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緊湊型運輸鏈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煤礦用運輸鏈條技術領域,用于煤礦井下采煤工作面和運輸巷道中運送煤礦的刮板輸送機設備用運輸鏈條。具體的說是一種緊湊型運輸鏈條背景技術:
傳統的煤礦井下工作面運輸設備煤礦用刮板輸送機用鏈條是用許多相同長圓環編制連接(經過焊接后)成較長的圓環鏈條形式,隨著運輸設備的功率增大,其鏈條規格和運輸設備外形尺寸也相應增大,占用較大的空間位置,造成煤礦井下工作面操作空間較小和運輸設備的裝煤效果也不好。
發明內容
為了減小煤礦井下工作面運輸設備的外形尺寸,降低運輸溜槽及設備的高度,減輕運輸設備重量,提高運輸設備的裝煤效果,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緊湊型運輸鏈條,該鏈條具有傳統的圓環鏈條的機械性能。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與煤礦用刮板輸送機運輸設備牽引鏈輪輪齒嚙合鏈條的水平長圓環仍采用傳統的圓形斷面長圓環,與水平長圓環連接的立環采用鍛造長環,鍛造長環的直臂部分采用矩形斷面結構。立環圓弧段的中間部分為圓形斷面,圓形斷面與矩形斷面過渡段部分在120°角范圍內的內圓弧的斷面為半圓,在大于120°角范圍內由半圓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在外側由圓形斷面逐漸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矩形斷面面積與水平長圓環的圓斷面面積之比為0.9~1.1。所以兩環的抗拉強度基本相同,該結構減小了立(長)環外寬(高度)尺寸,固稱緊湊型運輸鏈條。根據鏈條規格的大小不同,立(長)環外寬(高度)與水平長圓環外寬尺寸的減小比例不同(從大至小的規格)為0.7~0.9。水平長圓環結構與傳統的圓形斷面長圓環相同。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矩形斷面的鍛造長環結構緊湊,可以降低煤礦用刮板輸送機運輸溜槽及設備的高度和設備重量,可以增加煤礦用刮板輸送機運輸設備、采煤設備及安全支護設備等在煤礦井下狹窄惡劣環境下的操作空間。緊湊型運輸鏈條與傳統的圓形斷面圓環鏈條相比,增加了鏈條與刮板輸送機的中板相互接觸的面積,減小了鏈條及中板磨損速度,所以增加了鏈條和運輸設備的使用壽命。
四、說明書附1為本發明緊湊型運輸鏈條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緊湊型運輸鏈條的俯視圖。
圖3為立環的結構示意4為圖3的C_C向立環矩形斷面示意5為圖3的C_C向立環另一種矩形斷面示意6為圖3的G-G向立環圓弧段中間部分的圓形斷面示意7為圖3的K-K向立環圓弧段部分與矩形斷面過渡段部分的45°角半圓形和過渡圓角斷面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從
圖1、圖2、圖3、圖4、圖6和圖7可知,緊湊型運輸鏈條由立環(鍛造長環)(1)和水平長圓環(2)依次交錯編制至需要設計長度而成,經焊接(水平長圓環)、拉伸、熱處理后完成。圖1中的立環(鍛造長環)高度尺寸B與水平長圓環外寬尺寸B1的比例為0.7。立環矩形斷面面積與水平長圓環的圓斷面面積之比為1.1。立環圓弧段的中間部分為圓形斷面,在圓弧段的120°角范圍內的內圓弧的斷面為半圓,在大于120°角范圍內由半圓形斷面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外側由圓形斷面逐漸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
實施例2從圖1、圖2、圖3、圖5、圖6和圖7可知,緊湊型運輸鏈條由立環(鍛造長環)(1)和水平長圓環(2)依次交錯編制至需要設計長度而成,經焊接(水平長圓環)、拉伸、熱處理后完成。圖1中的立環(鍛造長環)高度尺寸B與水平長圓環外寬尺寸B1的比例為0.9。立環圓弧段的中間部分為圓形斷面,在圓弧段的120°角范圍內的內圓弧的斷面為半圓,在大于120°角范圍內由半圓形斷面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外側由圓形斷面逐漸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
權利要求
1.一種煤礦用緊湊型運輸鏈條,包括與煤礦用刮板輸送機運輸設備牽引鏈輪輪齒嚙合鏈條的水平長圓環仍采用傳統的圓形斷面長圓環,其特征是與水平長圓環連接的立環采用鍛造長環,鍛造長環的直臂部分采用矩形斷面結構,立環外寬與水平長圓環外寬尺寸的比例為0.7~0.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緊湊型運輸鏈條,其特征是立環矩形斷面面積與水平長圓環的圓斷面面積之比為0.9~1.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緊湊型運輸鏈條,其特征是立環圓弧段的中間部分為圓形斷面,在圓弧段的120°角范圍內的內圓弧的斷面為半圓,在大于120°角范圍內由半圓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外側由圓形斷面逐漸向圓角矩形斷面過渡。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煤礦用運輸鏈條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緊湊型運輸鏈條。用于煤礦井下狹窄惡劣環境采煤工作面和運輸巷道中運送煤礦的刮板輸送機設備用運輸鏈條。其結構特征是由數個水平長圓環(焊接環)與數個立(長)環(鍛造長環)依次交錯編制,經焊接、拉伸、熱處理后而成鍛造長環的直臂部分采用矩形斷面結構,具有傳統的圓環鏈條的機械性能,該結構減小了立環外寬(高度)尺寸。本發明提出的運輸鏈條結構緊湊,并增加了緊湊型運輸鏈條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G13/00GK1789093SQ20051001298
公開日2006年6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14日
發明者高國康, 黃至寶, 段和平, 康韶光, 馬瑞勇, 張兵軍, 郝占湖 申請人: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