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動車動力傳遞系統中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特別涉及摩托車動力傳遞系統中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摩托車移動齒輪有級變速操縱機構的控制,是在換檔時操縱變速桿,換檔臂撥動變速鼓轉動一個角度,變速鼓的曲線槽推動撥叉上的導向銷,使撥叉撥動相應的齒輪,使之嚙合而實現檔位的變換。這種換檔操作步驟較多、過程復雜,從而分散了駕駛員的注意力,不利于行車安全;而且容易出現換檔時機不當,發動機偏離最佳功率點造成動力性能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定位、快速改變傳動比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采取以下技術措施來達到設計制造一種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包括減速器、與減速器連接的大齒輪、與大齒輪套裝在一起的定位凸輪、與定位凸輪接觸的定位部件、感應器及變檔鼓和撥叉,所述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還包括微電機和與感應器連接的角度盤;所述微電機包括與減速器的中心齒輪套裝的微電機輸出軸及與與減速器連接的微電機連接板;所述角度盤外圍分布有扇形導體,扇形導體一端通過電阻互相串聯,另一端與感應器連接,串聯電阻的一端與大齒輪固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在檔位的變換過程中,根據感應器接觸角度盤的位置,控制微電機的起動、停止、正轉及反轉,微電機經減速器和大齒輪減速,帶動變檔鼓旋轉,實現檔位變換。當變檔鼓轉動受阻時,內齒圈的凸緣頂開定位滾珠,內齒圈產生轉動,變檔鼓停止轉動;當檔位變換時,定位凸輪頂開定位輪,變檔鼓轉動,實現檔位變換;當檔位變換結束時,定位板在定位板彈簧的作用下定位輪壓入定位凸輪的弧形凹槽,限制了變檔鼓轉動。本實用新型為集過扭矩保護、定位為一體的摩托車齒輪變速操縱機構,不僅檔位變換動作快速、準確,而且能夠實現摩托車檔位自動變換,提高了動力傳遞系統的動力性能。
圖1為本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的減速器輸出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角度盤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的內齒圈正常工作結構示意圖;圖5為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的內齒圈過扭矩時結構示意圖;圖6為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的定位凸輪轉動時與定位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的定位凸輪定位時與定位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一種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包括微電機1、與微電機連接的減速器、與減速器連接的大齒輪12、與大齒輪12分別套裝在一起的角度盤10和定位凸輪17、與定位凸輪17接觸的定位部件、與角度盤10接觸的感應器、與大齒輪12固定的變檔鼓19及與變檔鼓19配合的撥叉20。
所述微電機1為整個機構提供操縱動力,其包括微電機輸出軸2和微電機連接板3;所述減速器包括與微電機連接板3連接的減速器端蓋4、與減速器端蓋4連接的減速器殼體5、與微電機輸出軸2套裝的中心齒輪27、與中心齒輪27嚙合的設置于中間行星架22上的行星齒輪26、中間行星架22設置有中心齒輪28、中間行星架22與最終行星架21的行星齒輪29嚙合、最終行星架21設有與大齒輪12嚙合的中心齒輪30;減速器殼體5上設有內部安裝有定位滾珠24的通孔5A及用于固定減速器殼體彈簧23的定位孔5B,通孔5A和定位孔5B設置于同一軸平面內,通孔5A的直徑大于定位滾珠24的直徑,通孔5A的高度小于定位滾珠24的直徑;內齒圈25安裝于減速器殼體5中,與行星齒輪26內嚙合,內齒圈25外表面設有與定位滾珠24外嚙合的凸緣25A,凸緣25A的數量至少設有三個,凸緣25A間距離大于定位滾珠24直徑,且凸緣25A高度大于定位滾珠24凸出減速器殼體5的高度;
請參考圖4和圖5,減速器殼體5外套裝有減速器殼體彈簧23,減速器殼體彈簧23套裝于減速器殼體5外表面的包容角不少于180度。所述減速器殼體彈簧23設有內凸的、與減速器殼體5上的定位孔5B配合的凸點23A。當變檔鼓19轉動受阻時,內齒圈25外周的凸緣25A頂開定位滾珠24,內齒圈25產生轉動,變檔鼓19停止轉動;當變檔鼓19轉動正常時,減速器殼體彈簧23使定位滾珠24復位,定位滾珠24限制了內齒圈25轉動,減速器恢復正常輸出。
請參考圖1,所述大齒輪12后設有大齒輪壓板16,變檔鼓19與大齒輪12和大齒輪壓板16固定在一起,變檔鼓19與定位凸輪17套裝在一起;所述變檔鼓19的外圍設有曲線槽19A,所述撥叉20上設有與曲線槽19A配合的導向銷20A。
請再參考圖1,所述感應器包括感應器殼體6、感應器殼體6后部的接線板7、位于感應器殼體6內部的與扇形導體10A連接的碳刷9、碳刷9與接線板之間設有碳刷彈簧8,碳刷彈簧8實現碳刷9與接線板7之間的電氣連接;請參考圖3,所述角度盤10外圍分布有扇形導體10A,扇形導體10A一端通過電阻10B互相串聯,串聯電阻10B的一端通過角度盤固定鉚釘11與大齒輪12固定;扇形導體10A的另一端與感應器的碳刷9相接觸,碳刷9通過碳刷彈簧8與接線板7電氣連接。當檔位變換時,根據碳刷9接觸扇形導體10A的位置,控制微電機1的起動、停止、正轉和反轉。
大齒輪12內套裝有定位凸輪17,二者固定在一起。所述定位凸輪17外周設有弧形凹槽17A,所述定位部件包括定位板15、與弧形凹槽17A配合的定位輪15A、與定位板15連接的定位板彈簧14及固定定位板15和定位凸輪17的螺栓13,定位彈簧14一端固定于定位板15上,另一端固定于機體上。
請參考圖6和圖7,當檔位變換時,定位凸輪17頂開定位輪15A,變檔鼓19轉動,實現檔位變換;當檔位變換結束時,定位板15在定位板彈簧14的作用下定位輪15A壓入定位凸輪17的弧形凹槽17A,限制了變檔鼓19轉動。
本實用新型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是由微電機1經行星齒輪減速器的減速后提供操縱動力的。內齒圈25在定位滾珠24作用下被約束,微電機1通電,中心齒輪27轉動,行星齒輪26產生自轉和公轉,中間行星架22產生自轉,最終行星齒輪架21轉動,大齒輪12轉動,變檔鼓19轉動,曲線槽19A推動導向銷20A,撥叉20產生軸向位移,撥叉20撥動相應的齒輪,使之嚙合而實現檔位的變換。
采用上述結構后,檔位的變換過程為根據碳刷接觸角度盤的位置,控制微電機的起動、停止,正轉、反轉,微電機經減速器、大齒輪減速,帶動變檔鼓旋轉,實現檔位變換。當變檔鼓轉動受阻時,內齒圈外表的凸緣頂開定位滾珠,內齒圈產生轉動,變檔鼓停止轉動;當檔位變換時,定位凸輪頂開定位輪,變檔鼓轉動,實現檔位變換;當檔位變換結束時,定位板在定位板彈簧的作用下定位輪壓入定位凸輪的弧形凹槽,限制了變檔鼓轉動。
本實用新型為集過扭矩保護、定位為一體的摩托車齒輪變速操縱機構,不僅檔位變換動作快速、準確,而且能夠實現摩托車檔位自動變換,提高了動力傳遞系統的動力性能。
權利要求1.一種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包括變檔鼓(19)和撥叉(20),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還包括微電機(1)、與微電機連接的減速器、與減速器的中心齒輪(30)相嚙合的大齒輪(12)、與大齒輪(12)套裝在一起的定位凸輪(17)、與定位凸輪(17)接觸的定位部件、感應器及與感應器電連接的角度盤(10);其中微電機(1)的微電機輸出軸(2)與減速器的中心齒輪(27)套裝;角度盤(10)外圍分布有扇形導體(10A),扇形導體(10A)一端通過電阻(10B)互相串聯,另一端與感應器電連接,串聯電阻(10B)的一端與大齒輪(12)固定;定位凸輪(17)與變檔鼓(19)套裝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器的減速器殼體(5)上設有內部安裝有定位滾珠(24)的通孔(5A)及用于固定減速器殼體彈簧(23)的定位孔(5B),內齒圈(25)安裝于減速器殼體(5)中,與減速器的行星齒輪(26)內嚙合,內齒圈(25)外表面設有與定位滾珠(24)外嚙合的凸緣(25A)。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器殼體(5)上的通孔(5A)、定位孔(5B)設置于同一軸平面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5A)的直徑大于定位滾珠(24)的直徑,通孔(5A)的高度小于定位滾珠(24)的直徑。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器殼體彈簧(23)設有內凸的、與減速器殼體(5)上的定位孔(5B)配合的凸點(23A)。
6.根據權利要求2或5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器殼體彈簧(23)套裝于減速器殼體(5)外表面的包容角不少于180度。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齒圈(25)外表面上至少設有三個凸緣(25A),凸緣(25A)間距離大于定位滾珠(24)直徑。
8.根據權利要求2或7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緣(25A)的高度大于定位滾珠(24)凸出減速器殼體(5)的高度。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電機與減速器之間通過微電機連接板(3)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齒輪變速器電控操縱機構,包括微電機(1)、與微電機連接的減速器、與減速器連接的大齒輪(12)、與大齒輪(12)分別套裝在一起的角度盤(10)和定位凸輪(17)、與定位凸輪(17)接觸的定位部件、與角度盤(10)接觸的感應器、與大齒輪(12)固定的變檔鼓(19)及與變檔鼓(19)配合的撥叉(20)。本實用新型為集過扭矩保護、定位為一體的摩托車齒輪變速操縱機構,不僅檔位變換動作快速、準確,而且能夠實現摩托車檔位自動變換,提高了動力傳遞系統的動力性能。
文檔編號F16H61/28GK2708044SQ20042007204
公開日2005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2日
發明者胡松濤, 胡濟榮 申請人:胡濟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