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屬于非接觸式迷宮密封技術領域。該密封機構包括軸承壓蓋、軸承箱、軸承、泵軸和防護套,防護套與軸承壓蓋相配合構成一個返油結構和一個返水結構。防護套采用固定螺釘固定在泵軸上,返油結構包含與泵軸轉向相反的螺旋式返油槽、集油槽、返油孔,返水結構包含與泵軸轉向相同的螺旋式返水槽、收集腔、返水孔、葉片,葉片設置在返油結構與返水結構之間的防護套上;返油槽與返水槽設置在防護套上,集油槽與收集腔設置在軸承壓蓋上。該密封機構在防護套靠近軸承端加工螺旋形返油槽,在防護套靠近大氣端加工螺旋返水槽,能夠有效阻止潤滑油外泄和防止大氣中的塵灰及水分進入軸承箱內。延長了軸承和潤滑油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
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屬于非接觸式迷宮密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臥式工業栗的結構型式,在靠近軸承箱體旁邊,有機械密封或填料密封,他們均屬于軸封,封堵栗內高壓液體從旋轉軸處泄漏,因其工作環境惡劣所以屬于易損件,栗運轉中會有液體泄漏,直接進入軸承箱內,導致軸承燒毀。目前阻止潤滑油外漏外漏和液體進入軸承箱內的解決方案是,使用傳統迷宮密封、填料密封、機械式油封,這些都沒有解決潤滑油向外泄露,外部液體和粉塵進入軸承箱內的問題。并且還存在使用壽命短,造價高、摩擦升溫容易引爆、更換麻煩的問題,軸承這種突然損毀不同于疲勞損壞,是無法檢測到的,工業流程栗的突然停車,會影響整個生產工藝,其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估量,一臺幾十萬的工業栗因此而徹底報廢,多年來國內外很多科研人員在做這反面的研究,比如近幾年出現的機械式油封,它有條件地封堵潤滑油外漏和外部液體進入密封腔,因為它對栗零件加工精度和安裝精度要求較高,又由于其價格高更換麻煩、使用壽命短,而沒有普及使用,只能在重要場合少量使用。所以目前大部分工業栗仍然在使用傳統的密封方式。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該密封機構應在防護套靠近軸承端加工螺旋形返油槽,在防護套靠近大氣端加工螺旋返水槽,能夠有效阻止潤滑油外泄和防止大氣中的塵灰及水分進入軸承箱內。
[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它包括軸承壓蓋、軸承箱、軸承和栗軸,位于栗軸上的軸承裝在軸承箱內,它還包括一個防護套,所述防護套與軸承壓蓋相配合構成一個返油結構和一個返水結構;所述防護套采用固定螺釘固定在栗軸上,所述返油結構包含與栗軸轉向相反的螺旋式返油槽、集油槽、返油孔,所述返水結構包含與栗軸轉向相同的螺旋式返水槽、收集腔、返水孔、葉片,所述葉片設置在返油結構與返水結構之間的防護套上;所述返油槽與返水槽設置在防護套上,所述集油槽與收集腔設置在軸承壓蓋上。
[0005]所述返油孔位于集油槽的最低位置,所述返水孔位于收集腔的最低位置。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這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包括軸承壓蓋、軸承箱、軸承、栗軸和防護套,防護套與軸承壓蓋相配合構成一個返油結構和一個返水結構。防護套采用固定螺釘固定在栗軸上,返油結構包含與栗軸轉向相反的螺旋式返油槽、集油槽、返油孔,返水結構包含與栗軸轉向相同的螺旋式返水槽、收集腔、返水孔、葉片,葉片設置在返油結構與返水結構之間的防護套上;返油槽與返水槽設置在防護套上,集油槽與收集腔設置在軸承壓蓋上。該密封機構在防護套靠近軸承端加工螺旋形返油槽,在防護套靠近大氣端加工螺旋返水槽,能夠有效阻止潤滑油外泄和防止大氣中的塵灰及水分進入軸承箱內。延長了軸承和潤滑油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一種稀油潤滑密封結構圖。
[0008]圖中:1、軸承壓蓋,2、定位塊,3、防護套,4、返油槽,5、返水槽,6、固定螺釘,7、收集腔,8、返水孔,9、集油槽,10、返油孔,11、軸承箱,12、潤滑油,13、軸承,14、葉片,15、栗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做進一步描述。
[0010]圖1示出了一種稀油潤滑密封結構圖。圖中,這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包括軸承壓蓋
1、軸承箱11、軸承13、栗軸15和防護套3,位于栗軸15上的軸承13裝在軸承箱11內,防護套3與軸承壓蓋I相配合構成一個返油結構和一個返水結構。防護套3采用固定螺釘6固定在栗軸15上,返油結構包含與栗軸15轉向相反的螺旋式返油槽4、集油槽9、返油孔10,返水結構包含與栗軸15轉向相同的螺旋式返水槽5、收集腔7、返水孔8、葉片14,葉片14設置在返油結構與返水結構之間的防護套3上。返油槽4與返水槽5設置在防護套3上,所述集油槽9與收集腔7設置在軸承壓蓋I上。返油孔10位于集油槽9的最低位置,所述返水孔8位于收集腔7的最低位置。
[0011]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為阻止潤滑油12外漏,在防護套3左側加工螺旋返油槽4,栗軸15旋轉時固定螺釘6帶動防護套3同時旋轉,其螺紋旋向與栗軸15的轉向相反,潤滑油12在離心力和螺旋返油槽4的作用下,使其一部分進入軸承壓蓋I上的集油槽9,被擠壓后通過返油孔10回到軸承箱內的油室內。另一部分潤滑油被螺旋返油槽4沿軸向送回到軸承箱11內的油室。
[0012]為阻止外部的粉塵和液體進入軸承箱11內,在防護套3外側加工螺旋返水槽5,在離心力和螺旋返水槽5的作用下,粉塵和液體使其一部分進入軸承壓蓋I上的收集腔7,被擠壓后通過返水孔8排出,另一部分被螺旋返水槽5沿軸向送回大氣中。
[0013]為進一步阻止潤滑油外漏及粉塵和液體進入軸承箱內,在防護套3設置了葉片14,葉片14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會增加收集腔7的壓力,阻止外部的粉塵和液體通過,也阻止內部的潤滑油通過。
[0014]定位塊2是在防護套3軸向定位時使用,它可以保證防護套3與軸承壓蓋I的軸向尺寸達到設計要求,之后用固定螺釘6使防護套3與栗軸15固定一起,再將定位塊2移出。
【主權項】
1.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它包括軸承壓蓋(I)、軸承箱(U)、軸承(13)和栗軸(15),位于栗軸(15)上的軸承(13)裝在軸承箱(11)內,其特征是:它還包括一個防護套(3),所述防護套(3)與軸承壓蓋(I)相配合構成一個返油結構和一個返水結構;所述防護套(3)采用固定螺釘(6)固定在栗軸(15)上,所述返油結構包含與栗軸(15)轉向相反的螺旋式返油槽(4)、集油槽(9)、返油孔(10),所述返水結構包含與栗軸(15)轉向相同的螺旋式返水槽(5)、收集腔(7)、返水孔(8)、葉片(14),所述葉片(14)設置在返油結構與返水結構之間的防護套(3)上;所述返油槽(4)與返水槽(5)設置在防護套(3)上,所述集油槽(9)與收集腔(7)設置在軸承壓蓋(I)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稀油潤滑密封機構,其特征是:所述返油孔(10)位于集油槽(9)的最低位置,所述返水孔(8)位于收集腔(7)的最低位置。
【文檔編號】F04B53/18GK205446011SQ201620145648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8日
【發明人】趙立盛, 辛可柱, 劉繼杰, 李宗意, 蘇清宵
【申請人】大連雙龍泵業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