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汽兩用水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柴汽兩用水泵,包括外框體、發動機、泵頭、啟動器、消音器、濾油器及油箱,所述發動機與泵頭連接且其均固定設置在外框體內;所述啟動器及消音器設置在發動機的外側面并與其使用配合;所述油箱設置在發動機的頂部,所述濾油器通過油管一端與油箱連通,其另一端與發動機連通;所述油箱包括汽油油箱及柴油油箱,所述汽油油箱及柴油油箱通過各自的油管與濾油器連通;所述外框體的側面設置有隔離網,所述隔離網的頂部與外框體的頂部之間形成有手提區間。優點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使用汽油或柴油作為燃料,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專利說明】
柴汽兩用水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水栗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柴汽兩用水栗。
【背景技術】
[0002]水栗目前在園林灌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現有的水栗主要用汽油進行啟動并為其持續提供動力,由于目前的汽油油價持續升高,對成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轎車的普及,汽油作為燃料的供給日益緊張,在一些情況下有可能出現斷供,無法提供汽油給水栗作為燃料使用,從而給使用者帶來不便;還有就是現有的水栗的外框均只右幾根管件焊接而成,這使得使用的時候無法對發動機及栗頭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柴汽兩用水栗,它具有結構簡單,可使用汽油或柴油作為燃料的特點。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柴汽兩用水栗,包括外框體、發動機、栗頭、啟動器、消音器、濾油器及油箱,所述發動機與栗頭連接且其均固定設置在外框體內;所述啟動器及消音器設置在發動機的外側面并與其使用配合;所述油箱設置在發動機的頂部,所述濾油器通過油管一端與油箱連通,其另一端與發動機連通;所述油箱包括汽油油箱及柴油油箱,所述汽油油箱及柴油油箱通過各自的油管與濾油器連通;所述外框體的側面設置有隔離網,所述隔離網的頂部與外框體的頂部之間形成有手提區間。
[0005]所述隔離網的頂部向外框體的內部折彎形成“「”形結構。
[0006]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汽油油箱及柴油油箱能夠提供兩種不同的燃料,提高使用的便捷性;隔離網能夠保護發動機及栗頭不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提高使用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以下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09]實施例,見圖1所示:一種柴汽兩用水栗,包括外框體10、發動機11、栗頭12、啟動器、消音器13、濾油器14及油箱15,外框體10采用管件焊接而成,在其側面設置有隔離網17,隔離網17能夠保護外框體10內部的發動機11及栗頭12不受外界的影響。隔離網17的頂部向外框體10的內部折彎形成形結構,而其頂部與外框體10的頂部之間形成有手提區間,手提區間能夠方便使用者進行搬運移動。發動機11與栗頭12連接且其均固定設置在外框體10內,發動機11能夠提供動力,讓栗頭12能夠進行相應的作業。啟動器及消音器13設置在發動機11的外側面并與其使用配合,啟動器能夠啟動發動機11使其進行動力輸出,而消音器13能夠吸收發動機11工作時所產生的噪音,降低噪音污染。油箱15設置在發動機11的頂部,其由汽油油箱151及柴油油箱152所構成,汽油油箱151及柴油油箱152上各自連接有油管16,油管16上具有油控閥161,油控閥161能夠控制油液的流量;油管16的尾端與濾油器14的進油口連通,濾油器14的出油口上同樣連接有油管16,該油管16與發動機11連通;這樣濾油器14能夠過濾油液中的雜質,使得油液的純凈度更高;而汽油油箱151及柴油油箱152這種雙油箱設置能讓發動機11可使用兩種燃料,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主權項】
1.一種柴汽兩用水栗,包括外框體(10)、發動機(11)、栗頭(12)、啟動器、消音器(13)、濾油器(14)及油箱(15),所述發動機(11)與栗頭(12)連接且其均固定設置在外框體(10)內;所述啟動器及消音器(13)設置在發動機(11)的外側面并與其使用配合;所述油箱(15)設置在發動機(11)的頂部,所述濾油器(14)通過油管(16)—端與油箱(15)連通,其另一端與發動機(11)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15)包括汽油油箱(151)及柴油油箱(152),所述汽油油箱(151)及柴油油箱(152)通過各自的油管(16)與濾油器(14)連通;所述外框體(10)的側面設置有隔離網(17),所述隔離網(17)的頂部與外框體(10)的頂部之間形成有手提區間(1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柴汽兩用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網(17)的頂部向外框體(10)的內部折彎形成“ Γ ”形結構。
【文檔編號】F02B69/02GK205478161SQ201620075117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6日
【發明人】余榮飛
【申請人】浙江飛億動力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