了傳統 的機械零部件裝配,徹底消除裝配累積誤差,大大地降低裝配難度。上述內容為本實用新型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的具體實施例的列舉,對于其 中未詳盡描述的設備和結構,應當理解為采取本領域已有的通用設備及通用方法來予以實 施。
權利要求一種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撐體(01)、左支撐體(02)及右支撐體(03);以所述的底部支撐體(01)為基體,所述的左支撐體(02)及右支撐體(03)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底部支撐體(01)的兩端,且所述的底部支撐體(01)、左支撐體(02)及右支撐體(03)連接為一體;所述的底部支撐體(01)包括圓環(011)、卡槽(012)及連接圓角(013);所述的卡槽(012)由第一側支撐體(0121)及第二側支撐體(0122)構成,所述的第一側支撐體(0121)及第二側支撐體(0122)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圓環(011)的兩側,且所述的第一側支撐體(0121)及第二側支撐體(0122)分別通過所述的連接圓角(013)與所述的圓環(011)連接為一體;所述的左支撐體(02)包括第一左支撐體(021)及第二左支撐體(022);所述的第一左支撐體(02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022)的一側,且所述的第一左支撐體(021)與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022)是一體的;所述的右支撐體(03)包括第一右支撐體(031)及第二右支撐體(032);所述的第一右支撐體(03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032)的一側,所述的第一右支撐體(031)呈圓環狀,且所述的第一右支撐體(031)與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032)是一體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支撐體(02)還包括左支撐體加強筋(023)及圓角(024),所述的圓角(024)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左 支撐體(022)的底部,所述的左支撐體加強筋(023)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022)的 底部,位于所述的圓角(024)的兩端,且所述的第二左支撐體(022)通過所述的左支撐體加 強筋(023)及圓角(024)與所述的底部支撐體(01)的一端部順滑連接為一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支撐體(03)還包括右支撐體加強筋(033)及斜角(034),所述的斜角(034)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右 支撐體(032)的底部,所述的右支撐體加強筋(033)設置在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032)的 底部,位于所述的斜角(034)的兩端,且所述的第二右支撐體(032)通過所述的右支撐體加 強筋(033)及斜角(034)與所述的底部支撐體(01)的另一端部順滑連接為一體。
專利摘要一種樞紐機構及支架的組合裝置,包括底部支撐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以底部支撐體為基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分別設置在底部支撐體的兩端,且底部支撐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連接為一體。本實用新型能夠通過結構的組合,減少零件的數量,可以由原來至少三副模具才能加工完成的現狀改善為用一副模具就可以實現的加工,成本低;本實用新型通過帶有加強筋及過渡圓角的聯接,增加了整個樞紐-支架裝置的結構強度;本實用新型通過底部支撐體、左支撐體及右支撐體的一體化設計,避免了傳統的機械零部件裝配,徹底消除裝配累積誤差,大大地降低裝配難度。
文檔編號F16C11/04GK201705794SQ20102019110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7日
發明者沈紅嬰 申請人:上海磐宇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