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自動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置有電動泵組等油壓輸出裝置的車輛用自動變速器。
技術背景
到目前為止,以下為降低油耗或者減少排氣的怠速止擋系統(例如參照日本公開 專利公報2000-313253號公報)已為眾人所知。該怠速止擋系統這樣工作當在車輛中規 定的停止條件成立時就讓發動機自動停止;當規定的再次開始工作條件成立時,則讓發動 機再次工作。
在裝載了這樣的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中,因為當發動機已經自動停止時,被該發 動機帶動工作的油泵也停止工作,所以無法從該油泵將油壓提供給自動變速器的所有摩擦 接合要素。因此,例如,當在自動變速器的變速范圍被設定在車輛行駛范圍的狀態下車輛已 停止時,需要繼續維持接合狀態的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狀態就事與愿違地被解除。
鑒于上述情況,有人完成了以下發明(例如參照日本公開專利公報2005-098338 號公報)。在該發明中,除了所述發動機驅動的油泵以外,還將一電動泵組外置于自動變速 器上。當發動機處于停止狀態時,利用該電動泵組將油壓供給所述摩擦接合要素,以維持該 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狀態。
在上述日本公開專利公報2005-098338號公報所公開的發明內容中,電動泵組設 在自動變速器的液力變矩器蓋周圍,亦即從該液力變矩器蓋看去車輛前側的斜下方部位。 這樣一來,在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情況(設置電動泵組的情況)和不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 情況(不設置電動泵組的情況)兩種情況下,無需改變自動變速器周圍的平面布置。
但是,如上述日本公開專利公報2005-098338號公報所公開的發明內容那樣,在 將電動泵組設在液力變矩器蓋的車輛前側部位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電動泵組對車輛撞擊性 能造成的影響。因此所存在的問題就是電動泵組的支撐結構很復雜。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將所述電動泵組那樣的油壓 輸出裝置外置于自動變速器上的情況下,做一個簡單的更換來滿足不設該油壓輸出裝置的 車輛的要求,做到在設置油壓輸出裝置和不設油壓輸出裝置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實現自 動變速器及布置在其周圍的機器、構造物的平面布置的通用化以及部件的通用化。
為達成上述目的,在該發明中以一種車輛用自動變速器為對象。該車輛用自動變 速器被設于在車輛前部的發動機室內以軸心沿車寬方向延伸的橫置狀態布置的發動機的 車寬方向一側,將該發動機的動力傳遞給差動裝置,輸出油壓的油壓輸出裝置設于該車輛 用自動變速器外。所述差動裝置上連結有左、右驅動軸,該左、右驅動軸分別自該差動裝置 朝著車寬方向的左側、右側延伸且在該左、右驅動軸的延伸終端分別安裝有操縱驅動輪。所 述油壓輸出裝置設置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外壁面上,位于與發動機相 反一側的所述操縱驅動輪的活動范圍外側。
根據所述結構,因為油壓輸出裝置設在自動變速器的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外壁面 上,所以無需考慮車輛撞擊性能。其結果,僅簡單地將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上即 可。而且,針對不設油壓輸出裝置的情形,僅增加用以讓機油在自動變速器和油壓輸出裝置 之間流入、流出的兩個管道等即可。另一方面,在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上的情況 下,油壓輸出裝置進入發動機相反一側的操縱驅動輪的活動范圍的可能性提高。但是,例 如,通過將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上相對于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驅動軸在車輛前后方 向上的距離在規定值以下的范圍內,則能夠很容易地讓油壓輸出裝置位于所述活動范圍外 側。也就是說,因為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從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驅動軸算起的距離在規定值以 下的那一位置范圍內,該操縱驅動輪在駕駛員的操縱下不會朝著車寬方向內側(所述外壁 面一側)大幅度地移動,所以就會在所述外壁面和所述活動范圍的車寬方向內側的側邊之 間產生較大的空間,可將該空間用作油壓輸出裝置的設置空間。因此,無需針對不設油壓輸 出裝置的情況改變自動變速器及設在其周圍的機器、構造物的平面布置,從而能夠有效地 利用空間設置油壓輸出裝置。在設置油壓輸出裝置和不設油壓輸出裝置的情況下,可最大 限度地實現自動變速器及所述機器、構造物中的部件的通用化。
優選,在所述車輛用自動變速器中,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置在所述外壁面上相對 于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所述驅動軸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距離在規定值以下的范圍內。
這樣一來,如上所述,能夠很容易地讓油壓輸出裝置位于發動機相反一側的操作 驅動輪的活動范圍外側。
優選,在將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上的所述范圍的情況下,所述差動 裝置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驅動軸位于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車輛后方,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置 在所述外壁面的車輛后側部分。
這樣一來,能夠使油壓輸出裝置在前后方向上盡量地接近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驅動 軸。也就是說,能夠將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上相對于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驅動軸在 車輛前后方向上的距離在規定值以下的范圍內,從而能夠在所述外壁面和所述活動范圍的 車寬方向內側的側邊之間確保一個很大的油壓輸出裝置設置空間。
優選,在如上所述將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的車輛后側部分的情況下,所 述油壓輸出裝置,在俯視圖中,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與發動機相反的一側與沿車輛前后方 向延伸的車身部件重合。
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在自動變速器的與發動機相反的那一側,側縱梁、周邊式 支架等車身部件設置成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不設油壓輸出裝置的情況下,通常所述 外壁面都是位于接近所述車身部件之位置,因此,這時假如要將油壓輸出裝置設置成在俯 視圖(從上往下看)中不與所述車身部件重合,則需要針對不設油壓輸出裝置之情形改變 自動變速器的平面布置。但是,通過將油壓輸出裝置布置成在俯視圖中與所述車身部件重 合,那么,就不用針對不設油壓輸出裝置之情形改變自動變速器的平面布置,而能夠有效地 利用空間來布置油壓輸出裝置。特別是,僅在左縱梁與周邊式支架之間設置防止被所操縱 的驅動輪卷起的泥巴進入發動機室內的薄板狀防護部件,左縱梁與周邊式支架之間的空間 成為死空間。通過將油壓輸出裝置設在該死空間里,那么,即使設置油壓輸出裝置平面布置 也是非常緊湊的。
優選,在所述車輛用自動變速器中,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
這樣便能夠使油壓輸出裝置整體在前后方向上盡量地接近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驅 動軸,從而能夠很容易地讓油壓輸出裝置位于發動機相反一側的操縱驅動輪的操縱活動范 圍外側。
優選,在所述車輛用自動變速器中,所述外壁面由安裝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變速 器殼的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面上的端蓋部件構成,所述油壓輸出裝置安裝在所述端蓋部件 上。
這樣一來,便能夠將用以讓機油在自動變速器和油壓輸出裝置之間流入、流出的 兩個管道與端蓋部件形成為一體;通過將油壓輸出裝置裝在該形成為一體的端蓋部件上, 再將已裝上了該油壓輸出裝置的端蓋部件裝到變速器殼上,便能夠一次進行完油壓輸出裝 置和所述管道的安裝作業,很簡單;在不設油壓輸出裝置的情況下,只要將另外的端板部件 裝在變速器殼上即可,也就是說,用該另外的端板部件將形成在變速器殼上的、連接有所述 管道的孔堵起來。因此,在設油壓輸出裝置的情況下僅做一個更加簡單的更換,就能夠滿足 不設油壓輸出裝置的要求。
圖1是概要圖,示出了從車輛前側看到的設有本發明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自 動變速器的車輛傳動系的結構。
圖2是立體圖,示出了從車輛的左斜方前側看到的所述自動變速器的外觀。
圖3是立體圖,示出了設在所述自動變速器外的電動泵組。
圖4是所述電動泵組的縱向剖視圖。
圖5是立體圖,示出了從車輛的左斜方前側看到的所述自動變速器及設在其周圍 的車身部件等。
圖6是立體圖,示出了設在左縱梁和周邊式車架的左側部之間的左防護部件。
圖7是俯視圖,示出了所述電動泵組與左前輪的活動范圍之間的位置關系。
圖8A與圖8B是概要圖,示出了油泵和電動泵組的切換動作。圖8A示出了油泵正 在工作的狀態;圖8B示出了電動泵組正在工作的狀態。
圖9示出了電動泵組的另一結構,相當于圖2。
圖10是立體圖,示出了圖9的電動泵組中的泵部的上殼與之形成為一體的端蓋部 件的主要部分。
圖11示出了電動泵組的再一結構,相當于圖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1示出了設有本發明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自動變速器1的車輛傳動系的大 體構造。該自動變速器1裝載于發動機橫置式車輛中,發動機2橫向布置在位于車輛前部 的發動機室內,發動機2的軸心沿著車寬方向延伸。該自動變速器1設在該發動機2的車 寬方向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車輛左側(相當于圖1右側))。所述發動機2的曲軸3在 車寬方向上延伸,自動變速器1的液力變矩器4的油泵葉輪(未圖示)連結在該曲軸3上。液力變矩器4具有與油泵葉輪對置的渦輪,自動變速機構部6連結在該渦輪的轉軸即渦輪 軸5上。這樣一來,曲軸3的輸出便經液力變矩器4傳遞給自動變速機構部6。多個摩擦 接合要素(離合器)設在該自動變速機構部6上,可多級變速。自動變速機構部6的輸出 軸7也沿車寬方向延伸,輸出齒輪8設在該輸出軸7上。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將所述車輛 的前、后、左、右簡單地稱為前、后、左、右。
所述液力變矩器4被收納在固定于發動機2左側側面的液力變矩器殼9中。所述 自動變速機構部6與油壓控制部11都收納在與液力變矩器蓋9結合的變速器殼10內。其 中,油壓控制部11為了進行該自動變速機構部6的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及分離,利用控制 閥等控制提供給該摩擦接合要素的油壓。該變速器殼10的下端部是油底殼10a(參照圖 2)。
傳遞來自所述輸出齒輪8的旋轉力的差動裝置13設置在所述自動變速器1后側。 該差動裝置13收納于在該變速器殼10的后側與該變速器殼10形成為一體的差動裝置收 納殼12內。此外,在圖1中,為方便起見,將差動裝置13(差動裝置收納殼1 及后述左、 右前輪驅動軸14、15畫在自動變速器1下側,實際上它們位于自動變速器1后側(參照圖 2、圖5圖7等)。
在所述差動裝置13上連結有從該差動裝置13分別向車寬方向的兩側延伸的左、 右前輪驅動軸14、15。在左前輪驅動軸14的左端連結有左前輪17 ;在右前輪驅動軸15的 右端連結有右前輪18。這些左前輪17和右前輪18相當于由駕駛員操縱經未圖示的轉向機 構其朝向可被改變的操縱驅動輪。左前輪驅動軸14經等速萬向節16被二分割為車寬方向 的內側部分Ha和外側部分14b ;右前輪驅動軸15也經等速萬向節16被二分割為車寬方 向的內側部分1 和外側部分15b。
圖2是從車輛的左斜方前側看到的所述自動變速器1的外觀圖。如該圖所示,作 為油壓輸出裝置的電動泵組21設置在所述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詳細而 言,車寬方向上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的外壁面(在本實施方式中,自動變速器1左側的外 壁面)上。如圖3與圖4所示,該電動泵組21是周知的軸向活塞式泵組,具有泵部21a、馬 達部21b以及驅動電路部21c。而且,電動泵組21設在所述外壁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泵部 21a、馬達部21b以及驅動電路部21c按從上往下的順序依次排列著。
馬達部21b具有位于后述的上殼沈和下殼33之間的中殼23、以及設在該中殼 23內且包括轉子2 和定子Mb的電動馬達M。在轉子Ma的中心部設有與該轉子Ma 一體旋轉的驅動軸Mc,該驅動軸2 朝著泵部21a —側(上側)延伸。
泵部21a具有上殼沈和設置在該上殼沈內的泵27。該泵27具有斜板28、多個 活塞四以及汽缸體30。其中,斜板28連結在所述驅動軸2 上;多個活塞四設在上殼沈 內,沿該斜板觀的圓周方向排列;汽缸體30固定在上殼沈內,汽缸體30內形成有多個活 塞四中的各個活塞分別與其嵌合的汽缸30a。在泵27的這種結構下,斜板觀被所述電動 馬達M驅動旋轉,各個所述活塞四借助該斜板觀的旋轉依次相對于各個汽缸30a在汽缸 30a的軸心方向(上下方向)上做進退移動。借助各個活塞四相對于汽缸30a的進退移 動,被從設在上殼沈下部的吸入口 ^a吸入并被引入各個汽缸30a內的機油在該汽缸30a 內被朝著上側擠壓,從設在上殼26上部的噴出口 26b噴出。此外,上殼沈和中殼23利用 螺栓37在軸向多處相互固定在一起。
驅動電路部21c由所述中殼23的下部和下殼33構成。在形成于所述中殼23的 下部和下殼33之間的空間內設有用以驅動、控制所述電動馬達M的驅動電路34 (形成在 基板上)。在中殼23的下部形成有連接部35,用以向驅動電路34提供電力的布線連接在 該連接部35。
所述電動泵組21起輔助泵的作用,輔助被發動機2驅動的油泵71 (僅示于圖8A 和圖8B)工作。也就是說,所述車輛上裝載有怠速止擋系統,當車輛中規定的停止條件成立 時(例如在自動變速器1的變速范圍被設定在車輛行駛范圍的狀態下踩下制動踏板,車輛 已停止時),發動機2自動停止;當規定的再次開始工作的條件成立時(例如松開制動踏板 時),發動機2就再次開始工作。如果發動機2自動停止,則所述油泵71也停止工作,因此, 則不再能夠從油泵71將油壓提供給自動變速器1的自動變速機構部6的所有摩擦接合要 素。其結果是,當發動機2已自動停止時,則無法將油壓提供給需要維持接合狀態的摩擦接 合要素(在前進一擋時使其為接合狀態的離合器)。于是,當發動機2已自動停止時,就向 電動泵組21 (驅動電路34)供給電力,讓電動泵組21(泵27)工作,由此來將油壓提供給需 要維持接合狀態的摩擦接合要素。油泵71和電動泵組21的切換動作后述。
所述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的外壁面,由利用多個緊固部件42安裝 在自動變速器1的變速器殼10的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詳細而言,車寬方向上與發動機2 相反一側)的面(在本實施方式中,為變速器殼10左側面)上的端蓋部件41構成。電動 泵組21用3個螺栓43安裝在端蓋部件41上,沿上下方向延伸。這樣一來,電動泵組21的 泵軸心(泵27與電動馬達M(驅動軸)的軸心)就沿上下方向延伸。
吸入管道45和噴出管道46與所述端蓋部件41形成為一體。吸入管道45的一端 與形成在變速器殼10左側面上的出油口(未圖示)相連接,吸入管道45的另一端,在電動 泵組21已被安裝在端蓋部件41上的狀態下與設在電動泵組21的上殼沈上的吸入口 26a 相連接。噴出管道46的一端在變速器殼10左側面上與形成在所述出油口附近的入油口 (未圖示)相連接;噴出管道46的另一端在電動泵組21已被安裝在端蓋部件41上的狀態 下與設在電動泵組21的上殼沈上的噴出口 26b相連接。此外,在吸入管道45的另一端和 吸入口 26a之間以及噴出管道46的另一端和噴出口 26b之間,分別設有用以防止漏油的密 封部件(例如0型環)。
這里,在不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中不用電動泵組21。因此,在不裝載怠速止 擋系統的車輛中,是將與所述端蓋部件41不同的端蓋部件安裝在變速器殼10的左側面上。 該與端蓋部件41不同的端蓋部件不具有可安裝上電動泵組21的結構,而且,不擁有所述吸 入管道45與噴出管道46。該與端蓋部件41不同的端蓋部件起到堵塞形成在變速器殼10 的左側面上的所述入油口和出油口的作用。也就是說,就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和不裝 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而言,自動變速器1以及設在其周圍的機器、構造物中的部件,除了 端蓋部件以外基本上都是通用的,僅將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中的端蓋部件41更換為 不同的端蓋部件,即能夠滿足不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的要求。而且,就裝載怠速止擋系 統的車輛和不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而言,自動變速器1以及設在其周圍的機器、構造 物的平面布置也都通用。
圖5中,除了自動變速器1以外,車身部件等也被描繪在其中。在車輛的發動機室 下部設置有周邊式支架51。該周邊式支架5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分別沿車寬7方向延伸的前側部與后側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來將前側部與后側部的左側端部相互連接起 來的左側側部51a、沿前后方向延伸來將前側部與后側部的右側端部相互連接起來的右側 側部。該周邊式支架51在俯視圖中(從上往下看)呈矩形框狀(圖5中僅示出了左側側 部51a)。周邊式支架51在左側側部51a的后部支撐左前輪17用懸架裝置53,同樣,在右 側側部的后部支撐右前輪18用懸架裝置(未圖示)。
在所述周邊式支架51的左側側部51a上側設置有左縱梁55,該左縱梁55在前后 方向上延伸。同樣,在所述周邊式支架51的右側側部上側設置有右縱梁(未圖示),該右縱 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省略圖示的壓碎筒分別固定在左縱梁55和右縱梁的前端面(作為 法蘭盤形成)上。左縱梁55與周邊式支架51的左側側部51a構成在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 動機2相反一側(左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車身部件。
如圖6所示(在圖5中,省略圖示),在左縱梁55的左側面上固定有薄板狀左側防 護部件56,該左側防護部件56從左縱梁55延伸到周邊式支架51的左側側部51a,且也被 固定在左側側部51a的左側面上。這樣利用左側防護部件56擋住左縱梁55與周邊式支架 51的左側側部51a之間的間隙,就防止了被左前輪17卷起的泥巴進入發動機室內。此外, 右縱梁與周邊式支架的右側側部之間的間隙也被與左側防護部件56 —樣的右側防護部件 擋住。
所述左前輪驅動軸14的車寬方向終端經輪轂61 (參照圖5)與左前輪17相連結 (右前輪也一樣)。該左前輪17的可操縱活動范圍是圖7中陰影線所表示的范圍。
如圖7所示,所述電動泵組21設置在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左側) 的外壁面上且位于左前輪17可操縱活動范圍外側。具體而言,電動泵組21被設置在自動 變速器1左側的外壁面上且以下范圍內,即,相對于左前輪驅動軸14(比等速萬向節16更 靠近車寬方向內側的部分14a)在前后方向上的距離在規定值以下。也就是說,因為在前后 方向上從左前輪驅動軸14(比等速萬向節16更靠近車寬方向內側的部分14a)算起的距離 在規定值以下的那一位置范圍內,左前輪17不會受駕駛員的操縱而朝著車寬方向內側(所 述外壁面一側)大幅度地移動,所以會在所述外壁面和所述活動范圍的車寬方向內側的側 邊之間產生較大的空間,可將該空間用作電動泵組21的設置空間。因此,在像本實施方式 那樣,差動裝置13與左前輪驅動軸14位于自動變速器1后方的情況下,優選將電動泵組21 設在所述外壁面上左前輪驅動軸14的前側且離左前輪驅動軸14近的位置,也就是說,優選 將電動泵組21設在所述外壁面的后側部分(特別是后側端部及其周圍)。在本實施方式 中,因為電動泵組21設在所述外壁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所以能夠使整個電動泵組21在前 后方向上盡量地接近左前輪驅動軸14,從而易于讓電動泵組21位于左前輪17的可操作活 動范圍外側。此外,在差動裝置13與左前輪驅動軸14位于自動變速器1前方的情況下,優 選將電動泵組21設置在所述外壁面的前側部分(特別是前側端部及其周圍)。
所述電動泵組21位于左縱梁55和周邊式支架51的左側側部51a之間。也就是 說,在俯視圖中(從上往下看),在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左側),電動泵組 21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縱梁55和周邊式支架51的左側側部51a相重合。為實現該重 合,電動泵組21設在所述外壁面下部。在本實施方式中,電動泵組21位于所述左側防護部 件56的車寬方向的內側,但是除此以外,還可以在左側防護部件56的與電動泵組21相對 應的部分形成孔,電動泵組21經過該孔突出到車寬方向外側,且保證該電動泵組21不會進入所述活動范圍內。
圖8A與圖8B是表示油泵71和電動泵組21的切換動作的圖。圖8A示出了所述 油泵71正在工作的狀態;圖8B示出了電動泵組21正在工作的狀態。
在所述發動機2的工作過程中,油泵71被發動機2帶動工作,電動泵組21 (泵27) 不工作(電力不會供給驅動電路34)。油泵71開始工作后,收納在所述油底殼IOa內的機 油被從設在該油底殼IOa內的機油集濾器75的吸入口 7 吸入,經過機油集濾器75和油 壓控制部11之間的油路77、油壓控制部11以及油壓控制部11與油泵71之間的油路73被 吸入油泵71中。從該油泵71中噴出的機油經油壓控制部11與油泵71之間的油路74被 送給油壓控制部11,利用該油壓控制部11控制自動變速機構部6的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與 分離。
在所述油路74中部經逆止閥72連接有噴出用油路78的一端。該噴出用油路78 的一部分(另一端周圍)由所述噴出管道46構成,噴出用油路78的另一端連接在電動泵 組21的噴出口 26b上。所述逆止閥72抑制從油泵71噴出的機油流向電動泵組21 —側, 這樣從油泵71噴出的機油就朝著油壓控制部11流去。
另一方面,當發動機2已自動停止時,因為油泵71也停止工作,所以電力就供給電 動泵組21的驅動電路34,讓電動泵組21的電動馬達M與泵27開始工作。這里,機油集濾 器75和電動泵組21經吸入用油路79相互連接。該吸入用油路79的一端連接在機油集濾 器75上,吸入用油路79的另一端連接在電動泵組21的吸入口 26a上。吸入用油路79的 一部分(另一端周圍)由所述吸入管道45構成。
所述電動泵組21 (泵27) —開始工作,貯存在油底殼IOa內的機油就被從機油集 濾器75的吸入口 7 吸入,再經所述吸入用油路79被吸入泵27中。從該泵27 (噴出口 26b)噴出的機油經噴出用油路78、逆止閥72以及油路74被送給油壓控制部11,利用該油 壓控制部11控制自動變速機構部6的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與分離。
這里,在自動變速器1的變速范圍被設定在車輛行駛范圍的狀態下車輛已停止 時,油泵71也停止工作,因此需要繼續維持接合狀態的摩擦接合要素(在前進一檔時使其 為接合狀態的離合器)的接合就被解除。如果在該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解除(分離)狀態 下發動機2再次開始工作,則油泵71被驅動油壓會上升。但是,因為該油壓上升得較慢,所 以會出現以下不良現象,所述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滯后,該接合引起沖擊。
于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采取當發動機2處于自動停止狀態時就讓電動泵組 21開始工作這一做法,來維持所述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狀態。電動泵組21在發動機2停止 以前就開始工作,在發動機2再次開始工作以后,經過了一段油泵71工作達到穩定狀態所 需的規定時間,電動泵組21才停止工作。因此,能夠不間斷地維持所述摩擦接合要素的接 合狀態,從而能夠防止出現上述不良現象。
在本實施方式中,因為上述電動泵組21設置在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動機2相反一 側(左側)的外壁面上且位于左前輪17可被操縱的活動范圍外側,所以不需要像將電動泵 組21設在自動變速器1的前側部位那樣考慮車輛撞擊性能,因此能夠使電動泵組的支撐結 構更加簡單;對于不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而言,只要更換一下端蓋部件41即可;因為 電動泵組21被設置在所述外壁面上相對于左前輪驅動軸14在前后方向上的距離在規定值 以下的范圍內,所以空間可被有效利用,易于讓電動泵組21位于左前輪17可被操縱的活動9范圍外側。結果是,對于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和不裝載怠速止擋系統的車輛而言,能夠 盡量地實現自動變速器1以及設在其周圍的機器、構造物(特別是車身部件)的平面布置 通用化以及部件的通用化。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包括泵部21a、馬達部21b以及驅動電路部21c的電動 泵組21整體安裝在端蓋部件41上。但是還可以如圖9所示,將馬達部21b和驅動電路部 21c安裝在事先已設在端蓋部件41上的泵部21a上,這樣構成電動泵組21。在該情況下,如 圖10所示,電動泵組21中的泵部21a的上殼沈與端蓋部件41形成為一體。在該上殼沈 上形成有朝下側開放的空洞沈⑴將泵部21a的構成要素裝入該空洞^a內。另一方面,馬 達部21b和驅動電路部21c的構成要素分別裝入相互形成為一體的中殼23和下殼33中。 而且,利用所述螺栓37將與下殼33形成為一體的中殼23固定在所述上殼沈上。無需使 用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用于將電動泵組21整體安裝在端蓋部件41上的螺栓43。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電動泵組21為軸向活塞式泵組,但并不限于此,還可以使 電動泵組21為例如齒輪泵組。在電動泵組21為齒輪泵組的情況下,如圖11所示,優選泵 部21a、馬達部21b以及驅動電路部21c沿車寬方向排列(泵軸心在車寬方向上延伸)。特 別是,若如上所述將離端蓋部件41最近的泵部21a設在端蓋部件41上,就能夠盡量減小讓 電動泵組21從端蓋部件41的左側面突出的突出量。還可以使用即使發動機2停止工作也 能夠輸出油壓的其他油壓輸出裝置(例如,發動機2工作時將油壓儲蓄起來,當發動機2自 動停止時,將該所儲蓄的油壓輸出的蓄能器)來代替電動泵組21。油壓輸出裝置可以是任 意目的的裝置,無需是輔助被發動機2驅動的油泵71工作的輔助泵。
只要能夠將電動泵組21 (油壓輸出裝置)布置成它位于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動機 2相反一側的外壁面上且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的操縱驅動輪活動范圍外側,電動泵組21在 該外壁面的哪個位置上都可以。但是,如上所述,從空間效率的觀點來看,優選將電動泵組 21設置在所述外壁面上相對于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的前輪驅動軸在前后方向上的距離在 規定值以下的范圍內。
上述實施方式只不過是單純的示例而已,不得用來限定性地解釋本發明的保護范 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來定義,屬于權利要求的等同范圍的變形、變 更等都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其被設于在車輛前部的發動機室內以軸心沿車寬方向延伸 的橫置狀態布置的發動機的車寬方向一側,將該發動機的動力傳遞給差動裝置,輸出油壓 的油壓輸出裝置設于該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動裝置上連結有左、右驅動軸,該左、右驅動軸分別自該差動裝置朝著車寬方向 的左側、右側延伸且在該左、右驅動軸的延伸終端分別安裝有操縱驅動輪,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置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外壁面上,位于與發 動機相反一側的所述操縱驅動輪的活動范圍外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置在所述外壁面上相對于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所述驅動軸在車 輛前后方向上的距離在規定值以下的范圍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動裝置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驅動軸位于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車輛后方, 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置在所述外壁面的車輛后側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壓輸出裝置,在俯視圖中,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與發動機相反的一側與沿車輛 前后方向延伸的車身部件重合。
5.根據權利要求1到4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壓輸出裝置設在所述外壁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
6.根據權利要求1到4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面由安裝在所述自動變速器的變速器殼的與發動機相反一側的面上的端蓋部件構成,所述油壓輸出裝置安裝在所述端蓋部件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車輛用自動變速器。將油壓輸出裝置(電動泵組(21))布置在設在以橫置狀態布置的發動機(2)的車寬方向一側的自動變速器(1)的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的外壁面上,且位于與發動機(2)相反一側的操縱驅動輪(左前輪(17))的活動范圍外側。這樣一來,在將油壓輸出裝置設置于自動變速器(1)外的情況下,進行簡單的更換就能夠應付不設該油壓輸出裝置的車輛。在設置油壓輸出裝置和不設油壓輸出裝置的情況下,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動變速器(1)及布置在其周圍的機器、構造物的平面布置的通用化以及部件的通用化。
文檔編號F16H57/023GK102029902SQ20101026323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8日
發明者佐治恒士郎, 吉浦伸介, 筱原昌子 申請人: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