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快速離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屬于機械領域的一種機械快速離合器在機械設計領域中,離合器是一個比較常用的機械部件,就汽車自動變速器的設計方案而言,目前世界上大多是采用具有液力變扭器及作為輔助部件的離合器、行星輪系及復雜的控制系統等組成的液力自動變速器,這種變速器雖說有許多的優點,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如耗油量大、機構復雜制造難度大、重量大、不宜維修、等問題,出現這一問題的一個原因就是這種變速器的離合、制動工作一般是采用液力控制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離合速度快、抗沖擊性能好、操作力小的并且可作為制動器使用的一種快速離合器的原理性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它是由星輪為外星輪的單向超越離合器機構改制而成,其特征在于在外星輪(12)中滾柱(9)工作位置上處于滾柱(9)軸線中部且沿外星輪(12)切線方向偏離滾柱(9)軸線一給定距離處,沿外星輪(12)徑向對應制有多個由外向內的階梯通孔,階梯通孔中裝有長度及小端直徑滿足當其沿階梯通孔向下運動時可將滾柱頂離工作位置的條件的且大端頂部具有直徑小于其大端直徑的球面的階梯圓柱形的頂銷(11),頂銷(11)的小端圓柱上,套裝有直徑大于階梯通孔小端直徑且小于階梯通孔大端直徑的壓縮彈簧(10),在外星輪(12)的外圓上,套裝有內孔與外星輪(12)外圓作動配合的且在與各頂銷(11)對應處制有直徑只允許頂銷(11)上端的球面部分通過的孔的相對于外星輪軸線作轉動或軸向移動的圓環形或圓桶形或外形成階梯圓柱形的離合套(3),在滾柱(9)兩端側裝有上部部分圓柱面與外星輪(12)作靜配合的下端與滾柱(9)端面下部對齊的限位銷(8),下端固定安裝在外星輪(12)外圓上的離合套定位銷(2)的上端穿過離合套(3)上的沿其工作時的運動方向制成的限位通槽中,星輪為外星輪的快速離合器機構中的內環(1)、滾柱(9)與彈簧頂緊機構(14)可直接采用單向超越離合器中的標準結構。可將共用一個頂銷(11)且工作方向按正、反方向相對于頂銷(11)對稱分布的兩個快速離合器機構組合在一起。在外形成階梯圓柱形且一側小外圓上制有與撥叉(4)配合的撥叉環的中心處制有其大孔套裝在外星輪(12)的外圓上小孔套裝在外端與快速離合器的內環(1)作鍵聯結的軸(6)上的階梯通孔的離合套(3)上,套裝有一端作用在離合套(3)上,另一端作用在固定在軸(6)上的擋圈(7)上的復位彈簧(5),內環(1)外側裝有檔圈(13)。可將多個外星輪(12)及離合套(3)分別制成一體,離合套(3)圓柱面上的通孔,按照各快速離合器的工作順序規律及離合套(3)的工作運動軌跡分布。工作時,快速離合器作為動力傳遞使用時,當外星輪(12)中滾柱(9)未被頂銷(11)頂開而處于工作位置上時,快速離合器處于被接通的結合狀態,當拉動或旋轉離合套(3)使頂銷(11)的頂端脫離離合套(3)外圓上的通孔位置而被壓下時,頂銷(11)的內端將滾柱(9)頂離了工作位置,快速離合器被脫開。起到了將動力接通與斷開的作用。這樣一來,只需用一個很小的控制力來控制離合套(3)的運動,就可達到快速離合器結合或脫開的目的。
由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快速離合器機構具有單向超越離合器機構離合速度快、抗沖擊性能好、離合套(3)操作力小、具有制動功能等特點,所以說,實施后會收到較積極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有3個附圖,其中
圖1是星輪為外星輪的快速離合器的基本結構示意圖,圖2是
圖1單向工作時的A-A剖視圖,圖3是
圖1雙向工作時的A-A剖視圖。在各圖中(1)內環、(2)定位銷、(3)離合套、(4)撥叉、(5)復位彈簧、(6)軸、(7)擋圈、(8)限位銷、(9)滾柱、(10)壓縮彈簧、(11)頂銷、(12)外星輪、(13)擋圈、(14)彈簧頂緊機構。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在
圖1-圖3中在外星輪(12)中滾柱(9)工作位置上處于滾柱(9)軸線中部且沿外星輪(12)切線方向偏離滾柱(9)軸線一給定距離處,沿外星輪(12)徑向對應制有多個由外向內的階梯通孔,階梯通孔中裝有長度及小端直徑滿足當其沿階梯通孔向下運動時可將滾柱頂離工作位置的條件的且大端頂部具有直徑小于其大端直徑的球面的階梯圓柱形的頂銷(11),頂銷(11)的小端圓柱上,套裝有直徑大于階梯通孔小端直徑且小于階梯通孔大端直徑的壓縮彈簧(10),在外星輪(12)的外圓上,套裝有內孔與外星輪(12)外圓作動配合的且在與各頂銷(11)對應處制有直徑只允許頂銷(11)上端的球面部分通過的孔的相對于外星輪軸線作轉動或軸向移動的圓環形或圓桶形或外形成階梯圓柱形的離合套(3),在滾柱(9)兩端側裝有上部部分圓柱面與外星輪(12)作靜配合的下端與滾柱(9)端面下部對齊的限位銷(8),下端固定安裝在外星輪(12)外圓上的離合套定位銷(2)的上端穿過離合套(3)上的沿其工作時的運動方向制成的限位通槽中,星輪為外星輪的快速離合器機構中的內環(1)、滾柱(9)與彈簧頂緊機構(14)可直接采用單向超越離合器中的標準結構。可將共用一個頂銷(11)且工作方向按正、反方向相對于頂銷(11)對稱分布的兩個快速離合器機構組合在一起。在外形成階梯圓柱形且一側小外圓上制有與撥叉(4)配合的撥叉環的中心處制有其大孔套裝在外星輪(12)的外圓上小孔套裝在外端與快速離合器的內環(1)作鍵聯結的軸(6)上的階梯通孔的離合套(3)上,套裝有一端作用在離合套(3)上,另一端作用在固定在軸(6)上的擋圈(7)上的復位彈簧(5),內環(1)外側裝有檔圈(13)。可將多個外星輪(12)及離合套(3)分別制成一體,離合套(3)圓柱面上的通孔,按照各快速離合器的工作順序規律及離合套(3)的工作運動軌跡分布。工作時,快速離合器作為動力傳遞使用時,當外星輪(12)中滾柱(9)未被頂銷(11)頂開而處于工作位置上時,快速離合器處于被接通的結合狀態,當拉動或旋轉離合套(3)使頂銷(11)的頂端脫離離合套(3)外圓上的通孔位置而被壓下時,頂銷(11)的內端將滾柱(9)頂離了工作位置,快速離合器被脫開。起到了將動力接通與斷開的作用。當作為汽車自動變速器中行星輪系中的制動器使用時,可將快速離合器的外星輪(12)與變速器的機架固定在一起,將行星輪系中的內齒輪的外圓作為快速離合器的內環的外圓使用。這樣一來,只需用一個很小的控制力來控制離合套(3)的運動,就可達到使快速離合器結合或脫開的目的。從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傳統的星輪為外星輪的單向超越離合器中增加了一套控制其滾柱位置的機構,利用了使滾柱脫離工作位置的作用力很小的特點,來達到使快速離合器在一個較小控制力的作用下進行單向或雙向工作的目的。
總之,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時,在具體結構的設計上應盡量采用標準結構,因為這樣既可節省時間,同時設計也比較可靠。快速離合器的滾柱楔入角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設計的大一些,這樣,可有效的減小對頂銷(11)的控制力。當用于汽車自動變速器時,可用快速離合器作為變速器的主離合器及行星輪系中各內齒輪的制動器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快速離合器,由星輪為外星輪結構的單向超越離合器機構改制而成,其特征在于在外星輪(12)中滾柱(9)工作位置上處于滾柱(9)軸線中部且沿外星輪(12)切線方向偏離滾柱(9)軸線一給定距離處,沿外星輪(12)徑向對應制有多個由外向內的階梯通孔,階梯通孔中裝有長度及小端直徑滿足當其沿階梯通孔向下運動時可將滾柱頂離工作位置的條件的且大端頂部具有直徑小于其大端直徑的球面的階梯圓柱形的頂銷(11),頂銷(11)的小端圓柱上,套裝有直徑大于階梯通孔小端直徑且小于階梯通孔大端直徑的壓縮彈簧(10),在外星輪(12)的外圓上,套裝有內孔與外星輪(12)外圓作動配合的且在與各頂銷(11)對應處制有直徑只允許頂銷(11)上端的球面部分通過的孔的相對于外星輪軸線作轉動或軸向移動的圓環形或圓桶形或外形成階梯圓柱形的離合套(3),在滾柱(9)兩端側裝有上部部分圓柱面與外星輪(12)作靜配合的下端與滾柱(9)端面下部對齊的限位銷(8),下端固定安裝在外星輪(12)外圓上的離合套定位銷(2)的上端穿過離合套(3)上的沿其工作時的運動方向制成的限位通槽中,星輪為外星輪的快速離合器機構中的內環(1)、滾柱(9)與彈簧頂緊機構(14)可直接采用單向超越離合器中的標準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快速離合器,其特征在于可將共用一個頂銷(11)且工作方向按正、反方向相對于頂銷(11)對稱分布的兩個快速離合器機構組合在一起。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快速離合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形成階梯圓柱形且一側小外圓上制有與撥叉(4)配合的撥叉環的中心處制有其大孔套裝在外星輪(12)的外圓上小孔套裝在外端與快速離合器的內環(1)作鍵聯結的軸(6)上的階梯通孔的離合套(3)上,套裝有一端作用在離合套(3)上,另一端作用在固定在軸(6)上的擋圈(7)上的復位彈簧(5),內環(1)外側裝有檔圈(1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快速離合器。機構主要由星輪為外星輪結構的單向超越離合器機構改制而成,其特征是在外星輪中滾柱工作位置上處于滾柱軸線中部且沿外星輪切線方向偏離滾柱軸線一給定距離處,沿外星輪徑向對應制有多個由外向內的階梯通孔,階梯通孔中裝有階梯圓柱形的頂銷,頂銷的小端圓柱上,套裝有壓縮彈簧,在外星輪的外圓上,套裝有內孔與外星輪外圓作動配合的且在與各頂銷對應處制有直徑只允許頂銷上端的球面部分通過的孔的相對于外星輪軸線作轉動或軸向移動的離合套,通過對離合套及頂銷位置的控制,來達到控制離合器中的滾柱位置的目的,使滾柱在一個較小的控制力的作用下,完成進入工作位置與脫離工作位置的目的。
文檔編號F16D41/00GK2580199SQ0120952
公開日2003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01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01年3月24日
發明者陳伯恒 申請人:陳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