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污水排放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裝在垃圾車污水箱底部的污水排放機構。
背景技術:
污水箱是垃圾車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功能是將垃圾車中的垃圾液收集起來,避免車輛行駛過程中,垃圾液滴漏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而污水排放機構就是解決污水箱放水口處的密封及排放。
目前市場上污水箱的排放機構主要是在排水口處簡單裝一球閥,由于污水中含有多種腐蝕性物質,球閥過不了多久就生銹、失效,再加上球閥采用手動操作,環境惡劣,對人體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技術解決問題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密封可靠,安裝在污水箱底部可以實現自動排污的污水排放機構。
本實用新型技術解決方案一種污水排放機構,其特點在于包括與污水箱連接的固定支座、單作用氣缸或油缸、擺動桿、橡膠密封套、聯接桿、半球體、聯接螺栓,固定支座固定在污水箱的底部,單作用氣缸或油缸的缸筒固定在固定支座上,其活塞桿下端與擺動桿中部鉸接,擺動桿一端與固定座支耳鉸接,另一端與聯接桿下部鉸接,橡膠密封套固定在污水箱與固定支座中間,半球體與橡膠密封套線接觸密封,半球體與聯接桿上部聯接,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排污氣缸或油缸的活塞桿開始收回時,先推動擺動桿的后支耳繞與固定座連接的左端支點轉動,由于擺動桿右端與聯接桿上端采用長孔鉸接,從而帶動聯接桿及半球體向上運動,打開排污口,實現污水排瀉;反之,活塞桿伸出則半球體下落實現排污口關閉、密封。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緊湊、采用半球體與密封套的線接觸密封,保證了密封可靠、采有氣缸或油缸作為驅動元件,實現了自動排污。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座的結構主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座的結構俯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擺動桿的結構主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擺動桿的結構側視圖。
圖中1.固定支座、2.單作用氣缸或油缸、3.擺動桿、4.橡膠密封套、5.聯接桿、6.半球體、7.聯接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支座1通過聯接螺栓7固定在污水箱8的底部,單作用氣缸或油缸2的缸筒通過螺栓固定在固定支座1上,其活塞桿下端與擺動桿3中部鉸接,擺動桿3左端與固定座1鉸接,右端與聯接桿5下部鉸接,半球體6與聯接桿5上部螺紋聯接,橡膠密封套4通過聯接螺栓7固定在污水箱8與固定支座1中間,半球體6與橡膠密封套4為線接觸密封。
當排污時,單作用氣缸或油缸2的活塞桿開始收回時,先推動擺動桿3的后支耳繞與固定座1連接的左端支點轉動,由于擺動桿3右端與聯接桿5上端采用長孔鉸接,從而帶動聯接桿5及半球體6向上運動,打開排污口,實現污水排瀉;當單作用氣缸或油缸2的活塞桿受彈簧力伸出時則半球體6下落實現排污口關閉、密封。
本實用新型的半球體6為鋼制鍍鉻的半球體,其與橡膠密封套4為線接觸密封,由于半球體與圓柱形密封套的接觸面始終為一圓形線,這樣就保證了污水的可靠密封。
如圖3、4所示,固定座由立板9與底板10焊接而成。立板9上加工有支耳孔用于固定擺動桿3;底板10加工有氣缸2及密封套4的安裝孔。
如圖5、6所示,擺動桿由條形桿11及支耳座12焊接而成。條形桿兩端加工有叉耳用于與固定座1和聯接桿5鉸接;中間焊接的支耳座用于與氣缸鉸接。
權利要求1.一種污水排放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污水箱(8)連接的固定支座(1)、單作用氣缸或油缸(2)、擺動桿(3)、橡膠密封套(4)、聯接桿(5)、半球體(6)、聯接螺栓(7),固定支座(1)固定在污水箱(8)的底部,單作用氣缸或油缸(2)的缸筒固定在固定支座(1)上,其活塞桿下端與擺動桿(3)中部鉸接,擺動桿(3)一端與固定座支耳(1)鉸接,另一端與聯接桿(5)下部鉸接,橡膠密封套(4)固定在污水箱與固定支座(1)中間,半球體(6)與橡膠密封套(4)線接觸密封,半球體(6)與聯接桿(5)上部聯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排放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單作用氣缸或油缸(2)為彈簧復位型氣缸或油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排放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擺動桿(3)一端與聯接桿(5)的上端采用長孔鉸接。
專利摘要污水箱的污水排放機構包括與污水箱連接的固定支座、單作用氣缸或油缸、擺動桿、橡膠密封套、聯接桿、半球體、聯接螺栓,固定支座固定在污水箱的底部,單作用氣缸或油缸的缸筒固定在固定支座上,其活塞桿下端與擺動桿中部鉸接,擺動桿一端與固定座支耳鉸接,另一端與聯接桿下部鉸接,橡膠密封套固定在污水箱與固定支座中間,半球體與橡膠密封套線接觸密封,半球體與聯接桿上部聯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緊湊、采用半球體與密封套的線密封配合,保證密封可靠、采有氣缸作為驅動元件實現了自動排污。
文檔編號F16K31/163GK2856612SQ20052012874
公開日2007年1月1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30日
發明者楊建忠, 李光達, 王愛文, 王武魁, 馬江偉, 潘裕林 申請人:長治清華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