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扇、馬達及其軸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風扇、馬達及其軸套,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夠增進效能的 風扇、馬達及其軸套。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品的功能與運作速度提升,其所產生的熱能也相對地增加, 為了維持電子產品正常的運作,常利用風扇來作為散熱,并通過風扇所產生 的氣流進行強制散熱,以使電子產品能夠維持在正常的操作溫度。
請參照圖1所示,現有風扇1以馬達10來驅動葉輪11旋轉。為了使馬 達10順利運轉, 一般利用一軸承12設置在軸套13內并包覆轉軸14,使轉 軸14可以通過軸承12的支撐而達到順利運轉的目的。
現行的軸套13多為中空直桶圓柱狀,其結構設計除了提供轉軸14穿設, 也提供軸承12容置的空間。然而,由于軸承12的剖面直徑往往大于轉軸14 的剖面直徑,故軸套13的剖面直徑也相對的遠較轉軸14的剖面直徑為大, 如此一來,即造成軸套13內部空間的浪費。
有鑒于此,如何提供一種可有效地利用軸套的內部空間,且在機構設計 上具有可變化性,進而增進風扇效能的軸套及其風扇,實為重要的課題之一。
發明內容
為了提高風扇的效能,改善現有風扇內部空間的利用率,并用于提升馬 達效率及降低消耗功率,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軸套,其可有效地利用 軸套的內部空間,以增進機構設計上的可變化性,進而增進風扇與馬達的效 能。本發明的再一目的為提供一種風扇,其使用上述的軸套,可增大氣流流 道及提升馬達效率,并進而改善風扇的效能。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軸套,包括一管體及至少一底部,管體 的兩端各與一底部相連,其中管體與底部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且管體的內徑 小于底部的內徑。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另提出一種馬達,其包括一軸套及一轉軸。其中 轉軸穿設于軸套內,而軸套包括一管體及至少一底部,底部連接于管體的一 端,其中管體的內徑小于底部的內徑。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再提出一種風扇,包括一葉輪以及一馬達。馬達 用以驅動葉輪旋轉,且包括一軸套及一轉軸。其中轉軸穿設于軸套內。軸套 包括一管體及至少一底部,底部連接于管體的一端,其中管體的內徑小于底 部的內徑。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軸套通過管體與底部具有不同內徑大小,且管體內 徑小于底部內徑的設計,除了軸承所設置的位置之外,管體內縮的空間可用 以提供風扇的其它構件更多的使用空間,并進而使得葉輪的整體結構縮小。 相比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有效地利用軸套內部的空間,將此軸套應用于風 扇時,由于內縮的空間相對地可使得其余元件的設置體積縮小,便可擴大氣 流的流道,達到提高馬達效率及風扇效能的目的。另外,由于本發明的軸套 可通過兩個套件所組立構成,因此在結構設計上,可配合其他構件的大小而 作調整,相比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有效地提高結構設計上的余裕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 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現有風扇的示意圖2A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風扇的示意圖2B為圖2A中的軸套的剖面示意圖2C為圖2A中的軸套的上^f見圖3A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種風扇的示意圖;
圖3B為圖3A中的軸套的剖面示意圖4與圖5A為本發明其他狀態的軸套的示意圖5B為圖5A的軸套的立體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I、 2、 3:風扇 10、 20、 30:馬達
II、 21、 31:葉輪 12、 22、 32:軸承 13、 23、 33、 43、 53:軸套14、 24、 34:轉軸
232:管體 25:導磁元件
332A、 432A、 532A:第一管體 335、 435、 535:第一連結部 536a:導引部 S01、 Sll、 S21:第一套件
233、 234、 333、 334:底部 26:石圭鋼片組
332B、 432B、 532B:第二管體 36、 436、 536:第二連結部 536b:卡合部 S02、 S12、 S22:第二套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照相關附圖,說明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風扇,其中相 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為了提高風扇的效能,并改善現有的風扇內部空間的利用率,請參照圖 2A,其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風扇的示意圖。本發明的風扇2主要 包括一馬達20及一葉輪21,且馬達20用以驅動葉輪21旋轉。馬達20包括 二軸承22、 一軸套23、 一轉軸24、 一導-茲元件25及多個硅鋼片組26。轉 軸24穿設于軸套23內,而硅鋼片組26則套設于軸套23的外側,且硅鋼片 組26與導》茲元件25相對i殳置。
請同時參閱圖2A與圖2B、圖2C,其中圖2B為圖2A中的軸套的剖面 示意圖,而圖2C為圖2A中的軸套的上視圖。軸套23包括一管體232及二 底部233、 234,管體232的兩端分別與底部233、 234相連接,其中管體232 與底部233、 234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且管體232的內徑d01小于底部233、 234的內徑d02,故由軸套23的上方俯視時,可同時看見管體232與底部233、 234,而呈現如兩同心圓的形狀,如圖2C所示。
需注意者,在本實施例中,底部233與底部234的內徑d02以相同為例, 但其仍可依據不同的應用場合,將底部233與底部234的內徑設計為不同, 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承上所述,二軸承22分別套設于轉軸24的外側且個別容置于軸套23 的底部233、 234,而硅鋼片組26則固定于軸套23的管體232的外側。值得 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管體232的內徑d01小于底部233、 324的 內徑d02,因此縮減了原本現有單一管徑軸套的部分空間,如此一來,在不 影響特性的情況下,可使套設于軸套23的管體232的外部元件(例如是硅 鋼片組26)的體積得以縮小。通過軸套23內縮,使得氣流流道的面積因而
增加,如此一來,可有效地提高風扇2的輸出效率。除了通過管體232卡固 定位硅鋼片組26之外,風扇2的整體尺寸也可由此而微小化。再者,可通 過改變管體232的連結長度,配合不同厚度的硅鋼片組26,進而使得在機構 設計上更具有彈性。
由于本實施例的軸套是將其管體與底部設計為具有不同的內徑大小,且 軸套的管體內徑小于底部的內徑,故除了軸承所設置的位置之外,管體內縮 的空間可用以提供風扇的其它構件更多的使用空間,以達到縮減輪轂直徑及 增加元件設置空間的目的,并用于提升馬達效率及降低消耗功率。相較于現 有技術,本發明有效地利用軸套內部的空間,將此軸套應用于風扇時,由于 擴大了氣流的流道,進而達到提高馬達效率及風扇效能的目的。
然而,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軸套23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所 述的管體與底部為一體成型的結構,本發明的軸套也可利用兩套件相互組立 所構成。請參照圖3A與圖3B,圖3A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種風 扇的示意圖,而圖3B為圖3A中的軸套的剖面示意圖。
如圖3A所示,與圖2A第一的風扇實施例相似的是,風扇3包括一馬 達30及一葉輪31 ,且馬達30用以驅動葉輪31旋轉。馬達30包括二軸承 32、 一軸套33、 一轉軸34、 一導》茲元件35及多個石圭鋼片組36。其中轉軸 34穿設于軸套33內,而硅鋼片組36則套設于軸套33的外側,且硅鋼片組 36與導磁元件35相對設置。
而與圖2A的軸套23不同的是,請同時參照圖3A與圖3B,圖3B為圖 3A中的軸套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軸套33包括一第一套件S01及一第 二套件S02,且第一套件SOl與第二套件S02對組后即形成軸套33。第一套 件S01具有一第一底部333及一第一管體332A,第一底部333連結于第一 管體332A,其中第一底部333具有第一內徑d11,而第一管體332A具有一 第二內徑d12,第二內徑d12實質上小于第一內徑dll。
第二套件S02具有一第二底部334及一第二管體332B,第二底部334 連結于第二管體332B,其中第二套件S02的第二底部334具有一第三內徑 d13,第二管體332B具有一第四內徑d14, 且第四內徑d14實質上小于第 三內徑dl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套件SOl的第二內徑dl2實質上小于第二 套件S02的第四內徑d14,因此,當第一套件SOl與第二套件S02結合時, 第一套件SOl的第一管體332A套設于第二套件S02的第二管體332B內。再者,請再參閱圖3B,在本實施例中,分別在第一套件S01及第二套 件S02上設置有第一連結部335及第二連結部336,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 第一連結部335部設置在第一套件S01的第一管體332A的外壁上,而第二 連結部336設置于第二套件S01的第二管體332B的內壁。更明確地說,在 實際實施上,第一連結部335例如是多個外螺紋,且與第一套件S01的第一 管體332A —體成型制成,螺紋與螺紋之間以一預定距離彼此分離且大致上 相互平行地設置在第一管體332A的外壁上,而第一連結部335的材質例如 是金屬、合金或塑膠。
本實施例的第二連結部336與第二套件S02的第二管體332B —體成型 制成,在實際實施上,第二連結部336例如是多個內螺紋,螺紋與螺紋之間 以一預定距離彼此分離且大致上相互平行地設置在第二管體332B的內壁 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連結部336的設置對應于第一連結部335,換言之, 當第一套件S01套設在第二套件S02之內時,由于第二連結部336與第一連 結部335對應設置,可由此使得第一套件S01緊密套合在第二套件S02內。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套件S01與第二套件S02結合的方式例如是旋轉、 移動、螺合或鎖合。另外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軸套33的第一套件S01 套設于第二套件S02的深度,可隨著裝置的其它構件(例如是圖3A中的硅鋼 片組36)的厚度而作適當的調整,當硅鋼片具有較厚的厚度時,第一套件SOl 可配合硅鋼片的厚度旋轉至適當的位置。亦即,第一套件S01套設于第二套 件S02的深度,可依據一外加構件來設計第一連結部與第二連結部的固定位 置而決定。
除此之外,第一套件S01與第二套件S02其利用第一連結部及第二連結 部而結合的方式也不限制于此。請參照圖4,其為本發明的另一種軸套43 的實施態樣,其中第一連結部435例如是一有彈性裕度的卡勾,其設置在第 一套件Sll的第一管體432A的外壁上。當第一套件Sll的第一管體432A 的外壁上具有兩個以上的卡勾時,卡勾與卡勾之間以一固定距離或不等距離 環設在第一套件Sll的第一管體432A的外壁上。另外,第二連結部436例 如是一凹槽,其設置在第二套件S12的第二管體432B的內壁上。第一連結 部435對應于第二連結部436而設置,故當第二套件S12與第一套件Sll結 合時,第一連結部435先被壓合,直至碰觸至相對應的第二連結部436后, 第一連結部435便被釋放并卡固在第二連結部436內,如此一來,第一套件
Sll可緊密套設在第二套件S12之內。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套件S11套設于第二套件S12的深度,是隨著裝置 的其它構件(例如是圖3A中的硅鋼片組36)的厚度而作適當的調整,通過第 一連結部435與第二連結部436在第一管體432A與第二管體432B不同位 置的連結,而調整第一套件Sll與第二套件S12連結后第一管體432A與第 二管體432B的連結長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套件Sll與第二套件S12結 合的方式例如是移動或卡固。
或者,請同時參照圖5A與圖5B,圖5A為本發明的再一種軸套53的 實施態樣,圖5B為圖5A的軸套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結 部535例如是一凸塊,其設置在第一套件S21的第一管體532A的外壁上, 第一連結部535彼此之間可為對稱設置或非對稱設置,第二連結部536例如 是一溝槽,其設置在第二套件S22的第二管體532B的內壁上,提供第一連 結部535滑設,且通過第二連結部536與第一連結部535卡固而使第一套件 S21可緊密套設在第二套件S22之內。請參閱圖5B,第二連結部536具有一 導引部536a及~"^合部536b,導引部536a與卡合部536b彼此相互連接且 成一約垂直設置,因此當第一套件S21套設在第二套件S22時,第一連結部 535先滑設于第二連結部536的導引部536a內,直到滑至導引部536a與卡 合部536b的連接處時,同時施一外力,使第一套件S21或第二套件S22相 對于另一套件旋轉一預定角度后(在圖5B中以一順時針方向作旋轉),使得 第一連結部535滑入第二連結部536的卡合部536b中,如此一來,第一套 件S21與第二套件S22相互卡合并固定。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軸套為一體成型的結構或是利用兩套件相互組立所 構成,各套件分別具有底部及管體。通過軸套的管體與底部具有不同內徑大 小,且管體內徑小于底部內徑的設計,除了軸承所設置的位置之外,管體內 縮的空間可用以提供風扇的其它構件更多的使用空間,并進而使得葉輪的整 體結構縮小。相比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有效地利用軸套內部的空間,將此 軸套應用于風扇時,由于內縮的空間相對地可使得其余元件的設置體積縮 小,便可擴大氣流的流道,達到提高馬達效率及風扇效能的目的。另外,由 于本發明的軸套可通過兩個套件所組立構成,因此在結構設計上,可配合其 他構件的大小而作調整,相比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有效地提高結構設計上 的余裕度。
雖然結合以上較佳實施例揭露了本發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 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附上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 一種軸套,包括管體及至少一底部,該底部連接于該管體的一端,其中該管體的內徑小于該底部的內徑。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軸套,其中該管體與該底部為一體成型,或者, 該管體包括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該底部則包括第一底部與第二底部,該第 一管體與其相連的該第一底部構成第一套件、該第二管體與其相連的該第二底部構成第二套件,且該第一套件與該第二套件對組后形成該軸套。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套,其中該第一底部具有第一內徑,該第一管 體具有第二內徑,且該第二內徑小于該第一內徑、該第二底部具有第三內徑,該第二管體具有第四內徑,且該第四內徑小于該第三內徑。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套,其中該第一套件的該第一管體容置在該第 二套件的該第二管體之內,且該第一底部具有第一內徑,該第一管體具有第 二內徑,該第二底部具有第三內徑,該第二管體具有第四內徑,該第一管體 的第二內徑實質上小于該第二管體的第四內徑。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套,其中該軸套更包括至少一第一連結部,其 設置在該第一套件的該第一管體的外壁上。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套,其中該軸套更包括至少一第二連結部,其 設置在該第二套件的該第二管體的外壁上,且該第一連結部對應于該第二連 結部。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套,其中該軸套包括多個第一連結部或第二連 結部,且每該第一連結部或第二連結部以預定距離或不等距離與相鄰的該第 一連結部或第二連結部相互分離且環設于該第一管體或第二管體的外壁上。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套,其中該軸套包括多個第一連結部或第二連 結部,該些第一連結部或第二連結部彼此之間可為對稱設置或非對稱設置。
9.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套,其中該第一連結部或第二連結部與該第一 管體或第二管體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且其材質包括金屬、合金或塑膠。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套,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連結部為多個外螺紋, 而該至少一第二連結部為多個內螺紋,反之亦然。
11.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套,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連結部為一^j^勾或凸 塊,而該至少一第二連結部為一凹槽或溝槽,反之亦然。
12.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套,其中該第二連結部提供該第一連結部滑 設后卡固,該第二連結部包括導引部及卡合部,該導引部與該卡合部彼此相 互連接且成約垂直設置。
13.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套,其中當該第一套件套設在該第二套件時, 該第 一連結部先滑設于該第二連結部的該導引部內,直到滑至該導引部與該 卡合部的連接處時,該第一套件或該第二套件相對于另一套件旋轉后,使得 該第 一連結部滑入該第二連結部的該卡合部中,使該第 一套件與該第二套件 相互卡合并固定。
1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套,其中該第一套件與該第二套件結合的方 式包括螺合、卡固、移動、旋轉或鎖合。
1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其中當由該軸套的上方俯視時,可同時 看見該管體與該底部,而呈現如兩同心圓的形狀。
16. —種馬達,包括軸套及轉軸,該轉軸穿設于該軸套內,該軸套包括管體及至少一底部, 該底部連接于該管體的一端,其中該管體的內徑小于該底部的內徑。
17. 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馬達,其中該管體與該底部為一體成型,或者該管體包括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該底部則包括第一底部與第二底部,該第 一管體與其相連的該第一底部構成第一套件、該第二管體與其相連的該第二底部構成第二套件,且該第一套件與該第二套件對組后形成該軸套。
18. 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馬達,其中該馬達更包括硅鋼片組,在該第一 管體與該第二管體外側上套設有該硅鋼片組,且該第二套件套設于該第一套 件的深度,可隨著該硅鋼片組的厚度而作調整。
19. 一種風扇,包括 葉4侖;以及馬達,該馬達用以驅動該葉輪旋轉,該馬達包括軸套及轉軸,該轉軸穿 設于該軸套內,該軸套包括管體及至少一底部,該底部連接于該管體的一端, 其中該管體的內徑小于該底部的內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風扇,包括一葉輪以及一馬達,其中馬達驅動葉輪轉動。馬達包括一軸套及一轉軸,且轉軸穿設于軸套內。軸套更包括一管體及至少一底部,底部連接于管體的一端,其中管體的內徑小于底部的內徑。通過軸套的管體與底部具有不同內徑大小,其可有效地利用軸套的內部空間,以增進機構設計上的可變化性,進而增進風扇與馬達的效能。
文檔編號F16C35/08GK101377216SQ20071014838
公開日2009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31日
發明者周宜芳, 張慧君, 林麗真 申請人:臺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