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密接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高壓水聲換能器的性能測試技術,主要是一種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 密接口。
背景技術:
復合材料高壓容器用于測量水聲換能器在高靜水壓力下的性能,由于采用復合 材料,所以這種容器同比鋼制壓力容器質量要輕,透聲性能要好,使用方便。使用時把 被測水聲換能器放置于復合材料壓力容器中,然后再把壓力容器吊放到水池中或寬闊的 湖水中,標校換能器可以直接布置在水中,進行不同壓力下被測換能器性能的測量。目前也有大型的高壓消聲容器,把被測換能器和標準換能器同時放在高壓容器 中。為了滿足測量的遠場要求,這種高壓容器體積重量很大,不宜搬運;需要做消聲處 理,費用很高;同時對低頻換能器測量困難較大。制造復合材料高壓透聲容器,首先要考慮容器開口水密方法。曾經出現過剛制 造好的復合材料壓力容器能夠滿足水密的要求,半年后就不再能保壓了。由于在復合材 料殼板上無法加工螺紋,為了便于金屬蓋子與容器本體進行連接,需要在容器開口處將 一個金屬環預埋到復合材料容器殼體上。由于金屬接口與復合材料的熱膨脹系數不一 致,如不做特殊處理,金屬接口與高壓容器殼體間會滲水,從而使高壓容器無法保壓而 失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正是要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密 接口,提供一種金屬接口與復合材料容器殼體間的水密方法,其結構尺寸科學合理,可 以解決復合材料接口處滲水的問題。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密接口,包 括封蓋、金屬接口和容器本體,所述金屬接口的外圓周上開有溝槽,容器本體上設有與 溝槽配合凸環;金屬接口的內壁和底端面連接處設有卡槽,容器本體和金屬接口連接縫 處設置有橡膠圈,橡膠圈粘接在金屬接口的底端面及容器本體的內壁上,橡膠圈的末端 設有與卡槽相配合的插塊。所述的封蓋與金屬接口之間螺紋連接,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本發明有益的效果是所述水密接口能夠解決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接口處的水密 問題,使一種測量水聲換能器高壓狀態下性能的便捷方法成為可能。
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金屬接口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封蓋1,金屬接口 2,溝槽2-1,卡槽2-2,橡膠圈3,插塊3-1,容器本體4,密封圈5。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所示,這種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密接口,包括封蓋1、金屬接口 2和 容器本體4 (復合材料殼體),所述的封蓋1與金屬接口 2之間螺紋連接,連接處設置有密 封圈5。所述金屬接口 2的外圓周上開有溝槽2-1,容器本體4上設有與溝槽2-1配合凸 環;金屬接口 2的內壁和底端面連接處設有卡槽2-2,容器本體4和金屬接口 2連接縫處 設置有橡膠圈3,橡膠圈3粘接在金屬接口 2的底端面及容器本體4的內壁上,橡膠圈3 末端的插塊3-1插入卡槽2-2中。原理在金屬接口 2與容器本體4粘接部位增加溝槽2-1和凸環配合結構,即增 加兩者間的粘接面積,增加滲水的路線,阻止接口從本體中脫出。金屬接口 2與透聲容 器本體4間的相對位置不變,用一個尺寸相配的橡膠圈3將金屬接口 2與容器本體4間縫 隙擋住。橡膠圈4與金屬接口2和容器本體4間采用柔性膠粘接,當容器內壓力緩慢增 大時,橡膠圈4就被緊緊地貼在容器本體4與金屬接口 2上,阻止水從兩者間滲出。除上述實施例外,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 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密接口,包括封蓋(1)、金屬接口(2)和容器本體(4), 其特征是所述金屬接口(2)的外圓周上開有溝槽(2-1),容器本體(4)上設有與溝槽 (2-1)配合凸環;金屬接口(2)的內壁和底端面連接處設有卡槽(2-2),容器本體(4)和 金屬接口(2)連接縫處設置有橡膠圈(3),橡膠圈(3)粘接在金屬接口(2)的底端面及容 器本體⑷的內壁上,橡膠圈(3)的末端設有與卡槽(2-2)相配合的插塊(3-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密接口,其特征是所述的封蓋(1)與 金屬接口(2)之間螺紋連接,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水密接口,包括封蓋、金屬接口和容器本體,所述金屬接口的外圓周上開有溝槽,容器本體上設有與溝槽配合凸環;金屬接口的內壁和底端面連接處設有卡槽,容器本體和金屬接口連接縫處設置有橡膠圈,橡膠圈粘接在金屬接口的底端面及容器本體的內壁上,橡膠圈的末端設有與卡槽相配合的插塊。本發明有益的效果是所述水密接口能夠解決復合材料高壓容器接口處的水密問題,使一種測量水聲換能器高壓狀態下性能的便捷方法成為可能。
文檔編號F16J13/00GK102022532SQ20101058183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30日
發明者朱城海, 洪有財, 趙涵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