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壓縮機運轉部件動密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
【背景技術】
[0002]往復式壓縮機十字頭潤滑屬于飛濺式潤滑,刮油環刮油效果差或泄露均會造成潤滑油消耗過大,同時來自氣缸側的油水也會通過活塞桿帶進中體,污染潤滑油。
[0003]國內現有刮油器大多采用兩組刮油裝置和兩組密封裝置,刮油裝置與密封裝置中間有一隔板。傳統刮油器刮油和阻水效果均不佳,且潤滑油易受到油水污染,壓縮機油耗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6]一種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其特征在于:主體由套裝在活塞桿上的刮油器本體、刮油環擋板、第一級刮油裝置、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密封裝置、刮油環壓板構成,所述第一級刮油裝置、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密封裝置從左向右依次安裝在刮油器本體內預留的槽體內;所述刮油環擋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刮油器本體的左端,將第一級刮油裝置壓緊固定;所述刮油環壓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刮油器本體的右端,將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和密封裝置壓緊固定。
[0007]所述第一級刮油裝置為整體唇型刮油環,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與活塞桿間隙控制在0.05_,刮油環擋板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刮油環刮下的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循環利用。
[0008]所述第二級刮油裝置為兩組三瓣唇型刮油環,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安裝在帶有節流作用的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內;刮油器本體上開有一條回油槽,刮油環刮下的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即中體側),循環利用;刮油器本體上的回油槽高于刮油環擋板上的回油槽,便于潤滑油回流。
[0009]所述第三級刮油裝置為兩組三瓣唇型刮油環,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安裝在帶有節流作用的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內;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刮油環刮下的少量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即中體側),循環利用;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上的回油槽高于刮油器本體上的回油槽,便于潤滑油回流。
[0010]所述密封裝置為一組四氟密封圈,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密封裝置刮下的微量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即中體側),循環利用;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上的回油槽高于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上的回油槽,便于潤滑油回流;該密封裝置還可以把粘附在活塞桿上氣缸填料泄露的微量油水刮下排出,避免油水進入中體側(即刮油器本體的左側)污染潤滑油。
[0011]所述刮油環擋板左側設置有圓臺面,圓臺面直徑較大的一端朝向左側,圓臺側面與刮油環擋板平面之間形成一個燕尾槽,圓臺最小直徑大于活塞桿直徑,中體側(即刮油器本體的左側)飛濺的潤滑油大部分沿燕尾槽流下,有效減少活塞桿往復運動過程中的帶油量。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設置有三級刮油裝置,刮下來的油可以循環利用,有效解決了壓縮機的刮油環漏油和油水易污染潤滑油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其中,1-刮油環擋板;2_第一級刮油裝置;3_第二級刮油裝置;4_第三級刮油裝置;5_密封裝置;6_刮油環壓板;7_刮油器本體;8_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9_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10_回油槽;11_螺栓;12_活塞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但下述實施例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17]如圖1所示,一種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主體由套裝在活塞桿12上的刮油器本體
7、刮油環擋板1、第一級刮油裝置2、第二級刮油裝置3、第三級刮油裝置4、密封裝置5、刮油環壓板6構成,第一級刮油裝置2、第二級刮油裝置3、第三級刮油裝置4、密封裝置5從左向右依次安裝在刮油器本體7內預留的槽體內;刮油環擋板I通過螺栓11固定在刮油器本體7的左端,將第一級刮油裝置2壓緊固定;刮油環壓板6通過螺栓11固定在刮油器本體7的右端,將第二級刮油裝置3、第三級刮油裝置4和密封裝置5壓緊固定。
[0018]刮油器本體的左側為中體側,右側有缸側。
[0019]第一級刮油裝置2為整體唇型刮油環,安裝時,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12,與活塞桿12間隙控制在0.05mm左右;刮油環擋板I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10,刮油環刮下的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10回流到中體側,循環利用。
[0020]第二級刮油裝置3為兩組三瓣唇型刮油環,安裝時,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12,安裝在帶有節流作用的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8內;刮油器本體7上開有一條回油槽10,刮油環刮下的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10回流到中體側,循環利用;刮油器本體7上的回油槽10高于刮油環擋板I上的回油槽10,便于潤滑油回流。
[0021]第三級刮油裝置4為兩組三瓣唇型刮油環,安裝時,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12,安裝在帶有節流作用的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9內;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8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10,刮油環刮下的少量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10回流到中體側,循環利用;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8上的回油槽10高于刮油器本體7上的回油槽10,便于潤滑油回流。
[0022]密封裝置5為一組四氟密封圈,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9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10,密封裝置5刮下的微量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10回流到中體側,循環利用;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9上的回油槽10高于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8上的回油槽10,便于潤滑油回流;該密封裝置5還可以把粘附在活塞桿12上氣缸填料泄露的微量油水刮下排出,避免油水進入中體污染潤滑油。
[0023]刮油環擋板I朝向中體側的一面設計一圓臺結構,圓臺面積較大的一面朝向中體偵牝圓臺側面與擋板平面之間形成一個燕尾槽,圓臺最小直徑大于活塞桿12直徑,中體側飛濺的潤滑油大部分沿燕尾槽流下,有效減少活塞桿往復運動過程中的帶油量。
[0024]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例,并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其特征在于:主體由套裝在活塞桿上的刮油器本體、刮油環擋板、第一級刮油裝置、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密封裝置、刮油環壓板構成,所述第一級刮油裝置、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密封裝置從左向右依次安裝在刮油器本體內預留的槽體內;所述刮油環擋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刮油器本體的左端,將第一級刮油裝置壓緊固定;所述刮油環壓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刮油器本體的右端,將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和密封裝置壓緊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級刮油裝置為整體唇型刮油環,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與活塞桿間隙控制在0.05_,刮油環擋板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刮油環刮下的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循環利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級刮油裝置為兩組三瓣唇型刮油環,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安裝在帶有節流作用的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內;刮油器本體上開有一條回油槽,刮油環刮下的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循環利用;刮油器本體上的回油槽高于刮油環擋板上的回油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級刮油裝置為兩組三瓣唇型刮油環,該刮油環唇口朝向活塞桿,安裝在帶有節流作用的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內;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刮油環刮下的少量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循環利用;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上的回油槽高于刮油器本體上的回油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裝置為一組四氟密封圈,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下部開有一條回油槽,密封裝置刮下的微量潤滑油向下流動,沿回油槽回流至刮油器本體左側,循環利用;第三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上的回油槽高于第二級刮油裝置定位環上的回油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油環擋板左側設置有圓臺面,圓臺面直徑較大的一端朝向左側,圓臺側面與刮油環擋板平面之間形成一個燕尾槽,圓臺最小直徑大于活塞桿直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涉及壓縮機運轉部件動密封技術領域,主體由套裝在活塞桿上的刮油器本體、刮油環擋板、第一級刮油裝置、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密封裝置、刮油環壓板構成,第一級刮油裝置、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密封裝置從左向右依次安裝在刮油器本體內預留的槽體內;刮油環擋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刮油器本體的左端,將第一級刮油裝置壓緊固定;刮油環壓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刮油器本體的右端,將第二級刮油裝置、第三級刮油裝置和密封裝置壓緊固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往復式壓縮機刮油器,設置有三級刮油裝置,刮下來的油可以循環利用,有效解決了壓縮機的刮油環漏油和油水易污染潤滑油的問題。
【IPC分類】F04B39-04, F04B39-02, F04B39-00
【公開號】CN204419505
【申請號】CN201520012751
【發明人】潘建田, 章好田, 王仰忠, 劉鵬程, 張明松
【申請人】安徽昊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6月24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