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恒壓防滴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噴霧裝置中的控制閥,尤其是一種防滴閥功能擴展的結構改進,屬于農業植保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噴霧裝置防滴閥的閥體中裝有控制閥門流道啟閉的膜片,膜片的一端還裝有閥芯和彈簧。通常,在彈簧力作用下,膜片通過閥芯的作用始終使閥門流道處于關閉狀態。防滴閥工作時,具有一定壓力的液體進入閥體,使膜片工作面的壓力逐漸上升,當該壓力超過防滴閥的標定壓力時,膜片克服彈簧力產生位移,使閥門打開。停止作業時,閥內的壓力迅速下降,當降至閥的標定壓力時,彈簧迅速推動膜片回位,阻斷閥的流道,防止殘液的滴漏。
然而,這種現有防滴閥一旦打開,噴霧的壓力完全取決于進液的壓力,即閥門本身不具有調節、穩定壓力的作用,因此不能滿足精準、高效噴藥的需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過結構改進,提出一種不僅可以防止滴漏,同時具有穩定噴霧壓力作用的恒壓防滴閥,從而切實滿足精準、安全、高效施藥操作的使用要求。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恒壓防滴閥閥體中裝有控制閥門流道的閥芯,閥體中的一端還裝有彈簧,閥芯與抵靠在彈簧上的膜片固連,在閥的出口處裝有密封圈。其基本的改進之處為,所述閥體中還裝有隔斷進液腔和出液腔的固定閥架,所述閥芯穿越閥架中心孔處制成頸縮狀,即使其兩側形如啞鈴。
這樣,由于閥芯底部的密封面和彈簧的作用,本實用新型的閥門依然具有防止滴漏的功能,而閥芯的啞鈴狀結構,則可以在進液壓力增加、彈簧壓縮增大的同時,減小閥架中心孔的液體通流間隙,從而增加壓損,使噴出的壓力保持在基本恒定的狀態。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本實施例的恒壓防滴閥如
圖1所示,其中各主要零件分別為1.彈簧盒 2.彈簧 3.T型膜片導座 4.螺母 5.膜片 6.閥體 7.閥架 8.閥芯 9.密封圈。
由圖容易看出,閥體6中裝有控制閥門流道的閥芯8,閥體6中的一端通過螺母4固定彈簧盒1,盒中裝有彈簧2。膜片5固定在閥體6與彈簧盒1之間,閥芯8通過抵靠在彈簧2一端T型膜片導座3與膜片5固連。此T型膜片導座3的一端活插在彈簧盒1的導向孔中。閥體6中部裝有固定的雙隔壁閥架7,該閥架7將閥體5的內腔隔成進液腔D、膜片腔E和出液腔F,閥芯8穿越閥架7兩隔壁中心孔的兩處均制成頸縮狀。
本實施例防滴恒壓閥的工作原理為噴霧膠管的液體從P處進入閥體6的進液D腔,再經閥架7上的A孔和B孔分別進入閥體6的膜片E腔和出液F腔。當閥芯8所受的軸向力(開啟方向)小于彈簧2的預壓力時,閥芯8關閉出液H孔;當閥芯8所受的軸向力大于彈簧的預壓力時,閥芯8向彈簧2方向運動,出液H處打開,液體從H處流向噴頭,開始噴霧;當進液壓力進一步增大,則彈簧進一步壓縮,拉動閥芯8向彈簧2方向繼續運動,液體流經A孔和B孔的流道面積減少,壓力損失增加,從而使噴孔仍然保持標定壓力值繼續噴霧。
實驗證明,本實施例的防滴恒壓閥具有以下特點1.噴霧系統在開啟、關閉或壓力低于標定壓力時,噴頭處于關閉狀態;2.噴霧系統的壓力高于標定壓力時,閥芯運動,改變流道面積,增加壓力損失,使噴頭處保持標定壓力。噴頭在恒定壓力下噴霧,可以使流量、霧滴尺寸、霧錐角保證一致。從而實現精準,安全,高效施藥。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恒壓防滴閥,閥體中裝有控制閥門流道的閥芯,閥體中的一端還裝有彈簧,所述閥芯與抵靠在彈簧上的膜片固連,在閥的出口處裝有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中還裝有隔出進液腔和出液腔的固定閥架,所述閥芯穿越閥架中心孔處制成頸縮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恒壓防滴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中部裝有固定的雙隔壁閥架,所述閥架將閥體中隔成進液腔、膜片腔和出液腔,所述閥芯穿越閥架兩隔壁中心孔的兩處均制成頸縮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恒壓防滴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夾持固定在閥體與彈簧盒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恒壓防滴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通過抵靠在彈簧一端的T型膜片導座與膜片固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恒壓防滴閥,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膜片導座的一端活插在彈簧盒的導向孔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恒壓防滴閥的結構改進,屬于農業植保機械技術領域。該閥的閥體中裝有控制閥門流道的閥芯,閥體中的一端還裝有彈簧,閥芯與抵靠在彈簧上的膜片固連。其基本的改進之處為,所述閥體中還裝有隔出進液腔和出液腔的閥架,所述閥芯穿越閥架中心孔的兩側制成啞鈴狀。本實用新型的閥門不僅具有防止滴漏的功能,而且可以在進液壓力增加、彈簧壓縮增大的同時,減小閥架中心孔的液體通流間隙,從而增加壓損,使噴出的壓力保持在基本恒定的狀態。
文檔編號F16K17/04GK2699087SQ200420026809
公開日2005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30日
發明者周立新, 戴奮奮 申請人: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