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張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能使無端狀皮帶和鏈條保持一定張力的張緊裝置。
技術背景張緊裝置用預設的力推壓諸如汽車發動機所用的正時鏈條和 正時皮帶,其發生拉長和+^弛時,起到保持其一定張力的作用。圖IO及圖11是張緊裝置100被實際安裝在汽車發動機主體200 上的狀態,圖IO是兩輪車(摩托車)的實際應用情況,圖11是四 壽侖車的實際應用情況。在這些圖中,發動4幾主體200內部配置了 一只寸凸4侖軸鏈輪210、 210和曲軸鏈輪220,正時鏈230環狀掛設在這些鏈輪210、 210、 220之間。另夕卜,在正時鏈230的移動^各徑上,配置能自由擺動的 鏈條導向槽240,正時鏈230能在鏈條導向槽240上滑動。并且, 在發動才幾主體200內部封裝潤滑油(省略圖示)。兩輪車如圖IO所示,在發動機主體200上形成安裝面250,通 過穿過安裝面250的安裝孔260的螺栓270,將張緊裝置100固定
在安裝面250上。如圖11所示,用于四輪車時,張緊裝置100以 設置在發動機主體200內部的狀態且同樣用螺栓固定。圖12及圖13示出了現有技術使用的張緊裝置100,在殼體110 內部裝配旋轉軸120及傳動軸130。殼體110具有用于插入這些 軸120、 130的沿軸向延伸的主體部分111、以及/人主體部分111向 與軸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緣部分(法蘭盤)112。凸緣部分112 用于把張緊裝置100安裝于發動機主體200上,為此,凸緣部分112 上形成有安裝孔113,螺栓穿過該孔,螺接于發動才幾主體200上。另一方面,主體部分111可以容納如后所述的各部件,為此, 主體部分in內部沿軸向形成了具有與這些部件的外徑相同的內徑 的容納孔114。另外,作為主體部分111的外形,以安裝在發動枳^ 主體200上的凸緣部分112為界線,分成向頂端一側突出的頸部 llla和向后端突出的筒體部部lllb。在兩4侖車的發動4幾上,如圖 IO所示,頸部llla貫穿安裝面250,安裝在發動才幾主體200上。旋轉軸120及傳動軸130的組裝是靠旋轉軸120外面的外螺紋 部分121和傳動軸130內面的內螺紋部分131螺鄉丈連4妄的。在與^走 轉軸120的底端部對應的殼體110內部,設置有位于容納孔114內 的軸窩140,靠這個軸窩140支撐著旋轉軸120的底端部。在組裝 狀態下,傳動軸130螺紋連4妄到^走轉軸120頂端大扭無一半部分,在 傳動軸130沒有螺紋連4妄的后側大約一半部分配置4丑簧150。扭簧150 —端的鉤部151插在旋轉軸120底端部上形成的切縫 123中固定,另一端的鉤152固定在殼體110上。所以在扭轉4丑簧 150而施加規定扭矩的狀態下組裝時,靠扭簧150的扭力,使旋轉 軸120旋轉。 在殼體110的頂部用擋環170固定軸承160,傳動軸130穿過 軸承160的滑動孔161。在軸承160的滑動孔161的內面以及傳動 軸130的外面構成微橢圓形和平行切槽以及其他非圓形狀,因此, 傳動軸130處于不能旋轉狀態。軸承160形成為規定厚度的平板形狀,在外周形成多個固定片 162。并且,該固定片162嵌入在殼體110 (頸部llla)的頂部形成 的切槽115處,所以使軸承160整體處于不可旋轉狀態。因此,軸 承160相對于殼體110不可旋轉,這樣,穿過軸承160的傳動軸130 介助軸承160被限制在殼體110中旋轉,因此,在這種限制旋轉狀 態下,傳動軸130相對于殼體IIO進退。在傳動軸130的頂端,還 裝有軸帽180,該軸帽180與上述的發動機主體200內的鏈條導向 槽240接觸。另外,在殼體110內部,配置4于套190。如專利文獻l及專利 文獻2中所述,襯套190為軸向(推進方向)延伸的筒形,套在旋 轉軸120和傳動軸130外周,其頂端部延伸至軸承160附近。該村 套190位于主體部分111的頸部llla內,是防止螺紋連接狀態的軸 120、 130 ,人殼體110頂部脫落的必要構件。這時,為了防止軸120、 130脫落,旋轉軸120形成可與襯套190固定定位的凸緣形狀。這種結構的張緊裝置100靠扭簧150的扭力使旋轉軸120旋轉, 這種旋轉力轉換成傳動軸130的推進力,使傳動軸130推進。由此, 傳動軸130通過軸帽180及鏈條導向槽240按壓正時鏈230,從而 沖是供正時鏈230張力。對比文獻1:國際7>開第00/34685號小冊子對比文獻2:特開平11-63125號7>才艮
近年,從尾氣等環保對策的觀點出發,小排量兩輪車的4沖程 發動機得以發展,小排量發動機的自身為小型,所以,其張緊裝置 也必須小型化。特別是,在兩4侖車中,如圖10所示,殼體110的 頸部llla貫穿發動片幾主體200的安裝面250,但對于小型化的發動 機來說,需要減小張緊裝置的頂部(即頸部llla)的直徑。但是,在現有的張緊裝置100中,旋轉軸120、傳動軸130、 軸承160、襯套190等主要部件均容納在殼體110的主體部分111 中的頸部llla里,而頂部(頸部llla)的直徑:減小是有4及限的, 傳動軸130的直徑〗叚如為12毫米時,其直徑就不能小于22毫米。 因此存在不能適用于小排量的小型發動機的問題。發明內容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縮小頂部 直徑,從而可適用于小排量小型發動機的張緊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權利要求1所述發明的張緊裝置其結構為, 由螺紋部旋合的一對軸構件中的一個軸構件通過彈簧施力而旋轉, 另一個軸構件以被安裝到殼體上的軸承限制旋轉的狀態貫穿軸承, 用于防止所述一對軸構件從殼體脫落的襯套配置在殼體內部,通過 將所述殼體安裝到發動機主體上,另 一個軸構件在發動機主體內推 進,其特征在于所述軸7 義包括固定部以及筒狀部,所述固定部以 在殼體上被限制旋轉的狀態固定在殼體上,所述筒狀部朝著所述另 一個軸構件的4,進方向/人所述固定部一體延伸出殼體的頂部,通過 將殼體安裝到發動機主體上,所述筒狀部插入到發動機主體內,所 述襯套以整體位于所述固定部后側的狀態配置在殼體內部。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張緊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襯套包括 一對軸構件中的至少一個軸構件貫穿的
筒體部、通過彎曲筒體部的頂部而形成^f吏其與所述固定部對置的第 一對置部、以及通過彎曲筒體部的后部而形成^f吏其與所述一個軸構 件對置的第二對置部。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緊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纏繞在所述筒體部的外表面。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緊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筒體部大致形成為喇p八狀,所述彈簧纏繞在其外表 面。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緊裝置,其 特4正在于,所述第一只t置部夾在所述固定部以及殼體之間。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明是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張緊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在所述筒狀部的頂部具有滑動孔,所述滑動孔 供所述另一個軸構件在旋轉受限的狀態下滑動,所述筒狀部的除了 滑動孔之外的部分與所述另 一個軸構件之間具有間隙。才艮據本發明,由于在軸岸義上形成可4吏另 一個軸構件沿軸向移動 地插入的筒狀部,并且借助將殼體裝配到發動才幾主體上的安裝使筒 狀部插入到發動機主體內,從而殼體中不再需要用于插入發動機主 體內的頸部,相應地,能夠縮小張緊裝置頂部的直徑。并且,由于 用于防止一對軸構件脫落的襯套位于軸承的固定部的后側,故襯套 不會伸入到比軸承的固定部更靠近頂側的筒狀部。因此,襯套不會 位于張緊裝置的頂端部分,從而張緊裝置頂部的直徑能夠相應地減 小。綜上,由于張緊裝置的頂端部分能夠縮小,故可適用于小排量 的小型發動機。
圖1是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的剖視圖。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的俯視圖。圖3(a)、 (b)、 (c)是軸承的俯視圖、D-D線剖視圖、底面圖。圖4 (a)、 (b)是襯套的俯視圖以及縱剖視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的剖視圖。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的俯^L圖。圖7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的主視圖。圖8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的俯視圖。圖9是圖8中E-E線的剖視圖。圖10是表示將張緊裝置安裝到兩輪車的發動機主體上的狀態 的局部剖視主視圖。圖11是表示將張緊裝置實際安裝到四輪車的發動機主體上的 狀態的局部剖一見主4見圖。圖12是現有技術中的張緊裝置的俯視圖。圖13是圖12中Q-Q線的剖^L圖
附圖才示"^^兌明Al、 A2、 A3 張緊裝置 3 第一軸構件 5扭簧7 襯套7b 第二對置部8 外螺紋 13 筒狀部 16 固定片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利用圖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iJt明。另外,在各實施例中,,寸相同部4牛標{己同一元件符號<吏其一致。2 殼體4 第二軸構件6 軸承 7a 筒體部 7d 第一對置部 9 內螺紋 14 固定部(第一實施方式)圖1~圖4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A1,圖l 是沿圖2的R-R線的縱剖視圖,圖2是俯視圖,圖3表示軸承,圖 4表示襯套。該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Al包括殼體2、 一對軸構件3、 4、扭黃5、壽由7"R6以及4十套7。殼體2的截面大致呈T字形,其中,凸緣部分(法蘭盤)2b 從筒體部2a的頂端以基本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從筒體部2a到凸緣部分2b的形成部位,形成軸向延伸的容納孔2c。容納孔2c頂端 部分開放,在該容納孔2c內,從該開放部分容納有一對軸構件3 和4、 4丑黃5、壽由7fc6以及4于套7。殼體2的凸緣部分2b是往發動機主體上安裝的部位,在凸緣 部分2b形成安裝孔2d,螺栓(圖略)穿過該孔檸合到發動機主體 上。在安裝時凸緣部分2b的頂端面與發動4幾主體的安裝面250 (參 照圖10),接觸。一對軸構件3和4是由作為一個軸構件的第一軸構件3和作為 另一個軸構件的第二軸構件4構成,第一軸構件3旋轉,第二軸構 件4沿軸向推進(前進及后退)。第一軸構4牛3是由后端一側的軸部3a和頂端一側螺鄉丈部3b沿 軸向整體形成,在頂端一側螺紋部3b外周有外螺紋8。軸部3a在 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分具有直徑大的凸纟彖部分3c, 4妾著該凸緣部分 3c的基端部與殼體2內部設置的軸窩19頂接,從而支撐第一軸構 4牛3的^走轉。另外,在該軸部3a后端面形成一個可插入4吏第一軸 構件3^:轉的^:緊夾具(圖略)的頂端用的切口 3e,切口 3e與殼 體2的筒體部2a后端面上開i殳的夾具孔2e連通,^走緊夾具的頂端 從夾具孔2e插入切口 3e處,利用切口 3e使第一軸構件3旋轉,從 而能^走緊后述的扭簧5。第二軸構件4為筒形,其內表面有與第一軸構件3的外螺紋8 螺紋連4妾的內螺紋9。 一對軸構件3和4在它們的內螺紋9和外螺 紋8擰合的狀態下插入殼體2的容納孔2c內。在該第二軸構件4 頂端安裝了軸帽10。軸帽10是由頭部10a及腿部10b構成。頭部10a覆蓋第二軸 構件4的頂部。在腿部10b嵌入到第二軸構件4頂部的狀態下,在 其間壓入彈簧銷11以防止軸帽IO脫落,/人而4吏其固定在第二軸構 件4上。軸承6用于限制第二軸構件4的旋轉,軸承6由筒狀部13和 固定部14構成,固定部14固定在殼體2上,筒狀部13插入到發 動機主體內。固定部14在筒狀部13的后端部形成,如圖1~圖3所示,固 定部14包4舌從筒狀部13后端部呈方文射4犬彎曲的多個(四片)固定 片16。構成固定部14的各固定片16乂人筒狀部13的后端部朝外彎 曲成大致直角。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平面看時各固定片16為矩形 形狀,而從側面看時,如圖3所示,呈現包括彎曲部16a和折回部 16b的形狀,彎曲部16a/人筒狀部13基本彎曲成直角,折回部16b 乂人各彎曲部16a的端部向筒狀部13的直立方向折返。通過將各固 定片16安裝在殼體2上從而將軸承6固定在殼體2上。如圖l所示,將固定片16安裝到殼體2上是通過形成于殼體2 的頂端面的切槽18來進行。如圖2所示,切槽18位于殼體2的頂 端面中的與固定片16對應的位置上,并且形成為與固定片16對應 的矩形槽形狀。將各固定片16壓入切槽18內,從而其折回部16b 與切槽18的內面緊密接觸并固定。由于固定片16固定在切槽18 內,因而軸承6整個在不可旋轉的狀態下凈皮裝配到殼體的頂端面。 并且,當使殼體2與發動機主體的安裝面抵接并用螺栓緊固殼體2 時,固定片16 ^皮夾在殼體2和發動沖幾主體的安裝面之間,借助該 夾持,軸承6進一步可靠地固定在殼體2上。此外,在固定固定片16之際,并不是只可采用將固定片16壓 入切槽18的方式,其也可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將固 定片16插入切槽18之后,4吏切沖曹18的一部分勁I^妄變形乂人而4吏切 槽18與固定片16卡"^妄。
軸承6的筒狀部13在限制第二軸構件4旋轉的狀態下引導第 二軸構件4的傳動。該筒狀部13為/人固定部14沿第二軸構件4的 傳動方向成直線狀一體延伸的準筒形(袋狀),如圖1所示,其整 體是從殼體2頂部向前方豎起。如圖3所示,在筒狀部13頂端部形成有供第二軸構件4自由 滑動地貫穿的滑動孔15。滑動孔15的內表面為大致橢圓形狀、平 行切槽、矩形以及其他非圓形,在本實施方式中,滑動孔15的內 表面為將圓平行剪切的非圓形。貫穿滑動孔15的第二軸構件4的 外面也形成與滑動孔15相對應的非圓形狀。因此,軸承6能限制 第二軸構件4的旋轉。所以當利用上述扭簧5的彈力使第一軸構件 3旋轉時,與第一軸構件3螺紋連接的第二軸構件4不旋轉而是沿 軸向直線推進,通過這種推進能使張力作用于正時鏈。如圖l所示,第二軸構件4在沿軸向插入的狀態下貫穿軸承6 的筒狀部13。筒狀部13的內徑比第二軸構件4的外徑大,第二軸 構件4以與筒狀部13之間4呆持間隙S的狀態在筒狀部13內部移動。 通過這種在具有間隙S的狀態下的移動,除上述滑動孔15之外的 筒狀部13的內表面和第二軸構件4的外表面不發生滑移,除滑動 孔15之外,第二軸構件4與筒狀部13之間不產生摩〗察抵抗,或者 產生的摩擦阻力極其小。因此,第二軸構件4能夠順利地移動。襯套7防止螺紋連接狀態下的一對軸構件13、 14從殼體2上 脫落,其設在殼體2的容納孔2c內。圖4表示襯套7,其包括軸 向延伸的筒體部7a、以及在筒體部7a的兩端部通過折彎而一體形 成的第一對置部7d和第二對置部7b。一對軸構件3、 4貫穿襯套7的筒體部7a。這時,也未必需要 一對軸構件3、 4同時貫穿,只有第一軸構件3貫穿也是可以的, 用于第一軸構件3貫穿的貫穿孔7c在筒體部7a的底部(后端部) 開口 。第一對置部7d是通過4吏筒體部7a的頂端部彎曲而形成。第一對置部7d是通過將筒體部7a的頂部上的四等分位置向外 側方向彎曲而形成,在襯套7插入到容納孔2c內時,第一對置部 7d與軸^K6的固定部14對置(參照圖1 )。因與固定部14對置, 所以第一對置部7d^皮夾在軸承6的固定部14和殼體2當中。為此, 第一對置部7di殳有與固定部14的固定片16對應的彎曲位置。進 而,在殼體2的容纟內孑L2c的頂端側形成面對凸緣部分2d方向的臺 階部2i,第一對置部7d也與臺階部2i對應。由此,當將襯套7插 入容納孑L 2c內時,第一對置部7d被隨后插入殼體2內的軸承6的 固定部14 (固定部14中的固定片16的彎曲部16a)和殼體2的臺 階部2i夾持,其在這樣被夾持的狀態下固定在殼體2內,并且不會 從殼體2脫落,同時防止了襯套7松動。這樣,因襯套7不會松動, 從而抑制了張緊裝置動作時發出喀噠喀噠的響聲。第二對置部7b是通過將筒體部7a的后端部(底部)朝內側彎 曲而形成。通過該朝內側的彎曲,第二對置部7b與第一軸構件3 上形成的凸緣部分3c對置,并與凸緣部分3d的頂端面抵接。利用 該抵接,防止了第一軸構件3從殼體2脫落,由此,襯套7防止了 一乂十軸構4牛3和4的脫落。由以上結構形成的襯套7的頂端部的第一對置部7d設置在殼 體2內,并夾在軸岸義6的固定部14和殼體的臺階部2i之間,乂人而 襯套7整個位于軸承6的固定部14后側。因此,襯套7沒有延伸 到軸〃"R6的筒狀部13側。扭簧5沿上述襯套7的筒體部7a的外周設置。扭簧5的一個 鉤部(未圖示)卡定在殼體2上,而另一鉤部5b插入并卡定在第 一軸構件3底部的切口 3e中。因此,通過巻緊扭簧5產生4丑矩,
能對第 一軸構件3施加旋轉力。并且,由于扭簧5這樣地沿襯套7 的筒體部7a的外周設置,因而扭簧5受筒體部7a引導。由此,扭 簧5的旋轉中心受襯套7的筒體部7a引導,從而扭簧5能夠穩定動作,并能穩定:^也對第一軸構件3施加旋轉力。在本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Al中,如圖l所示, 一對軸構件3、 4、襯套7及扭簧5組裝成為傳動組件,將該傳動組件/人殼體2頂 部插入容納孔2c中。使第二軸構件4穿過滑動孔15,然后將軸承 6裝到殼體2內。在組裝時,通過將固定片16壓入殼體2的切槽 18中,在不可旋轉的狀態下,將軸承6固定到殼體2的頂部。對于 這樣的軸承6的固定,在沿著推進方向延伸的筒狀部13內部容納 一對螺紋連接狀態的軸構件3、 4, ^H"套7位于比筒狀部13還要后 的4立置,不容納在筒習犬部13中。接著,在向發動機主體20上安裝張緊裝置Al時, 一邊將軸承 6插入發動機主體的安裝孔內(圖略), 一邊使殼體2的凸緣部分 2b抵接到發動才幾主體的安裝面,以這種狀態,對安裝孔2d進行螺 栓緊固連接。在向發動才幾主體上進行安裝的狀態下,利用扭簧5的彈力第一 軸構件3旋轉,利用軸承6的滑動孔15限制旋轉的第二軸構件4 被引導到軸承6的筒狀部13并推進,因此,能夠對正時鏈施加張 力。在這樣的實施方式中,在限制第二軸構件4旋轉的軸承6處形 成有沿著推進方向延伸的筒a犬部13,所以在該筒纟犬部13內能夠容 納并推進一對軸構件3和4。因此,沒有必要像以前的張緊裝置那 樣,在殼體頂部形成容納一對軸構件的頸部,,人而能夠縮小張緊裝 置頂部的直徑。并且,在該實施方式中,因為防止一對軸構件3、 4 脫落的襯套7凈皮配置在軸承6的固定部14的后側,所以襯套7不
會伸入到軸承6的筒狀部13,或是與筒狀部13重疊,從而能夠相 應地縮小張緊裝置Al的頂部的直徑。并且,由于能夠獲得這種頂 部較細的張緊裝置Al,從而可適用于小排量的小型發動機。(第二實施方式)圖5和圖6示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A2,圖5是 圖6中G-G線的剖一見圖,圖6是俯一見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同樣由 筒狀部13和筒狀部13的基端側的固定部14形成軸7 義6。筒狀部 13保持間隙S地容納一對軸構件3、 4,同時,通過設于頂部的非 圓形滑動孔5在限制第二軸構件4旋轉的狀態下引導其推進。固定部14是乂人筒a犬部13的基端側沿與軸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 固定片16, ^f旦該實施方式的固定片16如圖6所示,形成為環繞筒 狀部13的基端側的環狀。在環狀固定片16上形成有對稱的兩個固另一方面,在殼體2凸緣部分2b頂端面,形成能對應環狀固 定片16的環狀凹槽32,環狀凹槽32中能嵌入固定片16,能形成 與固定片16厚度基本相同的深度。所以,即使將固定片16嵌入在 凹才曹32內,凸鄉彖部分2b的頂端面能成為一個面。另夕卜,在凹槽32上,對應固定片16的固定孔31,形成與固定 孔31卡接的卡接突起33。該卡接突起33嵌入固定孔31中,使軸 承6停止旋轉并固定在殼體2頂部。另外,通過緊固卡接突起33 的頂部后壓扁,能防止固定片16的脫落。在本實施方式中,襯套7包括 一對軸構件3和4貫穿的筒體 部7a、在筒體部7a的頂部朝外彎曲的第一對置部7d、以及在筒體 部7a的后端部朝內彎曲的第二對置部7b。第一只于置部7d與作為軸7 義6的固定部14的固定片16 7于置,而第二只于置部7b則與第一軸 構件3上的軸部3a的頂部對置,由此,防止了襯套7本身從殼體2 脫出,以及防止了一對軸構件3、 4從殼體2脫出。并且,襯套7 整個〗立于軸7 義6的固定部14的后側。在本實施方式中,襯套7的筒體部7a沿軸向長出一些,同時 直徑擴大的頂端部面對推進方向大致呈喇叭形狀。另外,對第一軸 構件3施加旋轉力的扭簧5繞組部分不《又覆蓋第一軸構件3的軸部 3a,其長度還能覆蓋襯套7的筒體部7a的全長,將其頂端的固定 端纏繞到筒體部7a上。通過這個纏繞,能減輕扭簧5扭緊時的繞 組彎曲。另外,能增加扭簧5繞組的圏數,所以能減少彈簧常數。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軸承6上也形成有沿推進方向延伸的筒狀 部13,該筒狀部13插入發動沖幾主體內,同時,防止一對軸構件3 和4脫落的坤十套7 i殳置在軸岸義6的固定部14的后側,且不與軸岸義6 的筒狀部13重疊,乂人而能夠縮小張緊裝置A2的頂部。因此,可適 用于小排量的小型發動機。。(第三實施方式)圖7~圖9中示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三的張緊裝置A3,圖7 是主—見圖,圖8是俯^L圖,圖9是圖8中E-E線的剖-見圖。在本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A3中,在不可旋轉的狀態下固定到 殼體2頂部的軸壽義6的固定片16按60°間隔呈》文射狀形成。另一 方面,限制第二軸構件4旋轉并引導其推進的軸承6的筒狀部13 從固定片16沿推進方向延伸。在該第二軸構件4和筒狀部13之間 形成有間隙S。另外,在第二軸構件4的頂端罩蓋有頂端構件23。 在圖6以及圖8中,25是固定第一軸構件3旋轉的限位器 (stopper )。其頂端穿過殼體2的夾具孔2e,插入第一軸構件3的 切槽3e。這樣一來,由于插入限位器25,臨時鎖住第一軸構件3 的旋轉,從而在將張緊裝置裝到發動機主體之前這段時間,第二軸 構件4停止進出。在該實施方式中,防止一對軸構件3和4脫落的襯套7同樣形 成為包4舌軸向延伸的筒體部7a、在筒體部7a的頂部朝外彎曲并 與軸承6的固定部14 (固定片16)對置的第一對置部7d、以及在 筒體部7a的后端部朝內彎曲并與第一軸構件3的軸部3a對置的第 二對置部7b。整個襯套7位于軸承6的固定部14的后側。同樣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軸7"R6上也形成有沿4,進方向延 伸的筒狀部13,該筒^1犬部13 4悉入發動才凡主體內,同時,4于套7比 軸壽義6的固定部14更靠后側設置且不與軸承6的筒狀部13重疊, 從而能夠縮小張緊裝置A3的頂部。因此,可適用于小排量的小型 發動機。進一步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殼體2整體形成為圓滑的細徑, 因此,軸承6的筒狀部13直徑也相應減小,容易很好地應用在小 型發動一幾上。
權利要求
1.一種張緊裝置,利用螺紋部旋合的一對軸構件中的一個軸構件通過彈簧施力而旋轉,另一個軸構件在被安裝到殼體上的軸承限制旋轉的狀態下貫穿軸承,用于防止所述一對軸構件從殼體脫落的襯套配置在殼體內部,通過將所述殼體安裝到發動機主體上,從而另一個軸構件在發動機主體內推進,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包括固定部和筒狀部,所述固定部以在殼體上不可旋轉的狀態固定在殼體上,所述筒狀部朝著所述另一個軸構件的推進方向從所述固定部一體延伸出殼體的頂部,通過將殼體安裝到發動機主體上,所述筒狀部插入到發動機主體內;所述襯套以整體位于所述固定部后側的狀態配置在殼體內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張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襯套包括筒體部,供一對軸構件中的至少一個軸構件貫穿;第一對置部,由筒體部的頂端部彎曲而形成,4吏該第一 對置部與所述固定部對置;以及第二3于置部,由筒體部的后端部彎曲而形成,4吏該第二 對置部與所述一個軸構件對置。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纏繞在所述筒體部的外表面。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部形成為大致喇叭狀,所述彈簧纏繞在所述筒 體部的外表面。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只于置部夾在所述固定部以及殼體之間。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張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K在所述筒狀部的頂部具有滑動孔,所述滑動孔 供所述另一個軸構件在限制旋轉的狀態下滑動,所述筒狀部 的除滑動孔之外的部分與所述另 一個軸構件之間具有間隙。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由于可縮小頂部直徑而可適用于小排量小型發動機的張緊裝置。由螺紋部旋合的一對軸構件中的一個軸構件被彈簧施力而旋轉,另一軸構件以被安裝到殼體上的軸承限制旋轉的狀態貫穿軸承,防止一對軸構件從殼體脫落的襯套配置在殼體內部,通過將殼體安裝到發動機主體上,另一個軸構件在發動機主體內推進。軸承包括固定部和筒狀部,固定部以在殼體上不可旋轉的狀態固定在殼體上,筒狀部朝著另一軸構件的推進方向從固定部一體延伸出殼體頂部,另一個軸構件沿軸向可移動地插入筒狀部,通過將殼體安裝到發動機主體上,筒狀部插入到發動機主體內,襯套整個位于固定部后側地配置在殼體內部。
文檔編號F16H7/08GK101149098SQ20071014061
公開日2008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3日
發明者天野種平, 小林貴雄 申請人:日本發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