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屬于液壓傳動技術領域。本內差動油缸結構包括:油缸本體,包括油缸筒以及分別可拆卸安裝在油缸筒兩端的前蓋、后蓋,所述油缸筒、前蓋、后蓋三者合圍形成筒腔;活塞桿,活動安裝在筒腔內且穿過前蓋,所述活塞桿內部掏空;活塞,安裝在活塞桿末端,所述活塞將筒腔分為前筒腔和后筒腔;差動桿,所述差動桿后端安裝在后蓋上,所述差動桿前端設置在活塞桿內并形成差動腔。本內差動油缸結構具有布局緊湊、安全可靠的優點。
【專利說明】
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液壓傳動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的注塑機中需要用到差動油缸結構,其主要是差動注射油缸結構,如圖1所示,其結構主要包括設有前油口 11的前蓋10、設有后油口 21的后蓋20、位于前蓋10和后蓋20之間的油缸筒30、活塞桿40、通過活塞螺母100安裝在活塞桿40中部的活塞50,前蓋10、后蓋20、油缸筒30三者構成油缸本體且油缸本體內部設有筒腔,活塞桿40兩端分別伸出前蓋10和后蓋20且活塞桿40中部位于筒腔內,活塞50也位于筒腔內且將筒腔分為前筒腔311和后筒腔312,前油口 11與前筒腔311相連,后油口 21與后筒腔312相連,在差動注射時,前筒腔311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積SI大于后筒腔312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積S2,注射活塞50在差動力的作用下同步帶動活塞桿40向后筒腔312方向運動。
[0003]上述的差動油缸結構布局不合理,其存在以下缺陷:注射活塞桿40伸出油缸的后蓋20,使得油缸結構占用面積大且外形突兀;活塞桿40長度與直徑都相對較大,運動慣量大且成本高;伸出油缸后蓋20的活塞桿40容易造成傷害(安全事故),必須要有相應的安全措施。
[0004]綜上所述,需要設計一種布局緊湊、安全可靠的內差動油缸結構。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布局緊湊、安全可靠的內差動油缸結構。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包括:
[0007]油缸本體,包括油缸筒以及分別可拆卸安裝在油缸筒兩端的前蓋、后蓋,所述油缸筒、前蓋、后蓋三者合圍形成筒腔;
[0008]活塞桿,活動安裝在筒腔內且穿過前蓋,所述活塞桿內部掏空;
[0009]活塞,安裝在活塞桿末端,所述活塞將筒腔分為前筒腔和后筒腔;
[0010]差動桿,所述差動桿后端安裝在后蓋上,所述差動桿前端設置在活塞桿內并形成差動腔。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前蓋上設有與前筒腔聯通且為前筒腔供油的前油口,在后蓋上設有用于聯通后筒腔和外界大氣的氣口。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在后蓋上設有與差動腔聯通且為差動腔供油的后油口,所述后油口與前油口聯通,所述差動桿中部開設有用于聯通后油口和差動腔的中心通孔。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改進,所述后油口、氣口分列在差動桿兩側,所述前油口設置在差動桿一側且與氣口同側設置。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差動桿前端末端平整設有面朝活塞桿內側底部的差動端面,所述差動桿前端靠后位置設有環繞其軸線設置的坡面,所述坡面與活塞桿內側面之間具有間隙,且坡面通過連接面與差動端面相連,所述差動端面和坡面構成差動腔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活塞桿后端末端一體式設有環形凸起,所述活塞呈環形設置且緊密包覆在環形凸起外側,所述活塞和環形凸起二者面朝前蓋的端面齊平,且該兩個端面構成前筒腔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
[001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氣口內可拆卸安裝有朝上設置的空氣過濾器。
[001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差動桿后端末端一體式設有安裝凸塊且中心通孔穿過安裝凸塊并與后油口相連,所述安裝凸塊與差動桿形成T形結構,且安裝凸塊緊密安裝在后蓋中部。
[0018]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效果:整體結構布局緊湊,工作時,差動桿設置為內置于筒腔內,活塞桿可以在各腔形成的壓差力或者差動力作用下向著后蓋方向(亦即后筒腔方向)運動,且活塞桿后端始終位于筒腔內,不會出現伸出后蓋的情況,不會產生安全問題,使用時安全可靠,且對油缸外形及安裝空間幾乎沒有影響,使得油缸結構適用范圍廣;活塞桿長度與直徑都相對較小且與差動桿配合緊密,其運動慣量小,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0020]圖1是現有技術中差動油缸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10、前蓋;11、前油口;20、后蓋;21、后油口; 22、氣口; 30、油缸筒;311、前筒腔;312、后筒腔;40、活塞桿;42、差動腔;43、環形凸起;50、活塞;60、差動桿;61、中心通孔;62、差動端面;63、坡面;64、連接面;65、安裝凸塊;100、活塞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4]本實用新型保護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尤其是一種內差動注射油缸結構,其適用于注塑機中,也可適用于注塑機之外的其他應用設備中。
[0025]現有的差動油缸結構布局不合理,其注射活塞桿40伸出油缸的后蓋20,使得油缸結構占用面積大且外形突兀;活塞桿40長度與直徑都相對較大,運動慣量大且成本高;伸出油缸后蓋20的活塞桿40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必須要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因此,設計一種比較合理的內差動油缸結構是很有必要的。
[0026]下面結合圖2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
[0027]如圖2所示,本內差動油缸結構包括:
[0028]油缸本體,包括油缸筒30以及分別可拆卸安裝在油缸筒30兩端的前蓋10、后蓋20,油缸筒30、前蓋10、后蓋20三者合圍形成筒腔;
[0029]活塞桿40,活動安裝在筒腔內且穿過前蓋10,活塞桿40內部掏空;
[0030]活塞50,安裝在活塞桿40后端末端,活塞50將筒腔分為前筒腔311和后筒腔312;
[0031]差動桿60,差動桿60后端安裝在后蓋20上,差動桿60前端設置在活塞桿40內并形成差動腔42,且差動腔42與前筒腔311之間可形成朝向后蓋20的差動力。
[0032]在本實用新型中,上述油缸結構為注射油缸結構,其工作狀態包括非差動注射和差動注射,油缸筒30、前蓋10、后蓋20三者可拆卸式安裝在一起并構成油缸的基體結構,安裝方便且便于維護,且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使得油缸結構占用面積更小。
[0033]本內差動油缸結構在初始狀態下,整體結構布局緊湊,差動腔42和前筒腔311的油路采用差動連接,工作時,差動桿60設置為內置于筒腔內,活塞桿40可以在各腔形成的壓差力或者差動力作用下向著后蓋20方向(亦即后筒腔312方向)運動,且活塞桿40后端始終位于筒腔內,不會出現伸出后蓋20的情況,不會產生安全問題,使用安全可靠,且對油缸外形及安裝空間幾乎沒有影響,使得油缸結構適用范圍廣。
[0034]此外,活塞桿40長度與直徑都相對較小且與差動桿60配合緊密,其運動慣量小,降低了成本。
[0035]為使得活塞50動作可靠、順暢,提高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優選地,在前蓋10上設有與前筒腔311聯通且為前筒腔311供油的前油口 11,在后蓋20上設有用于聯通后筒腔312和外界大氣的氣口 22,且后筒腔312與前筒腔311之間可形成朝向后蓋20的壓差力。
[0036]在非差動注射時,氣口22接通大氣,后筒腔312與前筒腔311之間形成朝向后蓋20的壓差力,差動腔42與前筒腔311之間也形成朝向后蓋20的壓差力,注射活塞50在壓差力作用下帶動活塞桿40向后蓋20運動;在差動注射時,差動腔42與前筒腔311之間可形成朝向后蓋20的差動力,注射活塞50在差動力作用下帶動活塞桿40向后蓋20運動。
[0037]進一步的,為使得本內差動油缸結構工作更加安全可靠且提高活塞50運動速度,優選在后蓋20上設有與差動腔42聯通且為差動腔42供油的后油口 21,后油口 21與前油口 11聯通,且差動桿60中部開設有用于聯通后油口 21和差動腔42的中心通孔61,使得油路輸送更加順暢、高效。
[0038]由于前油口11和后油口 21聯通,后油口 21卸出的油補充入前油口 11,活塞50運動速度得以提升。
[0039]進一步的,上述內差動油缸結構的注射工作過程如下:非差動注射時,前油口11接通壓力油,后油口 21接通回油,氣口 22接通大氣,活塞50在兩邊壓差力作用下連帶活塞桿40向后蓋20方向運動,差動注射時,前油口 11和后油口 21同時接通壓力油,此時前筒腔311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積SI大于差動腔42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積S3,活塞50在差動力作用下連市活塞桿40向后蓋20方向運動。
[0040]為使得差動桿60與活塞桿40緊密配合,進一步優選地,差動桿60的外周側面與活塞桿40的內側面緊貼設置,而差動腔42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積S3為差動桿60前端面朝活塞桿40內側底部的端面表面積,因此,差動腔42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為差動桿60前端面朝活塞桿40內側底部的端面。
[0041 ]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的實施方式,后油口 21、氣口 22分列在差動桿60兩側,前油口11設置在差動桿60—側且與氣口 22同側設置,前油口 11、氣口 22、后油口 21的形狀均設置為L形。
[0042]即是說,前油口11和后油口 21呈一上一下結構布局且前油口 11位于后油口 21的斜上方,氣口 22和后油口 21也呈一上一下結構布局且優選氣口 22位于后油口 21正上方,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結構布局的油口和氣口 22,使得油路通油更加快速、順暢,前油口 11在進油時油液在自重作用下會加速進入前筒腔311內,同理,后油口21在回油時油液在自重作用下會加速退出差動腔42,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升活塞50運動速度。
[0043]為使得差動桿60與活塞桿40工裝配合更加緊密,且保證差動力傳遞的平穩性,進一步優選地,差動桿60前端末端平整設有面朝活塞桿40內側底部的差動端面62,差動桿60前端靠后位置設有環繞其軸線設置的坡面63,坡面63與活塞桿40內側面之間具有間隙,且坡面63通過連接面64與差動端面62相連,差動端面62和坡面63構成了差動腔42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
[0044]為使得活塞50、活塞桿40與前筒腔311緊密配合,再進一步優選地,活塞桿40后端末端一體式設有環形凸起43,活塞50呈環形設置且緊密包覆在環形凸起43外側,活塞50和環形凸起43二者面朝前蓋10的端面齊平,而前筒腔311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積SI為活塞50以及活塞桿40后端凸起部分面朝前蓋10的端面表面積,因此,上述活塞50面朝前蓋10的端面和環形凸起43面朝前蓋10的端面構成前筒腔311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
[0045]優選地,氣口22內可拆卸安裝有朝上設置的空氣過濾器,使得氣口 22工作可靠,去除了大氣中的雜質,使得活塞50移動更加順暢,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
[0046]在本實用新型中,差動桿60與油缸的后蓋20相對固定,差動腔42的油通過后蓋20和差動桿60實現進出,為使得差動桿60安裝后更加平穩,優選差動桿60后端末端一體式設有安裝凸塊65且中心通孔61穿過安裝凸塊65并與后油口 21相連,安裝凸塊65與差動桿60形成T形結構,且安裝凸塊65緊密安裝在后蓋20中部。這樣的結構布局可以使差動桿60鎖緊于后蓋20,保證整體油缸結構的工作效率。
[004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缸本體,包括油缸筒以及分別可拆卸安裝在油缸筒兩端的前蓋、后蓋,所述油缸筒、前蓋、后蓋三者合圍形成筒腔; 活塞桿,活動安裝在筒腔內且穿過前蓋,所述活塞桿內部掏空; 活塞,安裝在活塞桿末端,所述活塞將筒腔分為前筒腔和后筒腔; 差動桿,所述差動桿后端安裝在后蓋上,所述差動桿前端設置在活塞桿內并形成差動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前蓋上設有與前筒腔聯通且為前筒腔供油的前油口,在后蓋上設有用于聯通后筒腔和外界大氣的氣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后蓋上設有與差動腔聯通且為差動腔供油的后油口,所述后油口與前油口聯通,所述差動桿中部開設有用于聯通后油口和差動腔的中心通孔。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油口、氣口分列在差動桿兩側,所述前油口設置在差動桿一側且與氣口同側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動桿前端末端平整設有面朝活塞桿內側底部的差動端面,所述差動桿前端靠后位置設有環繞其軸線設置的坡面,所述坡面與活塞桿內側面之間具有間隙,且坡面通過連接面與差動端面相連,所述差動端面和坡面構成差動腔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后端末端一體式設有環形凸起,所述活塞呈環形設置且緊密包覆在環形凸起外側,所述活塞和環形凸起二者面朝前蓋的端面齊平,且該兩個端面構成前筒腔內用于注射的作用面。7.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口內可拆卸安裝有朝上設置的空氣過濾器。8.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內差動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動桿后端末端一體式設有安裝凸塊且中心通孔穿過安裝凸塊并與后油口相連,所述安裝凸塊與差動桿形成T形結構,且安裝凸塊緊密安裝在后蓋中部。
【文檔編號】B29C45/67GK205533533SQ201620060124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1日
【發明人】葉群方, 高世權, 竺詩昌, 阮劍波, 蔡志科, 張龍啟, 李建強, 羅杰
【申請人】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