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公開一種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包括丫字型橡膠軟管,空氣閥和氣囊;其中,氣囊是用橡膠材料一體化制成的具有一個形似圓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氣進出連接管的空心彈性球,丫字型橡膠軟管是一體化成形的具有三個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膠軟管,空氣閥是具有三個通氣口和空心內腔的金屬器件,在空氣閥的空心內腔內,粘貼第一圓形橡膠片蓋住進氣口,在空氣閥外表面,粘貼第二圓形橡膠片蓋住出氣口,丫字型橡膠軟管的抽氣口和氣囊的空氣進出連接管套接在空氣閥的兩個連接管上;進行液體轉移時,液體只流過橡膠軟管,不流過空氣閥和氣囊,方便拆卸和清洗。
【專利說明】
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抽液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具有丫字形軟管的便攜式吸液器。
【背景技術】
[0002]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需要將固定箱體或者笨重箱體中的水、食用油、汽油、柴油、機油等液體轉移到其它的容器,由于此類箱體不能或者難以直接傾倒,給液體的轉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現有的電動抽吸裝置往往結構復雜、體積較大、價格昂貴且多用于大型箱體的液體抽吸;或者采用長條狀軟管用口吸啟動虹吸的方法進行液體引流,但這種方法不衛生和不安全。因此,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便于清洗和價格低廉的便攜式吸液器成為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旨在解決上述問題的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包括丫字型橡膠軟管,空氣閥和氣囊。其中,氣囊是用橡膠材料一體化制成的具有一個形似圓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氣進出連接管的空心彈性球,在外力捏壓作用下氣囊會癟下去并將氣囊中的空氣通過空氣進出連接管排出,在外力撤銷后氣囊能自動恢復球狀并通過空氣進出連接管吸入空氣;丫字型橡膠軟管是一體化成形的具有三個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膠軟管,丫字型橡膠軟管的三個端口分別稱為進液口、出液口和抽氣口 ;空氣閥是具有三個通氣口和空心內腔的金屬器件,其三個通氣口分別稱為進氣口、出氣口和交換氣口,這三個通氣口均與空氣閥的空心內腔連通,空氣閥還設有起保護作用的防碰管以及便于與橡膠軟管和氣囊的空氣進出連接管進行套接的兩個連接管,第一連接管與空氣閥的進氣口相通,第二連接管的軸向空心即為交換氣口,防碰管與空氣閥的出氣口相通,在空氣閥的空心內腔內,粘貼第一圓形橡膠片蓋住進氣口,使第一圓形橡膠片的一條弦與其相應外圓弧圍成的弓形面積部分與空氣閥的空心內腔表面進行粘貼,第一圓形橡膠片的該弓形面積外的其余部分不進行粘貼。在防碰管內的空氣閥外表面,粘貼第二圓形橡膠片蓋住出氣口,使第二圓形橡膠片的一條弦與其相應外圓弧圍成的弓形面積部分與防碰管內的空氣閥外表面進行粘貼,第二圓形橡膠片的該弓形面積外的其余部分不進行粘貼。丫字型橡膠軟管,空氣閥和氣囊的連接關系為:丫字型橡膠軟管的抽氣口套接在空氣閥的第一連接管上,氣囊的空氣進出連接管套接在空氣閥的第二連接管上。
[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方便拆卸和清洗,因為丫字型橡膠軟管是套接在空氣閥的連接管上,所以很方便拆卸;又因為液體只流過丫字型橡膠軟管,不流過空氣閥和氣囊,所以只需對丫字型橡膠軟管進行清洗。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便于攜帶、造價低等優點。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空氣閥的俯視圖。
[0007]圖2是空氣閥的俯視圖中的A-A剖視圖。
[0008]圖3是空氣閥的俯視圖中的B-B剖視圖。
[0009]圖4是空氣閥的左視圖。
[0010]圖5是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的總裝示意圖。
[0011 ]圖6是使用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進行液體轉移的示意圖。
[0012]附圖標記:
[0013]I為丫字形橡膠軟管;2為空氣閥;3為氣囊;4為待轉移液體盛裝容器;5為轉移液體的去往處容器;21為空氣閥的空心內腔;22為空氣閥的第一連接管;23為空氣閥的第二連接管;24為第一圓形橡膠片;25為第二圓形橡膠片;26為進氣口; 27為出氣口; 28為防碰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15]參照圖1至圖5,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包括丫字型橡膠軟管I,空氣閥2和氣囊
3。其中,氣囊3是用橡膠材料一體化制成的具有一個形似圓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氣進出連接管的空心彈性球,在外力捏壓作用下氣囊3會癟下去并將氣囊3中的空氣通過空氣進出連接管排出,在外力撤銷后氣囊3能自動恢復球狀并通過空氣進出連接管吸入空氣;丫字型橡膠軟管I是一體化成形的具有三個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膠軟管,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三個端口分別稱為進液口、出液口和抽氣口 ;空氣閥2是具有三個通氣口和空心內腔21的金屬器件,其三個通氣口分別稱為進氣口 26、出氣口 27和交換氣口,這三個通氣口均與空氣閥2的空心內腔21連通,空氣閥2還設有起保護作用的防碰管28以及便于與橡膠軟管和氣囊3的空氣進出連接管進行套接的兩個連接管,第一連接管22與空氣閥2的進氣口 26相通,第二連接管23的軸向空心即為交換氣口,防碰管28與空氣閥2的出氣口 27相通,在空氣閥2的空心內腔21內,粘貼第一圓形橡膠片24蓋住進氣口 26,使第一圓形橡膠片24的一條弦與其相應外圓弧圍成的弓形面積部分與空氣閥2的空心內腔21表面進行粘貼,第一圓形橡膠片24的該弓形面積外的其余部分不進行粘貼。在防碰管28內的空氣閥2外表面,粘貼第二圓形橡膠片25蓋住出氣口 27,使第二圓形橡膠片25的一條弦與其相應外圓弧圍成的弓形面積部分與防碰管28內的空氣閥2外表面進行粘貼,第二圓形橡膠片25的該弓形面積外的其余部分不進行粘貝占。丫字型橡膠軟管I,空氣閥2和氣囊3的連接關系為: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抽氣口套接在空氣閥2的第一連接管22上,氣囊3的空氣進出連接管套接在空氣閥2的第二連接管23上。
[0016]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參見圖6,將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進液口插入待轉移液體盛裝容器4的液體中,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出液口插入轉移液體的去往處容器5中,并且確保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進液口的位置高于轉移液體的去往處容器5的入口位置,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抽氣口的位置高于整個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任何管體部分,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進液口經三叉連接部位至出液口的管體任何部位與進液口的位置高度差小于對應于大氣壓的待轉移液體柱之高度;按照前述方法擺好位置后進行以下步驟,1、用第一只手捏壓住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出液口使外部空氣不能通過出液口進入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內腔中;2、用第二只手捏壓氣囊3使氣囊3癟下去,氣囊3中的空氣將通過空氣進出連接管排向空氣閥2的空心內腔21進而經出氣口 27排出;3、松開捏壓氣囊3的第二只手,氣囊3在自身彈力作用下恢復球狀,氣囊3內形成負壓,在該負壓作用下,待轉移液體盛裝容器4中的液體在大氣壓作用下從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進液口進入并沿橡膠軟管上升一定高度,進而推動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內腔中的部分空氣依序經過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抽氣口、空氣閥2的進氣口 26、空氣閥2的空心內腔21、空氣閥2的交換氣口、氣囊3中的空氣進出連接管進入氣囊3,使氣囊3內恢復為大氣壓;4、交替進行第2步和第3步,每進行第2步和第3步一次,就多一部分液體進入丫字型橡膠軟管I,當液體完全充滿從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進液口經三叉連接部位至出液口的管體時,進入下一步;5、松開捏壓住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出液口的第一只手,待轉移液體盛裝容器4中的液體在虹吸原理作用下將源源不斷地從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進液口進入流經三叉連接部位至出液口流出到轉移液體的去往處容器5,直至待轉移液體盛裝容器4中的液體全部吸干。
【主權項】
1.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丫字型橡膠軟管(1),空氣閥(2)和氣囊(3);其中,氣囊(3)是用橡膠材料一體化制成的具有一個形似圓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氣進出連接管的空心彈性球;丫字型橡膠軟管(I)是一體化成形的具有三個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膠軟管,這三個端口分別稱為進液口、出液口和抽氣口 ;空氣閥(2)是具有三個通氣口和空心內腔(21)的金屬器件,其三個通氣口分別稱為進氣口(26)、出氣口(27)和交換氣口,這三個通氣口均與空氣閥(2 )的空心內腔(21)連通,空氣閥(2 )還設有起保護作用的防碰管(28 )以及便于與橡膠軟管和氣囊(3)的空氣進出連接管進行套接的兩個連接管,第一連接管(22)與空氣閥(2)的進氣口(26)相通,第二連接管(23)的軸向空心即為交換氣口,防碰管(28)與空氣閥(2)的出氣口(27)相通,在空氣閥(2)的空心內腔(21)內,粘貼第一圓形橡膠片(24)蓋住進氣口(26),使第一圓形橡膠片(24)的一條弦與其相應外圓弧圍成的弓形面積部分與空氣閥(2)的空心內腔(21)表面進行粘貼,第一圓形橡膠片(24)的該弓形面積外的其余部分不進行粘貼;在防碰管(28)內的空氣閥(2)外表面,粘貼第二圓形橡膠片(25)蓋住出氣口(27),使第二圓形橡膠片(25)的一條弦與其相應外圓弧圍成的弓形面積部分與防碰管(28)內的空氣閥(2)外表面進行粘貼,第二圓形橡膠片(25)的該弓形面積外的其余部分不進行粘貼;丫字型橡膠軟管(1),空氣閥(2)和氣囊(3)的連接關系為:丫字型橡膠軟管(I)的抽氣口套接在空氣閥(2)的第一連接管(22)上,氣囊(3)的空氣進出連接管套接在空氣閥(2)的第二連接管(23)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丫字形軟管便攜式吸液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力捏壓作用下所述的氣囊(3)會癟下去并將氣囊(3)中的空氣通過空氣進出連接管排出,在外力撤銷后氣囊(3)能自動恢復球狀并通過空氣進出連接管吸入空氣。
【文檔編號】F04F10/00GK205618449SQ201620410804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5月9日
【發明人】王建華, 張煒雋, 黃澎, 廖曉東
【申請人】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