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腳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著地體易于轉換的三腳架。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的三腳架,例如,在專利文獻1-實開平3-6196號公報中公開的三腳架,具有下列部件支腳;螺桿,固定在支腳下部,在下端部有頂尖(spike)部;球狀支承件,擰在螺桿上,并且能調節上、下位置;著地體,嵌在支承件上并由橡膠制成。
可是,在上述以往的三腳架中,例如,在將著地體從非著地狀態轉換到著地狀態時,必須使著地體與球狀支承件一起相對于螺桿轉動所要求的轉動量,一直轉動到頂尖部隱藏起來的位置為止,著地體的轉換很費事。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問題而提出來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易于進行著地體轉換的三腳架。
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三腳架具有下列各部分支腳,在下端部具有頂尖部;著地體,設置在該支腳的下端,能在著地狀態與非著地狀態之間進行轉換;彈力件,設置在上述支腳與上述著地體之間;在使上述著地體克服上述彈力件的作用力,相對于上述支腳向下方移動之后,再通過使上述著地體相對于上述支腳轉動,上述著地體便從非著地狀態轉換為著地狀態。
這樣,由于通過使著地體克服彈力件的作用力,并相對于支腳向下方移動之后,再使著地體相對于支腳轉動,就能使著地體從非著地狀態轉換為著地狀態,所以,與以往的利用螺旋的結構相比,著地體的轉換變得容易了。
在第一特征所描述的三腳架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二特征所描述的三腳架,其著地體無論是在著地狀態還是在非著地狀態下,都不能相對于支腳轉動。
這樣,由于著地體無論是在著地狀態還是在非著地狀態下都不能相對于支腳轉動,所以能防止著地體無意中相對于支腳轉動。
在上述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所描述的三腳架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三特征所描述的三腳架中,支腳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插入在這一根管形部件的內圓周中并且能夠調節其伸出長度的另一根管形部件,而彈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設定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長度時,上述兩根管形部件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大。
由于彈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設定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長度時,上述兩根管形部件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大,所以,當著地體處于非著地狀態下,就能很容易地增長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長度。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任一特征所描述的三腳架的基礎上,本發明第四特征所描述的的三腳架,其著地體具有外圓周部分由彈性部件構成的彈性著地部。
由于著地體具有外圓周部分由彈性部件構成的彈性著地部,所以能夠通過使著地體的彈性著地部著地,使三腳架穩定。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任一特征所描述的三腳架的基礎上,本發明第五特征所描述的的三腳架中,著地體具有限制轉動用臺階部,其在著地體處于著地狀態時,通過與支腳的凸條部的卡合,限制著地體相對于支腳的轉動。
由于著地體具有在著地狀態時限制它相對于支腳轉動的限制轉動用臺階部,所以,利用這個限制轉動用臺階部可以適當地限制著地體相對于支腳的轉動。
在上述第二特征所描述的三腳架的基礎上,本發明第六特征所描述的的三腳架,其支腳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插入這一根管形部件的內圓周中并能調節伸出長度且能夠轉動的另一根管形部件,當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向一個方向轉動時,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便固定在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上,當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向另一個方向轉動時,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在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上的固定被解除。
因此,握持著著地體,通過使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轉動,就能使另一根管形部件固定在這一根管形部件上,或者解除它們之間的固定。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在使著地體克服上述彈力件的作用力而相對于支腳向下方移動之后,再使著地體相對于上述支腳轉動,著地體便從非著地狀態轉換為著地狀態,所以,與以往利用螺旋的結構相比,易于進行著地體的轉換。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特征,由于著地體無論是在著地狀態還是在非著地狀態下,相對于支腳都不能轉動,所以能防止著地體在無意中相對于支腳轉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彈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設定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長度時,上述兩根管形部件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大,所以,當著地體處于非著地狀態下,就能很容易地增大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長度。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特征,由于著地體具有外圓周部分由彈性部件構成的彈性著地部,所以通過使著地體的彈性著地部著地,可以提高三腳架的穩定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特征,由于著地體具有限制轉動用臺階部,其在著地體處于著地狀態時限制著地體相對于支腳轉動,所以,利用這個限制轉動用臺階部,可以適當地限制著地體相對于支腳的轉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特征,通過握持著地體,使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轉動,就能使另一根管形部件固定在這一根管形部件上,或者解除它們之間的固定。
圖1是本發明的三腳架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該實施例的三腳架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該實施例的三腳架的著地體在非著地狀態下的剖視圖;圖4是該實施例的三腳架的著地體在著地狀態下的剖視圖;圖5是該實施例的三腳架的著地體的端面圖;圖6是圖5中的A-A剖視圖;圖7是圖5中的B-B剖視圖;圖8是圖5中的C-C剖視圖;圖9是表示該實施例的三腳架支腳的變形實施例的立體圖。
符號說明1三腳架6頂尖部
7支腳9彈性部件10彈性著地部11著地體12彈力件21管形部件37凸條部55限制轉動用臺階部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三腳架的實施例。
在圖1和圖2中,標號1是三腳架,這種三腳架1具有主體2,升降桿3貫穿主體2,并且其上下位置能夠調節,在這根升降桿3的上端部上安裝有云臺(圖中未示出)。
此外,在主體2的支腳安裝部4上,安裝了三根長度可以調節的(能伸縮的)細長的支腳7,這三根支腳通過水平方向的軸部8能夠轉動(能夠卡合),并且在其下端部具有圓錐形頂尖部6。
還有,在各支腳7的下端側設有大致呈圓筒形的著地體11,該著地體在外圓周部分具有由彈性部件構成的彈性著地部10,并且該著地體11能轉換成著地狀態和非著地狀態。在這三根支腳7與著地體11之間,設有大致呈圓筒形的彈力件12。
此外,在使著地體11克服彈力件12的作用力,相對于支腳7向下移動到使頂尖部6被隱藏的位置之后,再使著地體11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相對于支腳7向一個方向(例如,向右轉)轉動規定的角度(例如,45度),著地體11就從非著地狀態轉變為著地狀態。此外,在使著地體11克服彈力件12的作用力,相對于支腳7向下方移動若干距離之后,再使著地體11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相對于支腳7向另一個方向(例如,向左轉)轉動規定的角度(例如,45度),著地體11就從著地狀態轉變為非著地狀態。另外,著地體11無論是在著地狀態下,還是在非著地狀態下,就都不能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相對于支腳7轉動了。即,在著地狀態和非著地狀態下,都不能使著地體11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相對于支腳7轉動。
在這里,支腳7具有截面形狀相似的若干根(例如5根)管形部件21。各管形部件21的截面形狀是特殊的截面形狀,例如,是把兩個(多個)規定的圓弧組合起來的形狀,或者把三個、四個規定的圓弧組合起來的形狀,以及把漸開線的一部分組合起來的形狀等等,以便使管形部件21只有在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進行轉動操作時,才能在支腳鎖定狀態與支腳非鎖定狀態之間進行轉換(參照特許第3097958號)。
在第一管形部件21最靠近主體2的上端部安裝有連接部件22,在該第一管形部件21的內圓周中,插入有截面形狀比這根第一管形部件21小一圈的第二管形部件21,而且,其相對于第一管形部件21的伸出長度是能調節的,并且能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進行轉動。而且,當操作第二管形部件21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相對于第一管形部件21向一個方向轉動時,第二管形部件21的外表面部分便壓緊在第一管形部件21的內表面部分上,而當操作第二管形部件21以支腳7的長度方向為中心相對于第一管形部件21向另一個方向轉動時,便解除第一管形部件21的內表面部分與第二管形部件21的外表面部分的壓緊狀態。此外,在第一管形部件21的下端部的內圓周中嵌入有卡止部件23,在第二管形部件21的上端部的外圓周上,套設有分成兩半的防拔出用的卡合部件24,該卡合部件24在第二管形部件21相對于第一管形部件伸出到最大程度時與卡止部件23卡合。另外,以上雖然只說明了第一管形部件21與第二管形部件21之間的關系,但,其余的第二管形部件21與第三管形部件21的關系等等,都與此相同。
此外,如圖2到圖4所示,支腳7在下端部附近具有直徑比第五管形部件21大并且大致呈圓筒形的蓋子部件31,這個蓋子部件31由頂板部32和從該頂板部分32的圓周向下方突出的圓周壁部33構成。該蓋子部件31固定在第五管形部件21的下端部上。
還有,支腳7在其下端部還有沿著該支腳7的長度方向稍微呈細長的縱向頂尖部6。該頂尖部6在沿著支腳7的長度方向上具有稍呈細長的大致呈圓柱形的主體部分36,在該主體部分36的外圓周上,凸設有沿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并沿著支腳7的長度方向延伸的三條凸條部37,在各凸條部37上,形成有傾斜面38。此外,主體部分36的下端部大致呈圓錐形,在該圓錐形的下端部上插入并固定著頂尖管39。此外,在主體部分36上,形成有從上端面通到外圓周面上的排出空氣用孔部40,以便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能順利地移動(參見圖2)。
此外,在支腳7的頂尖部6的主體部分36下端的外圓周上,設有直徑比蓋子部分31略小一些的,大致呈圓筒形的罩子部分41。罩子部分41由底板部分42和從該底板部分42的圓周向上方突出的圓周壁部43所構成。在底板部分42上形成有大致呈圓形的開口44,主體部分36的下端部從該開口44向下方突出。
如圖3和圖4所示,著地體11具有,例如,用金屬之類構成的大致呈圓筒形的主體部件51,和安裝在該主體部件51的外圓周上,用橡膠之類構成的大致呈圓筒形的彈性部件9。另外,在主體部件51與彈性部件9之間,形成有蓋子部分31的圓周壁部33能進出的空間部50。
此外,如圖5到圖8所示,從著地體11的結構圖可知,在著地體11的主體部分51上形成有通孔部分52,支腳7的頂尖部6的主體部分36穿過該通孔部分52。
此外,在著地體11的主體部件51上,貫穿通孔部分52的凹槽部分53做成與凸條部分37相對應的形狀,在著地體11處于非著地狀態時,頂尖部6的凸條部分37穿過這個凹槽部分53。而且,在著地體11處于非著地狀態時,通過著地體11凹槽部分53的側壁與支腳7的凸條部分37卡合,限制了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的轉動。
還有,在著地體11的主體部分51上,形成有在著地體11處于著地狀態時與頂尖部6的凸條部分37的傾斜面38面接觸的傾斜狀接受面54。此外,在著地體11的主體部分51上,形成有限制轉動用的臺階部分55,在著地體11處于著地狀態時,該限制轉動用的臺階部分55借助于與支腳7的凸條部分37卡合,限制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的轉動。
如圖3和圖4所示,彈力件12,由例如大致為圓筒形的壓縮螺旋彈簧等構成。彈力件12的上端部抵接在著地體11的主體部分51的彈簧接受面57上,而彈力件12的下端部則抵接在支腳7的罩子部分41的彈簧接受面58上。即,彈力件12在被壓縮的狀態下,配置在著地體11的彈簧接受面57與支腳7的彈簧接受面58之間。而且,彈力件12對著地體11施加的壓力,施力方向為著地體11朝向支腳7的蓋子部分31的頂板部分32的方向。即,彈力件12始終對著地體1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
另外,這個彈力件12的作用力的大小設定為,比在相對于上段管形部件21增大與該管形部件21相鄰的下段管形部件21的伸出長度的過程中,兩根相鄰的管形部件21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大。即,由于彈力件12的作用力比相鄰的管形部件21之間的摩擦力大,因此在握持著地體11使支腳7伸長時,著地體11就不會克服彈力件12的作用力,而相對于支腳7向下方移動。
下面說明上述實施例的作用。
在使用三腳架1,使著地體11的彈性著地部10著地的情況下,需要把著地體11轉換到著地狀態,從而使三腳架1的下端部呈圖4所示的橡膠帽的樣子。
在這種情況下,握持著地體11,使著地體11克服彈力件12的作用力,相對于支腳7向下方移動,一直移動到頂尖部6被隱藏起來的位置為止,然后就可以使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以該支腳7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向一個方向(例如,向右)轉動規定的角度。即,將著地體11一直向下拉到頂尖部6被隱藏起來的位置為止,再轉動規定的角度,則著地體11就從非著地狀態轉換到著地狀態了。
此外,在使用三腳架1,使支腳7的頂尖部6的頂尖管39著地的情況下,需要把著地體11轉換到非著地狀態,從而使三腳架1的下端部處于圖3所示的頂尖伸出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握持著地體11,使著地體11克服彈力件12的作用力,相對于支腳7向下方移動若干距離(只移動與限制轉動用臺階部分55的高度相對應的距離)之后,就可以使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以該支腳7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向另一個方向(例如,向左)轉動規定的角度(例如45度左右)。即,將著地體11向下拉若干距離,再轉動規定的角度,著地體11就從著地狀態轉換到非著地狀態了。
這樣,根據上述三腳架1,通過在將著地體11下拉到使頂尖部6被隱藏的位置之后,進行轉動規定角度的操作,就能使著地體11從非著地狀態轉換到著地狀態;并且,通過在將著地體11下拉若干距離之后,進行轉動規定角度的操作,就能使著地體11從著地狀態轉換到非著地狀態,所以與以往采用螺旋的結構相比,易于進行著地體11的轉換。
此外,無論著地體11是處于著地狀態,還是處于非著地狀態,由于它不能以該支腳7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相對于支腳7進行轉動,因而能很好地防止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的隨意轉動,例如,能握持著地體11使支腳7處于鎖定狀態,或者使支腳7處于解除鎖定的狀態。
還有,由于彈力件12的作用力,比支腳7在解除鎖定狀態時的支腳7中的相鄰管形部件21之間的摩擦力大,所以在握持著地體11想要拉長支腳7的情況下,著地體11不會相對于支腳7向下方移動,從而易于對支腳7的長度進行調節。
另外,三腳架1并不是僅限于使著地體11克服彈力件12的作用力,相對于支腳7向下方移動若干距離之后,再使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以該支腳7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向另一個方向(例如,向左)轉動規定的角度,著地體11便從著地狀態轉換到非著地狀態。例如,也可以只讓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以該支腳7的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轉動規定的角度,就讓著地體11處于非著地狀態,等等。
此外,支腳7并不是僅限于具有形成特殊的截面形狀的若干根管形部件21的部件。例如,支腳7也可以是圖9中所示那樣的結構至少有兩根管形部件21,即,有一根管形部件21和另一根管形部件21,當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腳7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向某一個方向轉動,則另一根管形部件21便固定在這一根管形部件21上;當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腳7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向另一個方向轉動,這另一根管形部件21便解除了與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固定。
圖9中所示支腳7具有大致呈圓筒形的一根管形部件21,和另一根管形部件21,另一根管形部件伸出于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內圓周中的長度能夠調節,并且能以支腳7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進行轉動。在這一根管形部件21的下端部,形成有直徑向下縮小的防止拔出部分61。在另一根管形部件21的上端部中擰入凸輪軸部件62,在這個凸輪軸部件62的外圓周上,套著一個具有缺口部分64并且大致呈圓筒形的能夠變形的凸輪63。
而且,當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腳7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向一個方向轉動時,凸輪63便變形,這個凸輪63的外圓周面便壓緊在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內圓周面上,借助于這種壓緊作用,便使另一根管形部件21固定在這一根管形部件21上;當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腳7長度方向的中心線為中心向另一個方向轉動時,凸輪63的外圓周面便解除與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內圓周面的壓緊,從而解除兩個管形部件的固定。即,例如,當握持著地體11,使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轉動時,就能使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對于這一根管形部件21固定或解除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三腳架,它具有下列各部分支腳,其在下端部具有頂尖部;著地體,其設置在該支腳的下端,能在著地狀態與非著地狀態之間轉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設置在上述支腳與上述著地體之間的彈力件;通過在使上述著地體克服上述彈力件的作用力,相對于上述支腳向下方移動之后,再使上述著地體相對于上述支腳轉動,則上述著地體便從非著地狀態轉換為著地狀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腳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著地體無論是在著地狀態還是在非著地狀態下,都不能相對于支腳轉動。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腳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腳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插入這一根管形部件的在內圓周中的伸出長度能夠調節的另一根管形部件;彈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被設定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長度時,上述兩根管形部件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大。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何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三腳架,其特征在于,著地體具有外圓周部分由彈性部件構成的彈性著地部。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三腳架,其特征在于,著地體具有限制轉動用臺階部,該限制轉動用臺階部在著地狀態時,通過與支腳的凸條部的卡合,限制所述著地體相對于所述支腳的轉動。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腳架,其特征在于,支腳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可轉動地插入這一根管形部件的在內圓周中的伸出長度能夠調節的另一根管形部件;通過使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向一個方向轉動,將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固定于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通過使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對于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向另一個方向轉動,可以解除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在上述這一根管形部件上的固定。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著地體易于轉換的三腳架。該三腳架(1)具有在下端部設有頂尖部(6)的支腳(7),在支腳(7)的下端一側設有能夠在著地狀態與非著地狀態之間轉換的著地體(11),在支腳(7)與著地體(11)之間布置有彈力件,在著地體(11)克服彈力件的作用力而相對于支腳(7)向下移動之后,通過使著地體(11)相對于支腳(7)轉動,著地體(11)便從非著地狀態轉換到著地狀態。
文檔編號F16M11/20GK1779315SQ20051006376
公開日2006年5月31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25日
發明者中谷幸一郎 申請人:偉如寶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