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能量轉化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世界各主要采煤國對無軌輔助運輸方式的許多優點都比較認可。采用國外現有的快速搬家方法與傳統的搬家方法相比較,搬家效率可提高7?11倍,從全年產量考慮,由于大采高綜放工作面的快速搬迀,產量可提高16%?50%左右,并且安全性大大增加。無軌膠輪車是現代礦井輔助運輸設備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各大煤礦的生產使用證明了無軌膠輪車是一種高效可靠安全的輔助運輸設備。在各種井下可移動設備中,由于工作的需要,經常需要設備能夠提供大流量的高壓或超高壓水源,而移動施工設備大都為液壓驅動機械。傳統的辦法是:從安裝水栗的機械設備的液壓系統中,接出一路能夠控制并輸出一定壓力和流量的液壓動力源,用于驅動一臺液壓馬達。該液壓馬達通過聯軸器,連接于一種“曲軸三柱塞式”高壓水栗;通過帶動曲軸旋轉,拉動曲軸連桿,從而拉動活塞,與每個活塞腔的一套進水單向閥和出水單向閥相配合,進而實現把水吸入和排出的工作循環。傳統方式占用空間大、安裝維修復雜,水栗、馬達及聯軸器之間的對中安裝要求較高,效率也較低。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為解決采用傳統的轉化裝置將液壓能轉化為高壓水能時,占用空間大、安裝維修復雜,水栗、馬達及聯軸器之間的對中安裝要求較高,效率也較低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
[0004]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包括殼體、進水單向閥、出水單向閥、桿密封1、桿密封I1、左端柱塞式活塞、卡環圈、集成換向閥、液壓缸和右端柱塞式活塞,殼體內設置有一空腔,空腔的下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水單向閥,進水單向閥與空腔相連通,進水單向閥又分別通過管路與吸水口相連通,空腔的上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出水單向閥,出水單向閥與空腔相連通,出水單向閥又分別通過管路與出水口相連通,空腔內部從左向右依次設置有左端柱塞式活塞、液壓缸和右端柱塞式活塞,左端柱塞式活塞和右端柱塞式活塞中間用軸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外端面與液壓缸螺紋連接,液壓缸內設置有集成換向閥,集成換向閥內部與左端柱塞式活塞和右端柱塞式活塞的連接軸間隙配合,集成換向閥外部與液壓缸也是間隙配合,左端柱塞式活塞和右端柱塞式活塞上均安裝有桿密封I和桿密封II,卡環圈固定在殼體中間部分的凸臺上,殼體的表面設置有壓力口和回油口,壓力口和回油口分別與殼體內空腔相連通。
[0005]所述殼體包括左、中、右三部分,左右部分殼體的結構對稱,左右部分殼體與中間部分殼體通過螺紋連接。
[000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與傳統的轉化裝置相比,本發明裝置直接連接液壓系統,不需要經過液壓動力轉換成高速轉動運動這一中間環節,而是由液壓動力直接推動活塞產生高壓水,占用空間小,結構簡單緊湊,具有自潤滑能力,不需要添加潤滑油,采用自由活塞原理可以使用大活塞和低速摩擦副,內部磨損小,壽命長,抗污染能力強。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剖面圖;
圖中殼體,2-進水單向閥,3-出水單向閥,4-桿密封I,5_桿密封II,6_左端柱塞式活塞,7-卡環圈,8-集成換向閥,9-液壓缸,10-右端柱塞式活塞,S-吸水口,WP-出水口,P-壓力口,T-回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如圖1所示,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包括殼體1、進水單向閥2、出水單向閥3、桿密封14、桿密封115、左端柱塞式活塞6、卡環圈7、集成換向閥8、液壓缸9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殼體I又包括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左右部分是對稱一樣的結構,左右部分殼體通過螺紋連接與中間部分殼體相連接。殼體I內設置有一空腔,空腔的下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水單向閥2,進水單向閥2與空腔相連通,防止進入到空腔內部的水介質由于重力、位置等因素回流,進水單向閥2又分別通過管路與吸水口 S相連通。空腔的上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出水單向閥3,出水單向閥3與空腔相連通,防止噴射出去的水介質由于重力、位置等因素回流,出水單向閥3又分別通過管路與出水口 WP相連通。空腔內部從左向右依次設置有左端柱塞式活塞6、液壓缸9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桿密封14和桿密封115作為兩道桿密封安裝在殼體I內部左、右端柱塞式活塞上,使左、右端柱塞式活塞能夠零泄露地做往復直線運動,其行程是到殼體I內部一端的空腔內壁。卡環圈7固定在殼體I的中間部分的凸臺上。液壓缸9是一種內部有流道的特殊結構,其一端外徑與卡環圈7內徑相等,滿足H9軸孔配合,確保液壓缸9能夠在卡環圈7內部直線運動。左端柱塞式活塞6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中間用軸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外端面與液壓9缸螺紋連接。液壓缸9內設置有集成換向閥8,集成換向閥8內部與左右端柱塞式活塞連接軸間隙配合,集成換向閥8外部與液壓缸9也是間隙配合,可以在左右端柱塞式活塞之間運動,中間有很多小孔流道,通過集成換向閥8的運動行程與中間左右端柱塞式活塞、液壓缸9運動的行程有行程差,集成換向閥8運動行程較小,實現換向過程。殼體I的表面設置有壓力口 P和回油PT,壓力口 P和回油口 T分別與殼體I內空腔相連通。
[0009]本發明使用時,壓力口P,接液壓系統中的壓力油;回油口T,接液壓系統中的回油口;吸水口 S,接水箱吸水管路;出水口 WP,接出水口管路。
[0010]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當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P口接入液壓系統壓力油時,液壓壓力推動液壓缸9先向右移動,集成換向閥8在液壓缸9里隨著一起向右運動。在液壓缸9和左端柱塞式活塞6、右端柱塞式活塞10向右運動的同時,左端的吸水口 S形成負壓真空,吸水口 S從水箱中吸入水到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殼體I與左端柱塞式活塞6的空腔內,進水單向閥2可以封住水介質回流,同時,回油口T接入液壓系統中的回油管路中,液壓油被“進出”到回油管路中,同時,在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右端出水口WP產生“擠出力”,把水介質傳輸到出水口管路中,形成高壓水路,水路出口的出水單向閥3防止高壓水逆向回流。基于集成換向閥8在液壓缸9內自由移動,左端柱塞式活塞6、右端柱塞式活塞10、液壓缸9作為一個整體在水壓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移動,集成換向閥8的運動行程與中間左右端柱塞式活塞、液壓缸運動的行程有行程差,集成換向閥8運動行程較小。當右端柱塞式活塞10接觸到液壓高壓水栗殼體I時,液壓系統壓力油P口液壓油通過集成換向閥8內部的很多小孔流入到液壓缸9與液壓高壓水栗殼體I內部的接觸面上,完成液壓換向過程,液壓油壓力推動液壓缸9向左移動。在液壓缸9和左端柱塞式活塞6、右端柱塞式活塞10作為一個整體向左運動的同時,集成換向閥8被推動向左移動,右端的吸水口 S形成負壓真空,吸水口 S從水箱中吸入水到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殼體I與右端柱塞式活塞10的空腔內,進水單向閥2可以封住水介質回流。同時,回油口 T接入液壓系統中的回油管路中,液壓油被“進出”到回油管路中。同時在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左端出水口WP產生“擠出力”,把水介質傳輸到出水口管路中,形成高壓水路。水路出口的出水單向閥3防止高壓水逆向回流。這就完成了整個循環吸排水過程。
【主權項】
1.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I)、進水單向閥(2)、出水單向閥(3)、桿密封1(4)、桿密封11(5)、左端柱塞式活塞(6)、卡環圈(7)、集成換向閥(8)、液壓缸(9)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殼體(I)內設置有一空腔,空腔的下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水單向閥(2),進水單向閥(2)與空腔相連通,進水單向閥(2)又分別通過管路與吸水口(S)相連通,空腔的上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出水單向閥(3),出水單向閥(3)與空腔相連通,出水單向閥(3)又分別通過管路與出水口(WP)相連通,空腔內部從左向右依次設置有左端柱塞式活塞(6)、液壓缸(9)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左端柱塞式活塞(6)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中間用軸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外端面與液壓缸(9)螺紋連接,液壓缸(9)內設置有集成換向閥(8),集成換向閥(8)內部與左端柱塞式活塞(6)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的連接軸間隙配合,集成換向閥(8)外部與液壓缸(9)也是間隙配合,左端柱塞式活塞(6)和右端柱塞式活塞(10)上均安裝有桿密封1(4)和桿密封11(5),卡環圈(7)固定在殼體(I)中間部分的凸臺上,殼體(I)的表面設置有壓力口(P)和回油口(T),壓力口(P)和回油口(T)分別與殼體(I)內空腔相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I)包括左、中、右三部分,左右部分殼體的結構對稱,左右部分殼體與中間部分殼體通過螺紋連接。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能量轉化裝置技術領域,為解決采用傳統的轉化裝置將液壓能轉化為高壓水能時,占用空間大、安裝維修復雜,水泵、馬達及聯軸器之間的對中安裝要求較高,效率也較低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液壓能轉化高壓水能的裝置,包括殼體,殼體內設置有一空腔,空腔的下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水單向閥,上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出水單向閥,空腔內部從左向右依次設置有左端柱塞式活塞、液壓缸和右端柱塞式活塞,液壓缸內設置有集成換向閥。本發明裝置由液壓動力直接推動活塞產生高壓水,占用空間小,結構簡單緊湊,具有自潤滑能力,不需要添加潤滑油,采用自由活塞原理可以使用大活塞和低速摩擦副,內部磨損小,壽命長,抗污染能力強。
【IPC分類】F04B53/10, F04B9/117
【公開號】CN105569941
【申請號】CN201510996440
【發明人】雷煌, 仇博, 柳玉龍, 常凱, 馬艷衛, 安四元, 劉德寧, 樊瑞龍, 陳利東, 郭文娟, 滿子良
【申請人】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天地煤機裝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