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設計與制造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摩擦式怠速 儲能離合器。
背景技術:
離合器的作用是將引擎動力可控制的傳遞至傳動系統,并維持變速系統的 正常工作,離合器對于傳動系統的正常工作有著重要意義。離合器通常由四部 分組成,即離合器壓盤、離合器摩擦盤、離合器摩擦片和分離軸承。離合器的 主動部分和從動部分借助于接觸面間的摩擦作用,或是用液體作為傳動介質(液 力偶合器),或是用磁力傳動(電磁離合器)來傳遞轉矩,使兩者之間可以暫時分 離,又可逐漸接合,在傳動過程中又允許兩部分相互轉動。目前在汽車上廣泛 采用的是用彈簧壓緊的摩擦離合器(簡稱為摩擦離合器),通過壓盤將從動盤上摩 擦襯片緊緊壓在飛輪上,將發動機通過曲軸輸出的轉矩傳遞給從動盤,從而傳 遞給從動軸。當駕駛員踩下離合器踏板時,通過機件的傳遞使膜片彈簧大端帶 動壓盤后移,此時從動部分與主動部分分離。
在城市交通環境下,當踩下離合器踏板時操縱機構將離合器的主動部分與從 動部分分開,發動機空轉浪費了很多能量。發動機怠速對油耗影響比較大,特別 在市內交通工況下。在堵車情況下,由于關閉發動機接著啟動發動機對發動機的 損耗也比較大,對于普通的汽車來說就直接將發動機空轉,這樣對排放和燃油消 耗都不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一種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器將汽車在怠速工 況下消耗的能量進行回收,以電能的形式儲存起來。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
器o
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器包括曲軸、軸承、從動盤、第一摩擦襯片、飛輪、旋 轉磁極、壓盤、彈簧、離合器蓋、凸槽、滑套、從動軸、接線端子、滑套槽、第 一彈簧柱、第二彈簧柱、滑移孔、螺釘、第二摩擦襯片、螺栓、短軸、磁極、
輻條、凹槽、從動盤第一環面、從動盤第二環面、導線槽、滑移桿;曲軸與飛輪、 離合器蓋依次相連,飛輪上設有多個旋轉磁極,軸承安裝在曲軸上,從動軸的一 端設有短軸,短軸與軸承相配合,從動軸上設有凸槽,凸槽與從動盤上凹槽相配 合,從動盤可沿著凸槽橫向滑動;從動盤上設有輻條,導線橫向纏繞在輻條上,
3導線經滑移桿上的導線槽引出,并與接線端子相連接,第一摩擦襯片固定在從動盤第一環面上、第二摩擦襯片固定在從動盤第二環面上;壓盤與滑套固定相連,滑套套在從動軸上可沿從動軸滑動,壓盤上設有多個滑移桿并與離合器蓋上的多個滑移孔相配合,滑移桿可帶動整個壓盤沿著離合器蓋上的滑移孔滑動,離合器蓋通過第一彈簧柱與壓盤上的第二彈簧柱將彈簧固定在壓盤與離合器蓋之間。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 通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使從動盤輻條上的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電流,裝置較容易實現能量的轉換且成本低廉;
2) 可以有效回收發動機怠速工況下所消耗的能量,將回收的能量儲存起來以供汽車照明、空調等用電設備使用,同時也可為混合動力汽車提供電能,本實用新型提高了整車燃料利用率并降低整車對環境的污染。
圖1為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器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飛輪立體結構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從動軸結構示意圖;圖4 (a)為本實用新型從動盤前視立體圖,圖4 (b)為本實用新型從動盤后視立體圖;圖5 (a)為本實用新型的離合器蓋后視立體圖,圖5 (b)為本實用新型的離合器蓋前視立體圖中曲軸l、軸承2、從動盤3、第一摩擦襯片4、飛輪5、旋轉磁極6、壓盤7、彈簧8、離合器蓋9、凸槽10、滑套11、從動軸12、接線端子13、滑套槽14、第一彈簧柱15、第二彈簧柱16、滑移孔17、螺釘18、第二摩擦襯片19、螺栓20、短軸21、磁極22、輻條23、凹槽24、從動盤第一環面25、從動盤第二環面26、導線槽27、滑移桿2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和效果將變得更加明顯。
如圖所示,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器包括曲軸l、軸承2、從動盤3、第一摩擦襯片4、飛輪5、旋轉磁極6、壓盤7、彈簧8、離合器蓋9、凸槽IO、滑套11、從動軸12、接線端子13、滑套槽14、第一彈簧柱15、第二彈簧柱16、滑移孔17、螺釘18、第二摩擦襯片19、螺栓20、短軸21、磁極22、輻條23、凹槽24、從動盤第一環面25、從動盤第二環面26、導線槽27、滑移桿28;曲
4軸1與飛輪5、離合器蓋9依次相連,飛輪5上設有多個旋轉磁極6,軸承2安裝在曲軸l上,從動軸12的一端設有短軸21,短軸21與軸承2相配合,從動軸12上設有凸槽10,凸槽10與從動盤3上凹槽24相配合,從動盤3可沿著凸槽10橫向滑動;從動盤3上設有輻條23,導線橫向纏繞在輻條上,導線經滑移桿28上的導線槽27引出,并與接線端子13相連接,第一摩擦襯片4固定在從動盤第一環面25上、第二摩擦襯片19固定在從動盤第二環面26上;壓盤7與滑套11固定相連,滑套11套在從動軸12上可沿從動軸12滑動,壓盤7上設有多個滑移桿28并與離合器蓋9上的多個滑移孔17相配合,滑移桿28可帶動整個壓盤沿著離合器蓋9上的滑移孔17滑動,離合器蓋9上的多個第一彈簧柱15與壓盤7上的多個第二彈簧柱16將相對應個數的彈簧8固定在壓盤7與離合器蓋9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
車輛正常行駛情況時,在壓盤7與離合器蓋9之間多個彈簧8的作用力下,從動盤3被緊緊壓在飛輪5與壓盤7之間,第一摩擦襯片4與第二摩擦襯片19增大了從動盤3與飛輪5以及從動盤3與壓盤7之間的摩擦力,使得離合器處于壓緊狀態。使得發動機曲軸1傳至飛輪5的動力也傳至從動盤3,從動盤3通過凹槽24與從動軸12上凸槽10的配合關系,從而將動力傳遞給從動軸12,
此時纏繞在輻條23上的線圈與磁極22所產生的磁感線之間相對速度差較小,幾乎不產生電流;
當駕駛員踩下離合器踏板時外力作用于滑套槽14上,滑套槽14帶動滑套11沿著從動軸12向右滑動。在滑套11拉動下,壓盤7隨著其上的多個滑移桿28沿著離合器蓋9上的多個滑移孔17向右滑動并壓緊彈簧8,此時從動盤3與飛輪5、從動盤3與壓盤7之間正壓力減少,致使從動盤3與飛輪5以及壓盤7之間的摩擦力減少,隨著滑套11向右滑移距離的增加從動盤3與飛輪5以及壓盤7之間摩擦力逐漸消失,此時從動盤3沿著從動軸12上凸槽10向右滑動,從動盤3逐漸停止旋轉,但此時飛輪5上的旋轉磁極6仍然隨著飛輪5高速旋轉,于是旋轉磁極6與纏繞在輻條23上的線圈出現速度差,使得纏繞在輻條23上的線圈做切割磁極22所產生磁感線的相對運動從而產生電流,電流沿著滑移桿28上的導線槽27中的導線輸送到接線端子13上,然后將電能輸出。
當駕駛員松開離合器踏板時,在壓盤7與離合器蓋9之間多個彈簧8的作用力下,壓盤7隨著其上的多個滑移桿28沿著離合器蓋9上的多個滑移孔17向左滑動壓緊從動盤3,隨著駕駛員將離合踏板全部松開從動盤3被緊緊壓在飛輪5與壓盤7之間,第一摩擦襯片4與第二摩擦襯片19增大了從動盤3與飛輪5以及從動盤3與壓盤7之間的摩擦力,離合器處于壓緊狀態,使得發動機曲軸1傳至飛輪5的動力也傳至從動盤3,從動盤3通過凹槽24與從動軸12上凸槽10的配合關系,從而將動力傳遞給從動軸12,此時纏繞在輻條23上的線圈與磁極22所產生的磁感線之間相對速度差較小,幾乎不產生電流。
權利要求1、一種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軸(1)、軸承(2)、從動盤(3)、第一摩擦襯片(4)、飛輪(5)、旋轉磁極(6)、壓盤(7)、彈簧(8)、離合器蓋(9)、凸槽(10)、滑套(11)、從動軸(12)、接線端子(13)、滑套槽(14)、第一彈簧柱(15)、第二彈簧柱(16)、滑移孔(17)、螺釘(18)、第二摩擦襯片(19)、螺栓(20)、短軸(21)、磁極(22)、輻條(23)、凹槽(24)、從動盤第一環面(25)、從動盤第二環面(26)、導線槽(27)、滑移桿(28);曲軸(1)與飛輪(5)、離合器蓋(9)依次相連,飛輪(5)上設有多個旋轉磁極(6),軸承(2)安裝在曲軸(1)上,從動軸(12)的一端設有短軸(21),短軸(21)與軸承(2)相配合,從動軸(12)上設有凸槽(10),凸槽(10)與從動盤(3)上凹槽(24)相配合,從動盤(3)可沿著凸槽(10)橫向滑動;從動盤(3)上設有輻條(23),導線橫向纏繞在輻條上,導線經滑移桿(28)上的導線槽(27)引出,并與接線端子(13)相連接,第一摩擦襯片(4)固定在從動盤第一環面(25)上、第二摩擦襯片(19)固定在從動盤第二環面(26)上;壓盤(7)與滑套(11)固定相連,滑套(11)套在從動軸(12)上可沿從動軸(12)滑動,壓盤(7)上設有多個滑移桿(28)并與離合器蓋(9)上的多個滑移孔(17)相配合,滑移桿(28)可帶動整個壓盤沿著離合器蓋(9)上的滑移孔(17)滑動,離合器蓋(9)上的多個第一彈簧柱(15)與壓盤(7)上的多個第二彈簧柱(16)將相對應個數的彈簧(8)固定在壓盤(7)與離合器蓋(9)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擦式怠速儲能離合器。軸承安裝在曲軸上,飛輪設有多個旋轉磁極,短軸與軸承相配合,從動軸上設有凸槽,凸槽與從動盤上凹槽相配合,從動盤可沿著凸槽橫向滑動;從動盤上設有輻條,導線橫向纏繞在輻條上,導線經滑移桿上的導線槽引出,并與接線端子相連接,摩擦襯片固定在從動盤環面上,壓盤與滑套固定相連,壓盤上設有多個滑移桿并與離合器蓋上的多個滑移孔相配合,通過彈簧柱將彈簧固定在壓盤與離合器蓋之間。本實用新型較容易實現能量的轉換,且成本低廉,可以有效回收車輛在怠速工況下消耗的絕大部分能量,提高整車燃料利用率并降低汽車對環境污染。
文檔編號F16D13/38GK201412456SQ20092012094
公開日2010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1日
發明者鋒 吳, 宋小文, 張國耕, 張富偉, 耘 王, 胡樹根, 黃長林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