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繩帶系緊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安裝在繩帶端部的繩帶系緊用具。
背景技術:
現有的繩帶用于各種各樣的用途。例如,繩帶多用于封閉鞋、提包或者衣服、裝飾品中的開口部等或用于調整尺寸等。并且,繩帶實際上用于連接物品或固定貨物等各種各樣的情況。
另外,這里所說的繩帶是可捆扎等的繩帶狀體的總稱,除了一般的繩帶、線、纜繩等以外也包括帶子、皮帶。
一般對這些繩帶要進行端部處理。即,在單純剪斷的狀態下不僅截面的外觀或手感差,而且有時編織的材料會脫開。簡單的端部處理例如有打結。并且,為了提高操作性、裝飾性,安裝有專用的繩帶系緊用具。
作為繩帶系緊用具開發了包入繩帶的端部(從繩帶的端部起一定長度的區域)的用具,可以省去在繩帶上打結的麻煩。
具體是,將繩帶的端部插入大致筒形的本體,從相反側插入的鎖定用具的突起部分以咬住繩帶的端部的方式固定在繩帶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特開平9-289906號公報(第4頁、圖1、圖6))。
并且,也有以下用具,即,具有凸元件和凹元件,將突起部分咬入繩帶的方向作為與繩帶交叉的方向,且使繩帶的前端彎曲、以控制長度尺寸(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特開2002-17411號公報(第3~4頁、圖1~圖3))。
在上述的文獻1和文獻2中,由于是在插套(本體或凹元件)內設置錐形孔、將繩帶固定在該錐形孔和插頭(鎖定用具或凸元件)的突起之間的結構,因此,一旦將插頭插入插套,則由于插套的錐形孔,插入時的負荷逐漸增大,因此,具有不容易將插頭插入插套并固定繩帶的缺點。即,具有組裝性差的缺點。
并且,一般在用針織材料覆蓋繩帶表面的情況下,突起部分鉤在線圈上,可以得到良好的切入性,但近年來,在使用橡膠等的彈性體類作為芯件的繩帶中,即使上述的突起部分要咬入,由于芯件容易變形,因此也得不到充分的切入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組裝性好、并且可以提高對繩帶的固定性能的繩帶系緊用具。
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具有可收容多個繩帶端部的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具有大致筒形的插套和插入到所述插套內的插頭,所述插套具有插入所述繩帶端部的繩帶用開口、插入所述插頭的插頭用開口、與所述繩帶用開口和所述插頭用開口連通且在規定長度上收容從所述繩帶用開口插入的所述繩帶端部的收容部、以及對收容在所述收容部內的所述繩帶端部進行卡定的多個卡定部,在所述插套和插頭中的任何一方上,設置可朝向所述各卡定部擴張、將所述繩帶端部向所述卡定部按壓的多根按壓支腳部,在所述插套和插頭中的另一方上,設置與所述按壓支腳部抵接、隨著所述插頭的插入使所述按壓支腳部朝向所述各卡定部擴張的擴張部。
根據這樣的結構,從插套的繩帶用開口插入繩帶端部、收容在收容部內,同時,從插套的插頭用開口插入插頭。在將插頭插入插套,直到設置在上述插套和插頭中的任何一方上的擴張部與設置在另一方上的按壓支腳部抵接之前,按壓支腳部都不擴張,因此插入負荷不會增大。因此,擴張部與按壓支腳部抵接前插入負荷都不會增大,所以可以將插頭圓滑地插入插套。因此組裝性優異。
其結果,通過向插套內插入插頭,在擴張部與按壓支腳部抵接之后,若進一步插入插頭后,則擴張部使按壓支腳部朝向設置在插套上的各卡定部擴張,因此,收容在收容部內的繩帶端部被按壓在卡定部上。此時,由于插頭被插入插套,插頭相對于插套的姿勢穩定,因此,由擴張部進行的按壓支腳部的擴張動作也可以穩定地進行。其結果,收容在收容部內的繩帶端部以通過按壓支腳部和卡定部夾持的狀態被束縛,因此,可以提高對繩帶的固定性能。
在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中,優選地,所述插頭具有塞住所述插套的所述插頭用開口的基部,和從該基部起一體地延伸、插入到所述插套的所述收容部內的按壓部,在所述按壓部上形成所述按壓支腳部,在所述插套上形成所述擴張部。
根據這樣的結構,由于插頭具有塞住插套的插頭用開口的基部和從該基部起一體地延伸的按壓部,因此,可以利用基部塞住插套的插頭用開口。因此,可形成良好的外觀,同時,可防止灰塵等進入插套內。
并且,由于可朝向卡定部擴張的多個按壓支腳部形成在插頭側,擴張部形成在插套側,因此可容易進行制造。例如,一旦要在插套側形成可擴張的多個按壓支腳部,則必須在筒形的插套內部形成可擴張的多個按壓支腳部,因此制造麻煩,但根據上述的結構可容易地進行制造。尤其是在利用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型對其進行成形的情況下,由于金屬模加工非常復雜,因此,具有需要工時的問題。
在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中,優選地,所述按壓支腳部形成在所述按壓部的前端部,所述擴張部形成在所述插套的所述繩帶用開口附近。
在此,插套的繩帶用開口附近是指筒形的插套中心的繩帶用開口側。
根據這樣的結構,在插頭基本上插入到插套內的狀態下,擴張部與按壓支腳部抵接,但由于在此之前擴張部不與按壓支腳部抵接,因此,對插頭的插入不產生大的負荷。因此,組裝性優異。
其結果,一旦形成插頭基本上插入到插套內的狀態,則擴張部將與按壓支腳部抵接,使按壓支腳部擴張。即,在插頭基本上插入到插套內的狀態下,由于插頭相對于插套的姿勢最為穩定,因此,按壓支腳部的擴張動作也可以穩定地進行。因此,可用按壓支腳部和卡定部確實地夾持繩帶端部。
此外,由于繩帶端部在按壓支腳部進行擴張動作之前不固定,并且,從開始進行擴張動作到將繩帶端部固定到插套上為止的插頭的動作距離較短,因此,繩帶端部的位置也不會錯位,可以穩定地固定。
在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中,優選地,所述擴張部形成為相對于所述插頭向所述插套的插入方向、越朝向相反方向前端越細的形狀。
根據這樣的結構,在將插頭向插套插入、擴張部與按壓支腳部抵接時,由于擴張部相對于插頭的插入方向形成越朝向相反方向前部越細的形狀,因此,可容易擴張按壓支腳部。
在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上,優選地,所述擴張部設置在所述多個卡定部之間。
根據這樣的結構,由于擴張部設置在上述多個卡定部之間,因此,按壓支腳部從卡定部的中央按壓繩帶端部,所以可以用較強的夾持力夾持繩帶端部。
在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上,優選地,所述卡定部由隨著朝向所述插套的中心而擴張的V槽構成。
根據這樣的結構,在通過按壓支腳部將繩帶端部向卡定部按壓時,由于卡定部由V槽構成,因此,繩帶端部的拔出阻力大,固定效果好。
在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中,優選地,所述插頭具有臨時固定所述繩帶端部的臨時固定部。
根據這樣的結構,在將繩帶端部從插套的繩帶用開口插入、并穿過收容部使其從插頭用開口突出后,將其臨時固定在插頭的臨時固定部上。在該狀態下,如果一面將繩帶端部拉回、一面將插頭插入插套的插頭用開口,則可將繩帶端部以規定的姿勢收容在插套的收容部內。然后,由于通過按壓支腳部將繩帶端部按壓在卡定部上,因此可期待可靠的固定。
在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中,優選地,在所述插頭的按壓部上,形成所述按壓支腳部的第一狹縫沿著所述插頭的插入方向形成在前端部,同時,與所述第一狹縫大致正交的第二狹縫形成在根基部上,在被該第二狹縫分割的分割壁的一方的所述根基部側形成切槽部,同時,在所述分割壁上突出形成隔著所述第二狹縫相對的夾持片,通過該相對的夾持片形成所述臨時固定部。
根據這樣的結構,由于在插頭的按壓部的前端部,沿著插頭的插入方向形成用于形成按壓腳片的第一狹縫,因此,可以通過第一狹縫使按壓支腳部向相互打開的方向彈性變形,可確實地利用按壓支腳部夾住繩帶端部。并且,由于在形成有作為臨時固定部的夾持片的分割壁的一方上形成切槽部,因此,即使繩帶端部的粗細有變化,也可以通過分割壁的彈性變形,確實地夾住繩帶端部。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插套和插頭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插套的縱剖視圖。
圖3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插頭的側視圖。
圖4是表示將繩帶端部臨時固定在上述實施方式的插頭上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插頭裝入插套中的狀態的縱剖視圖。
圖6是表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插頭插入插套之前的狀態圖。
圖7是表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插頭即將與插套卡合的狀態圖。
圖8是表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插頭與插套卡合后的狀態圖。
圖9是圖8的IX-IX線剖視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變形例的圖。
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其它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在上述其他實施方式中、將插頭插入插套中的中途狀態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在上述其他實施方式中、將插頭完全插入插套的組裝狀態的剖視圖。
圖14是表示上述其他實施方式中的組裝狀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就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構成本實施方式的繩帶系緊用具2的插套10和插頭20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表示插套10的縱剖視圖,圖3是表示插頭20的側視圖,圖4是表示將繩帶端部1A臨時固定在插頭20上的狀態的側視圖,圖5是表示組裝插套10和插頭20的狀態的剖視圖,圖6是表示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之前的狀態圖,圖7是表示插頭20即將完全插入插套10的狀態圖,圖8是表示插頭20完全插入插套10后的狀態圖,圖9是表示在插頭20完全插入插套10后的狀態下、對繩帶端部進行卡定的狀態圖(圖8的IX-IX線剖視圖)。
<結構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繩帶系緊用具2具有可收容彎曲成U字形的繩帶1的兩個繩帶端部1A的本體3。
繩帶1例如在插通拉鎖的滑塊孔、彎曲成兩段并將各繩帶端部1A插入繩帶系緊用具2的狀態下進行使用(操作滑塊時作為捏手(つまみ)使用)。另外,雖然與繩帶1的剖面形狀(例如,圓繩帶或扁繩帶)或材料等無關,但例如對橡膠繩帶那樣的減徑率大的繩帶可以發揮更大的效果。本體3具有大致扁平的長圓筒形的插套10和向該插套10內插入卡合的插頭20。這些插套10和插頭20例如作為合成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品而形成。
如圖1、圖2以及圖5所示,插套10形成大致扁平的長圓筒形體,該大致扁平的長圓筒形體具有隔著間隙相對的直線壁10A、10B以及形成在其兩端的圓弧壁10C、10D。在筒狀體的一端形成插入繩帶端部1A的繩帶用開口11,在另一端形成插入插頭20的插頭用開口12,同時,在中間部形成與繩帶用開口11和插頭用開口12連通且沿規定長度收容從繩帶用開口11插入的繩帶端部1A的收容部13。
收容部13的相對于插頭2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狀,是與插頭用開口12大致相同的形狀,并且,沿插頭20的插入方向形成大致相同的形狀(大致扁平的長圓形狀)。具體地說,圓弧壁10C、10D之間的尺寸在插頭20的插入方向上是大致相同的尺寸,但直線壁10A、10B之間的尺寸形成隨著朝向插頭20的插入方向而逐漸變窄的錐筒形。
在收容部13的繩帶用開口11側形成兩個卡定部14,該卡定部14卡定被收容在收容部13內的兩個繩帶端部1A,同時,在該兩個卡定部14的中間,在被夾在兩個繩帶端部1A之間的位置上形成擴張部17。
各卡定部14在繩帶用開口11側的圓弧壁10C、10D上作為V槽而形成。即,形成傾斜壁15,該傾斜壁15從圓弧壁10C、10D到達隨著朝向收容部13的中心而相對的直線壁10A、10B的中央,在該傾斜壁15之間形成作為卡定部14的V槽。在傾斜壁15的V槽開口邊緣上形成多個微小的V槽16,增加繩帶端部1A的拔出阻力(切入性更高)。
擴張部17在兩個卡定部14的中間,通過在直線壁10A、10B的內面上朝向中心突出形成的凸部而構成。凸部形成隨著朝向插頭20插入插套10的方向(插頭插入方向、后述的按壓支腳部24向收容部13內插進來的方向)的反方向前端逐漸變細的形狀。
在收容部13的插頭用開口12側,在插頭20插入到插套10內的規定位置時,具體是,在后述的插頭20的按壓部22插入插套10內時,形成與插頭20卡合的卡合槽18。卡合槽18在插頭用開口12側的直線壁10A、10B內面的中央位置以一定的寬度形成規定的深度。卡合槽18的內側臺階部形成在隨著朝向繩帶用開口11而向收容部13的中心傾斜的錐形壁上。
如圖1、圖3、圖4和圖5所示,插頭20具有塞住插套10的插頭用開口12的基部21,和從該基部21起一體延伸、插入插套10的收容部13內的按壓部22。
基部21形成與插套10的插頭用開口12嵌合的輪廓形狀,即,厚度大致相同,從插頭插入方向看的形狀為大致扁平的長圓形狀。
在按壓部22上,可朝向各卡定部14擴張、將繩帶端部1A向卡定部14按壓的一對按壓支腳部24形成在前端側,同時,具有臨時固定繩帶端部1A的可彈性變形的夾持片35的臨時固定部36形成在根部。
具體是,從按壓部22的中間位置起到前端,沿著插頭20的插入方向形成用于分割形成兩個按壓支腳部24的第一狹縫23,同時,從按壓部22的中間位置起到根部,形成與第一狹縫23大致正交的第二狹縫31。
按壓支腳部24的前端面,形成為隨著朝向插頭20的插入方向而向外側傾斜的斜面25,即,形成為兩個按壓支腳部24的前端形狀逐漸擴展的錐形面。在插頭20向插套10插入大約一半以上時,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插頭20的被基本上插入插套10中時(在插頭20的按壓部22被插入插套10內時),該錐形面與擴張部17抵接。從該狀態起如果進一步插入插頭20,則隨著該插頭20的插入,按壓支腳部24朝向各卡定部14擴張。并且,在按壓支腳部24與第一狹縫23的相對面的相反側面,設置有成為繩帶端部的咬入突起的兩個咬入突起26,在隔著該前端側咬入突起26的兩側設置限制錯位突起27。雖然咬入突起26形成圓錐形狀,但其頂角形成為比圓錐形狀的底面部更偏向按壓部22的根部的形狀。
在由第二狹縫31分割的分割壁32的一方上,在與基部21之間形成切槽部33。在兩個分割壁32上形成與插套10的卡合槽18嵌合的卡合鉤34,同時,突出形成一對隔著第二切槽31相對的夾持片35。在該相對的夾持片35之間形成臨時固定部36。卡合鉤34在隨著從兩個分割壁32的外面起朝向基部21而逐漸向外方傾斜后,形成朝向中心形成為直角的剖面直角三角形狀。夾持片35的內面,形成為隨著從中間起朝向前端而逐漸向外側傾斜的錐形面,這樣,可容易將繩帶端部1A向夾持片35之間插入。
<組裝方法的說明>
首先,如圖6所示,從插套10的繩帶用開口11插入繩帶1的兩個繩帶端部1A,在穿過收容部13后從插頭用開口12抽出,臨時固定在插頭20的臨時固定部36上。具體是,將繩帶端部1A插入插頭20的夾持片35之間。此時,即使在繩帶端部1A的粗細比夾持片35之間的間隔粗的情況下,由于兩個分割壁32中的一方的設置有夾持片35的分割壁32可向外方彈性變形(由于通過切槽部33一方的分割壁32可向外方彈性變形),因此,通過用一對夾持片35卡定繩帶端部1A,可進行臨時固定。
然后,如圖7所示,一面用手指將基部21向插套10的方向按壓,一面將繩帶1從插套10中拔出,這樣,隨著插頭20被插入插套10內,插頭20的兩個按壓支腳部2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即,由于兩個繩帶端部1A一面與插套10的卡定部14抵接一面被從插套10拔出,因此產生來自卡定部14的反作用力。這樣,由于該反作用力通過繩帶端部1A向兩個按壓支腳部24進行作用,因此,兩個按壓支腳部2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該狀態一直保持到插頭20即將完全插入到插套10之前。因此,即使插頭20插入到插套10中,由于直到插頭20完全插入到插套10中之前,兩個按壓支腳部2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因此,插頭20插入時不會產生大的負荷。因此,可以將插頭20圓滑地插入插套10。
其結果,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中,一旦插頭20形成即將完全插入插套10中的狀態,則插頭20的按壓支腳部24與插套10的擴張部17抵接。
從該狀態起,將插頭20進一步插入插套10,若插頭20被完全插入插套10,則如圖8所示,插頭20的按壓支腳部24向相互分離的方向彈性變形,朝向插套10的各卡定部14擴張。這樣,收容在收容部13內的繩帶端部1A被按壓支腳部24向卡定部14按壓。其結果,由于收容在收容部13內的繩帶端部1A被卡定部14和按壓支腳部24夾住,因此,繩帶端部1A以被卡定部14和按壓支腳部24夾住的狀態進行束縛。
此時,如圖9所示,由于繩帶端部1A由按壓支腳部24和咬入突起26按壓、被夾在卡定部14的V槽內,并形成咬入V槽的內周邊緣的V槽16內的狀態,因此,相對于拔出方向施加較大的阻力。并且,由于擴張部17位于卡定部14的中間,所以按壓支腳部24從卡定部14的正側面(大致中央)按壓繩帶端部1A,因此,可用強大的夾持力夾住繩帶端部1A。并且,由于插頭20的咬入突起26形成咬入繩帶端部1A的狀態,因此,可進行可靠的固定。
<實施方式的效果>
(1)由于在插頭20即將完全插入插套10之前,插頭20的按壓支腳部24都不與插套10的擴張部17抵接,因此,可將插頭20圓滑地插入插套10。因此,在將插頭20完全插入插套10之前,可以將插頭20圓滑地插入插套10,因此組裝性優良。
(2)由于插頭20一旦形成即將完全插入插套10中的狀態,則擴張部17將與按壓支腳部24抵接,使按壓支腳部24朝向卡定部14擴張,因此,收容在收容部13內的繩帶端部1A被按壓支腳部24向卡定部14按壓。即,由于收容在收容部13內的繩帶端部1A被卡定部14和按壓支腳部24夾住,因此,繩帶端部1A被束縛。所以,即使繩帶1是減徑率大的彈性材料等,也可以將繩帶端部1A可靠地束縛在卡定部14內,可防止脫開等事故,因此,可以提高固定性能。
(3)插頭20由于由塞住插套10的插頭用開口12的基部21,和從該基部21起一體延伸、被插入插套10的收容部13內的按壓部22構成,因此,可用插頭20的基部21塞住插套10的插頭用開口12。這樣,不僅外觀好而且可以防止灰塵等進入插套10內。
(4)由于在按壓部22上形成可朝向卡定部14擴張的多個按壓支腳部24,在插套10側形成擴張部17,因此制造容易。例如,如果要在插套10側形成可擴張的多個按壓支腳部,則必須在該筒狀的插套10的內部形成可擴張的多個按壓支腳部,因此制造比較麻煩。相反,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則容易制造,尤其是在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形成按壓支腳部的情況下,可以比較容易(與相反的結構相比容易)地進行金屬模的加工。
(5)由于在按壓部22的前端部形成按壓支腳部24,在插套10的繩帶用開口11附近形成擴張部17,因此,在處于插頭20被基本插入到插套10中的狀態時,擴張部17與按壓支腳部24抵接,可以穩定地擴張按壓支腳部24。即,在插頭20基本被插入到插套10中的狀態下,插頭20相對于插套10的姿勢穩定,因此可以穩定地擴張按壓支腳部24。
(6)擴張部17形成隨著朝向與插頭20向插套10插入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而前端越細的形狀,因此,在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擴張部17與按壓支腳部24抵接時,容易使按壓支腳部24擴張。
(7)擴張部17由于設置在兩個卡定部14之間,因此,按壓支腳部24從卡定部14的正側面(大致中央)按壓繩帶端部1A,所以可用較強的夾持力夾住繩帶端部1A。并且,由于插頭20的咬入突起26形成咬入繩帶端部1A的狀態,因此可進行可靠的固定。
(8)插頭20由于具有臨時固定繩帶端部1A的臨時固定部36,因此,在從插套10的繩帶用開口11插入繩帶端部1A,并通過收容部13從插頭用開口12突出后,臨時固定在插頭20的臨時固定部36上。在該狀態下,如果一面拉回繩帶端部1A一面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的插頭用開口12,則可以以穩定的姿勢將繩帶端部1A收容在插套10的收容部13內。然后,通過按壓支腳部24將繩帶端部1A按壓在卡定部14上,因此,可期待可靠的固定。
(9)由于在插頭20的按壓部22的前端部沿著插頭20的插入方向形成構成按壓支腳部24的第一狹縫23,因此,可通過第一狹縫23使按壓支腳部24向相互打開的方向彈性變形,按壓支腳部24可切實地夾住繩帶端部1A。并且,由于在形成了作為臨時固定部36的夾持片35的兩個分割壁32的一方上形成切槽部33,因此,即使繩帶端部1A的粗細有變化,通過兩個分割壁32的彈性變形,也可以切實地夾住繩帶端部1A。
<變形例>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可實現本發明的目的的范圍內的變形、改良等都包括在本發明內。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插頭20上設置可朝向各卡定部14擴張、將繩帶端部1A向卡定部14按壓的多個按壓支腳部24,在插套10上設置在插頭20即將被完全插入插套10中之前與按壓支腳部24抵接的擴張部17,但也可以進行相反的設置。
即,也可以在插套10上設置多個按壓支腳部24,在插頭20上設置擴張部17。例如,在插套10的內部使多個按壓支腳部24可相互接近且可分離地進行設置,同時,在插頭20上設置使多個按壓支腳部24向相互分離的方向分離的擴張部17,也可以期待同樣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以下結構,即,在插頭20即將完全插入插套10中之前,插頭20的按壓支腳部24與插套10的擴張部17抵接,然后,隨著進一步插入插頭20,按壓支腳部24被擴張部17擴張,但也可以是以下的結構,即,至少在插頭20相對于插套10插入大約一半以上時,插頭20的按壓支腳部24與插套10的擴張部17抵接,然后,隨著插頭20進一步的插入,按壓支腳部24被擴張部17擴張。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凸部形成在插套10的直線壁10A、10B的內面,將此作為擴張部17,但也不一定形成凸部。例如,如圖10所示,也可以形成跨在插套10的直線壁10A、10B之間的隔壁41,將該隔壁41作為擴張部。總之,只要是可以使按壓支腳部24朝向卡定部14擴張的結構,其他結構也可以。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對兩個繩帶端部1A進行端部處理的繩帶系緊用具2為對象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是對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繩帶端部(一條或多條繩帶都可以)進行端部處理的繩帶系緊用具。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在插套10上的卡定部14的數量或按壓支腳部24的數量,也需要設置與繩帶端部1A的數量相對應的數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以下結構,即,將卡合槽18設置在插套10上,同時,將卡合鉤34設置在插頭20上,在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中時,卡合鉤34與卡合槽18卡合、使插頭20不從插套10中脫落,但也不一定需要卡合槽18和卡合鉤34。一旦形成通過卡定部14和按壓支腳部24夾住繩帶端部1A的狀態,則插套10、插頭20以及繩帶端部1A通過該夾持力一體化,因此不一定需要卡合槽18和卡合鉤34。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插頭20的按壓部22上設置了第二狹縫31,但也可以不設置第二狹縫31。即,可利用夾持片35本身的彈性固定繩帶端部1A。而且,雖然在插頭20上設置了臨時固定部36,但也可以不專門設置臨時固定部36。
而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或之后的變形例中,將擴張部17、41分別設置在插套10側,將按壓支腳部24和卡定部14設置在插頭20側,但也可以進行相反的設置。
圖11至圖14表示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繩帶系緊用具2的基本結構(插套10、插頭20等)與上述圖1的實施方式相同。因此,通用的結構元件使用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圖11中,插套10在一方側具有兩個繩帶用開口11,可插入兩根繩帶1的端部(繩帶端部1A)。在插套10上,在繩帶用開口11的相反側形成插頭用開口12,通過插入該處的插頭20,咬住并保持兩條繩帶端部1A。
如圖12至圖14所示,在插套10的內部形成一對從兩個繩帶用開口11的邊界部分起在收容部13內延伸的可彈性變形的按壓支腳部44。在按壓支腳部44的前端形成咬入突起46,在插套10的內壁部分形成卡定部45。這些卡定部45和咬入突起46相互相對設置,每對可分別夾住各繩帶端部1A(參照圖14)。
插頭20具有如覆蓋插套10的插頭用開口12那樣的板狀的基部21,和從該基部21起延伸的按壓部22。在按壓部22的前端形成插入到插套10內時的前端側為前端變細形狀的方錐形的擴張部47。因此,通過從插頭用開口12向插套10內插入插頭20(參照圖12),前端的擴張部47擠入一對按壓支腳部44之間的狹縫43內,使這些按壓支腳部44向相互分離的方向變形(參照圖13),將繩帶端部1A夾持在卡定部45和咬入突起46之間,可以對其進行固定。
另外,通過按壓部22的前端的擴張部47和按壓支腳部44之間的狹縫43,引導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中時的插頭20的方向。而且,在按壓部22的基端部分上形成三角錐形的引導部48,在插套10的內側、在插頭用開口12的邊緣形成臺階差狀的被引導部49。這些引導部48和被引導部49在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中時相互卡合,可將插頭20相對于插套10向規定的位置進行引導。通過這些引導部48和被引導部49,對于插頭20和插套10,在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的操作中可進行適當的引導,可形成圖13所示的組裝狀態。
在擴張部47的中間形成卡合鉤34,在插套10的內壁上形成卡合槽18。通過這些卡合鉤34和卡合槽18,在將插頭20插入插套10中時,這些卡合鉤34和卡合槽18相互卡合,可保持圖13所示的繩帶系緊用具2的組裝狀態。
就這樣的本實施方式中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1所示,將兩條繩帶端部1A(可以是一條繩帶1的兩個端部,也可是兩條繩帶1的各端部)對齊,并分別插入插套10的繩帶用開口11,將各繩帶端部1A一直送入插頭用開口12(參照圖12)。然后,使插頭20對準插頭用開口12,將按壓部22向插頭用開口12內插入。通過該插入,按壓部22進入插套10內,形成前端變細形狀的前端的擴張部47擠入狹縫43內,使位于兩根繩帶端部1A的邊界部分的一對按壓支腳部44向相互分開的方向變形,通過該變形,卡定部45和咬入突起46夾持各繩帶端部1A(參照圖13)。然后,若按壓部22向插套10內進入到規定的深度,則卡合鉤34和卡合槽18相互卡合,插套10、插頭20以及繩帶1保持為圖13所示的狀態。
根據圖11至圖14的實施方式也可以得到本發明的獨特的效果。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的形狀、材質以及結構等,在保持各部的功能的范圍內可以進行適當的變化。是一體形成各部分還是單獨形成后再進行接合等,在實施時刻進行適當的選擇。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就適用于拉鎖的滑塊操作用繩帶的繩帶系緊用具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作為其他的繩帶的端部處理用的系緊用具進行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繩帶系緊用具(2),具有可收容多個繩帶端部(1A)的本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3)具有大致筒形的插套(10)和插入到所述插套(10)內的插頭(20),所述插套(10)具有插入所述繩帶端部(1A)的繩帶用開口(11)、插入所述插頭(20)的插頭用開口(12)、與所述繩帶用開口(11)和所述插頭用開口(12)連通且在規定長度上收容從所述繩帶用開口(11)插入的所述繩帶端部(1A)的收容部(13)、以及對收容在所述收容部(13)內的所述繩帶端部(1A)進行卡定的多個卡定部(14),在所述插套(10)和插頭(20)中的任何一方上,設置可朝向所述各卡定部(14)擴張、將所述繩帶端部(1A)向所述卡定部(14、45)按壓的多根按壓支腳部(24),在所述插套(10)和插頭(20)中的另一方上,設置與所述按壓支腳部(24、44)抵接、隨著所述插頭(20)的插入使所述按壓支腳部(24、44)朝向所述各卡定部(14、45)擴張的擴張部(17、41、47)。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帶系緊用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20)具有塞住所述插套(10)的所述插頭用開口(12)的基部(21),和從該基部(21)起一體地延伸、插入到所述插套(10)的所述收容部(13)內的按壓部(22),在所述按壓部(22)上形成所述按壓支腳部(24),在所述插套(10)上形成所述擴張部(17、41)。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繩帶系緊用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支腳部(24)形成在所述按壓部(22)的前端部,所述擴張部(17、41)形成在所述插套(10)的所述繩帶用開口(11)附近。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繩帶系緊用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擴張部(17、41)形成為相對于所述插頭(20)向所述插套(10)的插入方向、越朝向相反方向前端越細的形狀。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繩帶系緊用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擴張部(17、41)設置在所述多個卡定部(14)之間。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繩帶系緊用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14)由隨著朝向所述插套(10)的中心而擴張的V槽構成。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繩帶系緊用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20)具有臨時固定所述繩帶端部(1A)的臨時固定部(36)。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繩帶系緊用具(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頭(20)的按壓部(22)上,形成所述按壓支腳部(24)的第一狹縫(23)沿著所述插頭(20)的插入方向形成在前端部,同時,與所述第一狹縫(23)大致正交的第二狹縫(31)形成在根基部上,在被該第二狹縫(31)分割的分割壁(32)的一方的所述根基部側形成切槽部(33),同時,在所述分割壁(32)上突出形成隔著所述第二狹縫(31)相對的夾持片(35),通過該相對的夾持片(35)形成所述臨時固定部(36)。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繩帶系緊用具具有大致筒形的插套(10),和插入到其內側并卡合的插頭(20)。插套具有繩帶用開口(11)、插頭用開口(12)、與繩帶用開口和所述插頭用開口連通的收容部(13)、對收容在所述收容部內的繩帶端部(1A)進行卡定的多個卡定部(14)以及擴張部(17)。在插頭(20)上設置多個按壓支腳部(24),該多個按壓支腳部(24)在插頭向插套內基本插入時(至少插入大致一半以上時)與擴張部抵接、可朝向各卡定部擴張,并可將繩帶端部向卡定部按壓。
文檔編號F16G11/00GK1903095SQ20061010804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26日
發明者高橋義信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