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潛油電泵用葉導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潛油電泵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潛油電泵用葉導輪,包括葉輪和導輪;葉輪包括出油口、加速滑道、葉槽、尖端和葉墻;導輪包括導流滑道、接流槽、接流墻和輸出端;本實用新型在葉輪上加了加速滑道,該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集油端的寬度大于出油端寬度,加速槽從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寬度在逐漸減小,這樣可以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增加油速,從而提高出油率,葉輪的葉槽利用特殊角度以及數量,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油速,導輪上也利用相同的原理,并且葉墻、接流墻上均設有一層潤滑層,減少了摩擦,提高了產油量;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產油量更高,成本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專利說明】
一種潛油電泵用葉導輪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潛油電栗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
【背景技術】
[0002]導輪,是液力變矩器的反應元件,引導傳動皮帶通過障礙物或轉換傳動皮帶方向時所用的一種滑輪,位于渦輪和栗輪之間。引導傳動皮帶通過障礙物或轉換傳動皮帶方向時所用的一種滑輪。位于渦輪和栗輪之間,是液力變矩器的反應元件,通過單向離合器單方向固定在導輪軸或導輪套管上。我國自1981年引進潛油電栗技術,潛油電栗作為重要的機械采油設備在油田得到了廣泛應用。潛油電栗下入深度受電機額定功率的限制,套管尺寸和井底高溫時潛油電栗的下入深度受到限制。大型高功率設備沒有足夠的環形突然空間冷卻電機,會縮短電機的使用壽命。由于整套裝置都安裝在井下,一旦出現故障,需要起出全部管柱進行修理,導致作業費用增加和停產時間過長。我國自1981年引進潛油電栗技術以來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潛油電栗作為重要的機械采油設備在油田得到了廣泛應用。時至今日,潛油電栗已發展為不再以單一的設備存在,而是以一整套系統存在。潛油電栗的電機帶動葉輪高速旋轉時,充滿在葉輪內的液體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經葉輪流道甩向葉輪四周,使壓力和速度同時增加,逐個栗的疊加后就獲得一定的栗的揚程,將地下的井液送到地面栗站。但是現有的潛油電栗葉導輪磨損速度較快,因而嚴重影響了產油量。在專利號為CN201220184542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潛油電栗葉導輪,包括一葉輪和一導輪,葉輪和導輪上均設置有一油道和多個葉片,葉輪和導輪相互配合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葉輪上設置有第一安裝槽和第二安裝槽,第一安裝槽和第二安裝槽位于葉輪和導輪的連接處,第一安裝槽內安裝有第一減磨墊,第二安裝槽內安裝有第二減磨墊。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潛油電栗葉導輪在葉輪和導輪的連接位置設置兩個安裝槽,并在安裝槽內安裝耐磨墊;進而大大減少了葉輪和導輪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磨損,使得葉輪和導輪的磨損速度變慢,延長了潛油電栗的使用壽命,增加了產油量。
[0003]上述專利文件減少了葉輪和導輪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磨損,使得葉輪和導輪的磨損速度變慢,延長了潛油電栗的使用壽命,增加了產油量,但是對于如何提供一個產油量高,結構簡單的葉導輪缺少技術性解決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用于解決如何減少葉導輪的造價,具有更高的產油量,結構更簡單,缺少技術性解決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6]—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包括葉輪和導輪;所述葉輪包括出油口、加速滑道、葉槽、尖端和葉墻;所述導輪包括導流滑道、接流槽、接流墻和輸出端;所述尖端設置在所述葉墻遠離所述出油口一端,所述葉墻以出油口為圓心逆時針圍繞所述出油口分布,所述葉槽設置在所述葉墻的間距之間,所述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所述加速滑道設置在所述葉槽內,其集油端設置在所述出油口一端加速槽的分布與葉槽的分布一致,其出油端設置在所述葉槽的出口處,所述導流滑道沿所述葉槽出口處豎直方向順時針向上盤旋分布,所述導流滑道與豎直方向呈45°夾角,所述接流墻沿所述導流滑道豎直方向順時針向上盤旋分布,所述接流墻與豎直方向呈60°夾角,所述接流槽設置在所述接流墻之間,所述接流槽出口處與輸出端相連,所述集油端的寬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寬度,所述加速槽從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寬度在逐漸減小。
[0007]優選的,所述導輪設置在所述葉輪的豎直向上位置。
[0008]優選的,所述葉墻、接流墻上均設有一層潤滑層。
[0009]優選的,所述尖端的尖端部分與所述葉墻呈30°夾角。
[0010]優選的,所述葉槽有5個,每2個葉槽之間的夾角是72°。
[0011]優選的,所述潛油電栗用葉導輪還包括外殼,所述外殼設置在所述葉輪和導輪的外部。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3]本實用新型在葉輪上加了加速滑道,該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集油端的寬度大于出油端寬度,加速槽從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寬度在逐漸減小,這樣可以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增加油速,從而提高出油率,葉輪的葉槽利用特殊角度以及數量,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油速,導輪上也利用相同的原理,并且葉墻、接流墻上均設有一層潤滑層,減少了摩擦,提高了產油量;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產油量更高,成本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001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5]圖1是導輪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葉輪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圖2的加速滑槽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0]—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包括葉輪和導輪;葉輪6包括出油口 7、加速滑道11、葉槽10、尖端9和葉墻8;導輪包括導流滑道5、接流槽4、接流墻3和輸出端2;尖端9設置在葉墻8遠離出油口 7—端,葉墻8以出油口 7為圓心逆時針圍繞出油口 7分布,葉槽10設置在葉墻8的間距之間,加速滑道11包括集油端12、加速槽13和出油端14,加速滑道11設置在葉槽10內,其集油端12設置在出油口 7—端加速槽13的分布與葉槽10的分布一致,其出油端14設置在葉槽10的出口處,導流滑道5沿葉槽10出口處豎直方向順時針向上盤旋分布,導流滑道5與豎直方向呈45°夾角,接流墻3沿導流滑道5豎直方向順時針向上盤旋分布,接流墻3與豎直方向呈60°夾角,接流槽4設置在接流墻3之間,接流槽4出口處與輸出端2相連,集油端12的寬度大于出油端14寬度,加速槽13從集油端12到出油端14,其深度和寬度在逐漸減小。
[0021]具體的,導輪設置在葉輪6的豎直向上位置,葉墻8、接流墻3上均設有一層潤滑層,尖端9的尖端部分與葉墻8呈30°夾角,葉槽10有5個,每2個葉槽10之間的夾角是72°,潛油電栗用葉導輪還包括外殼I,外殼I設置在葉輪6和導輪的外部。
[0022]本實用新型在葉輪上加了加速滑道11,該加速滑道11包括集油端12、加速槽13和出油端14,集油端12的寬度大于出油端14寬度,加速槽13從集油端12到出油端14,其深度和寬度在逐漸減小,這樣可以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增加油速,從而提高出油率,葉輪6的葉槽10利用特殊角度以及數量,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油速,導輪上也利用相同的原理,并且葉墻8、接流墻3上均設有一層潤滑層,減少了摩擦,提高了產油量;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產油量更高,成本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0023]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其特征在于:包括葉輪和導輪;所述葉輪包括出油口、加速滑道、葉槽、尖端和葉墻;所述導輪包括導流滑道、接流槽、接流墻和輸出端;所述尖端設置在所述葉墻遠離所述出油口 一端,所述葉墻以出油口為圓心逆時針圍繞所述出油口分布,所述葉槽設置在所述葉墻的間距之間,所述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所述加速滑道設置在所述葉槽內,其集油端設置在所述出油口一端加速槽的分布與葉槽的分布一致,其出油端設置在所述葉槽的出口處,所述導流滑道沿所述葉槽出口處豎直方向順時針向上盤旋分布,所述導流滑道與豎直方向呈45°夾角,所述接流墻沿所述導流滑道豎直方向順時針向上盤旋分布,所述接流墻與豎直方向呈60°夾角,所述接流槽設置在所述接流墻之間,所述接流槽出口處與輸出端相連,所述集油端的寬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寬度,所述加速槽從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寬度在逐漸減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輪設置在所述葉輪的豎直向上位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葉墻、接流墻上均設有一層潤滑層。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的尖端部分與所述葉墻呈30°夾角。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葉槽有5個,每2個葉槽之間的夾角是72°。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潛油電栗用葉導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潛油電栗用葉導輪還包括外殼,所述外殼設置在所述葉輪和導輪的外部。
【文檔編號】F04D29/18GK205423299SQ201620217735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1日
【發明人】周圓圓
【申請人】溫州博銘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