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套管和用于套管的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保護將要通過例如形成在汽車車身板上的通孔的
電線束的套管(grommet)。
背景技術:
圖5是舉例說明相關套管的剖視圖。圖6是說明組裝圖5所示套 管的方式的剖視圖。
已經提出一種這樣的套管l (見,例如,專利文獻l),其中帽狀 的彈性擴張部分3與中心軸2的周邊同心地并且一體地模制,如圖5 所示。當套管1組裝于車身板10時,該套管1通過沿著如圖6所示的 箭頭A的方向被推進通孔12中,從而插入該車身板1的通孔12中。 然后,彈性擴張部分3與車身板IO相干擾并且被車身板IO彈性變形。 因此,該彈性擴張部分3從變形狀態彈性地恢復。因此,該套管1安 裝在該車身板10的通孔12中,如圖5所示。
該相關的套管1構造成使得該彈性擴張部分3相對于車身板10的 通孔12的直徑Dl具有預定的搭接寬度Ll (例如,Ll=Dl+3mm), 以便防止當插入中心軸2的電線束(wire harness) 5被沿著箭頭B的 方向拉動時該套管1從車身板IO分開。因此,相關套管l確保高保持 力。
專利文獻l: JP-A-06-231642 (段號〔0023〕,圖l)
但是,在增加彈性擴張部分3的搭接寬度Ll以確保該套管1的高 保持力時,當該套管1插入車身板10的通孔12中時需要高插入力。
因此,套管1的組裝性下降。
發明內容
鑒于這種情況,本發明的目的是設置一種套管和用于該套管的組 裝方法,其能夠改善組裝性,同時確保高保持力。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套管(以下稱之為本發明的第一 套管),包括電線束插入通過其的中心軸。本發明的第一套管的特征 在于,圓形連接部分設置在該中心軸上,凸形截面V形的環狀凸出部 (lip)從該圓形連接部分連續設置,以便沿著該中心軸的軸中心線的 方向是可延伸和可收縮的,并且凸緣部分從該凸出部連續地設置。
根據本發明第一套管的實施例(以下稱之為本發明的第二套管), 該圓形連接部分和該凸出部通過連接肋相互連接。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于將本發明的第一或第二套 管組裝成組件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套管的凸出部沿著該套管的 中心軸的軸中心線的方向延伸,以便減少該凸出部的直徑,并且該延 伸的凸出部插入該組裝部件的通孔中。
根據本發明,在將套管組裝于車身板的組裝中,插入力的減小能 夠通過減小該凸出部的直徑實現。此外,在將套管組裝于車身板之后, 通過增加該凸出部的直徑該套管能夠確保高保持力。因此,能夠增強 該套管的組裝性,同時確保該套管的高保持力。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套管的實施例的透視圖。
圖2是示出圖1所示套管的縱向剖視圖。
圖3是示出圖1所示套管的組裝方式的前視圖。
圖4是示出拉動圖1所示的套管的電線束的方式的前視圖。
圖5是舉例說明相關套管的剖視圖。 圖6是示出圖5所示套管的組裝方式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套管的實施例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圖
1所示的套管的縱剖視圖。圖3是示出圖1所示套管的組裝方式的前視 圖。圖4是示出拉動圖l所示的套管的電線束的方式的前視圖。
套管1是用諸如合成橡膠或人造橡膠(elastomer)的彈性材料制 造的一體地模制的產品。如圖1所示,該套管1包括電線束插入通過 其的中心軸2,和同心地連接于該中心軸2的周邊的帽狀的彈性擴張部 分3。
附帶提及,如圖1和圖2所示,該中心軸2具有圓柱的L形形狀 的主體21。膠帶止動塊部分22分別形成在該主體的兩端,膠帶圍繞每 個所述膠帶止動塊部分22而纏繞。而且,在該主體21兩端附近,從 該膠帶止動部分22,波紋管部分23分別在該主體21的近似中間形成。
另一方面,如圖1和圖2所示,彈性擴張部分3具有從該中心軸 2的主體21的周邊連續地設置的、并且是橢圓環形形狀的圓形連接部 分31。該圓形連接部分31具有高剛度,并且定位在垂直于該中心軸2 的軸中線的平面上。凸形截面的V形的環狀凸出部32從該圓形連接部 分31的周邊邊緣連續地設置,以便沿著該中心軸2的軸中線的方向疊 合地延伸。該凸出部32通過連接肋35連接于該圓形連接部分31。此 外,厚的橢圓環形形狀的凸緣部分33從該凸出部32連續地設置,以 便定位在垂直于該中心軸2的軸中線的平面上。附帶提及,該凸出部 32的形狀,即,其凸形截面V形的環狀形狀是指該凸出部32的中心
部分具有向外擴展的v形的截面形狀。
如圖2所示,車身板(即,組裝部件)lO具有平面基板ll。在該
基板11上鉆有圓形通孔12。附帶提及,基板10的通孔12不執行去毛
刺加工。
套管1具有前面提到的結構。因此,通過減少將套管組裝于低高
度(low level)時的插入力,能夠增強組裝性。也就是說,如圖2所示, 當該套管l組裝于車身板10時,電線束5插入通過該套管1的中心軸 2,并且被用膠帶固定于膠帶止動部分22。在這種狀態下,通過沿著箭 頭C的方向從外側(即,如圖3所示的下側)被推向車身板10的內側 (即,如圖3所示的上側)套管1插入該車身板10的通孔12,如圖3 所示。因此,凸緣部分33緊靠車身板IO的基板11。在這種狀態下, 套管1沿著箭頭C的方向更多地插入其中。于是,當套管1逐步插入 其中時,中心軸2的主體21與圓形連接部分31 —起上升到車身板10 的內側,同時凸緣部分33緊靠車身板10的基板11。這時,如上所述, 由于圓形連接部分31具有高剛度,不僅從其連續地設置中心軸2的主 體部分21的該圓形連接部分31的中心部分,而且該圓形連接部分31 的周邊部分,即整個圓形連接部分31被向上推動等于該中心軸2的主 體21的移動距離的距離。因此,凸形截面的V形的環狀凸出部32沿 著該中心軸2的軸中心線的方向延伸,因而減少該凸出部32的直徑。 這時,由于該凸出部32具有凸形截面的V形的環狀形狀,該凸出部 32的直徑減少的操作可疊合地并且平滑地進行。因此,該套管能夠用 較小的插入力插入該通孔中。因此,能夠增強套管1的組裝性。附帶 提及,由于凸出部32通過連接肋35連接于圓形連接部分31,該凸出
部32的直徑減少的操作在其整個圓周上均勻地進行。
在組裝于車身板10之后,該套管1能夠確保高保持力。即,在該 套管1被朝著該車身板10的外側拉動的情況下,也就是,沿著箭頭D 的方向,如圖4所示,在該套管1組裝于車身板10的狀態中,該圓形連接部分31被朝著該車身板10的外側向下拉動。因此,該凸形截面
的V形的環狀的凸出部32被沿著該中心軸2的軸中心線方向擠壓,使 得該套管1的直徑增大。在這時,由于凸出部32具有凸形截面的V形 的環狀形狀,該凸出部32的直徑增大的操作被平滑地并且疊合地進行。 因此,該車身板IO的通孔12和該凸出部32之間的干擾面積增加。因 此該套管l的保持力增加。此外,即使當該凸出部32的搭接寬度增加 以便確保該套管1的高保持力時,由于該凸出部32的直徑減小,也能 夠實現減小將套管1組裝到車身板10的插入力。因此,通過同時確保 套管1的高保持力,能夠增強套管1的組裝性。附帶提及,該凸出部 32通過連接肋35連接于該圓形連接部分31。因此,該凸出部32的直 徑增加的操作在其整個圓周上均勻地進行。
同時,在套管1組裝于車身板10的狀態下,在該套管1被朝著該 車身板10的內側(即,如圖4所示的上部)拉動的情況下,該凸緣部 分33緊靠該車身板10,以便抵抗朝著該車身板10的內側拉動該套管 l的拉力。因此,不存在該套管1滑出該車身板10的內側的可能性。
其他實施例
在實施例的前面的描述中,已經描述了當套管1插入車身板10的 通孔12中時,該套管1從該車身板10的外側插入其中。但是,本發 明也能應用于該套管1從該車身板10的外惻拉進其中的情況。
在該實施例的前面的描述中,已經描述了車身板10的通孔12不 執行去毛刺加工。很顯然,本發明可以應用于車身板10的通孔12執 行去毛剌加工的情況。
在該實施例的前面的描述中,已經描述了該套管1與其組裝的組 裝部件是車身板IO的情況。但是,車身板10以外的組裝部件(例如, 制造設備的分隔壁、電器設備的殼體、辦公自動化(OA)設備的機殼) 能夠代替該車身板10。
本發明能夠應用于各種工業領域,例如汽車、飛機、電氣列車、 制造設備、電器設備以及OA設備。
權利要求
1.一種套管,包括中心軸,電線束插入通過該中心軸;具有所述中心軸的圓形連接部分;環形形狀的凸出部,該環形形狀的凸出部設置成從所述圓形連接部分連續,該凸出部是凸形截面的V形形狀的,以便沿著所述中心軸的軸中心線的方向是可延伸和可收縮的;以及凸緣部分,該凸緣部分設置成從該凸出部連續。
2. 根據權利要求l的套管,其中所述連接部分是剛性的。
3. 根據權利要求l的套管,其中所述連接部分和所述凸出部通過 連接肋相互連接。
4. 用于將根據權利要求1的所述套管組裝于組裝部件的套管組裝 方法,其中所述套管的所述凸出部沿著所述中心軸的所述軸中心線的所 述方向延伸,以便減少所述凸出部的直徑;并且所述延伸的凸出部插入所述組裝部件的所述通孔中。
全文摘要
一種套管1,具有電線束插入通過的中心軸2。圓形連接部分31設置為與該中心軸2的周邊連續。凸形截面的V形的環狀凸出部32沿著該中心軸的中心線的方向可延伸地設置到該圓形連接部分31。凸緣部分33連續地設置到該凸出部32。當該套管1組裝于車身板10時,該套管1的凸出部32沿著該套管1的中心軸2的中心線的方向延伸,因而,減小該凸出部32的直徑。然后,該凸出部32插入該車身板10的通孔12中。因此,當套管插入其中時,較小的插入力是足夠的。因此增強該套管1的組裝性。
文檔編號F16L3/137GK101349365SQ20081000657
公開日2009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19日
發明者三谷哲也, 嶋田辰生, 川崎望美, 芹澤泰義, 黑川博之 申請人:矢崎總業株式會社;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