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皮帶式變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例如用于機動二輪車傳動裝置并可自動變速的皮帶輪式變速裝置,詳細地說,涉及一種構成皮帶輪式變速器的從動皮帶輪的固定皮帶輪片和可動皮帶輪片中的固定皮帶輪片的支承構造。
過去,在特公平5-47437號公報中公開一種在傳動裝置中具有V型皮帶輪式變速裝置的機動二輪車。在該變速裝置中,通過V型皮帶傳遞安裝于曲柄軸的驅動側V型皮帶輪的動力的從動側V型皮帶輪可自由回轉地支承于支承軸,該支承軸由內裝該變速裝置的傳動箱的外側壁和靠近后輪的內側壁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兩端。即,在構成從動側V型皮帶輪的固定皮帶輪和可動皮帶輪中的固定皮帶輪固定支承筒,該支承筒的兩端通過一對軸承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支承軸,從而使固定皮帶輪可相對支承軸自由回轉。
可是,在上述現有變速裝置中,從動皮帶輪的負荷僅由支承軸(從動軸)負擔,在可自由回轉地對支承軸進行支承的傳動箱的支承部作用大的負荷,所以,該支承部易于磨損,其耐久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發明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作出的,第1-第3項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皮帶輪變速裝置,該皮帶輪式變速裝置可減小作用于從動軸的負荷,提高從動軸的支承部的耐久性。第2項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高支承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的軸承的耐久性,第3項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抑制從動皮帶輪的振動,提高皮帶輪的耐久性和減少噪聲,第4項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抑制傳動箱的大型化。
本發明的第1項發明提供一種皮帶式變速裝置,該皮帶輪式變速裝置具有驅動皮帶輪、從動皮帶輪、及皮帶,并收容在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動軸的傳動箱,該驅動皮帶輪具有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和驅動側可動皮帶輪片并安裝在驅動軸,該從動皮帶輪具有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和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并安裝在從動軸,該皮帶卷掛在該驅動皮帶輪與該從動皮帶輪之間用于將該驅動軸的動力傳遞到該從動軸;其中,上述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分別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上述從動軸和上述傳動箱。
按照第1項發明,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動固定皮帶輪片的2個位置中的1個為傳動箱,所以,過去僅由從動軸負擔的從動皮帶輪的負荷的一部分由傳動箱負擔。結果,作用于從動軸的負荷降低,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動軸的傳動箱的支承部的磨損被降低,提高了支承部的耐久性。
第2項發明在第1項發明的皮帶式變速裝置中,將上述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通過軸承支承在傳動箱,該軸承設在該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的位于上述從動軸徑向外方的外周與上述傳動箱的內周之間。
按照第2項發明,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的外周位于從動軸的徑向外周,在其外周與傳動箱的內周之間設置軸承,該軸承與支承位于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外周的徑向內方的從動軸時相比,由較大的面積支承從動皮帶輪的負荷,所以,可減小作用于軸承構成要素的壓力,減少其磨損。結果,在第1項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可提高從動皮帶輪的負荷作用的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的軸承的耐久性。
第3項發明在第1項或第2項發明的皮帶式變速裝置中,由多個構成部件構成上述傳動箱,上述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支承在作為該多個構成部件中的一個的保持架,該保持架接合在上述多個構成部件中的另一構成部件,并且,當沿上述從動軸的方向觀看時,僅與上述驅動皮帶輪和上述從動皮帶輪中的該從動皮帶輪進行至少一部分的重疊。
按照第3項發明,由作為傳動箱構成部件的保持架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該保持架接合在傳動箱的另一構成部件,而且從沿著從動軸的方向觀看時,具有僅與從動皮帶輪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大小。為此,可使保持架的與上述另一構成部件的接合部位于從動皮帶輪的近旁,所以,可提高具有支承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的支承部的保持架的剛性,抑制從動皮帶輪的振動。
由于保持架為具有僅與從動皮帶輪至少進行部分重疊的大小的構件,所以,通過使用與傳動箱的另一構成部件的材料不同的高剛性材料,可抑制振動,而且,即使該材料具有較大的比重,也可使保持架自身較小,所以,可使傳動箱的重量增加幅度較小。
結果,在第1項發明或第2項發明的基礎上,由于可抑制從動皮帶輪的振動,所以,可進一步減少皮帶和從動皮帶輪的滑動部的磨損,進一步提高皮帶和從動皮帶輪的耐久性,而且可減少噪聲。另外,不導致大幅度重量增加即可增加從抑制振動的觀點選擇材料的自由度,進一步減少振動和噪聲。
第4項發明在第3項發明的皮帶式變速裝置中,將上述保持架嵌入到設于上述多個構成部件中的再另一構成部件的收容孔中。
按照該第4項發明,由于保持架嵌入在設于傳動箱的再另一構成部件的收容孔中,所以,保持架與該構成部件不重疊,可將兩者配置在大體同一面上。結果,在第3項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還可抑制傳動箱的大型化。
圖1為搭載了具有本發明皮帶式變速裝置的傳動裝置的機動二輪車的左側面圖。
圖2為圖1的Ⅱ-Ⅱ線斷面圖。
圖3為拆下罩組件時的圖2的Ⅲ向視圖。
圖4為圖1的要部放大圖。
圖5為將變速箱體安裝到外罩時的左側面圖。
圖6為內罩的左側面圖。
圖7為外罩的左側面圖。
圖8為示出通氣管的外氣側端部的另一例的斷面圖。
下面參照圖1-圖8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式。
圖1為搭載了具有本發明皮帶式變速裝置的傳動裝置的機動二輪車的左側面圖,在該機動二輪車1的頭管2可自由回轉地支承轉向軸3,在轉向軸3的上部固定轉向柄4,在其下部固定用于支承前輪6的前叉5。
車架具有從頭管2的上部朝后方延伸到斜下方的左右一對主管7、7、從頭管2的下部朝后方大體水平延伸并分別連接到兩主管7、7的左右一對支承管8、8、分別與兩支承管8、8連接的左右一對下伸管9、9、及左右一對車座軌10、10。
兩下伸管9、9包括分別朝左右擴展并以比主管7、7更急的角度朝后方延伸到斜下方的前方部9a、9a、在其下部朝后方彎曲然后大體水平延伸的中央部9b、9b、及在其后部朝后方彎曲延伸到斜上方的后方部9c、9c。兩車座軌10、10與兩主管7、7的中央稍往后的部分接合,朝后方稍往上方傾斜地延伸到車身后部。各下伸管9、9的后方部9c、9c的后端部與各車座軌10、10的大體中央部接合,從下方支承該車座軌10、10。
在內燃機11中,相對配置于兩下伸管9、9的后方部9c、9c后方的曲軸箱12依次重疊接合的氣缸體13、氣缸蓋14、及缸罩蓋15在朝前方往上傾斜的前傾姿勢下凸出配置到下伸管9、9的后方部9c、9c的前方。曲軸箱12樞支在分別設于各下伸管9、9的后方部9c、9c的上部和下部的左右一對支承托架9d、9d、9e、9e。在內燃機11的前方,由左右主管7、7和左右下伸管9、9圍住地保持燃料箱16。
在車身的左側如后述那樣,以曲柄軸22的軸線為回轉軸線在曲軸箱12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曲軸箱12的左方朝后下方稍傾斜地配置的傳動裝置17的前部,在左側的車座軌10、10的后端部通過緩沖器18樞支其后端部,從而使得傳動裝置17可相對內燃機11朝上下方向自由擺動。另外,在傳動裝置17的后部支承后輪19。
下面參照圖2-圖7以內燃機11和傳動裝置17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內燃機11為4沖程雙缸內燃機,曲軸箱12分割成左右2部分,由左和右曲軸箱12L、12R構成,可自由滑動地嵌合在氣缸體13的各缸13a、13a的活塞20、20的往復運動通過連桿21、21傳遞到沿左右方向可自由回轉地支承于曲軸箱12的曲柄軸22,使曲柄軸22回轉。在曲柄軸22的右端部固定交流發電機23的轉子,其右方由接合于右曲軸箱12R的發電機罩24罩住。另外,在曲柄軸22的左端部安裝作為傳動裝置17的構成要素的后述的V型皮帶式變速裝置T的驅動皮帶輪50。
一并參照圖3可看出,在氣缸蓋14設置氣門機構,可自由回轉地支承于氣缸蓋14的進氣凸輪軸25和排氣凸輪軸26由卷掛在分別固定于兩凸輪軸25、26右端部的從動鏈輪(圖中僅示出進氣凸輪軸25的從動鏈輪27)和固定于曲柄軸22右端部的驅動鏈輪28的正時鏈29,以曲柄軸22的1/2的減速比驅動回轉,分別驅動設于各氣缸13a、13a的2個進氣門30、30和2個排氣門31、31打開。從燃料噴射閥32噴射到進氣通道的燃料與空氣一道通過進氣門30、30被吸入到燃燒室33,由火花塞34點火燃燒后,已燃氣體通過排氣門31、31排出到排氣通道。
下面,主要說明傳動裝置17。
在接合于右曲軸箱12R的發電機罩24,設置有由以曲柄軸22的軸線為中心線的貫通孔構成的軸承孔,在由安裝于該軸承孔的滾針軸承35可自由回轉地支承的支承軸36的右端部,嵌合設于局部覆蓋右曲軸箱12R的右箱37的端部37a的嵌合孔,右箱37固定在支承軸36。
右箱37具有從基端部37a沿右曲軸箱12R的后面轉入到車身內側的連接部37b,該連接部37b通過4根螺栓39與作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的左箱38的連接部38b連接,從而與左箱38一體接合,該傳動箱C為傳動裝置17的構成要素。在右箱37的后部由螺栓接合右叉部42的前端部,該右叉部42在后端部通過滾珠軸承41支承后車軸40的右端部。
另外,在左曲軸箱12L的由曲柄軸22貫通的左側面的曲柄軸22的周圍由螺栓接合環狀的支承構件43,將左箱38的基端部38a通過滾珠軸承44嵌合在支承構件43的外周,從而將左箱38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曲軸箱12。
左箱38具有從基端部38a沿左曲軸箱12L的后面轉入到車身內側的上述連接部38b,并朝后方延伸,在后部通過滾珠軸承45支承后車軸40的中間部。因此,構成右后叉部的右箱37和右叉部42與構成左后叉部的左箱38成為一體,構成機動二輪車1的后叉,以曲柄軸22的軸線為中心線,可朝上下方向擺動地支承在內燃機11。
左箱38朝左方開放,其開放的部分由罩組件U覆蓋。即,罩組件U為由內罩46和外罩47構成的雙層構造,該內罩46覆蓋左箱38的開放部分,在其配合面進行接合,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該外罩47在左方隔有間隙地覆蓋該內罩46,由螺栓與內罩46一起連接于左箱38,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在由左箱38和內罩46形成的傳動室內,收容用于將曲柄軸22的動力傳遞到后輪19的、分別作為傳動裝置17的構成要素的V型皮帶變速裝置T、離心式離合器L、及減速裝置R。
變速裝置T具有驅動皮帶輪50、從動皮帶輪51、及卷掛在兩皮帶輪50、51上的V型皮帶52。配置于傳動箱C前端并安裝于曲柄軸22左端部的驅動皮帶輪50在軸向方向和回轉方向相對作為驅動軸的曲柄軸22固定,具有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0a、驅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0b、斜面板50c、及多個離心滾柱50d…,該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0a相對作為驅動軸的曲柄軸22在軸向和回轉方向上固定并具有V型皮帶52接觸的圓錐面,該驅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0b位于該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0a的右方,可沿軸向自由移動但不能朝回轉方向移動地接合于曲柄軸22,并具有V型皮帶52接觸的圓錐面,該斜面板50c相對曲柄軸22在軸向和回轉方向上固定,該多個離心滾柱50d…配置在驅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0b與斜面板50c之間。
從動皮帶輪51配置于傳動箱C的后部,安裝在朝向機動二輪車1的左右方向的從動軸53的左端部。該從動軸53的右端部、中間部、及左端部分別通過滾珠軸承54、55、56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左箱38的后部、后述變速箱體70、及后述內套筒57a的內周。滾珠軸承54為左箱38上的從動軸53的支承部,滾珠軸承55為變速箱體70上的從動軸53的支承部。
參照圖4可知,從動皮帶輪51具有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及彈簧59,該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在軸向上固定于從動軸53但可自由回轉,該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可在軸向上相對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自由移動,在后述的凸輪槽64的形成范圍可沿回轉方向自由地進行一些移動,該彈簧59朝著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對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施加彈性力,由圓筒狀的壓縮螺旋彈簧構成。
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由與從動軸53同軸地配置于徑向外方的內套筒57a和一體固定于該內套筒57a右端部并具有V型皮帶52接觸的圓錐面的圓錐板57b構成。內套筒57a的右端部通過配置于其內周的滾針軸承60可自由回轉地支承于從動軸53,位于內套筒57a左端部外周的、從動軸53徑向外方的軸頸部57a1插入到滾珠軸承62,從而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軸承保持架61,該滾珠軸承62安裝在軸承孔61d的內周,該軸承孔61d設置在作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的軸承保持架61。因此,滾珠軸承62為軸承保持架61上的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支承部。
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由外套筒58a和圓錐板58b構成,該外套筒58a與從動軸53同軸,可沿從動軸53的軸向和回轉方向自由滑動地嵌合于內套筒57a的外周,該圓錐板58b一體固定于該外套筒58a的右端部,位于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圓錐板57b的左方,具有V型皮帶52接觸的圓錐面。在外套筒58a設置有凸輪槽64,該凸輪槽64與固定于內套筒57a的銷63接合,可相對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在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的軸向上相對移動,并具有在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與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的轉速差達到規定值以上時可沿回轉方向和軸向移動的傾斜部,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和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通常可一體回轉。外套筒58a在內套筒57a的外周滑動,所以,在內套筒57a的外周的滑動面進行用于提高耐磨性的表面處理,例如鍍硬鉻。此外,在安裝滾珠軸承62的內套筒57a的軸頸部57a1也可容易地鍍硬鉻,由此減小軸頸部57a1的磨損,提高耐久性。
變速裝置T由于這樣地構成,所以,當內燃機11的回轉速度低時,在驅動皮帶輪50,驅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0b從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0a離開,V型皮帶52的卷掛半徑變小,在從動皮帶輪51,由彈簧59施加彈性力的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接近從動側固定皮帶輪57,V型皮帶52的卷掛半徑變大,所以,由大的變速比將曲柄軸22的動力傳遞到輸出軸。
當回轉速度增加時,在驅動皮帶輪50,多個離心滾柱50d…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朝徑向外方移動,接近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0a地推壓驅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0b,所以,V型皮帶52的卷掛半徑變大,在從動皮帶輪51,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反抗彈簧59的彈性力離開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V型皮帶52的卷掛半徑變小,變速比變小。
在從動軸53的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右方,于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與形成收容后述減速裝置R的變速室的變速箱體70之間,設置作為起動離合器的離心式離合器L。離心式離合器L具有碗狀離合器外圈65和驅動圓盤66,該離合器外圈65固定于從動軸53上與從動軸53一體回轉,該驅動圓盤66位于離合器外圈65內側,固定在內套筒57a的右端部一體回轉。內套筒57a以比規定轉速大的轉速回轉時,可自由擺動地支承于驅動圓盤66的多個離合器瓦57反抗離合器彈簧68的彈性力由離心力擺動到徑向外方,設于各離合器瓦的摩擦構件69接觸離合器外圈65的內周面,離心式離合器L成為接合狀態,從動皮帶輪51的回轉傳遞到從動軸53。
從動軸53由構成減速裝置R的一組齒輪連接到后車軸40。即,在傳動箱C的后部的傳動室內還設置有變速室,該變速室由配置在左箱38后部和離心式離合器L之間作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的變速箱體70形成,收容于該變速室內的減速裝置R具有小直徑的第1小齒輪72、大直徑的第1減速齒輪73和小直徑的第2小齒輪74、及大直徑的第2減速齒輪75,該第1小齒輪72設在貫通變速箱體70的從動軸53的右端部,該第1減速齒輪73和第2小齒輪74設于中間軸71,該中間軸71可自由回轉地分別通過滾針軸承76、77將兩端支承在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該第2減速齒輪75設于后車軸40,該后車軸40分別通過滾珠軸承45、78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第1小齒輪72與第1減速齒輪73嚙合,第2小齒輪74與第2減速齒輪75嚙合,從動軸53的回轉經二級減速后傳遞到后車軸40。
曲柄軸22的動力由傳動裝置17這樣的構成輸入到變速裝置T的驅動皮帶輪50,然后由變速裝置T以對應于內燃機11的回轉速度的變速比自動變速,傳遞到從動皮帶輪51,再通過離心式離合器L傳遞到從動軸53。從動軸53的回轉通過減速裝置R減速后傳遞到后車軸40。
在變速室內貯存有潤滑油,構成減速裝置R的一組齒輪的一部分浸入到該貯存的潤滑油中,從而對這些齒輪進行潤滑,當傳動裝置17的動作使潤滑油的溫度成為高溫時,為了防止變速室內的壓力上升,設置有將變速室內與外氣連通的通氣機構。
過去,在具有與設于傳動室內的變速室相連的通氣管的通氣機構中,通氣管在機動二輪車左右方向上的靠后輪的位置從傳動箱取出,其一部分通過后輪的近旁。為此,為了防止振動等使通氣管與后輪接觸,需要由夾子等固定通氣管進行保護,存在部件數目增多的難點,另外,組裝性也不能說好。
因此,在該實施形式中,使通氣管79不從傳動箱C露出,防止與后輪19等接觸,另外,采用了不需要用于保持通氣管79的別的構件的通氣管79的保持構造。即,如圖5所示,通氣機構具有通氣室80和通氣管79,該通氣室80由設于變速箱體70內側的多個分隔板71a在與左箱38之間形成迷路,該通氣管79與通氣室80連通,并收容在設于變速箱體70外周面的導向槽81,與外氣連通。
通氣管79由其在通氣室80側的端部與壓入到變速箱體70并朝通氣室80開口的第1連接管82連接,由其在外氣側的端部與第2連接管83連接,該第2連接管83在左箱38的下部壓入到朝下方開放地設置的凹部84的頂壁84a,在該凹部84內朝外氣開口。另外,如圖4所示,朝左箱38的內壁面38c開放的導向槽81在變速箱體70的與左箱38的配合面的附近,由與變速箱體70一體成形而形成,從通氣室80所處的變速室的上部沿變速箱體70的外周彎曲,延伸到與凹部相向的位置。
在導向槽81設置有多個(在該實施形式下為2個)彎曲部81a、81a,在各彎曲部81a、81a的導向槽81外周側的內壁面81b,形成導向槽81的朝由變速箱體70的外周面構成的內周側的內壁面81c凸出的凸起部81d、81d,在這些凸起部81d、81d與朝外周側的內壁面81b凸出的凸臺部70b、70b之間以推壓的狀態下夾持通氣管79,在該凸臺部70b、70b插通用于將內周側的內壁面81c的變速箱體70安裝到左箱38的螺栓。在將通氣管79收容于導向槽81的狀態下,當變速箱體70安裝到左箱38時,由左箱38的內壁面38c和與左箱38相向的導向槽81的底壁面81e保持住一些推壓力夾持通氣管79。
這樣,通氣管79在與第1連接管連接的狀態下,可在導向槽81內由凸起部81d、81d和凸臺部70b、70b推壓,與變速箱體70一體地受到保持,所以,當將通氣管70安裝到傳動箱C時,可在連接通氣管79和第2連接管83后,由螺栓將預先保持著通氣管79的變速箱體70連接到左箱38,由于該安裝與變速箱體70的安裝同時完成,所以,極為容易。組裝后,由于通氣管79被推壓保持在導向槽81的底壁面81e與左箱38的內壁面38c之間,并且在凸起部81d、81d與凸臺70b、70b之間也受到推壓保持,所以,可在抑制其振動的狀態下確實地保持,而且不需別的夾子等,可減少部件數量。
另外,由于通氣管79配置在傳動室內,所以沒有與后輪19接觸的危險。為此,通過使左箱38凸出到后輪19側,使變速室靠近后輪19側,可使其位于后輪19的內側,所以,可抑制傳動箱C朝左方的凸出,或獲得大的傾斜角。
下面,說明與左箱38接合的軸承保持架61和罩組件U。
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內套筒57a的左端部的軸承保持架61呈朝其左方凸出的形狀,覆蓋從動皮帶輪51(參照圖2和圖4),當沿從動軸53的方向觀看時(以下稱“從側面觀看”),如圖3所示那樣,相對連接曲柄軸22中心和從動軸53中心的直線大體為線對稱,呈僅與構成變速裝置T的驅動皮帶輪50和從動皮帶輪51中的從動皮帶輪51局部重疊的大體扇形。
在該軸承保持架61,于位于從動皮帶輪51前方的與扇要相當的部分的近旁,將朝左箱38凸出到右方的前方接合部61a設置到從側面看時的V型皮帶52內側的1個位置,由螺栓85連接到從左箱38凸出到左方的接合部38d。另外,在軸承保持架61,于從動皮帶輪51后方的2個位置設置后方接合部61b、61c,其中,上方的后方接合部61b和下方的后方接合部61c分別由螺栓86、87連接到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
各接合部61a、61b、61c的位置在從動皮帶輪51的徑向外方,在從側面觀看時,軸承保持架61可在僅與驅動皮帶輪50和從動皮帶輪51中的從動皮帶輪51重疊的位置,但從增大用于支承內套筒57a的剛性的觀點來看,為作為軸承保持架61中的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支承部的滾珠軸承62附近的位置,因此,處于從動皮帶輪51的徑向外方近旁,為與后述的內罩46的凸出部和外罩47的凸出部開始凸出的部分的近旁相當的位置。另外,各接合部61a、61b、61c的螺栓孔在從側面觀看時相對從動軸53和內套筒57a的中心位于大體同一圓周上。
在將減速裝置R、變速箱體70、從動軸53、離心離合器L、從動皮帶輪51組裝到左箱38后,對安裝了滾珠軸承62的軸承保持架61進行安裝,將滾珠軸承62插入到內套筒57a的軸頸部57a1,之后,由3根螺栓85、86、87連接到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其狀態如圖3所示。
這樣將軸承保持架61接合到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后,把內罩46和外罩47構成的罩組件U由螺栓連接到左箱38。
在該內罩46如圖6所示那樣設置內側壁46a和圓筒部46b,該內側壁46a在其前部形成用于冷卻變速裝置T的冷卻空氣的彎曲狀空氣通道88,該圓筒部46b朝左方凸出,具有形成多個狹縫的周壁,朝向驅動皮帶輪50開放。在該圓筒部46b安裝空氣濾清器90(參照圖2)。另外,在內罩46的后部設置凸出部46c,該凸出部46c位于從動皮帶輪51的左方,為了覆蓋從動皮帶輪51朝左方凸出,在該凸出部46c設置與軸承保持架61大體相同形狀的收容孔89以嵌入軸承保持架61。
在外罩47如圖7所示那樣設置外側壁47a和開口部47b,該外側壁47a與內側壁46a形成空氣通道88并覆蓋圓筒部,該開口部47b形成用于將外氣導入到空氣通道88的空氣取入口。另外,在外罩47的后部設置為了覆蓋內罩46的凸出部46c而凸出的凸出部47c和形成用于將冷卻后的空氣排氣出到外部的排風口的開口部47d。
此外,由螺栓將預先由螺栓相互接合的內罩46和外罩47連接到左箱38,覆蓋接合著軸承保持架61的左箱38的開放部分。此時,軸承保持架61由于嵌入到內罩46的收容孔89(在圖3中由二點劃線示出內罩46和收容孔89的邊緣),所以,軸承保持架61與內罩46不會重疊,可在大體同一曲面上配置兩者,由內罩46的凸出部46c和軸承保持架61形成大體為沒有臺階的凸出狀。
在這樣的具有間隙的2層構造的罩組件U的前部,如圖2所示那樣,利用該間隙,由內側壁46a和外側壁47c形成折曲形狀的空氣通道88。此外,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0a由形成于其背面的葉片起到送風機的作用,當驅動皮帶輪50回轉時,由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0a從開口部47b取入的外氣通過空氣通道88經空氣濾清器90凈化后,流入到傳動室,對V型皮帶52和變速裝置T等傳動裝置17的構成要素進行冷卻。冷卻后的空氣從外罩47的開口部47d流入外氣中。由該折曲的空氣通道88和空氣濾清器90抑制導入的冷卻空氣中的水分和灰塵流入到傳動室,并減少從收容傳動室內的變速裝置T和減速裝置R等的傳動室漏出到外部的噪聲。
在2層構造的罩組件U后部的、位于從動皮帶輪51左方的成為凸出形狀的部分,軸承保持架61和內罩46在與外罩47之間隔有大體相同間隙地位于其內側,在外罩47與該軸承保持架61和內罩46之間填充吸音材料91,形成用于減少由收容于傳動室內的變速裝置T、減速裝置R等的振動產生的噪聲的防音構造。
下面,說明如上述那樣構成的實施形式的作用和效果。
從動皮帶輪51的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分別通過滾針軸承60和滾珠軸承62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從動軸53和作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的軸承保持架61,該從動軸53分別通過滾珠軸承54、55可自由回轉地支承于作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的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所以,過去僅由從動軸53負擔的從動皮帶輪51的負荷的一部分由軸承保持架61負擔。結果,作用于從動軸53的負荷得到降低,作為支承從動軸53的支承部的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的各滾珠軸承54、55的磨損減少,提高了這些滾珠軸承54、55的耐久性。
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由位于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內套筒57a的外周、安裝在位于從動軸53徑向外方的軸頸部57a1和軸承保持架61的軸承孔61d內周之間的滾珠軸承62支承。為此,滾珠軸承62與支承位于軸頸部57a1的徑向內方的從動軸53時相比,由較大的面積支承從動皮帶輪51的負荷,所以,可減小作用于滾珠軸承62的構成要素的壓力,減少其磨損。結果,可提高支承從動皮帶輪51的負荷作用的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滾珠軸承62的耐久性。而且,可在軸頸部57a1也同時進行在內套筒57a與外套筒58a的滑動部進行的耐磨性表面處理,不需軸頸部57a1單獨的表面處理工序,可容易地提高軸頸部57a1的耐久性。
軸承保持架61與作為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的左箱38接合,而且,其尺寸使得在平面視圖下,即從沿從動軸53的方向觀看時,僅與構成變速裝置T的驅動皮帶輪50和從動皮帶輪51中的從動皮帶輪51局部地重合。為此可使軸承保持架61與左箱38和變速箱體70的接合部61a、61b、61c配置在從動皮帶輪51的近旁,所以,可提高安裝了用于支承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滾珠軸承62的軸承保持架61的剛性,抑制從動皮帶輪51的振動。結果,可進一步減少V型皮帶52和從動皮帶輪51的滑動部的磨損,進一步提高皮帶和從動皮帶輪51的耐久性,而且可降低噪聲。
軸承保持架61為具有僅與從動皮帶輪51局部重疊的大小的構件,所以,通過使用與作為傳動箱C的另外的構成部件的內罩46、外罩47的材料不同的高剛性材料,可抑制振動和噪聲,而且,即使該材料的比重較大,由于軸承保持架自身可較小,所以,也可使傳動箱C的重量增加得較少。不會導致大幅度的重量增加,從抑制振動的觀點選擇材料的自由度增加,可進一步降低振動和噪聲。另外,根據該降低振動和噪聲的效果,通過在內罩46和外罩47使用剛性較低而且重量較輕的材料,可使機動二輪車1輕量化。
軸承保持架61嵌入到設于內罩46的收容孔89,該內罩46構成接合在開放于左箱38的開放部分的罩組件U,所以,軸承保持架61與內罩46不重疊,可在大體同一曲面上配置兩者。為此,覆蓋從動皮帶輪51的凸出形狀的部分由軸承架61和外罩47構成的2層構造及內罩46和外罩47構成的2層構造形成,而且,兩個2層構造的間隙為相同程度,所以,可抑制傳動箱C的凸出形狀部分朝左方的凸出,即,可抑制傳動箱C的大型化,獲得大的傾斜角。由于在這些間隙填充吸音材料91,所以,可降低隨著變速裝置T和減速裝置R等的動作而產生的振動和噪聲。
將變速室與外氣連通的通氣管79由于配置在傳動室內,所以,不存在與后輪19接觸的危險。為此,通過使左箱38朝后輪19側凸出,使變速室靠近后輪19側,從而可使其位于后輪19的內側。結果,由這一點也可抑制傳動箱C的凸出形狀部分朝左方的凸出。通過將相對從動軸53沿軸向并列設置的從動皮帶輪51和離心式離合器L中的離心式離合器L配置到從動皮帶輪51的右方,不在傳動室中將較大直徑的離合器外圈65配置到罩組件U側,所以,可抑制凸出部朝左方的凸出和凸出部的大直徑化。
下面,說明改變了上述實施形式一部分構成的實施形式中的改變了的構成。
在上述實施形式中,通氣管79的外氣側的端部與壓入到左箱38的第2連接管83連接,但也可如圖8所示那樣,將通氣管79直接壓入到設于左箱38的凹部84的頂壁84a,在凹部84開口。
軸承保持架61在從側面觀看時如為僅覆蓋驅動皮帶輪50和從動皮帶輪51中的從動皮帶輪51的軸承保持架,則也可為與從動皮帶輪51的全體重疊的形狀的軸承保持架。
在上述實施形式中,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內套筒57a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軸承保持架61,但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內套筒57a的構件只要為構成傳動箱C的構成部件即可,也可不設置軸承保持架61,而是例如在內罩46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內套筒57a。
權利要求
1.一種皮帶式變速裝置,具有驅動皮帶輪、從動皮帶輪、及皮帶,并收容在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從動軸的傳動箱,該驅動皮帶輪具有驅動側固定皮帶輪片和驅動側可動皮帶輪片并安裝在驅動軸,該從動皮帶輪具有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和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并安裝在從動軸,該皮帶卷掛在該驅動皮帶輪與該從動皮帶輪之間用于將該驅動軸的動力傳遞到該從動軸;其中,上述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分別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上述從動軸和上述傳動箱。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式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通過軸承支承在傳動箱,該軸承設在該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的位于上述從動軸徑向外方的外周與上述傳動箱的內周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皮帶式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傳動箱由多個構成部件構成,上述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支承在作為該多個構成部件中的一個的保持架,該保持架接合在上述多個構成部件中的另一構成部件,并且,當沿上述從動軸的方向觀看時,僅與上述驅動皮帶輪和上述從動皮帶輪中的該從動皮帶輪進行至少一部分的重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皮帶式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架嵌入到設于上述多個構成部件中的再另一構成部件的收容孔中。
全文摘要
皮帶式變速裝置T具有安裝于從動軸53的從動皮帶輪51,該從動皮帶輪51具有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和從動側可動皮帶輪片58。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分別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從動軸53和作為傳動箱構成部件的軸承架61。軸承架61為從沿從動軸53的方向觀看時僅與驅動皮帶輪和從動皮帶輪51中的從動皮帶輪51部分重疊的那樣程度的大小,在從動皮帶輪51的近旁接合于作為傳動箱構成部件的左箱38,所以,可提高用于支承從動側固定皮帶輪片57的剛性,可抑制從動皮帶輪51的振動。
文檔編號F16H57/035GK1319732SQ0111220
公開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1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00年3月31日
發明者大山隆, 久我信二, 前田哲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