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設置在驅動裝置上的電磁離合器。
背景技術:
JP2000-177391A和JP2000-179233A中公開了一種已知的用于車輛的滑動門的驅
動裝置,包括具有第一旋轉部件、電樞部件、第二旋轉部件和磁力產生裝置的電磁離合器。 第一旋轉部件由用作動力源的電機旋轉,電樞部件通過在軸向上具有撓性的板簧與第一旋 轉部件連接,第二旋轉部件布置成沿其軸向面對電樞部件,磁力產生裝置產生磁力,通過該 磁力,板簧以電樞部件壓配合在第二旋轉部件上以便一體旋轉的方式變形。具體地,根據JP2000-179233A中的驅動裝置,電磁離合器包括傳感器磁體,該傳 感器磁體固定到響應于要被打開或關閉的滑動門的位置而旋轉的第二旋轉部件上,并且該 傳感器磁體用于產生沿其圓周方向變化的磁場。該電磁離合器還包括布置成面對傳感器磁 體并用于檢測磁場變化的傳感器。傳感器磁體形成為環形,并通過粘合劑等大致沿外周面 固定到第二旋轉部件上。由于傳感器磁體通過粘合劑固定到第二旋轉部件上,因此,傳感器磁體向第二旋 轉部件上的可安裝水平降低,同時,由于干燥粘合劑需要時間,可能延長制造時間,從而增 加驅動裝置的成本。此外,在傳感器磁體牢固地固定到由其它材料制成的第二旋轉部件上的情況下, 由于每個部件具有不同的熱膨脹系數,因此,傳感器磁體可由于其間熱膨脹系數的差別而 破裂。另外,傳感器磁體在形成為沿第二旋轉部件的軸向延伸的表面處固定到第二旋轉部 件上,同時,在傳感器磁體與第二旋轉部件之間沿徑向設置有間隙,所以傳感器磁體不能恰 當地沿其徑向定位,另外,由于傳感器磁體的軸向中心相對于轉軸的軸向中心錯位,所以在 傳感器處會出現誤差。根據JP2000-177391A中的驅動裝置,電磁離合器的板簧形成有小環形部、大環形 部和連接件,板簧在小環形部處通過緊固部件比如螺釘、鉚釘等與第一旋轉部件連接,板簧 在大環形部處通過緊固部件比如螺釘、鉚釘等與電樞部件連接,連接件沿板簧的沿圓周方 向布置以便沿板簧的徑向將小環形部連接到大環形部。具體地,根據上述電磁離合器,板簧 的連接件通過磁力產生裝置產生的磁力變形,以使電樞部件壓配合到第二旋轉部件以便在 其間建立接合從而一體旋轉。在不為磁力產生裝置供能的狀態中,電樞部件不向第二旋轉 部件運動,因此板簧(在連接件處)不變形,從而電樞部件與第二旋轉部件脫開。在該狀態 中,第二旋轉部件的旋轉力不傳遞至電機,車輛的滑動門可由使用者手動操作。但是,根據這種結構的電磁離合器,由于板簧通過緊固部件比如螺釘、鉚釘等在板 簧的小環形部處與第一旋轉部件連接,因此,載荷集中地施加到小環形部與第一旋轉部件 之間的連接部上(比如,緊固部件或與緊固部件接合的通孔)。具體地,由于小環形部相對 于與電樞部件連接的大環形部具有徑向向內布置的小直徑,因此,載荷集中地施加到小環 形部與第一旋轉部件之間的連接部上。因此,板簧可能在其連接部處變形,并且板簧可設計成使其厚度增大到超過需要。因此,需要提供一種驅動裝置,在該驅動裝置中,傳感器磁體沿其徑向的定位水平 提高,同時提高可安裝性,減少制造時間并防止驅動裝置的元件損壞,另外可減少載荷集中 地施加到某個部分上的情況。
發明內容
根據本公開的一方面,一種驅動裝置,包括被驅動以便旋轉的第一旋轉部件;電 樞部件,所述電樞部件能夠沿其軸向與所述第一旋轉部件一起運動并能夠與所述第一旋轉 部件一體旋轉;第二旋轉部件,所述第二旋轉部件沿其軸向面向所述電樞部件并能夠相對 于所述電樞部件旋轉;用于通過供能產生磁力的磁力產生裝置,所述磁力用于朝向所述第 二旋轉部件吸引所述電樞部件,以在所述電樞部件與所述第二旋轉部件之間建立連接使其 能夠一體地旋轉;傳感器磁體,所述傳感器磁體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轉部件上用于產生沿所 述傳感器磁體的圓周方向變化的磁場;傳感器,所述傳感器設置成面向所述傳感器磁體以 便檢測所述磁場的變化;和形成有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的固定部件,所述第一爪部與所述 第二旋轉部件接合同時沿所述第二旋轉部件的徑向壓配合于所述第二旋轉部件上,所述第 二爪部與所述傳感器磁體接合同時沿所述傳感器磁體的徑向壓配合于所述傳感器磁體上, 其中,所述傳感器磁體通過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轉部件上。與傳感器磁體通過利用粘合劑固定到轉子(第二旋轉部件)上的已知驅動裝置相 比,在本公開中,可改善可安裝性,同時,由于不需要用于干燥粘合劑的時間,因此可縮短制 造時間。另外,由于第一爪部通過沿第二旋轉部件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而與第二旋轉部件 接合,并且第二爪部通過沿傳感器磁體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而與傳感器磁體接合,因此,傳 感器磁體可沿第二旋轉部件的徑向相對于第二旋轉部件準確定位,同時防止由熱膨脹等引 起的對傳感器磁體的損壞。換句話說,在傳感器磁體牢固地固定到由其它材料制成的轉子 (第二旋轉部件)上的情況下,由于每個部件具有不同的熱膨脹系數,因此,傳感器磁體可 由于其間熱膨脹系數的差別而破裂。另一方面,在傳感器磁體與轉子(第二旋轉部件)之 間設置有間隙的情況下,傳感器磁體不能沿其徑向恰當地定位,另外,由于傳感器磁體的錯 位,在傳感器處可能出現誤差。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由于其間設置有固定部件,因此 可消除對傳感器磁體的損壞和傳感器磁體的錯位。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傳感器磁體通過固定部件固定到第二旋轉部件的外周面 上。因此,可降低磁力產生裝置引起的磁力的不良影響的水平,該磁力用于沿軸向吸 引電樞部件。換句話說,由于傳感器磁體相對于磁力產生裝置產生的磁力(其磁性閉環)設 置在徑向外側,因此,傳感器磁體不會被所產生的磁力不利地影響,從而減小傳感器處的誤 差。另外,根據該實施例,由于固定部件設置在傳感器磁體與第二旋轉部件的外周面之間, 與傳感器磁體直接固定到第二旋轉部件的外周面上的情況相比,傳感器磁體徑向向外地布 置了固定部件的厚度,因此傳感器磁體不會受磁力的不利影響。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磁力產生裝置固定到第二旋轉部件上以便能夠一體地旋 轉,固定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磁力產生裝置的第一供電部件,所述第一供電 部件布置為在外殼處的第二供電部件上滑動,以便通過所述第二供電部件將電力供給到所述磁力產生裝置。因此,與第一供電部件獨立設置的情況相比,可簡化驅動裝置的構造。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傳感器磁體形成為環形,并且固定部件包括沿固定部件 的圓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個第二爪部。因此,形成為環形的傳感器磁體在圓周方向上以均衡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上。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固定部件包括沿固定部件的圓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個 第一爪部。因此,第二旋轉部件在圓周方向上以均衡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上。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沿固定部件的圓周方向相互交替地 形成。因此,第二旋轉部件和傳感器磁體在圓周方向上以均衡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上。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具有撓性的板簧,所述板簧設置在第 一旋轉部件與電樞部件之間用于將第一旋轉部件連接到電樞部件并用于當電樞部件被磁 力產生裝置朝向第二旋轉部件吸引時變形,其中,板簧包括環形部;多個動力傳送片,其 形成為從環形部沿板簧的徑向延伸并與第一旋轉部件連接,所述動力傳送片沿板簧的圓周 方向布置;和多個撓性片,其形成為從環形部沿板簧的徑向延伸并具有比動力傳送片的撓 性水平更大的撓性,并且撓性片與電樞部件連接,撓性片沿板簧的圓周方向布置,其中,動 力傳送片包括沿動力傳送片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旋轉接合面,動力傳送片在所述旋轉 接合面處沿第一旋轉部件的旋轉方向接合第一旋轉部件。因此,與板簧通過緊固部件(螺釘或鉚釘)等與蝸輪(第一旋轉部件)連接的已 知旋轉裝置相比,可降低集中施加到某個部分(比如,第一旋轉部件與板簧連接的部分,在 該實施例中,為壓配合部與壓配合接收部之間的連接部)上的載荷的水平。因此,可減小板 簧的厚度(板簧的厚度可以不必沒必要地增大),同時防止連接部(根據本實施例的壓配 合部與壓配合接收部之間的連接部)的損壞和變形。另外,由于板簧的撓性作用僅設定在 撓性片上,即使在電樞部件被吸引(壓接觸)到第二旋轉部件的狀態下,傳送片的位置也不 會移動并穩定在板簧的軸向上。因此,板簧的旋轉接合面可以恒定的面積沿第一旋轉部件 的旋轉方向與第一旋轉部件正常接合,從而穩定地降低集中地施加到接合部上的載荷的水 平。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動力傳送片和撓性片中的每一個形成為從環形部沿板簧 的徑向向外延伸。因此,與這些片徑向向內延伸形成的驅動裝置相比,可降低集中地施加到某個部 分(比如,連接部)上的載荷的水平。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動力傳送片包括通過彎曲形成以便沿板簧的厚度方向延 伸的壓配合部,并且動力傳送片以所述壓配合部壓配合入第一旋轉部件的壓配合接收部內 的方式與第一旋轉部件連接。因此,與這些元件通過緊固部件(比如,螺釘或鉚釘)連接的驅動裝置相比,可減 少部件的數量,同時可簡化組裝操作。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壓配合部包括沿板簧的徑向延伸形成的壓配合旋轉接合 部,所述壓配合旋轉接合部沿蝸輪的旋轉方向與蝸輪的壓配合接收部的內壁接合。
在該構造中,載荷可沿板簧的徑向施加到寬的區域上,并且可減少載荷集中地施 加到板簧的某個部分(比如,旋轉接合面等)上的情況。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壓配合部包括彎曲部,其通過在動力傳送片的端部進行 彎曲而形成從而具有沿垂直于板簧徑向的方向延伸的面;圓弧部,其從彎曲部沿板簧的圓 周方向延伸而形成;和壓配合旋轉接合部,其通過在圓弧部的端部處進行彎曲而形成,其 中,壓配合旋轉接合部布置為當壓配合部壓配合入壓配合接收部內時沿板簧的圓周方向壓 接觸壓配合接收部的內壁。在該構造中,撓性可容易地施加到壓配合部上,從而沿板簧的圓周方向建立壓配 合旋轉接合部到壓配合接收部的內壁部(在徑向延伸凹部處)的壓接觸。當壓配合部壓配 合入壓配合接收部內時,由于壓配合旋轉接合部布置為沿板簧的圓周方向壓接觸壓配合接 收部的內壁部(在徑向延伸凹部),因此,板簧穩固地壓配合到第一旋轉部件上,同時,可減 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板簧的某個部分(比如,旋轉接合面等上的情況。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撓性片包括輸出側旋轉接合面,所述輸出側旋轉接合面 沿第一旋轉部件的旋轉方向與第一旋轉部件接合并形成在沿板簧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因此,可減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板簧的某個部分(比如,電樞部件與板簧之間的 連接部,特別是本實施例中的緊固通孔和鉚釘)上的情況。盡管由于電樞部件被吸引以便 壓接觸第二旋轉部件而使撓性片的位置沿板簧的軸向部分地變化(位移)(撓性片主要在 其與電樞部件連接的徑向外部處沿軸向位移),由于撓性片仍然在更靠近環形部的部分沿 第一旋轉部件的旋轉方向與第一旋轉部件接合,因此,可減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某個部分 上的情況。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撓性片在其端部處與電樞部件連接并在沿撓性片徑向的 中間部形成有沿撓性片的厚度方向穿過的通孔。因此,由于除沿旋轉方向以外的張力,撓性片不容易變形,而保持彈簧特性(沿軸 向的撓性)以恰當地使電樞部件沿軸向運動。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動力傳送片和撓性片沿板簧的圓周方向相互等角度地交 替地形成。因此,旋轉力可以均衡方式傳遞。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動力傳送片和撓性片形成為從環形部徑向向外延伸,并 且軸承固定到第一旋轉部件的中心通孔內,能夠與第二旋轉部件一體旋轉的旋轉軸插入穿 過所述軸承(16),軸承(16) —體地形成有調節部,環形部沿第一旋轉部件的軸向相對于第 一旋轉部件的運動通過所述調節部進行調節。因此,動力傳送片可不沿軸向變形,同時減小元件數量的增加。在動力傳送片沿軸 向的位置恒定設定的狀態下可防止動力傳送片沿軸向變形,并且旋轉接合面在一定的區域 沿旋轉方向與第一旋轉部件正常接合,從而有助于減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某個部分上的情 況。
從以下參照附圖的詳細說明將能更好地理解本公開的上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性, 其中
圖1示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2示出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的截面;圖3示出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的蝸輪和板簧的平面圖;圖4示出沿圖3中的IV-IV線看的驅動裝置的截面;圖5示出用于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視圖;以及圖6示出用于說明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的固定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至6說明與本公開有關的實施例。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通過電纜或 類似部件與車輛的滑動門連接,并用于致動滑動門以便使其打開或關閉。如圖1所示,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包括用作動力源的電機1、組裝到電機1上的輸 出部2和組裝到輸出部2上的控制電路部3。電機1用作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并由直流 (比如,直流電機)致動以驅動蝸桿Ia旋轉。蝸桿Ia設置在輸出部2的殼體11上以便向 內突出。輸出部2包括殼體11、殼體蓋12、蝸輪13、板簧14、電樞部件15、軸承16、轉子17、 旋轉軸18、線圈部件19 (見圖幻、固定部件20、傳感器磁體21、用作傳感器的霍爾IC22 (見 圖2)等。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的電磁離合器由用作第一旋轉部件的蝸輪13、板簧14、 電樞部件15、軸承16、用作第二旋轉部件的轉子17和用作磁力產生裝置的線圈部件19 (見 圖2)形成。外殼由殼體11和殼體蓋12構成。殼體11包括固定部11a,殼體11由其固定到電機1上;蝸桿Ia容納其內的蝸桿 容納部lib ;和蝸輪13容納其內的蝸輪容納凹部11c。蝸桿容納部lib形成為圓筒狀以便 從固定部Ila伸出,蝸輪容納凹部Ilc形成為具有底部的圓筒狀。蝸輪容納凹部Ilc具有沿 與蝸桿I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軸線,并布置成與蝸桿容納部lib連通。在蝸輪容納凹部Ilc 的底部,圓筒部Ild形成為向外和向內突出并穿過蝸輪容納凹部Ilc的底部,如圖2所示。 圓筒部Ild具有與蝸輪容納凹部Ilc相同的軸線。如圖1和2所示,殼體蓋12形成為具有底部的圓筒狀,并通過螺釘N以殼體蓋12 的開口的端部接觸蝸輪容納凹部Ilc的開口的端部的方式固定到殼體11上,以便在其間限 定大致密封的容納空間K(以下稱之為容納空間K)。蝸輪13以蝸輪13嚙合蝸桿Ia的方式旋轉地設置在容納空間K(比如,蝸輪容納 凹部Ilc內的容納空間K)內,從而通過蝸桿Ia的旋轉轉動蝸輪13。在每個圖中,蝸桿Ia 和蝸輪13的齒部未在圖1和2中示出。電樞部件15設置成經由軸向上具有撓性的板簧14可與蝸輪13 —體地旋轉。特 別地,該實施例的蝸輪13由樹脂制成,并形成為具有中心通孔13a的大致圓盤狀,如圖3所 示。在蝸輪13的一個表面(在圖2中靠近殼體蓋12的上表面)上,以凹進方式形成多個壓 配合接收部13c。根據該實施例,三個壓配合接收部13c等角度地形成為沿蝸輪13的圓周 方向在其間具有120度的間隔。每個壓配合接收部13c形成為包括周向延伸凹部13d和徑 向延伸凹部13e。周向延伸凹部13d形成為相對于蝸輪13的軸線X沿蝸輪13的圓周方向 延伸。徑向延伸凹部13e形成為從周向延伸凹部13d的圓周方向的兩端沿徑向向外延伸。 壓配合接收部13c形成有在其開口部周圍延伸的傾斜面13f。傾斜面13f形成為從蝸輪13的一個端面向壓配合接收部13c的底部傾斜。在蝸輪13的第一端面1 上,如圖3和4中所示形成多個可接合凸部13g和13h。 根據該實施例,三對可接合凸部13g和13h (總共六個可接合凸部)等角度地形成,以沿蝸 輪13的圓周方向在其間具有120度的間隔。該對可接合凸部13g和1 設置成當沿蝸輪 13的軸向看時相對于直線Ll對稱,直線Ll設定為穿過軸線X和壓配合接收部13c的沿蝸 輪13圓周方向的中心。每個可接合凸部13g和1 形成為包括第一動力傳送部13i和第 二動力傳送部13j。可接合凸部13g和1 布置成使得第一動力傳送部13i延伸為當沿蝸 輪13的軸向看時平行于直線Ll且第二動力傳送部13j延伸為當沿蝸輪13的軸向看時平 行于直線L2。直線L2設定為穿過軸線X和沿蝸輪13的圓周方向彼此靠近設置的壓配合接 收部13c之間的間隔的中心。每個可接合凸部13g和1 形成為使得第一動力傳送部13i 和第二動力傳送部13j在其徑向內端處連接,以便形成邊緣為圓形并向軸線X凸出的V形。 在蝸輪13的第一端面1 上,輔助可接合凸部13k形成在彼此靠近設置的第二動力傳送部 13j之間的直線L2上。另外,在蝸輪13的第一端面1 上,在蝸輪13的徑向外端部和輔助 可接合凸部13k的徑向外部處形成臺階部131,并且臺階部131的表面設定為低于第一端面 13b。此外,在蝸輪13的第一端面1 上,凹部1 !形成為沿對應于直線Ll的線(在沿蝸 輪13的圓周方向彼此靠近設置的壓配合接收部13c之間的間隔的中心處)在蝸輪13的徑 向上延伸。板簧14形成有環形部14a、多個動力傳送片14b和多個撓性片14c。動力傳送片 14b沿板簧14的圓周方向布置,以便從環形部Ha沿板簧14的徑向延伸并配合入蝸輪13 內。比動力傳送片14b更具撓性的撓性片Hc沿板簧14的圓周方向布置,以便從環形部 Ha沿板簧14的徑向延伸并與電樞部件15連接。根據該實施例,三個動力傳送片14b和三 個撓性片14c等角度地交替形成,以沿板簧14的圓周方向在其間具有60度的間隔。環形部14a的內徑與蝸輪13的內徑(中心通孔13a的直徑)大致相同,并且其外 徑稍微小于通過連接可接合凸部13g和1 的徑向內端形成的假想圓。每個動力傳送片14b包括旋轉接合面14d,可接合凸部13g和13h(具體在第一動 力傳送部13i的端面處)可與旋轉接合面14d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接合。旋轉接合面14d 形成在沿板簧14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具體地,當沿板簧14的軸向看時的動力傳送片 14b的寬度大致與成對設置的可接合凸部13g和1 之間的間隔(具體地,彼此靠近設置的 第一動力傳送部13i的端面之間的間隔)相同。根據該實施例,動力傳送片14b的寬度設 定為稍微小于可接合凸部13g和1 之間的間隔,以便在組裝操作期間,動力傳送片14b沿 蝸輪13的軸向平順地插入第一動力傳送部13i之間。沿板簧14的徑向延伸的動力傳送片 14b的兩個側面設定為旋轉接合面14d。每個可接合凸部13g和1 沿蝸輪13的軸向的高 度(具體地,第一動力傳送部13i的側表面的高度)設定為與動力傳送片14b的厚度大致 相同,動力傳送片14b與用作板簧14的材料的金屬板具有相同的厚度。另外,如圖1和3所示,動力傳送片14b包括通過彎曲形成以便沿板簧14的厚度 方向延伸的壓配合部14e,板簧14在動力傳送片14b處以壓配合部He壓配合入壓配合接 收部13c內的方式與蝸輪13連接。壓配合部He形成為包括沿板簧14的徑向向外延伸的 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壓配合部He在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處沿旋轉方向與壓配合接收 部13c的內壁相接合。具體地,壓配合部He包括彎曲部14g、圓弧部14h和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通過在動力傳送片14b的徑向外端部進行彎曲以便具有垂直于板簧14徑向的 面而形成彎曲部14g。每個圓弧部14h形成為從彎曲部14g的圓周方向上的每個端部沿板 簧14的圓周方向突出。每個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通過從每個圓弧部14h的端部進行彎 曲以便沿板簧14的徑向延伸而形成。在該構造中,一旦壓配合部14e壓配合入壓配合接收 部13c內,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就沿蝸輪13的圓周方向壓接觸壓配合接收部13c的內壁 (在徑向延伸凹部13e處)。具體地,由于圓弧部14h沿圓周方向延伸并且壓配合旋轉接合 部14f從圓弧部14h的端部彎曲,因此,壓配合部He具有用于向壓配合接收部13c的徑向 延伸凹部13e的內壁(沿蝸輪13的徑向延伸的面)按壓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的適當的 彈性。撓性片Hc包括形成在沿撓性片14c的厚度方向延伸的表面上的第一輸出側旋轉 接合面14i,以便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與可接合凸部13g和13h(第二動力傳送部13j的側 面)接合。具體地,當沿板簧14的軸向看時的撓性片Hc的寬度與彼此靠近設置的第二動 力傳送部13j的側面之間設定的間隔大致相同。根據該實施例,撓性片14c的寬度設定為 稍微小于彼此靠近設置的第二動力傳送部13j的側面之間的間隔,因此,在組裝操作期間, 撓性片14c沿蝸輪13的軸向平順地插入第二動力傳送部13j的側面之間。沿板簧14的徑 向延伸的三個撓性片14c的兩個側面設定為第一輸出側旋轉接合面14i。每個撓性片14c形成有緊固通孔14j和通孔14k。緊固通孔14j形成在每個撓性 片14c的徑向外端部,通孔14k沿每個撓性片14c的徑向形成在每個撓性片14c的中間部 上(相對于緊固通孔14j位于徑向內部)。緊固通孔14j和通孔14k兩者均形成為沿其厚 度方向穿過撓性片14c。由于通孔14k,撓性片Hc能夠獲得想要的彈簧特性(沿板簧14 的軸向的撓性)。每個撓性片14c的通孔14k的內側面(通孔14k在撓性片14c的厚度方 向上的面)設定為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可與輔助可接合凸部13k接合的第二輸出側旋轉 接合面141。通孔14k在垂直于板簧14徑向的方向上的寬度設定為與輔助可接合凸部13k 的寬度大致相同。根據該實施例,通孔14k的沿上述方向的寬度稍微大于輔助可接合凸部 13k的寬度,以使輔助可接合凸部13k能夠沿板簧14的軸向平順地插入其中。沿板簧14的 徑向延伸的通孔14k的內側面設定為第二輸出側旋轉接合面141。在該構造中,如圖2所示,板簧14通過鉚釘31固定到電樞部件15上,每個鉚釘31 穿過撓性片14c的緊固通孔14j和電樞部件15的緊固通孔15a。電樞部件15由磁性材料 制成并形成為在其中心具有中心通孔15b的大致圓盤形狀,多個緊固通孔1 等角度形成 在電樞部件15的圓周方向上。根據該實施例,三個緊固通孔1 等角度形成,以便在電樞 部件15的圓周方向上在其間具有120度的間隔。中心通孔15b的直徑設定為大于蝸輪13 的內徑(比如,中心通孔13a的直徑)和環形部1 的內徑的直徑。當不為線圈部件19(見 圖2)供能時,板簧14的撓性片Hc不變形以使環形部Ha和動力傳送片14b (除壓配合部 14e外)位于相同平面上,因此電樞部件15保持在被朝向蝸輪13拉動的狀態。軸承16固定在蝸輪13的中心通孔13a內,與轉子17 —體旋轉的旋轉軸18插入 軸承16內以便可相對旋轉。軸承16為金屬軸承并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以使軸承16壓配合 入中心通孔13a內。軸承16與調節部16a —體成形,板簧14的環形部14a由調節部16a 調節,以便不相對于蝸輪13沿板簧14的軸向運動。調節部16a形成在軸承16的一端(圖 2中的上端)相對于中心通孔13a徑向向外延伸以便形成凸緣。在該構造中,板簧14布置成夾在軸承16的調節部16a與蝸輪13的第一端面1 之間。調節部16a的外徑設定為稍 微小于電樞部件15的中心通孔15b的直徑。轉子17設置成沿轉子17的軸向面向電樞部件15并與電樞部件15相對旋轉。轉 子17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形成為在其中心具有中心通孔17a的大致圓盤形狀,如圖2所示。 旋轉軸18壓配合入轉子17的中心通孔17a內。旋轉軸18由設置在殼體11的圓筒部Ild 上的軸承32和設置在殼體蓋12的底部上的軸承33旋轉地支承,以使轉子17旋轉地設置 成在轉子17的軸向上面向電樞部件15。如上所述,蝸輪13由旋轉軸18以旋轉軸18插入 固定到蝸輪13上的軸承16內的方式旋轉地支承。轉子17布置成使得轉子17的面對電樞 部件15的面(轉子17在其軸向上的另一端側,圖2中轉子17的下面)在不為線圈部件 19(見圖2)供能的條件下稍微遠離電樞部件15 (遠離的距離為板簧14的厚度的1/3),換 句話說,電樞部件15處于被朝向蝸輪13拉動的狀態。線圈容納部17b在轉子17的徑向外部處形成為朝向電樞部件15的環形開口(在 轉子17的軸向上的另一端側,在圖2的下部)。在轉子17的面向電樞部件15的面上的徑 向外端部處形成多個接合槽17c。根據該實施例,三個接合槽17c等角度形成以便沿轉子17 的圓周方向在其間具有120度的間隔(在圖1中,僅示出三個接合槽17c中的兩個)。另 外,轉子17上形成多個通孔17d(在圖2中,僅示出其中之一),以便沿轉子17的軸向穿過 線圈容納部17b的底部。如圖2所示,線圈部件19容納并支承在轉子17的線圈容納部17b處。線圈部件 19由繞線管19a和繞制在繞線管19a上的線圈19b構成。繞線管19a的凸部19c插入通 孔17d內,從而阻止線圈部件19相對于轉子17的旋轉。換句話說,線圈部件19由線圈容 納部17b支承以便與轉子17 —體旋轉。傳感器磁體21通過固定部件20固定在轉子17的外周面上。具體地,傳感器磁體 21形成為環形,在該環形中,磁極(S極和N極)沿傳感器磁體32的圓周方向交替設置,以 便產生沿圓周方向變化的磁場。固定部件20由樹脂制成并形成為具有圓筒部20c和底部20a的圓筒狀,底部20a 上形成中心通孔20b。在固定部件20的圓筒部20c上,一體地形成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 部20e,如圖5所示。第一爪部20d通過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的壓配合與轉子17接合,第 二爪部20e通過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的壓配合與傳感器磁體21接合,如圖6所示。根據該實施例,三個第一爪部20d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在其 間具有120度的間隔,并且如圖5所示,每個第一爪部20d包括第一片20f和第一彎曲部 20g。第一片20f形成為從圓筒部20c的底部20a向固定部件20的開口部延伸。第一彎曲 部20g形成為從第一片20f的端部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向內延伸。固定部件20在轉子17 插入固定部件20的圓筒部20c內以便接觸底部20a的狀態下以每個第一彎曲部20g與接 合槽17c接合的方式在第一爪部20d處固定到轉子17上,以使轉子17沿其軸向夾持在底 部20a與第一彎曲部20g之間。在該構造中,由于第一片20f相對于圓筒部20c的內圓周 面稍微徑向向內地布置,因此,第一片20f通常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壓配合到轉子17的外 周面上。根據該實施例,三個第二爪部20e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在其 間具有120度的間隔。如圖6所示,每個第二爪部20e形成有第二片20h和第二彎曲部20i。第二片20h形成為從圓筒部20c的開口部向底部20a延伸,第二彎曲部20i形成為從第二 片20h的端部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向外延伸。在圓筒部20c的開口部處,凸緣部20j形成 為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向外延伸。在該構造中,傳感器磁體21配合到固定部件20的圓筒 部20c的外周面上,以便接觸凸緣部20j。具體地,在傳感器磁體21設置在圓筒部20c上并 接觸凸緣部20j的條件下,以傳感器磁體21沿固定部件20的軸向夾持在凸緣部20j與第 二彎曲部20i之間的方式通過爪部20e保持傳感器磁體21。第二片20h相對于圓筒部20c 的外周面布置在稍微地徑向外部,因此,第二片20h沿固定部20的徑向壓配合到傳感器磁 體21的內圓周面上。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沿固定部20的圓周方向等角度交替形 成,在其間具有60度的間隔。分別用作磁力產生裝置的第一供電部件的陽極側電刷34和陰極側電刷35分別通 過偏置板簧36和37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偏置板簧36和37布置成沿固定部件20的徑 向向內并朝殼體蓋12向上(朝與圓筒部20c相反的方向)延伸,電刷34和35分別固定到 偏置板簧36和37的端部上。偏置板簧36和37的位置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相互移位,以 使陽極側電刷34和陰極側電刷35以從固定部件20的軸線到電刷34的距離不同于從固定 部件20的軸線到電刷35的距離的方式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移位。另外,根據該實施例, 分別用作外殼處的第二供電部件的陽極側導電板38和陰極側導電板39固定到殼體蓋12 上。每個導電板38和39形成為具有不同直徑的環形。陽極側電刷34通過偏置板簧36偏 置以便壓接觸(滑動地接觸)陽極側導電板38,陰極側電刷35通過偏置板簧37偏置以便 壓接觸(滑動地接觸)陰極側導電板39。在固定部件20的底部20a上形成通孔20k,線圈部件19的凸部19c的端部在穿過 轉子17的通孔17d之后插入通孔20k。在控制電路部3內,在沿固定部件20的徑向與傳感器磁體21的外周面相對的位 置處,霍爾IC22附裝到傳感器基板22a的內周面上以便檢測殼體蓋12內的磁場變化。控制電路部3還在其外殼內容納控制IC和各類電子元件,并通過固定到輸出部2 的殼體11上而電連接到霍爾IC22和導電板38和39。外部連接器與控制電路部3的外殼 連接,電源控制裝置通過外部連接器電連接。用于車輛的滑動門通過纜線或類似部件連接 到從殼體11的圓筒部Ild向外凸出的旋轉軸18的端部。根據具有上述構造的驅動裝置,在不為線圈部件19(見圖2、供能的情況下,板簧 14的撓性片Hc不變形,此時,電樞部件15定位成遠離轉子17,從而在其間建立脫開狀態。 在該狀態中,轉子17的旋轉力不傳遞至蝸輪13,換句話說,轉子17的旋轉力不傳遞至電機 1,此時,滑動門可以簡單方式手動打開或關閉。另一方面,當為線圈部件19供能從而產生 磁力時,通過產生的磁力使板簧14的撓性片Hc變形,此時,電樞部件15定位成壓接觸轉 子17 (以便被吸引),從而在其間建立接合狀態,在該狀態中,電樞部件15與轉子17 —體旋 轉地接合。在接合狀態中,當電機1(蝸輪1 旋轉時,電機1的旋轉力按順序傳遞至動力 傳送片14b、環形部14a、撓性片Hc和電樞部件15,轉子17和旋轉軸18與電樞部件15 — 起旋轉。因此,致動車輛的滑動門以便使其打開或關閉。此時,根據由霍爾IC22檢測的磁 場的變化(磁場在打開-關閉操作期間對應于滑動門的位置而變化)控制電機1的旋轉。(1)驅動裝置包括被驅動旋轉的第一旋轉部件;沿軸向可與第一旋轉部件一起運 動并可與第一旋轉部件一體旋轉的電樞部件;沿軸向面向電樞部件并相對于電樞部件可旋轉的第二旋轉部件;用于通過供能產生磁力的磁力產生裝置,該磁力用于朝第二旋轉部件 吸引電樞部件以在電樞部件與第二旋轉部件之間建立連接以便使其可一體地旋轉;固定到 第二旋轉部件上用于產生沿傳感器磁體的圓周方向變化的磁場的傳感器磁體;設置成面向 傳感器磁體以便檢測磁場變化的傳感器;和形成有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的固定部件,第一 爪部與第二旋轉部件接合,同時沿第二旋轉部件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第二爪部與傳感器 磁體接合,同時沿傳感器磁體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其中,傳感器磁體通過固定部件固定到 第二旋轉部件上。因此,傳感器磁體21通過固定部件20固定到轉子17上,其中在固定部件20上一 體地形成有通過沿轉子17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而與轉子17接合的第一爪部20d和通過沿 傳感器磁體21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而與傳感器磁體21接合的第二爪部20e。與傳感器磁 體通過利用粘合劑固定到轉子上的已知驅動裝置相比,可改善可安裝性,同時,由于不需要 用于干燥粘合劑的時間,因此可縮短制造時間。另外,由于第一爪部20d通過沿轉子17的 徑向壓配合于其上而與轉子17接合并且第二爪部20e通過沿傳感器磁體21的徑向壓配合 于其上而與傳感器磁體21接合,因此,傳感器磁體21可沿轉子17的徑向相對于轉子17準 確地定位,同時防止由熱膨脹等引起的對傳感器磁體21的損壞。換句話說,在傳感器磁體 牢固地固定到由其它材料制成的轉子上的情況下,由于每個部件具有不同的熱膨脹系數, 因此,傳感器磁體可能由于其間熱膨脹系數的差別而破裂。另一方面,在傳感器磁體與轉子 之間設置有間隙的情況下,傳感器磁體不能沿其徑向恰當地定位,另外,由于傳感器磁體的 錯位,在傳感器(霍爾IC2》處可能出現誤差。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由于其間設置有 固定部件20,因此可消除對傳感器磁體的損壞和傳感器磁體的錯位。(2)根據該實施例,由于傳感器磁體21固定到轉子17的外周面上,因此可降低由 線圈部件19引起的磁力的不良影響的水平,該磁力用于沿軸向吸引電樞部件15。換句話 說,由于傳感器磁體21相對于由線圈部件19產生的磁力(其磁性閉環)設置在徑向外側, 因此,傳感器磁體21不會被所產生的磁力不利地影響,從而減小傳感器(霍爾IC2》處的 誤差。另外,根據該實施例,由于固定部件20設置在傳感器磁體21與轉子17的外周面之 間,所以與傳感器磁體21直接固定到轉子17的外周面上的情況相比,傳感器磁體21徑向 向外布置得隔開了固定部件20的厚度,因此傳感器磁體21不會受磁力的不利影響。(3)根據該實施例,線圈部件19固定成可與轉子17 —體旋轉,并且可滑動地接觸 設置在殼體蓋12上的陽極側導電板38和陰極側導電板39的陽極側電刷34和陰極側電刷 35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其中電力通過導電板38和導電板39供給到線圈部件。因此,與 電刷34和35獨立設置的情況相比,簡化了驅動裝置的構造。(4)第二爪部20e等角度形成在固定部件20上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在 其間具有120度的間隔,從而將形成為環形的傳感器磁體21以沿圓周方向均衡的方式固定 到固定部件20上。(5)第一爪部20d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在其間具有120度的 間隔,從而將轉子17以沿圓周方向均衡的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6)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等角度交替形成,從 而將轉子17和傳感器磁體21以沿圓周方向均衡的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根據該實施例,傳感器磁體21通過固定部件20固定到轉子17的外周面上,但是,傳感器磁體21可固定到轉子17的另一部分上,除非通過一體成形有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 的固定部件20固定,在此,第一爪部通過沿轉子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而與轉子接合,第二 爪部通過沿傳感器磁體的徑向壓配合于其上而與傳感器磁體接合。在該構造中,傳感器磁 體需要固定到傳感器磁體不會受到線圈部件的磁力(其磁性閉環)的影響的另一部分上。根據該實施例,固定部件20設置在傳感器磁體21與轉子17的外周面之間,但是, 該構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傳感器磁體直接接觸轉子的外周面,此時,轉子和傳感 器磁體沿固定部件的徑向設置在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之間。換句話說,傳感器磁體可固定 到轉子的外周面上以便通過固定部件和通過固定部件的致動與轉子直接接觸。在該構造 中,由于傳感器磁體21相對于線圈部件19的磁力(其磁性閉環)沿徑向布置在徑向外側, 因此,傳感器磁體不會受到磁力的影響,從而減小傳感器(霍爾IC2》處的誤差。根據該實施例,線圈部件19固定成與轉子17 —體地旋轉,但是,該構造不限于此 并可以改型成使得線圈部件19固定到殼體蓋12上以面向轉子17。在該構造中,固定部件 20可能不具有陽極側電刷34和陰極側電刷35,殼體蓋12可能不具有陽極側導電板38和 陰極側導電板39。根據該實施例,分別用作外殼處的供電部件的陽極側導電板38和陰極側導電板 39設置在殼體蓋12上,分別用作磁力產生裝置處的供電部件的陽極側電刷34和陰極側電 刷35設置在固定部件20上,但是,每個供電部件可改型為通過相互滑動而電連接的其它部 件。例如,用作外殼處的供電部件的電刷可設置在殼體蓋12上,形成為環形并用作磁力產 生裝置處的供電部件的導電板可設置在固定部件20上。另外,在另一個構造中,磁力產生 裝置處的供電部件可固定到轉子17 (不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第二爪部20e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在其間具有120度的間 隔,但是,該構造不限于此,第二爪部20e形成為在其間具有不均勻的角度。第二爪部20e 的數量可變化,可形成任意數量的第二爪部20e。第一爪部20d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在其間具有120度的間 隔,但是,該構造不限于此,第一爪部20d形成為在其間具有不均勻的角度。第一爪部20d 的數量可變化,可形成任意數量的第一爪部20d。根據該實施例,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沿固定部件20的圓周方向等角度交 替形成(以便具有60度的間隔),但是,該構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比如沿固定部 件20的圓周方向連續地形成兩個第一爪部20d。根據該實施例,霍爾IC22用作傳感器,但是,任意類型的傳感器可用作傳感器,只 要其檢測由傳感器磁體產生的磁場變化即可。另外,根據該實施例的驅動裝置用于打開和 關閉車輛的滑動門;但是,該驅動裝置可變換為執行其它致動。(7)根據該實施例,動力傳送片14b形成有旋轉接合面14d,旋轉接合面14d形成 在沿動力傳送片14b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并可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與可接合凸部13g 和1 接合(具體地,與第一動力傳送部13i的側面接合)。因此,與板簧通過緊固部件(螺 釘或鉚釘)等與蝸輪(第一旋轉部件)連接的已知旋轉裝置相比,可降低集中施加到某一 部分(比如,蝸輪13與板簧14連接的部分,在該實施例中,為壓配合部He與壓配合接收 部13c之間的連接部)上的載荷的水平。因此,可減小板簧14的厚度(板簧14的厚度可 不必要地增大),同時防止連接部(根據本實施例,壓配合部14e與壓配合接收部13c之間的連接部)的損壞和變形。另外,由于板簧14的撓性作用僅設定在撓性片Hc處,因此即 使在電樞部件15被吸引(壓接觸)到轉子17的狀態下,傳送片14b的位置也不會移動,而 是穩定在板簧14的軸向上。因此,板簧14的旋轉接合面14d以恒定的面積沿蝸輪13的旋 轉方向與蝸輪13正常接合,從而穩定地降低集中施加到接合部上的載荷的水平。(8)由于板簧14形成為使得與蝸輪13連接的動力傳送片14b和與電樞部件15連 接的撓性片14c形成為從板簧14的環形部14a徑向向外延伸,因此與這些片形成為徑向向 內延伸的驅動裝置相比,板簧14與蝸輪13和電樞部件15 二者相連接的連接部可遠離旋轉 軸的中心定位。因此,與這些片形成為徑向向內延伸的驅動裝置相比,可降低集中施加到某 個部分(比如連接部)上的載荷的水平。(9)根據該實施例,動力傳送片14b形成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壓配合部14e,壓配 合部14e壓配合入形成在蝸輪13上的壓配合接收部13c內,從而將動力傳送片14b連接至 蝸輪13。因此,與這些元件通過緊固部件(比如,螺釘或鉚釘)連接的驅動裝置相比,可減 少部件數量,同時可簡化組裝操作。(10)根據該實施例,每個壓配合部He形成有沿板簧14的徑向向外延伸形成的 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布置為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與壓配合接收 部13c的內壁面接合。在該構造中,載荷可施加到沿板簧14徑向的寬的區域上,可減少載 荷集中施加到板簧14的某一部分(比如,旋轉接合面14d等)上的情況。(11)板簧14的圓弧部14h形成為從彎曲部14g的沿圓周方向的每個端部突出, 彎曲部14g通過從動力傳送片14b的端部彎曲而形成,以便包括垂直于板簧14的徑向的平 面。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通過彎曲每個圓弧部14h的端部形成。在該構造中,撓性可容 易地施加到壓配合部14e上,從而沿板簧14的圓周方向建立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到壓配 合接收部13c的內壁部(在徑向延伸凹部1 處)的壓接觸。當壓配合部He壓配合入壓 配合接收部13c內時,由于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布置為沿板簧14的圓周方向壓接觸壓配 合接收部13c的內壁部(在徑向延伸凹部1 處),因此,板簧14穩固地壓配合到蝸輪13 上,同時,可減少載荷集中施加到板簧14的某個部分(比如,旋轉接合面14d等)上的情況。在壓配合旋轉接合部形成為不提供上述撓性的情況下,可在另一部分上設置使板 簧14穩固地壓配合到蝸輪13上的輔助結構,或者由于壓配合旋轉接合部與壓配合接收部 的內壁部(沿圓周方向)之間可形成間隙,因此兩者可優選地不接合,所以,載荷可集中地 施加到板簧14的某一部分(比如,旋轉接合面14d等)上。根據該實施例,可減少這種情 況,此外,由于圓弧部14h形成為相對于旋轉軸18沿圓周方向延伸,因此可提高抵抗旋轉力 的剛性。(12)在撓性片Hc沿板簧14的厚度方向的表面上,形成第一輸出側旋轉接合面 14i以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與蝸輪13的可接合凸部13g和13h(第二動力傳送部13j的 側面)接合。因此,可減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板簧14的某一部分(比如,電樞部件15與板 簧14之間的連接部,特別是本實施例中的緊固通孔14j和鉚釘31)上的情況。盡管由于電 樞部件15被吸引以便壓接觸轉子17而使撓性片14c的位置沿板簧14的軸向部分地變化 (位移)(撓性片14c主要在其與電樞部件15連接的徑向外部處沿軸向位移),但是由于撓 性片14c仍然在更靠近環形部14a的部分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與蝸輪13接合,因此可減 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某個部分上的情況。
根據該實施例,每個撓性片Hc的通孔14k的內面(沿厚度方向延伸的面)設定為 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與蝸輪13的輔助可接合凸部13k接合的第二輸出側旋轉接合面141。 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某個部分(比如,電樞部件15與板簧14之間的連接 部)上的情況。(13)板簧14在撓性片14c的端部處與電樞部件15連接,撓性片Hc形成有在其徑 向中心部處沿厚度方向穿過的通孔14k。因此,由于除沿旋轉方向以外的張力,撓性片Hc 不容易變形,同時保持沿軸向恰當地使電樞部件15運動的彈簧特性(沿軸向的撓性)。(14)動力傳送片14b和撓性片Hc等角度交替形成以沿板簧14的圓周方向在其 間具有60度的間隔,從而以均衡方式傳遞旋轉力。(15)固定到蝸輪13的中心通孔13a上并且與轉子17 —體旋轉的旋轉軸18相對 旋轉地插入其中的軸承16形成有調節部16a,在調節部16a處調節板簧14的環形部14a沿 軸向相對于蝸輪13的運動。因此,動力傳送片14b可不沿軸向變形,同時減小元件數量的增加。在動力傳送片 14b沿軸向的位置被恒定設定的狀態下可防止動力傳送片14b沿軸向變形,并且旋轉接合 面14d在某個區域沿旋轉方向與蝸輪13正常接合,從而有助于減少載荷集中地施加到某個 部分上的情況。上述實施例可進行如下改型。與蝸輪13連接的動力傳送片14b和與電樞部件15 連接的撓性片14c形成為從環形部Ha沿板簧14的徑向向外延伸,但是,動力傳送片14b 和撓性片14c可形成為從環形部沿板簧14的徑向向內延伸。本實施例的動力傳送片14b以動力傳送片14b的壓配合部He壓配合入壓配合接 收部13c的方式與蝸輪13連接,但是,動力傳送片14b可通過緊固部件(螺釘、鉚釘等)與 蝸輪13連接。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撓性片14c通過鉚釘與電樞部件15連接,但是,撓性片 14c可通過其它構造比如壓配合與電樞部件15連接。只要本實施例的壓配合部He能夠壓配合入蝸輪13的壓配合接收部13c內,壓配 合部14e的構造(包括彎曲部14g、圓弧部14h和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可與壓配合接收部 13c的形狀一起改型。比如,根據本實施例,壓配合部14e形成有沿旋轉方向與壓配合接收 部13c的內壁部(徑向延伸凹部13e)接合的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但是,壓配合旋轉接合 部14f可形成為沿板簧14的徑向向內延伸,或者甚至可不形成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 (徑 向延伸凹部13e)。根據本實施例,每個撓性片14c形成有使撓性片14c沿蝸輪13的旋轉方向與蝸輪 13接合的第一輸出側旋轉接合面14i和第二輸出側旋轉接合面141,但是,撓性片Hc的構 造不限于此,并可改型為不包括第一和第二輸出側旋轉接合面14i和141。根據該實施例,撓性片Hc形成有設置在其徑向中心部處以便沿其厚度方向穿過 的通孔14k,但是,撓性片14c的構造不限于此并可改型為不包括通孔14k。根據該實施例,動力傳送片14b和撓性片Hc等角度交替形成以沿板簧14的圓周 方向在其間具有60度的間隔,但是,動力傳送片14b和撓性片14c的構造不限于此并可改 型為在其間具有各種度數的間隔。另外,動力傳送片14b的數量和撓性片14c的數量可變 化。根據該實施例,與調節部16a —體成形的軸承16固定到蝸輪13的中心通孔13a,但是,蝸輪13和軸承16的構造不限于此并可改型為不包括一體成形的調節部16a。根據該實施例,每個動力傳送片14b形成有旋轉接合面14d,但是,動力傳送片14b 的構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不設置旋轉接合面14d的動力傳送片14b與不設置可 接合凸部13g和13h的蝸輪13接合。在該構造中,與蝸輪13連接的動力傳送片14b和與 電樞部件15連接的撓性片Hc形成為從環形部沿板簧14的徑向向外延伸,以便降低集中 施加到某個部分(比如接合部)上的載荷的水平。根據該實施例,在不為線圈部件19(見圖2、供能的狀態下,板簧14的撓性片Hc 不變形并布置在與形成環形部Ha和動力傳送片14b (除壓配合部He外)相同的平面上, 但是,板簧14的構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當不為線圈部件19供能時使板簧14的撓 性片Hc稍微變形。具體地,蝸輪13可形成為在與撓性片Hc重疊的部分處包括稍微向外 凸出的臺階部。在該改型構造中,當電樞部件15被拉向蝸輪13時,板簧14的其它部分(比 如,動力傳送片14b)可不接觸電樞部件15,因此可不產生由接觸引起的噪音。根據該實施例,動力傳送片14b形成為使得當沿軸向看時其寬度稍微小于成對設 置的接合凸部13g和1 之間的距離(具體為可接合凸部13g的第一動力傳送部13i與可 接合凸部13 j的第一動力傳送部13i之間的距離),小于的程度為使動力傳送片14b沿軸向 容易插入的程度,但是,動力傳送片14b形成為沿旋轉方向與接合凸部13g和1 接合。例 如,動力傳送片14b可形成為不允許其自身與可接合凸部13g和1 之間在圓周方向上具 有間隙。在該構造中,盡管可能降低動力傳送片14b的可安裝性水平,但是,可消除動力傳 送片14b與可接合凸部13g和1 之間在旋轉方向上的空隙。由于板簧14的變形等,動力 傳送片14b的寬度可設定為在旋轉方向上不包括間隙,以便可在接合凸部13g和13h (第一 動力傳送部13i的表面)與旋轉接合面14d之間建立接合。根據該實施例,傳感器磁體21通過固定部件20固定到轉子17上,但是,傳感器磁 體21可通過利用粘合劑固定到轉子17上。根據該實施例,線圈部件19固定為可與轉子17 —體旋轉,但是,線圈部件19也可 固定到殼體蓋12上以便面向轉子17。在該構造中,固定部件20可不具有陽極側電刷34和 陰極側電刷35,殼體蓋12可不具有陽極側導電板38和陰極側導電板39。根據該實施例,驅動裝置用于打開或關閉車輛的滑動門;但是,該驅動裝置還可變 換為執行其它致動。
權利要求
1.一種驅動裝置,包括被驅動以便旋轉的第一旋轉部件(13);電樞部件(15),所述電樞部件能夠沿其軸向與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一起運動并能 夠與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一體旋轉;第二旋轉部件(17),所述第二旋轉部件沿其軸向面向所述電樞部件(1 并能夠相對 于所述電樞部件(15)旋轉;用于通過供能產生磁力的磁力產生裝置(19),所述磁力用于朝向所述第二旋轉部件 (17)吸引所述電樞部件(15),以在所述電樞部件(1 與所述第二旋轉部件(17)之間建立 連接使其能夠一體地旋轉;傳感器磁體(21),所述傳感器磁體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轉部件(17)上用于產生沿所述 傳感器磁體的圓周方向變化的磁場;傳感器(22),所述傳感器設置成面向所述傳感器磁體以便檢測所述磁場的變化;和形成有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QOe)的固定部件(20),所述第一爪部與所述第二 旋轉部件(17)接合同時沿所述第二旋轉部件(17)的徑向壓配合于所述第二旋轉部件(17) 上,所述第二爪部與所述傳感器磁體接合同時沿所述傳感器磁體的徑向壓配合 于所述傳感器磁體上,其中,所述傳感器磁體通過所述固定部件OO)固定到所 述第二旋轉部件(17)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傳感器磁體通過所述固定部件 (20)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轉部件(17)的外周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磁力產生裝置(19)固定到所述 第二旋轉部件(17)上以便能夠一體地旋轉,所述固定部件OO)包括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 (20)上的所述磁力產生裝置(19)的第一供電部件(34、35),所述第一供電部件(34、35)布 置為在外殼(1 處的第二供電部件(38、39)上滑動,以便通過所述第二供電部件將電力供 給到所述磁力產生裝置(19)。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傳感器磁體形成為 環形,并且所述固定部件OO)包括沿所述固定部件OO)的圓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個第 二爪部(20e)。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OO)包括沿所 述固定部件OO)的圓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個第一爪部OOd)。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爪部(20d)和所述第 二爪部(20e)沿所述固定部件OO)的圓周方向相互交替地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還包括具有撓性的板簧(14),所 述板簧(14)設置在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與所述電樞部件(1 之間用于將所述第一旋 轉部件(1 連接到所述電樞部件(1 并用于當所述電樞部件(1 被所述磁力產生裝置 (19)朝向所述第二旋轉部件(17)吸引時變形,其中,所述板簧(14)包括環形部(14a); 多個動力傳送片(14b),其形成為從所述環形部(14a)沿所述板簧(14)的徑向延伸并與所 述第一旋轉部件(1 連接,所述動力傳送片(14b)沿所述板簧(14)的圓周方向布置;和 多個撓性片(14c),其形成為從所述環形部(14a)沿所述板簧(14)的徑向延伸并具有比所述動力傳送片(14b)的撓性水平更大的撓性,并且所述撓性片(14c)與所述電樞部件(15) 連接,所述撓性片(14c)沿所述板簧(14)的圓周方向布置,其中,所述動力傳送片(14b)包 括沿所述動力傳送片(14b)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旋轉接合面(14d),所述動力傳送片 (14b)在所述旋轉接合面(14d)處沿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的旋轉方向接合所述第一旋轉 部件(13)。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動力傳送片(14b)和所述撓性片(14c) 中的每一個形成為沿所述板簧(14)的徑向從所述環形部(14a)向外延伸。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動力傳送片(14b)包括通過彎曲形 成以便沿所述板簧(14)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壓配合部(He),并且所述動力傳送片(14b)以 所述壓配合部(14e)壓配合入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的壓配合接收部(13c)內的方式與 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壓配合部(14e)包括沿所述板簧(14) 的徑向延伸形成的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所述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沿所述蝸輪 (13)的旋轉方向與所述蝸輪(1 的所述壓配合接收部(13c)的內壁接合。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壓配合部(14e)包括彎曲部(14g), 其通過在所述動力傳送片(14b)的端部進行彎曲而形成從而具有沿垂直于所述板簧(14) 的徑向的方向延伸的面;圓弧部(14h),其從所述彎曲部(14g)沿所述板簧(14)的圓周方 向延伸而形成;和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其通過在所述圓弧部(14h)的端部處進行彎曲 而形成,其中,所述壓配合旋轉接合部(14f)布置為當所述壓配合部(14e)壓配合入所述壓 配合接收部(13c)內時沿所述板簧(14)的圓周方向壓接觸所述壓配合接收部(13c)的所 述內壁。
12.根據權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撓性片(14c)包括輸出 側旋轉接合面(14i),所述輸出側旋轉接合面(14i)沿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的旋轉方向 與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接合并形成在沿所述板簧(14)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
13.根據權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撓性片(14c)在其端部 處與所述電樞部件(1 連接并在沿所述撓性片(14c)的徑向的中間部形成有沿所述撓性 片(14c)的厚度方向穿過的通孔(14k)。
14.根據權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動力傳送片(14b)和所 述撓性片(14c)沿所述板簧(14)的圓周方向相互等角度地交替地形成。
15.根據權利要求7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動力傳送片(14b)和所 述撓性片(14c)形成為從所述環形部(14a)徑向向外延伸,并且軸承(16)固定到所述第一 旋轉部件(1 的中心通孔(13a)內,能夠與所述第二旋轉部件(17) —體旋轉的旋轉軸插 入穿過所述軸承(16),所述軸承(16) —體地形成有調節部(16a),所述環形部(14a)沿所 述第一旋轉部件(1 的軸向相對于所述第一旋轉部件(1 的運動通過所述調節部(16a) 進行調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驅動裝置,包括第一旋轉部件(13);能夠與第一旋轉部件一起移動并旋轉的電樞部件(15);能夠相對于電樞部件旋轉的第二旋轉部件(17);用于產生磁力的磁力產生裝置(19),磁力用于朝第二旋轉部件吸引電樞部件以在電樞部件與第二旋轉部件之間建立連接以便能夠一體地旋轉;固定到第二旋轉部件上的傳感器磁體(21);設置用于檢測磁場變化的傳感器(22);以及形成有與第二旋轉部件接合的第一爪部(20d)和與傳感器磁體接合的第二爪部(20e)同時沿傳感器磁體徑向壓配合于其上的固定部件(20),其中,傳感器磁體通過固定部件固定到第二旋轉部件。
文檔編號F16D27/09GK102072266SQ201010564428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20日
發明者宮崎重行, 石田俊彥, 竹內務, 酒井伸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