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快速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快速接頭,具體指一種帶有閥組件而使第一管路末端與第二管路末端之間形成密封連通且可松脫的氣密型快速接頭。
背景技術:
快速接頭是用來實現管路與管路之間的快速連接,如分體式空調中,室內機與室外機之間的制冷劑管道連接就采用了快速接頭,該快速接頭一般包括分別帶有閥組件的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以及將第一、第二接頭相連成一體的扳動機構,其中,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又分別定位在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上,如中國授權公告號為CN2789665Y的《分體式空調機快速接頭扳動機構》就公開了這樣一種裝置,其扳動機構又包括扳手和連桿,連桿的一端通過軸銷與第一座體相連,另一端通過銷子與扳手相連,而扳手的外端成為操作件,其內端通過銷子與第二座體相連。使用時,扳動扳手,使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相對移動,并在移動過程中,將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內的閥組件分別打開,從而可達到兩管快速對接導通的目的。但在實際應用中發現(1)由于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之間無導向作用,因此在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相對移動過程中,無法確保兩者的相對平移,以至于出現翻轉現象。再者,在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對接時,也無定位機構,只能靠操作者判斷后進行,因此這樣的快速接頭操作起來不方便、速度慢。(2)由于第一、第二接頭事先與各自的管路相焊接成一體,因此在兩接頭導通之前,需要事先安裝軸銷,將連桿的一端與第一座體相連接后方可扳動扳手。而當兩接頭需要分離時,又要拆除軸銷,使連桿的一端與第一座體相分離。顯然,這樣的操作既費時費力,又容易丟失軸銷。(3)扳手在扳動過程中,還會出現過度轉動現象,而影響兩接頭的對接。(4)由于扳手在扳動過程中,連桿與各接頭之間會形成一空隙,若操作不當,手指容易伸入到該空隙中,而造成安全隱患。(5)在現有技術中,閥組件中的動閥桿周面上開有導流口,定閥桿通過定位圈支承于第二接頭內,而定位圈的周面上也開有導流缺口,因此,動閥桿與第一接頭、定閥桿與第二接頭之間的同軸度較難得到保證,以至于各閥桿相對于各自接頭會出現輕微的晃動,使動閥桿頭部與第一接頭端口內壁、定閥桿頭部與活動套端口相卡的現象,即有時會出現無法順暢地實現快速接頭導通的現象。且在動閥桿和定位桿相碰后,無其它輔助裝置來定位,僅為端面之間的相抵,因此在定閥桿、動閥桿軸向長度的影響下,更導致上述現象的出現。(6)現有技術中,第一接頭、活動套內壁上分別設計有擴口和斜面,動閥桿、定閥桿上的密封圈與其相對應的擴口、斜面之間為面密封結構,而這種結構的密封性能差,容易出現管內流體泄漏的現象。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可防止兩接頭相對翻轉而確保兩者順利導通的快速接頭。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既可防止兩接頭的翻轉,又能使操作更加快速、輕松、方便的快速接頭。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該快速接頭包括分別帶有各自閥組件的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所述的第一、第二接頭分別定位在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上,并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座體之間設有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之間還設有使二者相對水平移動的導向定位裝置。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的第二座體可以由活動卡座和定位板組成,活動卡座上設有凹陷部,定位板位于上述凹陷部處并與活動卡座相插配連接,所述的第二接頭固定在所述的定位板上。采用上述方案后,無需拆裝扳動機構和導向定位裝置,只要輕松地將定位板插配于活動卡座上,即可實現第二接頭與第一接頭的分離。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導向定位裝置可以包括一導向桿,該導向桿兩端分別穿過所述的第一座體、活動卡座上的通孔后與各自的限位件相固定,所述限位件可以是螺母或螺釘或卡簧。這樣既可通過導向桿實現導向作用,又利用該導向桿為基準,來加工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上各接頭的安裝孔,以此來確保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的準確對準。當然該導向定位裝置也可以采用兩根或多根導向桿進行導向。
由于第二接頭安裝在定位板上,而定位板又插接在活動座上,因此第二接頭的安裝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基準定位即在定位板下邊沿上設有與導向桿表面相配合的定位槽。在該方案中,在導向桿表面最好設有與定位槽內表面相匹配的定位凸圈,這樣兩者之間的接觸面積小,定位更加準確。也可以利用活動卡座上凹陷部與第二接頭外表面配合來實現。
所述第一座體的通孔上還可以安裝有套于所述導向桿之外的連接柱,在該連接柱的外側端部固定有一筒體,在該筒體內放置有與該導向桿的端部端面相抵觸的彈簧。在操作時,借助于彈簧的回復力,使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的脫離更加省力、輕松。
較為實用的是,凹陷部的兩內側面上可以分別設有與定位板邊緣相匹配的限位槽而實現插配連接。同時,在各限位槽的上端部外側表面還設有一缺口,使定位板插配到限位槽中更加方便。
所述的扳動機構又可以包括U形扳手和兩搖臂,各搖臂的兩端分別通過銷子與對應側扳手的中部、活動卡座相鉸接,而扳手的外端成為操作件,其內端通過銷軸轉動地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座體上,并在所述扳手內端的端部還延伸出一擋塊,在所述的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處于對接導通狀態下,所述的擋塊與活動卡座上凸耳相抵觸,利用擋塊與凸耳的抵觸,來防止扳手的過度轉動。
在所述搖臂外側還可以設有防護蓋,利用防護蓋的遮擋,使手指始終不會伸入到連桿與接頭之間的空隙中,從而確保了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第一接頭內的閥組件包括有動閥桿、設置在動閥桿頭部的第一密封圈和使該動閥桿的頭部始終具有外伸趨勢的第一彈簧,其中,動閥桿的尾部設計有內腔,其外周面為與第一接頭內壁相匹配的圓周狀結構,且動閥桿的中部設有與其尾部內腔相貫通的流道;而所述的第二接頭內的閥組件又包括與上述動閥桿相對應的、頭部帶有第二密封圈的定閥桿,并在該定閥桿之外還套有與所述的第一接頭相配合的活動套和一端與該活動套相抵的第二彈簧,該第二彈簧的另一端則與定位在第二接頭上的定位圈相抵,且該定位圈與上述定閥桿的尾部相固連,其外周面也設計成與所述第二接頭內壁相配合的圓周狀結構,并在該定位圈上設有貫穿其前、后端面的軸向孔。同時,在動閥桿、定閥桿的對應端面上還設有相互插配連接的定位件。采用上述結構后,第一接頭內可利用動閥桿尾部的空腔和中部的流道組成導流口,而第二接頭內的氣體則可借助于定位圈上的軸向孔流動,因此無需在動閥桿、定位圈的外周面上開設導流缺口,這樣既便于加工,又能保證動閥桿和定位圈的外周面均為圓周面結構,從而使分離過程中,使動閥桿在第一接頭內平穩地進行軸向移動,而定閥桿相對于第二接頭能同軸穩定設置;同時借助于動閥桿、定閥桿端面之間的定位件,使得快速接頭在導通過程中,確保各閥桿同軸移動。
在所述第一接頭的內壁上以設計有直筒狀止口為佳,所述活動套的端口也設置成直筒狀縮口部,所述動閥桿、定閥桿的頭部分別設計成活塞狀結構,在所述第一、第二彈簧自然狀態下,所述的第一、第二密封圈分別與直筒狀止口、直筒狀縮口部的內壁相緊觸。采用這種活塞密封結構,利用各密封圈的外漲,使各密封圈分別與第一接頭的直筒狀止口內壁、活動套的直筒狀縮口部內壁之間緊密配合,從而使閥組件在分離密封狀態下,密封性能更好,使用更加安全。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發明的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之間設有導向定位裝置,因而既可借助該導向定位裝置來防止兩座體的相對翻轉,又可利用該導向定位裝置為基準,來加工各座體上的接頭安裝孔,從而可確保各接頭在導通過程中快速地對準和連接。同時第二接頭還可以通過定位板方便地插配到活動卡座中,使本發明操作起來更加輕松、方便和快速,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快速連接。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在分離密封狀態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定位板和第二接頭脫離于活動卡座后的立體狀態圖;圖3為圖1的主視圖(去掉防護蓋);圖4為圖1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圖1中導向定位裝置的剖視圖;圖6為圖1在對接導通狀態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的主視圖(去掉防護蓋);圖8為圖1分離密封狀態下其中一組接頭剖視后的示意圖;圖9為圖8中一組接頭導通后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8中動閥桿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10的右視圖;圖1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分離密封狀態示意圖;圖1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對接導通狀態下示意圖;圖1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動閥桿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圖14的右視圖;圖16為圖14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4所示,該快速接頭包括第一座體4、第二座體5、兩組相對的接頭和扳動機構3,各組接頭的結構相同,現以其中一組接頭加以說明。該組接頭又由帶有各自閥組件的第一接頭1和第二接頭2組成,第一、第二接頭分別定位在第一座體4和第二座體5上,第一接頭1穿插在第一座體4的安裝孔41中,并用彈性擋圈6卡設在第一接頭1表面的嵌槽內而實現定位。所述的第二座體5由活動卡座51和定位板52構成,活動卡座51上設有凹陷部511,該凹陷部兩內側面上分別設有與定位板邊緣相匹配的U型限位槽512,第二接頭2以第一接頭同樣的方式固定在定位板52上,定位板52再插配在U型限位槽512內,這樣就可使第二接頭2快速地定位或脫離于活動卡座51。在這里,為了使定位板52插入到限位槽512中更加方便,在各限位槽的上端部外側表面還設有一缺口513。操作時,先平移定位板至限位槽512內壁后,然后再作向下的釋放動作,即可方便地實現插配連接。
同時,在上述第一座體4和活動卡座51之間還設有使二者相對水平移動的導向定位裝置7,在本實施例中,該導向定位裝置包括一導向桿71,請參見圖4和圖5,該導向桿的一端制有外螺紋,該端穿過上述活動卡座上的通孔514后,與限位螺母72相螺紋連接,其另一端設有內螺紋,該端穿過第一座體1上的通孔后與限位螺栓77相螺紋連接。而上述定位板52的下邊沿設有與該導向桿71表面相匹配的定位槽521。為了使定位板與導向桿之間的接觸面積小而更能準確定位,在該導向桿71表面還設有一與定位槽內表面部分相接觸的定位凸圈711。通過該定位凸圈711與定位槽521之間的配合,來加工定位板上的第二接頭安裝孔,使安裝后的第一接頭1和第二接頭2能準確對準,從而實現快速地對接導通。
考慮到第一接頭1、第二接頭2的快速分離,在第一座體1的通孔上還安裝有套在導向桿之外的連接柱74,該連接柱74的表面呈臺階狀,且露于第一座體的內、外端部表面均制有外螺紋,內端部的外螺紋與螺母73相螺接定位,外端部的外螺紋與一筒體75相螺紋連接,在該筒內放置有與該導向桿的端部端面相抵觸的彈簧76。這樣在第一接頭與第二接頭相導通連接的狀態下,該彈簧76處于壓縮狀態,而一旦想使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脫離時,在該彈簧回復力的作用,會加快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的分離速度,使得操作起來更加輕松、省力。
在本實施例中,扳動機構3采用如下的結構,即其包括大致呈U型的扳手31和分別位于扳手側面的兩搖臂32,各搖臂32的兩端分別通過銷子與對應側的扳手31中部、活動卡座51相鉸接,而扳手的外端成為操作件,其內端部,即U型板手的兩端通過銷軸轉動地連接在第一座體1上,并且扳手的兩端部還延伸出一擋塊311。當拉動扳手,使第一座體和活動卡座相對移動,并帶動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相對移動,直至處于對接導通狀態,如圖6和圖7所示,此時上述擋塊311與活動卡座51上的凸耳515下邊沿相抵觸,以防止扳手的過度轉動。
同時在各搖臂外側還設有防護蓋8,該防護蓋8兩端也利用上述銷子安裝在扳手和活動座上。另外在扳手31上還設有一鎖定孔312,而對應的第一座體4上設有螺紋孔42,在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處于對接導通狀態下,鎖定螺栓9通過該鎖定孔后與螺紋孔相螺接,如圖7所示,以便可靠地保持這種對接導通狀態。而需要轉動時,則只要旋下該鎖定螺栓9即可實現扳手的轉動。
如圖8和圖9所示,上述第一接頭1為前后管徑不等的銅質管,即其由管徑較小的直管11和管徑較大的主管12組成,在直管11內端部設有直筒狀止口13。位于該第一接頭內的閥組件又包括動閥桿10、第一彈簧20和第一密封圈30,動閥桿位于直徑較大的主管12內,其尾部設計有內腔,請參見圖10至圖11,動閥桿10的中部設有與其尾部內腔相貫通的流道。在這里,流道為依次同心分布的六個通孔101組成。動閥桿的頭部表面開有環形凹槽,在該環形凹槽內嵌設有上述第一密封圈30而成活塞狀結構。所述第一彈簧20的一端定位在動閥桿尾部的內腔中,另一端與中部帶有軸向通孔的限位環40內端面相抵。該限位環的外徑也設計成與上述主管12內壁相匹配的圓周狀結構,而該限位環的左端面與卡設在第一接頭1內壁上的第一彈性擋圈相抵觸,以此來實現定位。當上述第一彈簧20在自然狀態下,動閥桿10的頭部及其第一密封圈30位于直筒狀止口13內,請參見圖8,使第一密封圈與直筒狀止口內壁相緊觸,而實現可靠密封。
上述第二接頭2也采用銅質管,在該第二接頭2內安裝有可沿其內壁密封滑動的活動套50,該活動套50的端口設計成直筒狀縮口部501,而與其后端部形成一個外臺階,該縮口部501可插入第一接頭的直管11內并與直筒狀止口13端面相抵觸。而第一接頭1的直管11可伸入第二接頭2內,與活動套50上的外臺階相抵觸。位于該第二接頭內的閥組件包括位于活動套50內的定閥桿60、第二彈簧70和第二密封圈80,請參見圖9所示,其中,定閥桿60的頭部采用活塞狀結構,在該定閥桿60的頭部表面設計有可容納第二密封圈80的密封槽,定閥桿60的尾部外套有上述第二彈簧70,該第二彈簧70的一端與活動套50相抵,使活動套始終具有外露于第二接頭2之外的趨勢,第二彈簧70的另一端則與定位圈90相抵觸,在這里,該定位圈90與定閥桿60設計成分體式結構,定位圈90的外徑設計成與第二接頭2內壁相配合的圓周狀結構,并在該定位圈90中部設有貫穿其前、后端面的四個軸向孔901,這種分體式結構有利于加工,制作成本也低。當然,若需要也可以與定閥桿制成一體式結構。而定位圈90兩側分別與嵌設在第二接頭內壁上的第二彈性擋圈相抵觸,從而達到固定定閥桿的目的。當第二彈簧70在自然狀態下,定閥桿60頭部及第二密封圈80均位于活動套的直筒狀縮口部501內,使第二密封圈80與直筒狀縮口部501內壁相緊密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動閥桿、定閥桿的對應端面上還設有相互插配連接的定位件。該定位件采用相對應的定位柱和定位凹槽,在這里,該定位柱102位于動閥桿10上,而定位凹槽601設置在所述的定閥桿60上。當然也可以將定位柱設置在定閥桿上,而定位凹槽設置在動閥桿上。或者采用其它常規形式的插配結構。
使用時,扳動扳手,當第一接頭1向第二接頭2側移動時,隨之會帶動動閥桿向定閥桿側移動,定閥桿推動動閥桿,壓縮第一彈簧,同時第一接頭的直管推動活動套,使活動套內縮,并壓縮第二彈簧。此時定位柱伸入定位槽中,使動閥桿、定閥桿一起運動,處于打開導通狀態。這樣,與第一接頭相連的第一管路和與第二接頭相連的第二管路中的流體就按如圖9所示的箭頭方向進行流通。
實施例二其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導向定位裝置和動閥桿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導向定位裝置為一端帶有凸緣導向柱78,請參見圖12和圖13,該導向柱的另一端縮頸而在表面形成臺階,在第一座體4的通孔中用螺母固定有導向定位套79,上述導向柱78的另一端穿過導向定位套79和活動卡座51上的通孔后,使導向柱上的臺階與活動卡座51內側相抵,而露于活動卡座外側的導向柱端部則與螺釘相固定,顯然這樣的結構同樣可實現導向和定位。
而動閥桿的流道也可以采用如圖14至圖16的結構,即由動閥桿中部開設的缺口103形成。其工作原理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權利要求
1.一種快速接頭,其包括分別帶有各自閥組件的第一接頭(1)和第二接頭(2),所述的第一、第二接頭分別定位在第一座體(4)和第二座體(5)上,并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座體之間設有扳動機構(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之間還設有使二者相對水平移動的導向定位裝置(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座體(5)是由帶凹陷部(511)的活動卡座(51)和與該活動卡座相插配并位于上述凹陷部處的定位板(52)組成,所述的第二接頭(2)固定在所述的定位板(52)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向定位裝置(7)包括一導向桿(71),該導向桿兩端分別穿過所述的第一座體(1)、活動卡座(51)上的通孔后與各自的限位件相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體的通孔上還安裝有套于所述導向桿(71)之外的連接柱(74),在該連接柱的外側端部還固定有一筒體(75),在該筒體內放置有與該導向桿的端部端面相抵觸的彈簧(76)。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陷部(511)內側面上分別設有與所述定位板邊緣相匹配的限位槽(512),同時在所述各限位槽的上端部外側表面還設有一缺口(513)。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扳動機構又包括U形扳手(31)和兩搖臂(32),各搖臂的兩端分別通過銷子與對應側扳手(31)的中部、活動卡座(51)相鉸接,而所述扳手的外端成為操作件,其內端通過銷軸轉動地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座體(1)上,并在所述扳手內端的端部還延伸出一擋塊(311),在所述的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處于對接導通狀態下,所述的擋塊(311)與活動卡座上的凸耳(515)相抵觸。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搖臂(32)外側還設有防護蓋(8)。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頭(1)內的閥組件包括動閥桿(10)、設置在動閥桿頭部的第一密封圈(30)和使該動閥桿的頭部始終具有外伸趨勢的第一彈簧(20),所述動閥桿的尾部設計有內腔,其外周面為與所述第一接頭(1)內壁相匹配的圓周狀結構,且所述動閥桿(10)的中部設有與其尾部內腔相貫通的流道;而所述的第二接頭(2)內的閥組件又包括與上述動閥桿相對應的、頭部帶有第二密封圈(80)的定閥桿(60),并在該定閥桿之外還套有與所述的第一接頭相配合的活動套(50)和一端與該活動套相抵的第二彈簧(70,該第二彈簧(70)另一端則與定位在第二接頭(2)上的定位圈(90)相抵,且該定位圈(90)與上述定閥桿(60)的尾部相固連,其外周面也設計成與所述第二接頭(2)內壁相配合的圓周狀結構,并在該定位圈上設有貫穿其前、后端面的軸向孔(901)。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同時在所述的動閥桿(10)、定閥桿(60)的對應端面上還設有相互插配連接的定位件。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接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接頭(1)的內壁上設計有直筒狀止口(13),所述活動套(50)的端口設置成直筒狀縮口部(501),所述的動閥桿(10)、定閥桿(60)頭部分別設計成活塞狀結構,在所述第一、第二彈簧自然狀態下,所述的第一、第二密封圈(30、80)分別與直筒狀止口(13)、直筒狀縮口部(501)的內壁相緊觸。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快速接頭,其包括分別帶有各自閥組件的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所述的第一、第二接頭分別定位在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上,并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座體之間設有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座體和第二座體之間還設有使二者相對水平移動的導向定位裝置。采用上述結構后,使本發明既可借助該導向定位裝置來防止兩座體的相對翻轉,又可利用該導向定位裝置為基準,來加工各座體上的接頭安裝孔,從而可確保各接頭在導通過程中快速地對準和連接。同時,第二接頭還可以通過定位板方便地插配到活動卡座中,使本發明操作起來更加輕松、方便和快速,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快速連接。
文檔編號F16L37/30GK101074754SQ20071006934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15日
發明者邵金鶴 申請人:邵金鶴, 曹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