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抽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油氣采集技術領域,特別提供了一種管式抽油栗。
【背景技術】
[0002]油田常規抽油栗在煤層氣和易出砂油藏排采中使用時,因為抽汲的液體中含有大量煤粉和細砂,所以在抽汲過程中,易發生卡栗,而且煤粉和細砂易沉積在固定閥球周圍,使閥球失效,抽汲一段時間后,則需要停抽,再利用抽油桿柱敲擊固定閥罩,震掉閥球上附著的煤粉和細砂;在停抽時,固定閥容易被煤粉和細砂掩埋,導致再次開抽時抽油栗無法正常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0003](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是現有技術中的抽油栗在抽油或抽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卡砂的技術問題。
[0005]( 二)技術方案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管式抽油栗,包括:
[0007]栗筒,所述栗筒的底端探入到待抽汲原油中,所述栗筒的內部設有第一閥座,所述第一閥座的中心設有第一通孔,在所述栗筒內、并位于所述第一閥座的上方設有第一閥球,所述第一閥球用于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形成封堵;
[0008]柱塞,所述柱塞為筒狀結構,插設在所述栗筒中、并位于所述第一閥座的上方,所述柱塞的外壁與所述栗筒的內壁滑動密封連接,所述柱塞的內部設有第二閥座,所述第二閥座的中心設有第二通孔,在所述柱塞內、并位于所述第二閥座的上方設有第二閥球,所述第二閥球用于與所述第二通孔配合形成封堵;
[0009]第一旋流結構,所述第一旋流結構設置在所述栗筒內、并位于所述第一閥球的上方,所述第一旋流結構用于使通過所述第一通孔的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以及
[0010]第二旋流結構,所述第二旋流結構設置在所述柱塞內、并位于所述第二閥球的上方,所述第二旋流結構用于使通過所述第二通孔的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
[0011]優選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頂側均為球面狀結構。
[0012]優選的,所述第一旋流結構和第二旋流結構均包括內圈和多個扇葉,多個所述扇葉分布連接在所述內圈的外壁上,所述內圈通過多個所述扇葉連接在所述栗筒或柱塞的中心位置,所述內圈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一閥球和第二閥球的直徑。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管式抽油栗,該栗體包括栗筒和插設在栗筒內的柱塞,栗筒和柱塞內均設有閥球和閥座,通過柱塞在栗筒內的往復滑動,兩組閥球與閥座交替開啟和關閉,從而將待抽汲原油向上抽汲;另外,在兩組閥球和閥座的上方還分別設置了旋流結構,在待抽汲原油通過時,旋流結構對待抽汲原油形成攪拌的作用,使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使煤粉或砂粒懸浮于液流中,并被液流攜帶走,這樣可以減少卡栗問題,及防治煤粉或砂粒沉淀掩埋閥球和閥座,保證抽油栗的正常工作。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管式抽油栗的示意圖。
[0016]附圖標記:
[0017]1、栗筒;2、柱塞;3、第二閥座;4、第二閥球;5、第一閥座;6、第二閥球;7、第一旋流結構;8、第二旋流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19]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管式抽油栗,包括栗筒1和柱塞2 ;栗筒1為筒狀結構,底端探入到待抽汲原油中,栗筒1的內部設有第一閥座5,第一閥座5為環狀結構,中心設有第一通孔,第一閥座5的外緣與栗筒1的內壁之間固定且密封連接;在栗筒1內、并位于第一閥座5的上方設有第一閥球,第一閥球的直徑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徑,第一閥球用于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形成封堵。
[0021]柱塞2為筒狀結構,插設在栗筒1中、并位于第一閥座5的上方,柱塞2的外壁與栗筒1的內壁滑動密封連接,柱塞2的內部設有第二閥座3,第二閥座3為環狀結構,中心設有第二通孔,外緣與柱塞2的內壁固定且密封連接,在柱塞2內、并位于第二閥座3的上方設有第二閥球64,第二閥球64用于與第二通孔配合形成封堵。
[0022]當栗筒1的底端探入到待抽汲原油中時,待抽汲原油由第一通孔涌入到第一閥座5上方的栗筒1內,此時令柱塞2向下滑動,使柱塞2的底端插入到待栗筒1內有待抽汲原油中,待抽汲原油沖開第二閥球64而涌入到第二閥座3的上方;此時向上提拉柱塞2,第二閥球64在壓力的作用下與第二通孔形成封堵,同時,在第二閥座3的下方的栗筒1內形成負壓,使待抽汲原油繼續涌入到栗筒1內。待柱塞2上升至設定高度時停止提拉,隨后令柱塞2向下滑動,栗筒1內的待抽汲原油失去負壓的作用而向下運動,第一閥球在壓力的作用下封堵第一通孔,從而防止待抽汲原油下泄,柱塞2則持續向下深入,直至下滑到設定的深度再向上提拉,如此反復,將待抽汲原油持續向上抽汲。
[0023]其中,在栗筒1內、并位于第一閥球的上方還設有第一旋流結構7,第一旋流結靠近第一通孔設置,待抽汲原油在通過第一通孔時,在第一旋流結構7的作用下,使該處附近的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由此對原油起到攪拌的作用,這樣可以防止原油中的煤粉或砂粒沉淀掩埋閥球閥座,保證下一次開抽時抽油栗能正常工作。
[0024]同樣的,在柱塞2內、并位于第二閥球64的上方設有第二旋流結構8,第二旋流結構8用于使通過第二通孔的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使煤粉或砂粒懸浮于液流中,并被液流攜帶走,以此防止原油中的煤粉或砂粒沉淀掩埋閥球閥座。
[0025]優選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頂側均為球面狀結構,由此更貼合第一閥球和第二閥球64的外形結構,有助于第二閥球64和第二閥球64的定位,并可提升封堵時的密封效果。
[0026]第一旋流結構7和第二旋流結構8均包括內圈和多個扇葉,多個扇葉分布連接在內圈的外壁上,內圈通過多個扇葉連接在栗筒1或柱塞2的中心位置,內圈的直徑小于第一閥球和第二閥球64的直徑。多個扇葉用于使通過的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內圈不僅用于對多個葉片的固定,還可對第一閥球或第二閥球64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一閥球和第二閥球64與第一閥座5和第二閥座3保持較小的距離,以在液流方向改變時及時封堵。
[0027]另外,由于第一旋流結構7和第二旋流結構8分別設置在第一閥座5和第二閥座3的上方,當液流向下運動時,此時第一閥球和第二閥球64即將處于封堵狀態,而此時在第一旋流結構7和第二旋流結構8的下方分別會形成漩渦,第一閥球、第二閥球64、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恰處于該漩渦中,從而可有效的防止原油中的煤粉或砂粒沉淀掩埋閥球閥座。
[002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管式抽油栗,其特征在于,包括: 栗筒(1),所述栗筒(1)的底端探入到待抽汲原油中,所述栗筒(1)的內部設有第一閥座(5),所述第一閥座(5)的中心設有第一通孔,在所述栗筒(1)內、并位于所述第一閥座(5)的上方設有第一閥球,所述第一閥球用于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形成封堵; 柱塞(2),所述柱塞(2)為筒狀結構,插設在所述栗筒(1)中、并位于所述第一閥座(5)的上方,所述柱塞(2)的外壁與所述栗筒(1)的內壁滑動密封連接,所述柱塞(2)的內部設有第二閥座(3),所述第二閥座(3)的中心設有第二通孔,在所述柱塞(2)內、并位于所述第二閥座(3)的上方設有第二閥球(6) (4),所述第二閥球(6) (4)用于與所述第二通孔配合形成封堵; 第一旋流結構(7),所述第一旋流結構(7)設置在所述栗筒(1)內、并位于所述第一閥球的上方,所述第一旋流結構(7)用于使通過所述第一通孔的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以及 第二旋流結構(8),所述第二旋流結構(8)設置在所述柱塞(2)內、并位于所述第二閥球(6) (4)的上方,所述第二旋流結構(8)用于使通過所述第二通孔的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抽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頂側均為球面狀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式抽油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結構(7)和第二旋流結構(8)均包括內圈和多個扇葉,多個所述扇葉分布連接在所述內圈的外壁上,所述內圈通過多個所述扇葉連接在所述栗筒(1)或柱塞(2)的中心位置,所述內圈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一閥球和第二閥球(6) (4)的直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油氣采集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管式抽油泵,該泵體包括泵筒和插設在泵筒內的柱塞,泵筒和柱塞內均設有閥球和閥座,通過柱塞在泵筒內的往復滑動,兩組閥球與閥座交替開啟和關閉,從而將待抽汲原油向上抽汲;另外,在兩組閥球和閥座的上方還分別設置了旋流結構,在待抽汲原油通過時,旋流結構對待抽汲原油形成攪拌的作用,使待抽汲原油形成渦流,使煤粉或砂粒懸浮于液流中,并被液流攜帶走,這樣可以減少卡泵問題,及防治煤粉或砂粒沉淀掩埋閥球和閥座,保證抽油泵的正常工作。
【IPC分類】E21B43/00, F04B47/00, F04B53/16, F04B53/10
【公開號】CN204961254
【申請號】CN201520733867
【發明人】趙曉亮, 廖新維, 周冶鋆, 穆凌雨, 張鳳遠, 周星澤, 趙寧
【申請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