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械產品,尤其涉及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屬于回轉支承技術 領域。
背景技術:
回轉支承是一種能夠同時承受較大的軸向載荷、徑向載荷和傾覆力矩等綜合載 荷的特殊結構的大型軸承,它集支承、旋轉、傳動、固定和密封、防腐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是 一種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廣泛應用于起重機械、挖掘機械、運輸機械、礦山冶金機 械、醫療器械、雷達、風力發電機組等設備。回轉支承具有很多種型號,如單排四點接觸球式回轉支承、雙排異徑球式回轉支 承、單排交叉滾柱式回轉支承、三排滾柱式回轉支承等等,現有的回轉支承包含有內圈、外 圈和鋼球,所述內圈的外壁沿周向設有弧形的內圈第一凹槽和弧形內圈第二凹槽,所述外 圈的內壁周向設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所述內圈第一凹槽與外圈第一凹 槽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一,所述內圈第二凹槽與外圈第二凹槽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 二,所述鋼球在滾動體圈一和滾動體圈二內,所述外圈的外壁設有第一注油孔,所述第一注 油孔從外圈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一凹槽,且內圈與外圈的兩端間呈密封狀活動配合,為了 避免鋼球磨損,保證其良好的滾動性,提高其壽命,一般需要在滾動體圈內注入潤滑油,現 有的回轉支承的注油孔設法不一,但是不方便通過注油孔注油,隨著機械精度的提高,內圈 與外圈的兩端間密封裝程度也較高,使得第二滾動體圈的潤滑油從第一滾動體圈內滲透過 來的速度較慢,影響第二滾動體圈的潤滑性,傳統的回轉支承的第一滾動體圈與第二滾動 體圈之間沒有第三滾動體圈,無法滿足一些精密機械的需要。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能保證鋼球具有良好的滾動性 能,注油方便,適合較為精密的機械需求的回轉支承。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包括內 圈、外圈和鋼球,所述內圈的外壁沿周向設有弧形的內圈第一凹槽和內圈第二凹槽,所述外 圈的內壁周向設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所述內圈第一凹槽與外圈第一凹 槽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一,所述內圈第二凹槽與外圈第二凹槽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 二,所述鋼球在滾動體圈一和滾動體圈二內,所述外圈的外壁設有第一注油孔,所述第一注 油孔從外圈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一凹槽,還包括圓柱形的滾子,所述內圈第一凹槽和內圈 第二凹槽之間設有矩形的內圈第三凹槽,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之間設有矩形的外 圈第三凹槽,所述內圈第三凹槽與外圈第三凹槽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三,滾子在滾動體 圈三內,所述外圈的外壁設有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所述第二注油孔從外圈的外壁貫 穿至外圈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注油孔從外圈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注油孔沿外圈徑向設置,所述第一注油孔與第二注油孔均為傾斜設置,
3并且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的端口分別發散朝向外圈的上下兩端面。所述第一注油孔、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沿外圈的外壁的同一直線縱向分布。所述第一注油孔、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均為四個,且均沿外圈的外壁均勻分布。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既可以通過第一注油孔注油,也可以通過第二注油孔注油, 避免了第二滾動體的潤滑油依靠第一滾動體圈滲透過來,這樣就可以將內圈與外圈的兩端 間密封狀程度做的更好;滾動體圈三內的圓柱形的滾子,滿足較為精密的機械需求,同時第 三注油孔不僅能為滾子提供潤滑作用,還可以為上下兩端的鋼球提供潤滑,共同提高了軸 承的壽命。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2為本發明的剖視3為圖2的局部放大示意中1、內圈,2、外圈,3、鋼球,4、滾子,51、第一注油孔,52、第二注油孔,53、第三 注油孔,61、內圈第一凹槽,62、內圈第二凹槽,63、內圈第三凹槽,71、外圈第一凹槽,72、外 圈第二凹槽,73、外圈第三凹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參閱圖1,本發明包括內圈1、外圈2和鋼球3,所述內 圈1的外壁沿周向設有弧形的內圈第一凹槽61和內圈第二凹槽62,所述外圈2的內壁周向 設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內圈第一凹槽61與外圈第一凹槽71 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一,所述內圈第二凹槽62與外圈第二凹槽72相對應,并形成滾動 體圈二,所述鋼球3在滾動體圈一和滾動體圈二內,所述外圈2的外壁設有第一注油孔51, 所述第一注油孔51從外圈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一凹槽71,還包括圓柱形的滾子4,所述內 圈第一凹槽61和內圈第二凹槽62之間設有矩形的內圈第三凹槽63,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 圈第二凹槽72之間設有矩形的外圈第三凹槽73,所述內圈第三凹槽63與外圈第三凹槽73 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三,滾子4在滾動體圈三內,所述外圈2的外壁設有第二注油孔52 和第三注油孔53,所述第二注油孔52從外圈2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第三注 油孔53從外圈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三凹槽73,所述第三注油孔53沿外圈2的徑向設置,所 述第一注油孔51與第二注油孔52均為傾斜設置,并且第一注油孔51和第二注油孔52的 端口分別發散朝向外圈2的上下兩端面,所述第一注油孔51、第二注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 53沿外圈2的外壁的同一直線縱向分布,所述第一注油孔51、第二注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 53均為四個,且均沿外圈2的外壁均勻分布。本發明既可以通過第一注油孔51注油,也可以通過第二注油孔52注油,避免了第 二滾動體的潤滑油依靠第一滾動體圈滲透過來,這樣就可以將內圈1與外圈2的兩端間密 封狀程度做的更好;滾動體圈三內的圓柱形的滾子4,滿足較為精密的機械需求,同時第三 注油孔53不僅能為滾子4提供潤滑作用,還可以為上下兩端的鋼球3提供潤滑,共同提高了軸承的壽命。
權利要求
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包括內圈(1)、外圈(2)和鋼球(3),所述內圈(1)的外壁沿周向設有弧形的內圈第一凹槽(61)和內圈第二凹槽(62),所述外圈(2)的內壁周向設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內圈第一凹槽(61)與外圈第一凹槽(71)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一,所述內圈第二凹槽(62)與外圈第二凹槽(72)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二,所述鋼球(3)在滾動體圈一和滾動體圈二內,所述外圈(2)的外壁設有第一注油孔(51),所述第一注油孔(51)從外圈(2)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一凹槽(7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圓柱形的滾子(4),所述內圈第一凹槽(61)和內圈第二凹槽(62)之間設有矩形的內圈第三凹槽(63),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之間設有矩形的外圈第三凹槽(73),所述內圈第三凹槽(63)與外圈第三凹槽(73)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三,滾子(4)在滾動體圈三內,所述外圈(2)的外壁設有第二注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53),所述第二注油孔(52)從外圈(2)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第三注油孔(53)從外圈(2)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三凹槽(7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注油孔(53) 沿外圈(2)徑向設置,所述第一注油孔(51)與第二注油孔(52)均為傾斜設置,并且第一注 油孔(51)和第二注油孔(52)的端口分別發散朝向外圈(2)的上下兩端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油孔(51)、 第二注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53)沿外圈(2)的外壁的同一直線縱向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油孔(51)、 第二注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53)均為四個,且均沿外圈(2)的外壁均勻分布。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屬于回轉支承技術領域,一種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包括內圈、外圈、鋼球和圓柱形的滾子,所述內圈第一凹槽和內圈第二凹槽之間設有矩形的內圈第三凹槽,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之間設有矩形的外圈第三凹槽,所述內圈第三凹槽與外圈第三凹槽相對應,并形成滾動體圈三,滾子在滾動體圈三內,所述外圈的外壁設有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所述第二注油孔從外圈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注油孔從外圈的外壁貫穿至外圈第三凹槽;有益效果是可分別對鋼球和滾子進行潤滑,提高了軸承的壽命。
文檔編號F16C33/66GK101968075SQ20101029802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7日
發明者劉成林 申請人:徐州豐禾回轉支承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