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變速器齒輪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器齒輪泵,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對自動變速器齒輪泵結構的改進和創新。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汽車變速器潤滑系統中的變速器齒輪泵,通常是布置在變速器內的前 部、后部、側面、底部,其動力輸入是發動機輸出后經過液力變矩器或離合器傳動再通過傳 遞裝置帶動齒輪泵。流入和流出齒輪泵的油道通常是布置在變速器殼體上,因此需要在變 速器殼體上開油道,由于變速器殼體面積有限使得油道在變速器殼體中很難布置,從而使 殼體結構變得復雜,殼體加工難度增大,成本提高。中國專利局于2009年4月22日公告了份公告號為CN201225279Y的專利,名稱為 自動變速器擺線齒輪泵,該裝置包括連接在一起的泵體和泵蓋,泵體內設有一對相互嚙合 的外轉子和內轉子,泵蓋和泵體上分別開有細長型的卸荷槽,卸荷槽一端開在結合面上,一 端與配油窗相連,同時在泵體和泵蓋的結合面上開有多條弧形油槽。該裝置體積小、質量 輕,由于在泵體和泵蓋上布置多條油槽和卸荷槽,使得結構復雜,加工難度較大、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了 由于齒輪泵殼體上布置油道數量較多使得齒輪泵殼體結 構復雜,加工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可以使得汽車變速器 結構緊湊、性能可靠,同時減少油道在齒輪泵殼體上數量,簡化齒輪泵殼體結構。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包括一個帶有凹腔的泵 體、連接在泵體上的泵蓋和設置在泵體內的相互嚙合的齒輪副,即外轉子和內轉子,外轉子 和內轉子之間設有月牙板,月牙板將內轉子和外轉子之間形成的空腔分隔為壓油腔和吸油 腔,泵的進油口設置在泵蓋的外端面上,泵的出油口和回油口設置在泵體的外端面上,泵體 的進油道和回油道分別與吸油腔相通,泵體的出油道與壓油腔相通,液壓油從進油口和回 油口進入泵體的內腔,經齒輪帶動從出油口流出,即可完成輸送液壓油的任務,泵體和泵蓋 無需另設油道,減少油路的布置。泵蓋上設有進油道,進油道為通孔,泵體上設有出道和回油道,出油道和回油道均 為通孔。作為優選,油道均呈直線,與泵體的結合面垂直,油道短、簡單,便于布置。泵體的結合面上設有進油道,進油道位于回油道的一側,且與泵蓋上的進油道相 配合,便于流進的液壓油和回流的液壓油匯流。內轉子和外轉子均為圓弧,外轉子較內轉子多,作為優選,外轉子比內轉子多2個 齒,外轉子和內轉子將泵體的內腔分成吸油腔和壓油腔,有利于油路輸送。泵體的凹腔上設置有兩道卸荷槽,其中一道卸荷槽的一端與泵體的進油道和回流 道連接,流入的液壓油和回流的液壓油從同方向流入油槽,減少液壓油之間的碰撞,另一道卸荷槽連接出油口,便于液壓油流出泵體的凹腔的中心設置有金屬滑套,金屬滑套呈圓管狀,與轉動軸連接,傳輸動 力,金屬滑套的外徑與內轉子的安裝孔的內徑相配合,并嵌套連接或者內轉子為齒輪軸。泵體和泵蓋的結合面上分別開有相對應的若干個安裝孔和若干個定位孔,并通過 安裝孔和定位孔連接固定。本實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為1)結構相對簡單,在泵體和泵蓋上沒有較多的油 道布置,降低了制作難度,節約成本;2)進油道和回流道進入泵體腔內的方向一致,減少液 壓油停滯,油道的優化配置,可以提高泵的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泵體的俯視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泵體的仰視示 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泵蓋的仰視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泵蓋的俯視圖;圖 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泵體工作時的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泵體的立體示意圖;圖 中1、出油口,2、內轉子,3、壓油腔,4、安裝孔,5、定位孔,6、金屬滑套,7、外轉子,8、吸油腔, 9、進油道,10、泵體,11、回油口,12、回油道,13、出油道,14、月牙板,15、油槽,16、泵蓋,17、 進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參見附圖1至6),包括一個內凹型的泵體10、泵蓋16 和固定在泵體10腔內的一對齒輪副,即內轉子2和外轉子7。泵體10和泵蓋16的結合面上分別設有兩個定位孔5和六個安裝孔4,通過定位銷 和螺釘將泵體10和泵蓋16固定連接(參見附圖3)。進油口 17設置在泵蓋16外端面上并直接與吸濾器連接,進油口 17向泵蓋16內 延伸出一進油道9,進油道9與泵蓋16的端面垂直,且為通孔,在泵蓋16的結合面上,開有 一定深度的出油道13和回油道12 (參見附圖3、4)。出油口 1和回油口 11設在泵體10外端面上,出油口 1和回油口 11均向泵體10 內延伸出出油道13和回油道12,出油道13和回油道12均與泵體10的端面垂直,且均為通 孔。泵體10的結合面上的出油道13和回油道12的形狀與泵蓋16結合面上的出油道13 和回油道12形狀分別相配合,在泵體10的結合面上設有一個進油道9,與泵蓋16上的進油 道9相配合(參見附圖1)。泵體10的內腔上設置有兩道卸荷槽15,其中一道兩道卸荷槽15的一端與泵體10 的進油道9和回流道連接,另一道兩道卸荷槽15連接出油口 1(參見附圖1)。泵體10的內腔中心設置有金屬滑套6,金屬滑套6為圓管,與轉動軸連接,金屬滑 套6的上端面與泵體10的結合面在一個平面上,內轉子2套在金屬滑套6外,內轉子2與 金屬滑套6間隙配合,內轉子2為齒數是12個、齒廓為圓形的齒輪,外轉子7為齒數是14 個、齒廓為圓形的齒輪,外轉子7與內轉子2相互嚙合,外轉子7和內轉子2之間有一個設 在泵體腔內的月牙板14,月牙板14將內轉子和外轉子之間形成的空腔分隔為壓油腔3和吸 油腔8 (參見附圖5)。[0022] 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工作時,由變速器過來的動力源經泵體10的內腔中心的金屬 滑套6傳給內轉子2,內轉子2旋動,并帶動外轉子7,這樣使得內外轉子7間產生不斷變化 的空間,外轉子7與內轉子2將泵體10的內腔分為吸油腔8和壓油腔3,由于內腔與出油口 1、進油口 17和回油口 11適當相通,于是就起到了液壓泵的作用
權利要求一種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包括一個帶有凹腔的泵體、連接在泵體上的泵蓋和設置在泵體內的相互嚙合的齒輪副,齒輪副為外轉子和內轉子,其特征在于,外轉子與內轉子齒廓均為圓弧,外轉子和內轉子之間設有月牙板,月牙板將內轉子和外轉子之間形成的空腔分隔為壓油腔和吸油腔,泵的進油口設置在泵蓋的外端面上,泵的出油口和回油口設置在泵體的外端面上,泵蓋上設有進油道,進油道為通孔,泵體上設有出油道和回油道,出油道和回油道均為通孔,泵體的結合面上設有與泵蓋上的進油道相配合的進油道,泵體的進油道和回油道分別與吸油腔相通,泵體的出油道與壓油腔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其特征在于,泵體的凹腔上設置有兩道 卸荷槽,其中一道卸荷槽的一端與泵體的進油道和回流道連接,另一道卸荷槽連接泵體的 出油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其特征在于,泵體的凹腔的中心設置 有金屬滑套,金屬滑套呈圓管狀,其外徑與內轉子相配合,并嵌套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其特征在于,外轉子的齒數比內轉子齒 數多2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其特征在于,內轉子為齒輪軸。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變速器齒輪泵,其特征在于,泵體和泵蓋的結合面上 分別開有相對應的若干個安裝孔和若干個定位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自動變速器齒輪泵結構的改進和創新,其目的在于解決傳統方法在制造自動變速器齒輪泵時,由于齒輪泵殼體上布置油道數量較多使得齒輪泵殼體結構復雜,加工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一個帶有凹腔的泵體、連接在泵體上的泵蓋和設置在泵體內的相互嚙合的齒輪副,即外轉子和內轉子,外轉子和內轉子之間設有月牙板,月牙板將內轉子和外轉子之間形成的空腔分隔為壓油腔和吸油腔,泵的進油口設置在泵蓋的外端面上,泵的出油口和回油口設置在泵體的外端面上,進油道和回油道分別與吸油腔相通,出油道與壓油腔相通。本實用新型結構相對簡單,在泵體和泵蓋上沒有較多的油道布置,降低了制作難度,節約成本。
文檔編號F16H57/00GK201705659SQ20092031910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30日
發明者尹宏聲, 李書福, 楊健, 洪武, 趙福全, 陳勇, 陳華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