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截止閥,特別是一種適合大口徑場合使用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
背景技術:
截止閥的開啟與關閉,目前普遍采用機械式手輪轉動或用電動方式來實現。機械式的 手輪轉動對于截止閥的開啟與關閉,具有動作緩慢的缺點,尤其是在大口徑場合使用時導 致操作的相當不便;電動方式則需要電機和減速機,因此造成體積龐大、成本高的缺點。 為了避免上述不足,目前已有了一種帶先導閥的截止閥,但是該截止閥的閥芯和閥座都采 用的是平面密封的結構型式,因此不但對密封要求非常高,還很容易導致泄露;另外閥芯 與導向套之間釆用密封膜片的結構,密封膜片交替受到拉伸和擠壓的作用,非常容易受損 而導致介質泄露。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易開閉、開閉動作迅速、密封性能好、適合 大口徑場合使用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包括頂部開口 且內設通腔的閥體,蓋板與閥體頂部的開口密封相連;在閥體上分別設有進口和出口,在 閥體的通腔內設有閥芯,在閥體的通腔內設有導向套,套裝在導向套內的閥芯與導向套滑 動相連,在蓋板和閥芯之間設置彈簧;在閥體的通腔內還分別設有上隔板與下隔板,上隔 板、下隔板與閥芯的底部將通腔分隔為上通腔和下通腔,閥芯的側壁和導向套將上通腔分 隔成內室和外室;進口與下通腔相連通,出口與外室相連通;導流管的兩端分別與內室和 外室相連通,導流管上設有先導閥,閥芯的底部設有通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改進上隔板和下隔板均線性密封地與閥芯
的底部相接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闊的進一步改進在閥芯和導向套之間設置O型密封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進一步改進彈簧位于閥芯的內部,彈簧的 兩端分別抵著蓋板的正中心和閥芯底部的正中心。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進一步改進閥體的底部設有排污孔,排污
孔上安裝密封螺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進一步改進閥芯底部的通孔的孔徑為導流 管內徑的1/4 1/2。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進一步改進先導閥為手動驅動的球閥、手
動驅動的截止閥、電動驅動的球閥或電動驅動的截止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進一步改進先導閥的公稱直徑為DN15
DN50。
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具有易開閉、且開閉動作迅速、密封性能好且使 用壽命長等優點,特別適用于安裝在大口徑管路中。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
圖1中的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是
圖1中的B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
圖1的左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 圖4結合給出了一種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包括閥體l,閥體l的頂部設有開口, 閥體l的內部設有通腔,且該開口與通腔相連通。蓋板7與閥體1頂部的開口密封相連。
在閥體1上分別設有均與通腔相連通的進口2和出口14。在閥體l的通腔內固定設置導 向套5,該導向套5由一個無底無蓋的圓筒51和設置在圓筒51頂部的擴口52組成,擴口52 的外壁與閥體l的內壁固定且密封地相連,在擴口52的內壁上設有0型密封圈6。闊芯12由 一個有底無蓋的圓桶121和設置在圓桶121頂部的擴口122組成。圓桶121套裝在圓筒51內, 圓筒51的內徑與圓桶121的外徑相吻合,圓桶121能沿著圓筒51上下滑動。當圓桶121下滑 至最低處時,擴口122的外徑與擴口52的內徑相吻合,此時擴口122和擴口52之間依靠0型 密封圈6實現密封。彈簧9位于圓桶121內,彈簧9的兩端分別抵著蓋板7的正中心和圓桶121底部的正中心。
在閥體1的通腔內還分別固定設有上隔板3與下隔板16,當圓桶121下滑至最低處時, 上隔板3與圓桶121的底部成線性密封地相互接觸,同樣,此時下隔板16也與圓桶121的底 部成線性密封地相互接觸;那么,在上隔板3、下隔板16和圓桶121的底部的共同作用下, 通腔被分隔成上通腔和下通腔15。在整個導向套5和閥芯12的側壁(特指圓桶121的側壁) 的共同作用下,上通腔被進一步分隔成內室11和外室4。因此,進口2與下通腔15相連通, 出口14與外室4相連通。
導流管19位于閥體1的外部,導流管19的一端與外室4相連通、另一端與內室ll的上 部相連通(即導流管19的另一端密封地穿過蓋板7后與內室11的上部相連通),在導流管19 上設有先導閥8。先導閥8可選擇手動驅動的球閥、手動驅動的截止閥、電動驅動的球閥或 電動驅動的截止閥,先導閥8的公稱直徑為DN15 DN50。在圓桶121的底部設有通孔13, 通孔13的孔徑為導流管19內徑的1/4 1/2。在閥體l的底部設有排污孔,在該排污孔上安裝 密封螺母17。當需要對本實用新型的截止閥進行清洗時,可打開密封螺母17,下通腔15 內的液體就能從此排污孔流出。
本實用新型的截止闊實際使用時,被安裝在大口徑管路中,管路內的液體從進口2流 入截止閥,再從出口14流出;具體工作過程如下
1、 先導閥8的初始狀態為關閉,在閥芯12的自重以及彈簧9彈力的作用下,閥芯 12下落,即圓桶121沿著圓筒51下落,直至圓桶121下滑至最低處;此時,上隔板3和 下隔板16均與圓桶121的底部成線性密封地相互接觸,且閥芯12的擴口 122和導向套5 的擴口 52之間依靠O型密封圈6實現密封。即閥芯12與上隔板3和下隔板16所構成的 閥座閉合。這時,整個截止閥處在關閉狀態。液體依次經進口2、下通腔15和通孔13進 入內室ll;直至下通腔15和內室11內均充滿液體。
2、 打開先導閥8,內室11中的液體從導流管19流入外室4,最后從出口14流出。 此時,源源不斷的液體會從進口2流入、也會從出口 14流出,即進口2和出口 14都充滿 液體。由于內室ll中的液體通過導流管19外流,且由于通孔13的孔徑僅僅為導流管19 內徑的l/4 l/2;所以內室ll的壓力減小,下通腔15內的壓力就會大于內室ll的壓力, 在壓力差的帶動下,閥芯12被向上頂開,即圓桶121的底部與上隔板3和下隔板16均相 分離;此時,下通腔15與外室4相連通。這樣,從進口2流入的液體依次經下通腔15和 外室4,最后從出口 14流出。
5此時,本實用新型的截止閥處于工作狀態。
3、當需要關閉本實用新型的截止閥時,首先關閉先導閥8,下通腔15內的液體從通 孔13注入內室11;當內室11的壓力與下通腔15內的壓力相平衡時,在閥芯12的自重以 及彈簧9彈力的作用下,閥芯12下落,直至上隔板3和下隔板16均與圓桶121的底部成 線性密封地相互接觸。
此時,整個截止閥處在關閉狀態。
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舉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顯然,本實 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實用新型公 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包括頂部開口且內設通腔的閥體(1),蓋板(7)與閥體(1)頂部的開口密封相連;在閥體(1)上分別設有進口(2)和出口(14),在閥體(1)的通腔內設有閥芯(12),其特征是在閥體(1)的通腔內設有導向套(5),套裝在導向套(5)內的閥芯(12)與導向套(5)滑動相連,在蓋板(7)和閥芯(12)之間設置彈簧(9);在閥體(1)的通腔內還分別設有上隔板(3)與下隔板(16),所述上隔板(3)、下隔板(16)與閥芯(12)的底部將通腔分隔為上通腔和下通腔(15),閥芯(12)的側壁和導向套(5)將上通腔分隔成內室(11)和外室(4);所述進口(2)與下通腔(15)相連通,出口(14)與外室(4)相連通;導流管(19)的兩端分別與內室(11)和外室(4)相連通,導流管(19)上設有先導閥(8),閥芯(12)的底部設有通孔(13)。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其特征是所述上隔板(3)和下隔板(16) 均線性密封地與閥芯(12)的底部相接觸。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其特征是在閥芯(12)和導向套(5) 之間設置O型密封圈(6)。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其特征是所述彈簧(9)位于閥芯(12) 的內部,彈簧(9)的兩端分別抵著蓋板(7)的正中心和閥芯(12)底部的正中心。
5、 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其特征是閥體(1)的底部設有 排污孔,所述排污孔上安裝密封螺母(17)。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其特征是所述通孔(13)的孔徑為導 流管(19)內徑的1/4 1/2。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其特征是所述先導閥(8)為手動驅 動的球閥、手動驅動的截止閥、電動驅動的球閥或電動驅動的截止閥。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其特征是所述先導閥(8)的公稱直 徑為DN15 DN5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包括閥體(1)和蓋板(7),在閥體(1)上設有進口(2)和出口(14),閥體(1)的通腔內設有導向套(5),閥芯(12)與導向套(5)滑動相連,蓋板(7)和閥芯(12)之間設置彈簧(9);閥芯(12)的底部與位于通腔內的上隔板(3)和下隔板(16)將通腔分隔為上通腔和下通腔(15),閥芯(12)的側壁和導向套(5)將上通腔分隔成內室(11)和外室(4);進口(2)與下通腔(15)相連,出口(14)與外室(4)相連;導流管(19)分別與內室(11)和外室(4)相連,導流管(19)上設有先導閥(8),閥芯(12)的底部設有通孔(13)。上述帶有先導閥的截止閥適合大口徑場合使用。
文檔編號F16K31/14GK201277366SQ20082016406
公開日2009年7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4日
發明者匡繼勇, 金志江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