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總體上涉及一種用于自行車部件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更具體來講,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自行車后鏈輪變速器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可從后鏈式變速器的上側對所述固定裝置執行手動操作。
背景技術:
騎自行車除了作為交通運輸措施之外,還越來越成為一種受到廣泛歡迎的休閑娛樂形式。另外,無論是對于業余人員,還是對于職業運動員,自行車運動都逐漸變成了一種非常流行的競技體育項目。不論自行車是被用于休閑娛樂、交通運輸,還是用于進行比賽,自行車行業都不斷地改進自行車的各個構件。在過去的數年內,自行車上一個經過了大量改進設計的構件就是后鏈式變速器。
一般來講,后鏈式變速器具有一基礎構件和一鏈條引導件,鏈條引導件借助于一連桿組件可動地連接到基礎構件上。基礎構件被連接到自行車車架的后三角架上。鏈條引導件的結構被設計成可使鏈條越過多個鏈輪橫向移動。一般的情況是,一彈簧將鏈條引導件相對于后鏈輪塔偏置向最內側的位置或最外側的位置。通常是利用一條具有外鞘套和內部拉線的波頓型操縱纜索(軟軸纜索)將后鏈式變速器與常規的換檔控制裝置連接起來。
操縱纜索的外套一般被收納在基礎構件的一個凹陷中,而內部拉線則被固定地連接到連桿組件上,以便于能克服彈簧的偏置力而移動鏈條引導件。通常利用一纜索固定板和一纜索固定螺栓將內部拉線連接到連桿組件的外下部區域上,其中的固定螺栓被旋接到連桿組件上。利用諸如六角扳手或螺絲刀等的工具來旋緊纜索固定螺栓,以便于將內部拉線緊壓到纜索固定板與連桿組件之間。因而,借助于內部拉線,通過移動連桿組件就能使鏈條引導件在橫向上移動。如牽拉內部拉線,則能使鏈條引導件在克服彈簧偏置力的方向上移動,而如果釋放內部拉線,則就會使鏈條引導件在彈簧偏置力的作用下移動。
盡管這些常見的后鏈式變速器一般具有非常良好的工作效果,但它們的確存在一些缺陷。具體來講,如果這些常規后鏈式變速器被用在極端騎行條件下-例如被用在“極限登山自行車運動”或“坡路(Downhill)自行車運動”等條件下時,則灌木和樹枝等雜物就會鉤掛住操縱纜索以及操縱纜索固定機構。在某些情形下,這將會對換檔性能帶來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纜索固定螺栓相對于自行車的位置不當,很難用六角形扳手或螺絲刀將內拉線固定到連桿組件上,考慮到上述的情況,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文的描述易于領會到目前希望能有一種自行車部件,其具有改進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本發明致力于解決本領域內的這一需求以及其它的需要,其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文的描述可清楚地認識到所述的其它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自行車部件,其所帶有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能將自行車操縱纜索可靠而固定不動地連接到該自行車部件上。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部件,其帶有一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中,無須使用六角扳手或螺絲刀等工具就能手動地操作該固定裝置。
本發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部件,其帶有一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可減少鉤掛在自行車部件和/或自行車部件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上的灌木和樹枝等雜物。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帶有操縱纜索固定裝置的自行車部件,該構件的制造和組裝都相對較為簡單,且造價便宜,而且重量較輕。
通過提供適于被連接到一自行車部件上的一種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就基本上可實現上述的各個發明目的。該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包括一支撐構件和一纜索固定構件。支撐構件具有一第一纜索接合表面。纜索固定構件以非螺紋旋接的方式支撐到所述支撐構件上,以便于能繞一轉動軸線旋轉。纜索固定構件具有一第二纜索接合表面。纜索固定構件和支撐構件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這樣使得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內拉線可響應于纜索固定構件從一纜索松脫位置變換到一纜索固定位置的轉動、而被緊固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與第二纜索接合表面之間。
通過提供一種自行車部件也基本上能實現上述的目的,所述自行車部件包括一第一構件和一第二構件,第二構件帶有一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第一構件適于被連接到自行車上。第一構件包括一纜索外套容納凹部,該凹部適于接納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外套。第二構件相對于第一構件可活動地聯接著。第二構件包括固定地連接到其上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的結構被設計成可將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內拉線固定不動地保持到其上,從而使內拉線的運動能使第二構件相對于第一構件移動。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包括一支撐構件和一纜索固定構件。支撐構件具有一第一纜索接合表面。纜索固定構件以非螺紋旋接的方式支撐到所述支撐構件上,以便于能繞一轉動軸線旋轉。纜索固定構件具有一第二纜索接合表面。纜索固定構件和支撐構件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這樣使得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內拉線可響應于纜索固定構件的轉動而被緊固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與第二纜索接合表面之間。
從下文結合附圖所作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清楚地領會本發明上述這些目的、特征、方式以及優點,以及其它的對應內容,下文的詳述介紹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見附圖,這些附圖構成了原始公開內容的一個部分,在附圖中圖1是一自行車的側面立體圖,該自行車上裝備有一后鏈式變速器(自行車部件),其具有一個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
圖2是對圖1所示后鏈式變速器所作的放大的側面立體圖,圖中為便于進行表示而去除了自行車的某些部分;圖3是對圖2所示后鏈式變速器的前向正視圖,圖中為便于進行表示而將后鏈式變速器從自行車上拆下;圖4是對圖2和圖3所示后鏈式變速器所作的局部后視圖,圖中為便于進行表示而將后鏈式變速器從自行車上拆下;圖5是對圖2-圖4所示后鏈式變速器所作的斜向局部視圖,表示了后鏈式變速器的連桿組件,該連桿組件上連接著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圖6是沿圖5中的6-6線對圖5所示后鏈式變速器的某些部分所作的局部剖視圖;圖7是對圖2-6所示后鏈式變速器的連桿組件所作的局部剖視圖,操縱纜索固定裝置被連接到該連桿組件的內桿件上;圖8是對圖7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放大的分解軸測圖;圖9是圖7和圖8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的端面視圖,圖中的纜索固定構件處于一個釋放纜索的位置;圖10是沿圖9中的10-10線對圖9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剖面圖;圖11是沿圖9中的11-11線對圖9和10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剖面圖;圖12是圖7-圖11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的端面視圖,圖中的纜索固定構件處于一個固定著纜索的位置;圖13是沿圖12中的13-13線對圖12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剖面圖;圖14是沿圖12中的14-14線對圖12和13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剖面圖;圖15中放大的側視圖表示了一種后鏈式變速器(自行車部件),其具有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圖16是沿圖15中的16-16線對圖15所示后鏈式變速器的連桿組件所作的局部剖視圖(即其是與第一實施例中圖7類似的視圖),操縱纜索固定裝置被連接到該連桿組件的內桿件上;圖17是對圖16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放大的分解軸測圖;圖18是沿一個平面對圖16、17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剖視圖,其中的剖開平面與圖16中一樞轉銷垂直,該樞轉銷穿過纜索固定構件和支撐構件,在該圖所示狀態中,操縱纜索被安裝到固定構件與支撐構件之間前,纜索固定構件處于釋放纜索的位置;圖19是沿與圖16所示樞轉銷垂直的平面對圖16、17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剖視圖,該樞轉銷穿過纜索固定構件和支撐構件,在該圖所示狀態中,操縱纜索被安裝到了固定構件與支撐構件之間,纜索固定構件處于固定著纜索的位置;圖20是沿圖19中的20-20線對圖16-19所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所作的另一個放大的局部剖視圖;以及圖21是從圖19中箭頭21的方向對圖16、18和19所示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的安裝板所作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文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選定的幾種實施方式進行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會清楚地認識到下文對本發明優選實施方式的描述僅是為了進行介紹,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本發明的范圍應當由后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表達來限定。
首先參見圖1,圖中所示的自行車10上連接有一個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后鏈式變速器12(自行車部件)。后鏈式變速器12被設計成使得操縱纜索14無需借助于工具就能手工地固定到該變速器12上。另外,后鏈式變速器12還被設計成使操縱纜索14的連接點處于某一位置處,此位置可減少在騎自行車10時與雜物發生的干涉。具體來講,后鏈式變速器12包括一個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用于將操縱纜索14固定到其上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是可手動操作的,且被設置在一個可防止與雜物發生干涉的最佳位置上。
除了后鏈式變速器12帶有本發明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之外,自行車10的其它結構都為常規設計。因而,除了涉及到后鏈式變速器12的內容之外,本文將不對自行車10作詳細的描述和/或介紹。自行車10基本上包括一車架11,且按照常規的方式在該車架11上安裝了前輪16和后輪18。車架11上可轉動地連接著一個前叉,并在前叉上以常規的方式安裝了一個車把,用于對前輪16進行轉向。后輪18被連接到車架11的后三角架上。
后換檔控制裝置20被安裝到車把上,以便于能借助于操縱纜索14、以普通的方式對后鏈式變速器12進行控制,由此可將鏈條C在多個連接著后輪18的后鏈輪RS之間橫向移動。按照常見的方式,后鏈輪RS通過一飛輪與后輪18相連接,從而可借助于鏈條C選擇性地驅動后輪18,進而推動自行車10前進。在車架11上安裝有一帶有多個前鏈輪FS的前曲柄FC,以便于能使鏈條C循環,從而能推動自行車10前進。優選地是,在車架11上安裝一個連接著前換檔操縱纜索24的前鏈式變速器22,用于使鏈條C按照常規的方式在幾個前鏈輪FS之間橫向移位。
在車架11上連接著前制動機構26和后制動機構28,以通常的方式分別對前輪16和后輪18的輪圈施加制動力。優選地是,在車把上還連接著一個前換檔控制機構(圖中未示出),用于對前鏈式變速器22實施控制,從而使鏈條C在各個前鏈輪FS之間橫向移位。后換檔控制機構20最好包括一剎車手柄,其可樞轉地連接到該控制機構上,以便于能按照常見的方式對后制動機構28進行控制。優選地是,前換檔控制機構(圖中未示出)上也可樞轉地連接著一剎車手柄,從而可按照常規方式對前制動機構26進行控制。
由于除了后鏈式變速器12之外,自行車10的各個部件都是常見的,所以在本文中,除了有關后鏈式變速器12的內容之外,將不對自行車10的其余部件作詳細的描述或介紹。另外,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文公開的內容可清楚地認識到在不悖離本發明保護范圍的前提下,可對自行車10的各種構件或部件作多種形式的改動。
在本文的語境中,下文中諸如“向前、向后、上方、向下、垂直、水平、下方以及橫向”等有關方向性的詞語以及其它一些類似的方向性詞語指代應用了本發明的自行車所涉及的那些方向。因而,當這些詞語被用來對本發明進行描述時,應當針對應用了本發明的自行車來對它們進行理解。
下面參見圖2-7,后鏈式變速器12基本上包括一基礎構件30、一活動構件32、一連桿組件34、一鏈條引導件36以及一偏置構件或彈簧38。一般的情況是,基礎構件30被固定地連接到車架11上,從而只能產生有限的轉動,而活動構件32則通過連桿組件34可動地連接到基礎構件30上。鏈條引導件36可擺轉地連接到活動構件32上。偏置構件或彈簧38在常態下將鏈條引導件36偏置向后鏈輪RS的最內側(即最大的鏈輪上)。基礎構件30構成了一個第一構件,其適于被連接到車架11上。活動構件32、連桿組件34、鏈條引導件36以及偏置構件38構成了一第二構件的各個部件,第二構件相對于第一構件(基礎構件30)可活動地連接著。
本發明的后鏈式變速器12除了裝備有根據本發明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而非普通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之外,基本上與可從Shimano公司購得的SaintTM配件系列中的后鏈式變速器相同。所以,這種后鏈式變速器12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本領域是公知的。因而,下文中除了與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有關的內容之外,將不對后鏈式變速器12作詳細的討論和描述。
再參見圖2-圖7,如圖所示,基礎構件30被設計成由兩個部件組成,這兩個部件借助于后輪18的輪轂而連接到車架11上。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文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基礎構件30也可被設計成單體部件和/或可獨立于后輪18的輪轂而按照常見的方式直接連接到車架11上。另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從本文的描述中清楚地領會到基礎構件30可借助于可動的脫鏈懸臂或懸垂板(圖中未示出)、按照普通的方式連接到車架11上。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基礎構件30(即第一構件)都只是能有限轉動地連接到車架11上。
基礎構件30包括一纜索套容納凹部40,其適于接納后換檔操縱纜索14的一部分。具體來講,如常見的那樣,后換檔操縱纜索14包括一內拉線14a和一外套或外鞘14b。纜索套容納凹部40具有一抵接表面40a和一通孔40b。操縱纜索14的內拉線14a從通孔40b中延伸穿過,而外套14b則被部分地接納在纜索套容納凹部40中,從而使外套14b能以常規的方式接觸著抵接表面40a。從通孔40b穿過的內拉線14a的端部被本發明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不可活動地固定/保持著,下文將對此作詳細的描述。
連桿組件34包括一對桿件42和44,它們的第一端可樞轉地連接到基礎構件30上,而另一端則都可樞轉地連接到活動構件32上。使用了四根銷桿46來將桿件42和44可樞轉地連接到基礎構件30和活動構件32上。如常見的設計那樣,偏置構件38(即螺旋彈簧)被連接在桿件42和44之間,以便于如圖6所清楚表示的那樣將鏈條引導件36偏置向一個方向,而內拉線則將鏈條引導件移向另一方向,從而可將鏈條引導件36以通常的方式定位在正確的檔位位置上。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連桿42是位于內側的桿件,其所處位置比外側桿件44更靠近于自行車10的中心平面。桿件42和44相對于自行車10的中心平面是傾斜的,從而使桿件42成為下方的桿件,而桿件44則是上方的桿件。
本發明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基本上被連接到連桿組件34的上側,以便于能克服彈簧38的偏置力而移動鏈條引導件36。具體來講,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優選為被連接到內/外桿件42的向上/向內的表面48上。因而,當騎車者對后換檔控制機構20進行操作以牽拉換檔操縱纜索14的內拉線14a時,這將使得桿件42和44克服螺旋彈簧38的偏置作用而相對于基礎構件30向外擺轉,并使得活動構件32和鏈條引導件36向外遠離自行車10的中央位置。反過來,這將使得鏈條C按照常規的方式從多個鏈輪RS中內側的鏈輪(較大的鏈輪)移動向多個鏈輪RS外側的下一級鏈輪(較小的鏈輪)。當然,如同普通的方式,如果移動后換檔控制機構20而釋放了換檔纜索14的內拉線14a,則彈簧38就將移動桿件42和44,從而使鏈條引導件36能以通常的方式將鏈條C從某個較小的鏈輪(外側鏈輪)向內移動到另一個較大的鏈輪(內側鏈輪)上。
再次參見圖2到圖4,鏈條引導件36被可動地支撐到活動構件32上。如常規的設計那樣,鏈條引導件36基本上具有一對引導板50和52,且在引導板50和52之間以通常的方式可轉動地連接了一對鏈輪或滑輪54和56。鏈輪54、56以普通的方式與鏈條C相接合。如同常規的設計,鏈輪54是位于上方的引導鏈輪,而鏈輪56則是位于下方的張緊鏈輪。由于鏈條引導件36是很常見的,所以在下文中將不對其進行描述和/或介紹。
下面將結合圖2-14對本發明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作更為詳細的描述。從圖8可清楚地看出,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基本上包括一支撐構件60、一纜索固定構件62、一樞轉銷64以及一C形卡扣66。優選地是,纜索固定構件62并非利用螺紋支撐到支撐構件60上,從而可繞一轉動軸線X轉動。具體來講,纜索固定構件62最好是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到樞轉銷64上。如下文將要詳細介紹的那樣,纜索固定構件62和支撐構件60的位置和結構被按照某種方式進行設計,以使得操縱纜索14的內拉線14a能響應于纜索固定構件62從一個釋放纜索的位置(見圖9)變換到一纜索固定位置(見圖12)的轉動而被緊固在構件62與構件60之間。
優選地是,支撐構件60是用諸如金屬材料等的輕質剛性材料制成的。支撐構件60基本上包括一基部70、一第一安裝部72以及一第二安裝部74。第一、第二安裝部72和74在軸向上相互分開,且當該支撐構件60被安裝到內側桿件42的上表面48上時,兩安裝部分從基部70向上/向內延伸。纜索固定構件62借助于樞轉銷64可轉動地安裝到第一、第二安裝部分72和74之間。
具體而言,第一安裝部分72包括一第一容銷孔72a、一第一拉線容納孔72b以及一第一軸向面對的保持面72c,而第二安裝部分74則包括一第二容銷孔74a、一第二拉線容納孔74b以及一第二軸向面對的保持面74c。利用C形卡扣66而將樞轉銷64保持在第一、第二容銷孔72a和74a中,從而能可轉動地支撐著纜索固定裝置62。因而,轉動軸線X定位在第一、第二容銷孔72a和74a的中心上。第一、第二軸向面對的保持面72c和74c為相對的關系(即沿轉動軸線X相互面對著)。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兩軸向面對的表面72c和74c優選為平面,并大體上相互平行。
基部70基本上包括一第一連接區域76,其帶有一第一安裝孔76a;一第二連接區域78,其帶有一第二連接孔78a;以及一個縱長的中央區域80,其具有一上表面81。中央區域80被布置在第一、第二安裝部分72和74之間。第一、第二連接區域76、78分別從第一、第二安裝部分72和74在軸向上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另外,第一、第二連接區域76和78從中央區域80沿相反的軸向方向延伸。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上表面81優選為一平面,且基本上垂直于兩軸向面對的表面72c和74c。
第一和第二連接區域76和78還從第一、第二安裝部分72和74以及中央區域80沿橫向進行延伸,從而使第一、第二連接區域76和78的第一和第二安裝孔76a和78a在橫向上能分別與第一安裝部分72和第二安裝部分74錯開。第一、第二安裝孔76a和78a接納著第一、第二連接銷82和84,以便于能將支撐構件60連接到內桿件42的上表面48上。這樣,就在橫向上將轉動軸線X從連接銷82和84處向外桿件44偏移。
優選地是,第一安裝部分72和第二安裝部分74、第一和第二連接區域76和78、以及中央部分80被制成一個單體金屬構件。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了下文的描述之后能清楚地認識到也可根據需要和/或要求而將這些部件設計成幾個散件,并將它們緊固地連接到一起,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中將對此設計形式進行討論。在上述的任一種設計中,第一、第二安裝部分72和74都優選為從具有上表面81(即中央區域80)的基部70向外延伸。如下文將要詳細介紹的那樣,上表面81被設計成與纜索固定構件62相配合,從而可將纜索固定構件62保持在纜索固定位置(見圖7和圖12-14)上。
仍然參見圖2-圖14,下面將對纜索固定構件62作詳細的討論。優選地是,纜索固定構件62是由金屬等輕質剛性材料制成的。纜索固定構件62基本上包括一凸輪部分90和一杠桿部分92,其中的杠桿部分相對于轉動軸線X從凸輪部分90徑向向外延伸出。優選的情況是,凸輪部分90和杠桿部分92在軸向上是縱長的。另外,凸輪部分90和杠桿部分92最好被組合到一起而形成一個整體構件。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此處的描述可清楚地認識到也可根據需要和/或要求而將纜索固定構件62設計為其它的構造。
凸輪部分90包括一容銷膛孔90a、一拉線容納膛孔90b、一第一軸向端面90c、一第二軸向端面90d、以及一凸輪外周面90e,凸輪外周面90e在兩軸向端面90c和90d之間延伸。凸輪部分90的軸向長度L是在兩軸向端面90c和90d之間測得的,該長度L小于第一、第二軸向面對的表面72c和74c之間的距離D。特別是軸向長度L優選為約等于(D-2W),或略大于(D-2W)的近似值。W是指內拉線14a的寬度。這樣,如下文將要詳細介紹的那樣,當纜索固定構件62被從纜索松脫位置(見圖9-11)移動到纜索固定位置(見圖12-14)時,內拉線14a就能被收納到拉線容納孔72b、74b以及拉線容納膛孔90b中。
容銷膛孔90a與分屬于第一、第二安裝部分72和74的容銷孔72a和74a對正。因而,樞轉銷64可被容納、保持在容銷膛孔90a以及分屬于第一、第二安裝部分72和74的容銷孔72a和74a中。具體來講,如常規的設計那樣,樞轉銷64包括一膨大的頭部,以便于能保持住樞轉銷的一端,而C形卡扣66則被安裝在一個位于樞轉銷64另一端的環槽中,以防止樞轉銷64脫出。樞轉銷64的中心軸線構成了纜索固定構件62的轉動軸線X。
拉線容納膛孔90b被設計成當纜索固定構件62處于纜索松脫位置(見圖9-11)時與拉線容納孔72b和74b對正。具體而言,拉線容納孔72b和74b優選為相互對正,并間隔設置在橫向于容銷孔72a和74a的一側。類似地,拉線容納膛孔90b也被布置成這樣當纜索固定構件62被布置在纜索松脫位置上時,其在橫向上位于容銷孔90a的一側。當纜索固定構件62被設置在纜索松脫位置時,內拉線自由地(可滑動地)旋穿過拉線容納孔74b、拉線容納膛孔90b以及拉線容納孔72b。然后,對纜索固定構件62進行旋轉,由此將內拉線14a牢固地固定在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上。
具體來講,當纜索固定構件62被移動到纜索固定位置(見圖12-14)時,拉線容納膛孔90b與拉線容納孔72b和74b錯開。由于對拉線容納膛孔90b、拉線容納孔72b和74b、表面72c與74c之間的距離D、凸輪部分90的軸向長度L、以及內拉線14a的寬度W進行了設計,所以最好能將內拉線14a固定在支撐構件60和纜索固定構件62之間。更為具體地講,由于內拉線14a必須要彎折地(即以“之”字形)穿過拉線容納孔72b、拉線容納膛孔90b以及拉線容納孔74b,所以內拉線14a優選為至少部分地夾壓在軸向表面72c與90c之間、以及軸向面74c與90d之間。這樣,優選地是,利用摩擦作用而鎖止了內拉線14a在軸向上的移動。位于內拉線14a、支撐構件60、以及纜索固定構件62三者之間的該摩擦接合還有助于將纜索固定構件62保持在纜索固定位置上。
凸輪外周面90e以轉動軸線X為中心。優選地是,如果沿轉動軸線X進行觀察,則凸輪部分90的形狀大體上為橢圓形。另外,優選地是,凸輪部分90的橫截面型廓在其整個軸向長度上基本上保持恒定。因而,在常態下,當纜索固定構件62處于纜索松脫位置(見圖9-11)時,凸輪外周面90e會離開支撐構件60的上表面81。但是,由于凸輪部分90的形狀是偏心的,所以當纜索固定構件62處于纜索固定位置(見圖12-14)時,凸輪外周面90e會與支撐構件60的上表面81接觸。
優選地是,凸輪外周面90e的最大徑向尺寸R略大于轉動軸線X與上表面81之間的距離M。因而,當纜索固定構件62從纜索松脫位置轉動到纜索固定位置時,凸輪外周面90e將與上表面81接觸,且與之摩擦接合,從而能將纜索固定構件62保持/固定在纜索固定位置上。因而,除了凸輪外周面90e與支撐構件60的上表面81發生接觸之外,纜索固定構件62能自由轉動地安裝在樞轉銷64上。
杠桿部分92是一縱長的構件,其相對于轉動軸線X從凸輪部分90沿徑向向外延伸。杠桿部分92的結構和位置被設計成可由人手進行操作。尤其是,設計杠桿部分92是為了提供一種有利的機械效果,從而可利用人手將纜索固定構件62從纜索松脫位置轉動到纜索固定位置,由此將內拉線14a緊固地保持在纜索固定裝置13上。另外,優選地是,杠桿部分92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可避免在自行車騎行過程中與雜物發生接觸。具體來講,杠桿部分92優選地被布置成相對于連桿組件34向上且向內。
在該實施方式中,安裝部分72、74的軸向面對的表面72c和74c可被看作是支撐構件60的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而凸輪部分90的軸向端面90c和90d則被看作是纜索固定構件62的第二纜索接合表面。另外,在該實施方式中,上表面81可被看作是相對于凸輪外周面90e設置的外周保持面,用于將纜索固定構件62保持在纜索固定位置上。在該實施方式中,內拉線14a基本上平行于轉動軸線X。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文的描述可明顯地認識到其它的設置形式也是可行的,例如可將內拉線設置成與轉動軸線垂直。
下面參見圖15到圖21,圖中表示了一種后鏈式變速器212,該變速器帶有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改型后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213。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后鏈式變速器212除了安裝有一改型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213、以取代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之外,其余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后鏈式變速器12完全相同。考慮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之間的相似性,第二實施方式中那些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將由與第一實施方式部件相同的數字標號指代。另外,為了簡明起見,將不再對第二實施方式中那些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進行描述和說明。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文的描述可清楚地認識到除了此處要說明和/或解釋的那些內容之外,對第一實施方式的描述和說明也同樣適用于第二實施方式。
后鏈式變速器212基本上包括一基礎構件30、一活動構件32、一改型的連桿組件234、一鏈條引導件36、以及一偏置構件38(該實施方式中未示出)。改型的連桿組件234除了具有一經過改動的內側桿件242之外,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連桿組件34完全相同,其中,在改型內側桿件242上連接著改型后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213,以取代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13。內桿件242上除了連接著改型的操縱纜索固定裝置213之外,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內側桿件42完全相同。因而,在下文中,除了那些涉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213的內容之外,將不對連桿組件234作詳細的討論和/或描述。
操縱纜索固定裝置213基本上包括一支撐構件260、一纜索固定構件262、一樞轉銷264、以及一C形卡扣266。優選地是,纜索固定構件262以非螺紋的形式支撐到支撐構件260上,從而可繞一轉動軸線2X轉動。具體而言,纜索固定構件262最好是能自由轉動地安裝到樞轉銷264上。如下文將要詳細描述的那樣,纜索固定構件262和支撐構件260的位置和結構被設置成這樣使得操縱纜索14的內拉線14a能響應于纜索固定構件262從纜索松脫位置(見圖18)變換到纜索固定位置(見圖19)的轉動而被緊固在二者之間。
支撐構件260優選地是由某種金屬等輕質剛性材料制成的。支撐構件260基本上包括一基部270、一第一安裝部分272、以及一第二安裝部分274。第一、第二安裝部分272和274在橫向上相互分隔開,且如果將支撐構件260安裝到內側桿件242上,則兩安裝部分就從基部270向上/向內延伸。纜索固定構件262通過樞轉銷264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一安裝部分272和第二安裝部分274之間。
具體來講,第一安裝部分272包括一第一容銷孔272a,而第二安裝部分274則包括一第二容銷孔274a。樞轉銷264通過C形卡扣266保持在第一容銷孔272a和第二容銷孔274a中,以便于能可轉動地支撐著纜索固定構件262。因而,轉動軸線2X位于第一、第二容銷孔272a和274a的中心處。在該實施方式中,轉動軸線2X基本上垂直于內拉線14a,而內拉線14a則被連接到操縱纜索固定裝置213上。
基部270基本上包括一第一連接區域276,其帶有一第一安裝孔276a;一第二連接區域278,其帶有一第二安裝孔278;以及一中央區域280,其具有一上表面281。第一、第二連接區域276和278從第一、第二安裝部分272和274沿相反的軸向方向延伸。另外,第一、第二連接區域276和278從中央區域280也是沿相反的軸向方向延伸。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上表面281優選為平面,并在該平面上制有一個V形槽283。V形槽283在垂直于轉動軸線2X的方向上延伸。V形槽283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在其中至少局部地容納著內拉線14a。
第一、第二連接區域276和278還從第一、第二安裝部分272和274以及中央區域280在橫向上向外、向下延伸,從而使得第一、第二連接區域276和278的第一、第二安裝孔276a和278a在橫向上和垂向上偏離第一、第二安裝部分272和274以及中央區域280。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安裝形式相同,第一、第二安裝孔276a和278a容納著第一、第二安裝銷82和84,用于將支撐構件260連接到內側桿件242上。
從圖16到圖21可清楚地看出,優選地是,第一安裝部分272和第二安裝部分274、第一和第二連接區域276和278以及中央區域280被制成兩個分開件260a和260b,這兩個分開件用焊接等方法固接到一起。這樣,由下中央元件280a和上中央元件280b構成中央區域280。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此處的描述可清楚地認識到也可根據需要和/或要求將這兩個部件制成一個整體構件。在任一情況下,第一、第二安裝部分272和274優選為從具有上表面281的基部270(即中央區域280)向外延伸。如下文將要詳細描述的那樣,上表面281被設計成與纜索固定構件262相配合,以便于將纜索固定構件262保持在纜索固定位置(圖19)上。
下面將參見圖15-21對纜索固定構件262作更為詳細的討論。優選地是,纜索固定構件262是用某種金屬等輕質剛性材料制成的。纜索固定構件262基本上包括一凸輪部分290和一杠桿部分292,其中的杠桿部分292從凸輪部分290相對于轉動軸線2X沿徑向向外延伸。優選地是,凸輪部分290和杠桿部分292被結合到一起,而制成一個單體構件。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此處的描述可明顯地認識到可根據需要和/或要求將纜索固定構件262設計成其它的結構。
凸輪部分290包括一容銷膛孔290a以及一凸輪外周面290e。容銷膛孔290a與分屬于第一、第二安裝部分272和274的容銷孔272a和274a對正。因而,樞轉銷264可被容納、保持在容銷膛孔290a、以及分屬于第一安裝部分272和第二安裝部分274的容銷孔272a和274a中。除了樞轉銷264比樞轉銷64較短之外,樞轉銷264和C形卡扣266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對應部件完全相同。樞轉銷264的中心軸線構成了纜索固定構件262的轉動軸線2X。
凸輪外周面290e同心地環繞著轉動軸線2X。優選地,當沿轉動軸線2X方向進行觀察時,凸輪部分290大體上為橢圓形。另外,優選地是,凸輪部分290的橫截面型廓在其整個軸向長度上基本上保持恒定。因而,在常態下,當纜索固定構件262處于纜索松脫位置(見圖18)時,凸輪外周面290e會垂直地離開支撐構件260的上表面281。在另一方面,由于凸輪部分290的形狀是偏心的,所以當纜索固定構件262轉過足夠的角度后(圖中未示出),凸輪外周面290e會與支撐構件260的上表面281發生接觸。
但是,溝槽283的深度G優選為小于內拉線14a的粗度W。由于內拉線14a在支撐構件260和纜索固定構件262之間被安裝在溝槽283中,所以纜索固定構件262只能轉動到使內拉線14a被充分地保持(夾置)在纜索固定構件262和支撐構件260之間為止—即達到纜索固定位置(見圖19和圖20)為止。優選地是,溝槽283包括一對半圓形的橫斷隆起285,以有助于保持住內拉線14a。
優選地是,凸輪外周面290e的最大徑向尺寸2R大于轉動軸線2X與上表面281之間的測量距離2M。因此,當纜索固定構件262被從纜索松脫位置轉動到纜索固定位置時,凸輪外周面290e就會與內拉線14a發生摩擦接觸,從而將纜索固定構件262保持/固定在纜索固定位置上。所以,除了凸輪外周面290e與內拉線14a接觸時之外,纜索固定構件262是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樞轉銷264上的。
杠桿部分292是一縱長的構件,其相對于轉動軸線2X從凸輪部分290沿徑向向外延伸。杠桿部分292的結構和位置被設計成可由人手進行操作。尤其是,基本上類同于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設計形式,杠桿部分292被設計成可提供一種有利的機械效果,并被設計成可避免在自行車騎行過程中與雜物發生接觸。具體來講,杠桿部分292優選地被布置成相對于連桿組件234向上且向內。
在該實施方式中,帶有溝槽283的上表面281可被看作是支撐構件260的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而凸輪外周面290e則可被看作是纜索固定構件262的第二纜索接合表面。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帶有溝槽283的上表面281可被看作是一個外周保持表面,其被相對于凸輪外周面290e進行布置,以便于將纜索固定構件262保持在纜索固定位置上。在該實施方式中,內拉線14a基本上垂直于轉動軸線2X。
文中所用諸如“大體上”、“約”以及“近似地”等的程度詞意味著偏離所修飾詞語的程度在合理范圍內,從而不會顯著改變最終結果。這些詞語應當被理解為相對于所修飾詞語具有至少±5%的偏差—如果該偏差不會否定所修飾詞語的意義的話。
盡管本文中選擇了幾種特定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文所公開的內容可清楚地認識到在不悖離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保護范圍的前提下,可作出多種改動和變型。另外,上文對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作的描述只是為了進行說明,而并非為了對本發明進行限定,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表達來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適于被聯接到一自行車部件上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包括一支撐構件,其具有一第一纜索接合表面;以及一纜索固定構件,其以非螺紋旋接的方式支撐到所述支撐構件上,以便于能繞一轉動軸線旋轉,所述纜索固定構件具有一第二纜索接合表面,所述纜索固定構件和所述支撐構件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這樣以使得一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內拉線響應于所述纜索固定構件從一纜索松脫位置變換到一纜索固定位置的轉動、而被緊固到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與第二纜索接合表面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索固定構件包括一凸輪部分,其被所述支撐構件可轉動地支撐著,并包括一縱長的杠桿部分,其相對于所述轉動軸線從所述凸輪部分沿徑向向外延伸,所述凸輪部分具有所述的第二纜索接合表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包括一基部,其適于被聯接到自行車部件上,并具有一對在軸向上分開的安裝部分,它們從所述基部延伸出,且所述纜索固定構件的所述凸輪部分被可轉動地支撐在兩安裝部分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部分包括一對軸向端面和一凸輪外周面,凸輪外周面相對于所述轉動軸線同心地布置著,且延展在所述兩軸向端面之間;以及所述基部包括一外周保持面,其相對于所述凸輪外周面布置著,以便于在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將其相對于所述支撐構件保持著,且將內拉線保持在所述支撐構件與所述纜索固定構件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所述外周保持面包括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以及所述凸輪部分的所述凸輪外周面包括所述第二纜索接合表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保持面與所述凸輪外周面中的至少之一具有一溝槽,該溝槽適于在其中至少部分地容納著操縱纜索的內拉線。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保持面和所述凸輪外周面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可在二者之間形成一個空間,該空間被設計成小于操縱纜索內拉線的橫向尺寸,從而使內拉線被夾壓到所述外周保持面與所述凸輪外周面之間,以便于在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被從所述纜索松脫位置移動到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將內拉線固定地聯接到所述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上。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索固定構件的所述凸輪部分被可轉動地安裝到一樞轉銷上,其中的樞轉銷延伸在所述支撐構件的兩所述安裝部分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安裝部分中至少之一包括一軸向保持面,其構成了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且被布置成與其中一所述軸向端面對置,所述軸向端面構成了所述第二纜索接合表面,所述軸向保持面與所述軸向端面離開一定距離,以便于將內拉線夾持在二者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外周面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其與所述外周保持面相接觸,從而利用摩擦作用來防止所述纜索固定構件繞所述轉動軸線發生轉動。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軸向保持面的所述至少一個安裝部分包括一拉線容納孔,其偏離所述轉動軸線;以及所述凸輪部分包括一拉線容納膛孔,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松脫位置時,拉線容納膛孔與所述拉線容納孔對正。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部分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到一樞轉銷上,樞轉銷在所述支撐構件的所述兩安裝部分之間延伸。
13.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的每一所述安裝部分都包括一軸向保持面,其被布置成與所述凸輪部分的其中一個所述軸向端面相對置,所述軸向保持面構成了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而所述軸向端面構成了所述第二纜索接合表面。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的每一所述安裝部分都具有一拉線容納孔,其偏離所述轉動軸線;以及所述凸輪部分包括一拉線容納膛孔,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松脫位置時,拉線容納膛孔與所述拉線容納孔對正。
15.一種自行車部件,其包括一第一構件,其適于被連接到自行車上,所述第一構件包括一纜索外套容納凹部,該凹部適于接納一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外套;以及一第二構件,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構件可活動地聯接著,所述第二構件帶有一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該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被固定地連接到該構件上,所述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的結構被設計成可將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內拉線固定不動地保持到其上,以使得內拉線的運動能將所述第二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一構件移動,所述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包括一支撐構件,其具有一第一纜索接合表面;一纜索固定構件,其以非螺紋旋接的方式支撐到所述支撐構件上,以便于能繞一轉動軸線旋轉,所述纜索固定構件具有一第二纜索接合表面;所述纜索固定構件和所述支撐構件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這樣使得自行車操縱纜索的內拉線響應于所述纜索固定構件的轉動而被緊固到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與所述第二纜索接合表面之間。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構件包括一基礎構件,其被設計為安裝到一自行車車架元件上;以及所述第二構件包括一活動構件,其帶有一連桿組件,該組件將所述基礎構件與所述活動構件連接起來,第二構件還包括一鏈條引導件,其被聯接到所述活動構件上。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組件包括一內側桿件和一外側桿件,且所述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被固定地聯接到所述內側桿件與所述外側桿件中之一的一個表面上,在正常的騎行狀態下,所述表面相對于自行車基本上面朝向上方。
18.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索固定構件包括一凸輪部分,其被所述支撐構件可轉動地支撐著,并包括一縱長的杠桿部分,其相對于所述轉動軸線從所述凸輪部分沿徑向向外延伸,所述凸輪部分具有所述的第二纜索接合表面。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包括一被聯接到所述第二構件上的基部、以及一對軸向分開的安裝部分,安裝部分從所述基部延伸出,且所述纜索固定構件的所述凸輪部分可轉動地支撐在所述兩安裝部分之間。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部分包括一對軸向端面和一凸輪外周面,凸輪外周面相對于所述轉動軸線同心地布置著,且延展在所述兩軸向端面之間;以及所述基部包括一外周保持面,其相對于所述凸輪外周面布置著,以便于在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將其相對于所述支撐構件保持著,且將內拉線保持在所述支撐構件與所述纜索固定構件之間。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所述外周保持面包括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以及所述凸輪部分的所述凸輪外周面包括所述第二纜索接合表面。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保持面與所述凸輪外周面中的至少之一具有一溝槽,該溝槽適于在其中至少部分地容納著操縱纜索的內拉線。
23.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保持面和所述凸輪外周面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可在二者之間形成一個空間,該空間被設計成小于操縱纜索內拉線的橫向尺寸,從而使內拉線被夾壓到所述外周保持面與所述凸輪外周面之間,以便于在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被從所述纜索松脫位置移動到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將內拉線固定地聯接到所述自行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上。
24.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索固定構件的所述凸輪部分被可轉動地安裝到一樞轉銷上,其中的樞轉銷延伸在所述支撐構件的兩所述安裝部分之間。
25.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安裝部分中至少之一包括一軸向保持面,其構成了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且被布置成與其中一所述軸向端面對置,所述軸向端面構成了所述第二纜索接合表面,所述軸向保持面與所述軸向端面離開一定距離,以便于將內拉線夾壓在二者之間。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外周面的位置和結構被設計成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固定位置時,其與所述外周保持面相接觸,從而利用摩擦作用來防止所述纜索固定構件繞所述轉動軸線發生轉動。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軸向保持面的所述至少一個安裝部分包括一拉線容納孔,其偏離所述轉動軸線;以及所述凸輪部分包括一拉線容納膛孔,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松脫位置時,拉線容納膛孔與所述拉線容納孔對正。
28.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部分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到一樞轉銷上,樞轉銷在所述支撐構件的所述兩安裝部分之間延伸。
29.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的每一所述安裝部分都包括一軸向保持面,其被布置成與所述凸輪部分的其中一個所述軸向端面相對置,所述軸向保持面構成了所述第一纜索接合表面,而所述軸向端面構成了所述第二纜索接合表面。
30.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的自行車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的每一所述安裝部分都具有一拉線容納孔,其偏離所述轉動軸線;以及所述凸輪部分包括一拉線容納膛孔,當所述纜索固定構件處于所述纜索松脫位置時,拉線容納膛孔與所述拉線容納孔對正。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其被聯接到諸如后鏈式變速器等的自行車部件上,用于將一操縱纜索的內拉線固定到該自行車部件上。操縱纜索固定裝置包括一帶有第一接合表面的支撐構件以及一帶有第二接合表面的纜索固定構件。纜索固定構件可相對于支撐構件進行轉動。纜索固定構件和支撐構件可響應于纜索固定構件移向一纜索固定位置的轉動而將內拉線緊固到兩接合表面之間。纜索固定構件優選地包括一凸輪部分和一杠桿部分,杠桿部分可由人工進行操作,以便于轉動所述纜索固定構件。
文檔編號F16C1/12GK1623849SQ20041003210
公開日2005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3日
發明者謝花聰, 松林洋, 桐本寬司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