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
本實用新型實現上述目的的方案是一種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個活動涂膠件和一個膠片放置件,二者各自與一套水平移動裝置和一套豎直移動裝置相連;整個補漏器橫截面的最大尺寸小于襯里消防水帶的內徑。
采用以上方案的有益效果整個補漏器橫截面的最大尺寸小于襯里消防水帶的內徑,可將消防水帶套在補漏器上,再通過補漏器上的水平移動裝置和豎直移動裝置相連操縱涂膠件在消防水帶的內壁需要補漏的地方上涂膠,然后操縱膠片放置件,使膠片粘在涂膠部位。這樣就可以輕松地實現消防水帶的補漏,而且成本低,易操作。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管部分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外管部分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使用狀態的示意圖。
圖5是圖4中左邊補漏頭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6是圖4中一個轉動輪及其支架示示意圖。
為了便于讀圖,下面先將圖中各標號的含義列表如下1、擋板;2、內管左封頭件;3、滑動提升件擋板;4、膠片放置件;5、涂膠件擋板;6、活動涂膠件;61、涂膠處;7、內管右封頭;8、內管;9、外管;91、外管左封頭;92、外管右封頭;10、滑動提升件;11、光源;20、工作臺;21、操作手柄;22、滑動輪組合支架;23、操作繩管;24、轉動繩輪組合件;25、轉動輪;26、消防水帶;31、第一操作桿;32、第二操作桿;33、第三操作桿;100、補漏頭。
見圖4,本例補漏器包括補漏頭100、操作繩管23、操作手柄21、工作臺20等。其中主要部分是補漏頭100。
圖1-3就主要顯示了補漏頭部分。
參見
圖1-3,該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包括一個活動涂膠件6如果需要涂多種膠,則可考慮設多個涂膠件,其機構可以相同和一個膠片放置件4同樣可以有多個,二者各自與一套水平移動裝置下面將述和一套豎直移動裝置下面將述相連。整個補漏器橫截面的最大尺寸小于襯里消防水帶的內徑,以便補漏時消防水帶可套入整個裝置內,圖5顯示出補漏頭100和操作裝置如操作繩管23伸入在消防水帶中的情況。
所述水平移動裝置包括第一、二操作桿31、32和彈簧,所述操作桿31、32分別與所述活動涂膠件6和膠片放置件4一端相連,所述活動涂膠件6和膠片放置件4的另一端則各自與一個彈簧相連。這樣,拉操作桿31、33時,可使活動涂膠件6和膠片放置件4右移,松開后在彈簧作用下,二者又可左移。
膠片放置件4的豎直移動裝置包括一個上表面為斜面的滑動提升件10,該滑動提升件10的一端與第三操作桿33相連,另一端與另一個彈簧相連。相應的,膠片放置件4的下表面也是斜面。這樣,當拉動第三操作桿33左移時,滑動提升件10將膠片放置件向上頂,松開后,在彈簧作用下,滑動提升件10左移,膠片放置件4在重力作用下下落。
活動涂膠件6的豎直移動裝置包括至少兩個位于底部的齒輪或鏈輪作為凸起物,它們與其下部固定裝置上與其相對應的齒輪或鏈輪相連,當活動涂膠件6水平移動時,輪子的作用可使其附帶升降運動。。
所述活動涂膠件6及其水平、豎直移動裝置放置于一個內管8中,所述膠片放置件4及其豎直移動裝置也放置于該內管8中,膠片放置件4的水平移動裝置的彈簧和內管8的一端相連一并放置于一個外管9中,內管8可在第二操作桿32和彈簧的作用下在外管內左右移動,構成膠片放置件4的左右移動裝置因膠片放置件4與內管一起移動;所述外管9包括外管左封頭91、外管右封頭92和擋板1,所述擋板1將外管9分成兩個部分,內管8就放于右側有開口的部分;擋板1中部有開口,與內管8相連的彈簧就通過該開口伸入到外管9的左側部分,并固定在外管左封頭91上,外管右封頭92上有三個開口,所述三個操作桿31、32、33分別從中通過,內管8包括內管左封頭2和內管右封頭7,所述滑動提升件10的彈簧另一端就連接于內管左封頭2上,內管8上還有一個滑動提升件擋板3,活動涂膠件6的彈簧另一端就連接于該擋板3上;活動涂膠件6的彈簧另一端固定于滑動提升件擋板3上,在該彈簧和第一操作桿31的作用下,可使活動涂膠件6左右移動;本補漏頭100還包括內管右封頭7、涂膠件擋板5,分別位于內管8的右側和涂膠件左側;各擋板及封頭的位置保證活動涂膠件6左右移動的行程的中部和膠片放置件4左右行程的中部相重合,活動涂膠件6上部還有一個凸起的涂膠處61,以與更方便涂膠。
為了對漏水部分進行定位,還設置定位光源11,該光源最好是激光,以便在待補位置處形成一個小光斑。只要保證其光斑照在活動涂膠件6和膠片放置件4左右行程的中部,則當光斑落在待補記號處時,待補位置正好位于活動涂膠件6和膠片放置件4左右行程的中部。
見圖4,由于消防水帶一般較長,有的長達30米,為了便于操作,用鋼絲制做所述操作桿31、32、33,這樣就可以通過轉動輪25、轉動繩輪組合件24上的定滑輪后繞回來與操作手柄21相連,以便把操作手柄21和外管9、光源11共同固定于工作臺20上,操作時不用來回跑動。滑動輪25和其支架22的結構見圖6。
使用時,其操作步驟如下A、對漏氣、漏水部位作標記,以便定位;B、把準備的膠片涂上膠水,然后把膠片放在補漏頭100中的膠片放置件4處;并把膠水涂在涂膠件6的涂膠處61上;C、操動第一操作桿31,使涂膠處61高于補漏器外管9從開口處伸出,然后拉動第二操作桿32和第一操作桿31共同工作,在水帶內壁涂膠,工作完成后操作桿還原,涂膠處61下降;再將第二操作桿32拉到底固定不動,此時膠片放置件4上所放置的涂膠膠片正好對準水帶內壁需要補漏的地方;拉動第三操作桿33使膠片上升,擠壓數秒,即可粘在水帶內壁。使第三操作桿33還原即可。
補漏工作完成后,進行試壓、試漏檢查,用水泵打壓測試。試壓試漏完成后,用風機把水帶內的水吹干,然后包裝,工作完成。
權利要求1.一種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個活動涂膠件(6)和一個膠片放置件(4),二者各自與一套水平移動裝置和一套豎直移動裝置相連;整個補漏器橫截面的最大尺寸小于襯里消防水帶的內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其特征是所述水平移動裝置包括第一、二操作桿(31、32)和彈簧,所述操作桿(31、32)與所述活動涂膠件(6)或膠片放置件(4)一端相連,所述活動涂膠件(6)或膠片放置件(4)的另一端則各自與所述彈簧中的一個相連;所述豎直移動裝置為下述兩種裝置之一1)本豎直移動裝置包括一個上表面為斜面的滑動提升件(10),該滑動提升件(10)的一端與第三操作桿(33)相連,另一端與另一個彈簧相連;2)本豎直移動裝置包括至少兩個凸起物,一個位于被移動的裝置底部,一個位于被移動的裝置的支撐體表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其特征是所述活動涂膠件(6)及其水平、豎直移動裝置放置于一個內管(8)中,所述膠片放置件(4)及其豎直移動裝置也放置于該內管(8)中,膠片放置件(4)的水平移動裝置的彈簧和內管(8)的一端相連一并放置于一個外管(9)中,內管(8)可在第二操作桿(32)和彈簧的作用下在外管內左右移動,構成膠片放置件(4)的左右移動裝置;所述外管(9)包括外管左封頭(91)、外管右封頭(92)和擋板(1),所述擋板(1)將外管(9)分成兩個部分,內管(8)就放于右側有開口的部分;擋板(1)中部有開口,與內管(8)相連的彈簧就通過該開口伸入到外管(9)的左側部分,并固定在外管左封頭(91)上,外管右封頭(92)上有三個開口,所述三個操作桿(31、32、33)分別從中通過,內管(8)包括內管左封頭(2)和內管右封頭(7),所述滑動提升件(10)的彈簧另一端就連接于內管左封頭(2)上,內管(8)上還有一個滑動提升件擋板(3),活動涂膠件(6)的彈簧另一端就連接于該擋板(3)上;所述滑動提升件(10)位于膠片放置件(4)的下方,膠片放置件(4)的底面也是斜面,與所述滑動提升件(10)的上表面相配合;所述滑動提升件(10)可在第三操作桿(33)和的彈簧的操縱下,在滑動提升件擋板(3)右邊的內管中移動,并帶動膠片放置件(4)升降,構成膠片放置件的豎直移動裝置;活動涂膠件(6)的彈簧另一端固定于滑動提升件擋板(3)上,在該彈簧和第一操作桿(31)的作用下,可使活動涂膠件(6)左右移動;活動涂膠件(6)的底部有齒輪或鏈輪作為凸起物,它們與其下部固定裝置上與其相對應的齒輪或鏈輪相連,當活動涂膠件(6)水平移動時,輪子的作用可使其附帶升降運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其特征是還包括內管右封頭(7)、涂膠件擋板(5),分別位于內管(8)的右側和涂膠件右側;各擋板及封頭的位置保證活動涂膠件(6)左右移動的行程的中部和膠片放置件(4)左右行程的中部相重合;活動涂膠件(6)上部還有一個凸起的涂膠處(61)。
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其特征是還包括定位光源(11),其光斑照在活動涂膠件(6)和膠片放置件(4)左右行程的中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其特征是所述操作桿(31、32、33)是鋼絲,通過轉動輪(25)、轉動繩輪組合件(24)上的定滑輪與操作手柄(21)相連,操作手柄(21)和外管(9)、光源(11)其同固定于工作臺(20)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襯里消防水帶補漏器,包括至少一個活動涂膠件和一個膠片放置件,二者各自與一套水平移動裝置和一套豎直移動裝置相連;整個補漏器橫截面的最大尺寸小于襯里消防水帶的內徑。可將消防水帶套在補漏器上,再通過補漏器上的水平移動裝置和豎直移動裝置相連操縱涂膠件在消防水帶的補里中需要補漏的地方上涂膠,然后操縱膠片放置件,使膠片粘在涂膠部位。這樣就可以輕松地實現消防水帶的補漏,而且成本低,易操作。
文檔編號F16L55/162GK2505679SQ0125612
公開日2002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01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1年9月29日
發明者王吉友 申請人:王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