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片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被用作流體壓供給源的葉片泵,其中,該葉片泵包括:轉子,其被驅動而旋轉;多個葉片,其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插入轉子;定子,其隨著轉子的旋轉而與葉片的頂端部滑動接觸;泵室,其劃分形成在相鄰的葉片之間;吸入口,其用于向泵室引導工作流體;排出口,其用于引導自泵室(7)排出的工作流體;以及槽狀的槽口,其自排出口的開口緣部向與轉子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槽口具有梯度變化部,朝向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去而該梯度變化部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減小。
【專利說明】
葉片泵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被用作流體壓供給源的葉片栗。
【背景技術】
[0002]葉片栗被用作向搭載于車輛的變速器、動力轉向裝置等液壓設備供給工作油的液壓供給源。
[0003]在JP2001-248569A中公開有這樣一種葉片栗,該葉片栗包括:多個栗室,其在定子與轉子之間利用多個葉片劃分而成;吸入口,其用于向進行膨脹行程的栗室引導工作油;排出口,其用于引導自進行壓縮行程的栗室排出的工作油;以及槽狀的槽口,其用于將自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排出的工作油向排出口引導。
[0004]所述槽狀的槽口自排出口的開口緣部向與轉子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槽口具有隨著自槽口的頂端部朝向基端部去而槽的深度和開口寬度逐漸增大的形狀,且具有隨著自頂端部朝向基端部去而槽的深度的變化率逐漸增大的部位。
【發明內容】
[0005]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6]然而,在所述槽口中,在將槽口的長度設定得較大時,槽的深度和開口寬度在槽口的基端部變大。因此,槽口的基端部無法收納在設于定子與轉子之間的空間內。由此,由于無法充分地確保槽口的長度,因此,所述葉片栗如下所述那樣存在有工作油的排出壓力因工作條件而產生脈動的問題。
[0007]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抑制葉片栗的排出壓力所產生的脈動。
[0008]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09]根據本發明的一技術方案,提供一種被用作流體壓供給源的葉片栗,其中,該葉片栗包括:轉子,其被驅動而旋轉;多個葉片,其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插入所述轉子;定子,其隨著所述轉子的旋轉與所述葉片的頂端部滑動接觸;栗室,其劃分形成在相鄰的所述葉片之間;吸入口,其用于向所述栗室引導工作流體;排出口,其用于引導自所述栗室排出的工作流體;以及槽狀的槽口,其自所述排出口的開口緣部向與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槽口具有梯度變化部,朝向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去而該梯度變化部的開口面積變化率減小。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葉片栗的主視圖。
[0011]圖2是沿著圖1的I1-1I線的剖視圖。
[0012]圖3是栗蓋的后視圖。
[0013]圖4是側板的主視圖。
[0014]圖5A是沿著圖4的VA-VA線的側板的槽口的剖視圖。
[0015]圖5B是沿著圖5A的VB-VB線的剖視圖。
[0016]圖5C是沿著圖5A的VC-VC線的剖視圖。
[0017]圖6A是表示槽口的長度與開口面積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
[0018]圖6B是表示槽口的長度與開口面積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
[0019]圖7是槽口以及排出口等的展開圖。
[0020]圖8是比較例的槽口以及排出口等的展開圖。
[0021 ]圖9A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槽口的剖視圖。
[0022]圖9B是沿著圖9A的IXB-1XB線的剖視圖。
[0023]圖9C是沿著圖9A的IXC-1XC線的剖視圖。
[0024]圖1OA是表示槽口的長度與開口面積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
[0025]圖1OB是表示槽口的長度與開口面積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
[0026]圖1lA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槽口的剖視圖。
[0027]圖1IB是沿著圖1IA的XIB-XIB線的剖視圖。
[0028]圖11C是沿著圖11A的XIC-XIC線的剖視圖。
[0029]圖1ID是沿著圖1IA的XID-XID線的剖視圖。
[0030]圖12A是表示槽口的長度與開口面積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
[0031]圖12B是表示槽口的長度與開口面積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第丨實施方式)
[0033]以下,根據所附【附圖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
[0034]圖1、圖2所示的葉片栗I被用作向流體壓供給目標供給工作流體的流體壓供給源。流體壓供給目標例如為設于搭載在車輛上的變速器、動力轉向裝置等的液壓設備。在葉片栗I中,使用工作油作為工作流體。另外,在葉片栗I中,還可以不使用工作油作為工作流體,而使用其他的非壓縮性流體作為工作流體。
[0035]葉片栗I包括栗體10和栗蓋50作為外殼。在栗體10上形成有利用栗蓋50密封的栗容納凹部U。在栗容納凹部11容納有轉子2、葉片3、定子4以及側板30等作為栗機構。定子4和側板30利用兩個銷19相對于栗蓋50進行止轉。栗蓋50借助四個螺栓(省略圖示)緊固于栗體10 ο
[0036]另外,葉片栗I并不限定于所述的結構,還可以設為定子4、側板30與栗體10—體形成的結構。另外,還可以設為在葉片栗I上設有與栗蓋50獨立的側板的結構。
[0037]轉子2連結于驅動軸9。驅動軸9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栗體10與栗蓋50之間。向驅動軸9的端部傳遞未圖示的發動機或電動馬達的動力。轉子2向圖1中用箭頭表示的方向旋轉。
[0038]在定子4與轉子2之間夾裝有多個葉片3。在轉子2上具有規定間隔地以放射狀形成有多個狹縫8。葉片3形成為矩形的板狀,并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狹縫8中。
[0039]在狹縫8的里側利用葉片3的基端部劃分形成有葉片背壓室6。如下所述,向葉片背壓室6引導有栗排出壓力。葉片3在按壓其基端部的葉片背壓室6的壓力以及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發揮作用的離心力的作用下被向自狹縫8突出的方向施力。由此,葉片3的頂端部與定子4的內周凸輪面5滑動接觸。
[0040]在定子4的內側,利用內周凸輪面5、轉子2的外周以及相鄰的葉片3劃分形成有多個栗室7。與內周凸輪面5滑動接觸的葉片3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往復移動,使得栗室7擴張或收縮。由此,如圖2中由箭頭所示的那樣,自工作油箱供給來的工作油經由吸入通路25被向吸入口 51、53(參照圖3)和吸入口 31、33(參照圖4)引導,并被吸入栗室7。如圖2中由箭頭所示的那樣,在栗室7被加壓了的工作油自排出口 32、34被排出到高壓室20,并自高壓室20經由排出通路(省略圖示)向液壓設備供給。
[0041 ]在栗體1內容納有流量控制閥40。流量控制閥40用于使被自栗室7排出到排出通路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作為剩余油經由吸入通路25向栗室7回流。利用流量控制閥40的工作控制被送往液壓設備的工作油的流量。
[0042]環狀的定子4具有呈大致長圓形狀的內周凸輪面5。跟隨內周凸輪面5的各葉片3隨著轉子2旋轉一周而進行兩次往復移動。
[0043]平衡型葉片栗I具有:第一吸入區域及第一排出區域,在該第一吸入區域及第一排出區域內,葉片3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進行第一次的往復移動;以及第二吸入區域及第二排出區域,在該第二吸入區域及第二排出區域內,葉片3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進行第二次的往復移動。在第一吸入區域中,進行栗室7的容積擴張的第一吸入行程。接著,在第一排出區域中,進行栗室7的容積收縮的第一排出行程。然后,在第二吸入區域中,進行栗室7的容積擴張的第二吸入行程。接著,在第二排出區域中,進行栗室7的容積收縮的第二排出行程。在第一吸入區域、第一排出區域、第二吸入區域、第二排出區域的各自之間存在有過渡區域。
[0044]在定子4的內周凸輪面5上形成有自在第一吸入行程中擴張的栗室7經由第一吸入口31吸入工作油的第一吸入區間5A、設于過渡區域的過渡區間5B、自在第一排出行程中收縮的栗室7經由第一排出口 32排出工作油的第一排出區間5C、設于過渡區域的過渡區間5D、自在第二吸入行程中擴張的栗室7經由第二吸入口 33吸入工作油的第二吸入區間5E、設于過渡區域的過渡區間5F、自在第二排出行程中收縮的栗室7經由第二排出口34排出工作油的第二排出區間5G以及設于過渡區域的過渡區間5H。
[0045]圖3是表示栗蓋50中的與轉子2滑動接觸的端面55的后視圖。轉子2向圖3中由箭頭所示的方向旋轉。在栗蓋50的端面55,吸入口 51和背壓口 61在第一吸入區域開口,排出口 52和背壓口 62在第一排出區域開口,吸入口 53和背壓口 63在第二吸入區域開口,排出口 54和背壓口64在第二排出區域開口。
[0046]圖4是表示側板30中的與轉子2滑動接觸的端面38的主視圖。在端面38,吸入口31和背壓口 41在第一吸入區域開口,排出口 32和背壓口 42在第一排出區域開口,吸入口 33和背壓口43在第二吸入區域開口,排出口34和背壓口44在第二排出區域開口。
[0047]在側板30上形成有在第一吸入區域連通高壓室20和背壓口 41的排出壓力導入通孔45以及在第二吸入區域連通高壓室20和背壓口43的排出壓力導入通孔46。由此,在葉片栗I工作時,高壓室20產生的栗排出壓力經由背壓口 41、43向第一吸入區域中的葉片背壓室
6、第二吸入區域中的葉片背壓室6引導。
[0048]在圖4中,轉子2向箭頭所示的方向旋轉。自排出口32、34的開口緣部向與轉子2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槽狀的槽口 70在側板30的端面38開口。槽口 70的頂端部70A配置于第一過渡區域、第二過渡區域。自在第一排出行程的初期、中期、第二排出行程的初期、中期收縮的栗室7經由槽口 70向第一排出口 32排出工作油。
[0049]圖5A是沿著圖4的VA-VA線的槽口70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 70具有遠離排出口 32的頂端部70A以及在排出口 32的內壁32A開口的基端部70B。槽口 70具有自頂端部7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延伸的上游槽部71、設于上游槽部71的下游端的梯度變化部72以及自梯度變化部72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延伸的下游槽部73。梯度變化部72為連接上游槽部71和下游槽部73的臺階。
[0050]圖5B是沿著圖5A的VB-VB線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70的上游槽部71具有三角形的截面形狀。上游槽部71形成為隨著自頂端部7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靠近梯度變化部72的方向)去而槽口70的開口面積逐漸增大的錐形形狀。在此,槽口 70的開口面積為與槽口 70的中心線N(參照圖4)正交的槽口 70的截面積。
[0051 ]圖5(:是沿著圖54的¥^(:線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 70的下游槽部73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狀。下游槽部73形成為隨著自上游槽部71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靠近排出口32的方向)去而槽口 70的開口面積不變而恒定。
[0052]圖6A是表示槽口70中的轉子2的周向上的長度與開口面積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如圖6A所示,槽口 70的開口面積在上游槽部71自頂端部70A朝向梯度變化部72去而逐漸增大,在梯度變化部72階躍地增大,在下游槽部73成為恒定值。
[0053]圖6B是表示槽口70中的轉子2的周向上的長度與開口面積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在此,槽口 7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為槽口 70的開口面積在朝向槽口轉子2的旋轉方向變化時相對于槽口 70的中心線N(參照圖4)的長度的比率。如圖6B所示,槽口 7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在上游槽部71自頂端部70A朝向梯度變化部72去而逐漸增大,在梯度變化部72階躍地增減,在下游槽部73成為0(零)。梯度變化部72為槽口 7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自上游槽部71向下游槽部73不連續地變化并減小的部位。
[0054]另外,梯度變化部72并不限定于所述的結構,還可以利用槽口7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自上游槽部71向下游槽部73連續變化并減小的彎曲面構成。
[0055]接著,說明葉片栗I的動作。
[0056]在轉子2低速旋轉時,從自壓縮行程的初期來到中期的栗室7經由槽口70被向排出口 32排出的工作油與自來到壓縮行程的后期的栗室7被向排出口 32排出的工作油合流而被向高壓室20排出。由此,在葉片栗I中,自栗室7到排出口 32的工作油的壓力借助槽口 70平緩地變化,從而能夠抑制振動、噪音的產生。
[0057]另一方面,在轉子2高速旋轉時,在工作油中混入空氣、或產生空穴的情況下,在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中被加壓的工作油的壓力上升延遲。因此,可能引起被從自壓縮行程的中期來到后期的栗室7排出的工作油經由槽口 70急劇地流入到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的逆流現象。
[0058]圖7是用箭頭表示在所述轉子2高速旋轉時出入于來到壓縮行程的栗室7的工作油的流動情況的展開圖。在該展開圖中,各栗室7向箭頭E所示的方向移動。在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中,由于工作油中含有的空氣或真空部被壓縮,因此,工作油的壓力上升延遲。因此,被自來到壓縮行程的中期的栗室7排出的工作油如用箭頭K、J所示那樣經由槽口 70流入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通過這樣地在面向槽口 70的栗室7彼此之間經由槽口 70互相傳遞工作油的壓力,從而促進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的壓力上升。另一方面,在來到壓縮行程的后期的栗室7中被壓縮的工作油如用箭頭F、G、H所示的那樣地被向排出口 32排出。通過借助槽口 70促進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的壓力上升,能夠抑制被排出到排出口 32的工作油如箭頭I所示那樣向槽口 70流入。通過這樣地抑制工作油在排出口 32與槽口 70之間逆流,從而能夠抑制排出口 32的排出壓力所產生的脈動。
[0059]圖8是比較例的葉片栗的展開圖。自頂端170A向基端170B去而該葉片栗中的槽口170的開口面積逐漸增大,開口面積的變化率為恒定值,或自頂端170A向基端170B去而開口面積的變化率逐漸增大。在該情況下,由于在轉子2的周向上無法充分地確保槽口 170的長度,因此,引起排出口 32的工作油如箭頭i所示那樣經由槽口 170急劇地流入到來到初期的壓縮行程的栗室7的逆流現象,而使排出口 32的排出壓力產生脈動。
[0060]根據以上的第I實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0061 ] (I)包括自排出口 3 2、34的開口緣部向與轉子2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槽狀的槽口 70的葉片栗I設為具有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去而槽口 7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逐漸減小的部位(梯度變化部72)的結構。
[0062]在葉片栗I中,由于具有朝向排出口32、34去而槽口7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逐漸減小的梯度變化部72,因此,能夠抑制槽口 70的開口寬度隨著槽口 70變長而增大,且能夠將槽口 70的長度設定得較長。
[0063]通過在轉子2的周向上充分地確保槽口70的長度,能夠以來到壓縮行程的多個栗室7與槽口 70連通的方式設定槽口 70的長度。由此,工作油的壓力在沿轉子2的周向排列的多個栗室7之間經由槽口 70互相傳遞,從而能夠抑制自栗室7被排出到排出口 32、34的工作油經由槽口 70急劇地流入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的逆流現象,能夠抑制排出口 32、34的排出壓力所產生的脈動。
[0064](2)槽口 70設為具有隨著自槽口 70的頂端部7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去而開口面積逐漸增大的上游槽部71以及隨著自上游槽部71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去而槽口 70的開口面積不變的下游槽部73的結構。
[0065]基于所述結構,利用具有恒定的開口面積的下游槽部73,能夠充分地確保槽口70的開口面積,并且,能夠在轉子2的周向上充分地確保槽口 70的長度。由此,能夠兼顧抑制工作油在轉子2高速旋轉時自排出口 32、34經由槽口 70急劇地流入到栗室7的逆流現象以及順暢地引導工作油在轉子2低速旋轉時自栗室7經由槽口 70朝向排出口 32、34的流動。
[0066](3)槽口 70設為比梯度變化部72靠排出口 32、34側的開口面積大于比梯度變化部72靠其頂端部70A側的開口面積的結構。
[0067]基于所述結構,由于在轉子2高速旋轉時自排出口32、34經由槽口 70朝向栗室7的急劇的工作油的流動在梯度變化部72被節流,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槽口 70處的工作油的逆流現象。
[0068](第2實施方式)
[0069 ]接著,參照圖9A?圖9C、圖1OA以及圖1OB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以下,以與所述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方面為中心進行說明,對與所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0070]所述第I實施方式的槽口 70構成為具有槽口 70的開口面積恒定的下游槽部73。相對于此,第2實施方式的槽口 80構成為隨著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去而槽口 80的開口面積逐漸減小。
[0071]如圖9A所示,槽口 80具有遠離排出口 32的頂端部80A以及在排出口 32的內壁32A開口的基端部80B。槽口 80具有自頂端部8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延伸的上游槽部81、設于上游槽部81的下游端的梯度變化部82以及自梯度變化部82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延伸的下游槽部83 ο梯度變化部82為連接上游槽部81和下游槽部83的臺階。
[0072]圖9B為沿著圖9A的IXB-1XB線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80的上游槽部81具有三角形的截面形狀。上游槽部81形成為隨著自頂端部8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靠近梯度變化部82的方向)去而槽口 80的開口面積逐漸增大。
[0073]圖9C是沿著圖9A的IXC-1XC線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80的下游槽部83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狀。下游槽部83形成為隨著自上游槽部81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靠近排出口 32的方向)去而槽口 80的開口面積逐漸減小。
[0074]圖1OA是表示槽口80處的轉子2的周向上的長度與開口面積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如該線狀圖所示,槽口 80的開口面積在上游槽部81自頂端部80A朝向梯度變化部82去而逐漸增大,在梯度變化部82階躍地增大,在下游槽部83自梯度變化部82朝向基端部80B去而逐漸減小。
[0075]圖1OB是表示槽口80處的轉子2的周向上的長度與開口面積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如該線狀圖所示,槽口8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在上游槽部81自頂端部80A朝向梯度變化部82去而逐漸增大,在梯度變化部82階躍地增減,在下游槽部83成為負的恒定值。梯度變化部82為槽口 8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自上游槽部81向下游槽部83不連續地變化且減小的部位。
[0076]另外,梯度變化部82并不限定于所述的結構,還可以利用槽口8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自上游槽部81向下游槽部83連續變化且減小的彎曲面構成。
[0077]根據以上的第2實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0078](4)槽口 80具有隨著自頂端部8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去而槽口 80的開口面積逐漸增大的上游槽部81以及隨著自上游槽部81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去而槽口 80的開口面積逐漸減小的下游槽部83。
[0079]基于所述結構,利用開口面積逐漸減小的下游槽部83能夠促進工作油自來到壓縮行程的中期的栗室7流入來到壓縮行程的初期的栗室7,并且,能夠抑制工作油自來到壓縮行程的后期的排出口 3 2、34流入槽口 80。由此,能夠促進工作油的壓力在面向槽口 80的栗室7彼此之間經由槽口 80互相傳遞,能夠抑制在轉子2高速旋轉時排出口 32、34的排出壓力所產生的脈動。
[0080](第3實施方式)
[0081]接著,參照圖1IA?圖11D、圖12A以及圖12B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以下,以與所述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方面為中心進行說明,對與所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0082]第3實施方式的槽口90構成為具有面向排出口 32且槽口90的開口面積局部減小的節流部95。
[0083]如圖1IA所示,槽口 90具有遠離排出口 32的頂端部90A以及在排出口 32的內壁32A開口的基端部90B。槽口 90具有自頂端部9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延伸的上游槽部91、設于上游槽部91的下游端的梯度變化部92、自梯度變化部92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延伸的下游槽部93、設于下游槽部93的下游端的臺階部94以及面向排出口 32且槽口 90的開口面積局部減小的節流部95。梯度變化部92為連接上游槽部91和下游槽部93的臺階。臺階部94為連接下游槽部93和節流部95的臺階。
[0084]圖1lB是沿著圖1lA的XIB-XIB線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90的上游槽部91具有三角形的截面形狀。上游槽部91形成為隨著自頂端部90A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靠近梯度變化部92的方向)去而槽口 90的開口面積逐漸增大。
[0085]圖1lC是沿著圖1lA的XIC-XIC線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90的下游槽部93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狀。下游槽部93形成為隨著自上游槽部91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靠近排出口 32的方向)去而槽口 90的開口面積不變而恒定。
[0086]圖1lD是沿著圖1lA的XID-XID線的剖視圖。如該剖視圖所示,槽口90的節流部95具有比下游槽部93的截面形狀小的矩形的截面形狀。節流部95形成為隨著自下游槽部93朝向轉子2的旋轉方向(靠近排出口 32的方向)去而槽口 90的開口面積不變而恒定。
[0087]圖12A是表示槽口90處的轉子2的周向上的長度與開口面積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如該線狀圖所示,槽口 90的開口面積在上游槽部91自頂端部90A朝向梯度變化部92去而逐漸增大,在梯度變化部92階躍地增大,在下游槽部93成為恒定值,在臺階部94階躍地減小,在節流部95成為恒定值。
[0088]圖12B是表示槽口90處的轉子2的周向上的長度與開口面積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的線狀圖。如該線狀圖所示,槽口9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在上游槽部91自頂端部90A朝向梯度變化部92去而逐漸增大,在梯度變化部92階躍地增減,在下游槽部93成為0(零),在臺階部94階躍地增減,在節流部95成為0(零)。梯度變化部92為槽口 9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不連續地變化且減小的部位。
[0089]另外,梯度變化部92、臺階部94并不限定于所述的結構,還可以利用槽口90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連續變化的彎曲面構成。
[0090]根據以上的第3實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0091 ] (5)槽口 90具有面向排出口 32且槽口 90的開口面積局部減小的節流部95。
[0092]基于所述結構,利用開口面積局部減小的節流部95能夠抑制工作油自來到壓縮行程的后期的排出口 32、34流入槽口 90。由此,能夠抑制在轉子2高速旋轉時排出口 32、34的排出壓力所產生的脈動。
[0093]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所述實施方式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應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將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限定于所述實施方式的具體結構。
[0094]例如,所述實施方式具有槽口的開口面積恒定或者減小的下游槽部,但并不限定于此,還可以設為具有開口面積逐漸增大的下游槽部、且該下游槽部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小于上游槽部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的結構。
[0095]另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排出容量(栗排量)恒定的葉片栗,還可以應用于通過移動定子而使排出容量可變的葉片栗。
[0096]本申請基于2014年I月27日向日本國特許廳申請的日本特愿2014-12054號主張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照編入到本說明書中。
【主權項】
1.一種葉片栗,該葉片栗被用作流體壓供給源,其中, 該葉片栗包括: 轉子,其被驅動而旋轉; 多個葉片,其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插入所述轉子; 定子,其隨著所述轉子的旋轉而與所述葉片的頂端部滑動接觸; 栗室,其劃分形成在相鄰的所述葉片之間; 吸入口,其用于向所述栗室引導工作流體; 排出口,其用于引導自所述栗室排出的工作流體;以及 槽狀的槽口,其自所述排出口的開口緣部向與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槽口具有梯度變化部,朝向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去而該梯度變化部的開口面積的變化率減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葉片栗,其中, 所述槽口具有: 上游槽部,隨著自所述槽口的頂端部朝向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去而該上游槽部的開口面積逐漸增大;以及 下游槽部,隨著自所述上游槽部朝向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去而該下游槽部的開口面積不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葉片栗,其中, 所述槽口具有: 上游槽部,隨著自所述槽口的頂端部朝向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去而該上游槽部的開口面積逐漸增大;以及 下游槽部,隨著自所述上游槽部朝向所述轉子的旋轉方向去而該下游槽部的開口面積逐漸減小。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葉片栗,其中, 所述槽口包括節流部,該節流部面向所述排出口且開口面積局部減小。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葉片栗,其中, 所述槽口的比所述梯度變化部靠所述排出口側的開口面積大于比所述梯度變化部靠所述槽口的頂端部側的開口面積。
【文檔編號】F04C2/344GK106030111SQ201580006126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9日
【發明人】藤田朋之, 赤塚浩朗, 赤塚浩一朗, 加藤史恭, 五味裕希
【申請人】Kyb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