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置換向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自卸車液壓系統中使用的中置換向閥,包括閥體、閥桿、左油帽和右油帽,閥體右側設有回油通道,其特征在于閥體的右端面設有卸油孔,卸油孔一端聯通右油帽的腔室,另一端聯通卸油通道,所述閥桿中空設置,中心設有引油孔,引油孔的一端聯通左油帽的腔室,另一端聯通右油帽的腔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合理,使用安全、環保方便的優點。使用本實用新型,不會發生漏油的現象,環保且節省液壓油;相比在閥孔中加工密封槽,安裝密封圈,本實用新型在閥桿上加工孔簡單容易,加工成本更低,還不會影響閥桿換向的靈敏度。
【專利說明】
中置換向閥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自卸車液壓系統中使用的中置換向閥。
【背景技術】
[0002]在自卸車液壓系統組成中,中置氣控換向閥是重要的控制元件,得到廣泛的應用。可是在使用過程中,由于自身設計結構的缺陷,有兩大問題:
[0003]I)在換向過程中,閥桿來回移動帶出油液,流到左右油帽中,為了防止油帽盛滿油后造成對閥桿的阻力,在其下方鉆一個漏油小孔。雖然這樣解決了阻力問題,但不可避免的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同時又浪費了液壓油。
[0004]2)有些廠家為了解決這個的問題,在閥孔中左右兩邊各加工兩道密封槽,用于安裝密封圈,防止油液外漏流到油帽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現象,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因為長期在閥桿來回摩擦下,難免有油液還會滲出,只是時間延長而已,不能治本。而且加密封圈,對閥桿的滑動是一種阻礙,影響了換向的靈敏度,甚至造成卡閥的嚴重后果O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目前自卸車液壓系統中,中置換向閥的閥桿來回移動會帶出油液,流到左右油帽中,油帽盛滿油后會造成對閥桿的阻力的缺陷,提供一種中置換向閥,其將油帽中的油液引流回油箱中,從而解決了閥桿的阻力問題,同時油液不會外漏,不污染環境,也不會影響閥桿換向的靈敏度。
[0006]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7]即一種中置換向閥,包括閥體、閥桿、左油帽和右油帽,閥體右側設有回油通道,其特征在于閥體的右端面設有卸油孔,卸油孔一端聯通右油帽的腔室,另一端聯通卸油通道,所述閥桿中空設置,中心設有引油孔,引油孔的一端聯通左油帽的腔室,另一端聯通右油帽的腔室。
[0008]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0009]在閥體的右端面鉆一個溢流孔,將右油帽中的滲液通過這個孔,引到回油通道中,再回到油箱,這樣右邊的滲液解決了。左油帽中的油液怎么辦?采用右邊鉆孔的辦法,行不通,因為閥體左端面離回油通道遠,加工小孔太困難,且中間有暗流道,容易鉆透。在閥桿中鉆一個引油孔將左油帽油液引到右油帽中,再通過右端面的卸油孔和回油通道流回油箱,不但解決了回油問題,而且在閥桿上加工孔簡單容易,不會影響閥桿換向的靈敏度。
[0010]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合理,使用安全、環保方便的優點。使用本實用新型,不會發生漏油的現象,環保且節省液壓油;相比在閥孔中加工密封槽,安裝密封圈,本實用新型在閥桿上加工孔簡單容易,加工成本更低,還不會影響閥桿換向的靈敏度。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如圖中所示:1.左油帽;2.引油孔;3.閥桿;4.閥體;5.回油通道;6.卸油孔;7.右油帽。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閥體4內部設有閥桿3,閥體4的左端設有左油帽I,右端設有右油帽7,閥桿3中空設計,設有引油孔2,引油孔2將左油帽I的腔室和右油帽7的腔室聯通,閥體4右端面設有卸油孔6,卸油孔6將右油帽7的腔室和回油通道5聯通,回油通道5與油箱聯通。
[0014]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右油帽7中的油液通過這個卸油孔6引到回油通道5中,再回到油箱,這樣右邊的滲液解決了。左油帽I中的油液通過引油孔2引到右油帽7中,再通過右端面的卸油孔6和回油通道5流回油箱,不但解決了回油問題,還不會影響閥桿換向的靈敏度。
【主權項】
1.一種中置換向閥,包括閥體、閥桿、左油帽和右油帽,閥體右側設有回油通道,其特征在于閥體的右端面設有卸油孔,卸油孔一端聯通右油帽的腔室,另一端聯通卸油通道,所述閥桿中空設置,中心設有引油孔,引油孔的一端聯通左油帽的腔室,另一端聯通右油帽的腔室。
【文檔編號】F15B13/02GK205446234SQ201620310041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4月7日
【發明人】鄒磊
【申請人】鄒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