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潛水電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運轉電容內置油冷卻潛水電泵。
背景技術:
潛水電泵是泵體葉輪和驅動葉輪的電機都潛入水中工作的一種水泵。
現有技術中的潛水電泵在長期運行過程中,會導致電泵運轉電容溫升過高,進而導致潛水電泵無法長期可靠運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運轉電容內置油冷卻潛水電泵,將電泵運轉電容內置于驅動電動機的下方,通過電纜和電機定子連接,與電泵驅動電動機定子、轉子一同浸油密封于不銹鋼殼體內。
本發明所述的運轉電容內置油冷卻潛水電泵包括帶過載保護電源裝置、上部螺桿送水泵體、中部驅動電動機和下部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及其密封、減壓與支撐一體碗形橡膠支架,所述的帶過載保護電源裝置與中部驅動電動機之間通過電源連接電纜連接;上部螺桿送水泵體與中部驅動電動機之間通過電機軸承和橡膠聯軸器連接;所述的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內置于中部驅動電動機的下方,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通過運轉電容連接電纜與中部驅動電動機的電機定子連接,中部驅動電動機的電機定子、電機轉子和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一同浸油密封于不銹鋼殼體內。
所述的不銹鋼殼體內設置有冷卻白油,中部驅動電動機的電機定子、電機轉子和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一同浸沒在冷卻白油中。
所述的密封、減壓與支撐一體碗形橡膠支架設置在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的下方。
所述的密封、減壓與支撐一體碗形橡膠支架通過壓緊圈和軸向卡圈與不銹鋼殼體之間的緊密結合形成密封。
所述的中部驅動電動機的主軸與電機軸承之間設置有橡膠密封圈。
所述的電機定子上設置有定子護罩。
所述的電機軸承和橡膠聯軸器之間設置有防沙罩、骨架密封和機械密封裝置。
所述的上部螺桿送水泵體的周壁上設置有進水口,上部螺桿送水泵體的頂部設置有出水口。
所述的上部螺桿送水泵體包括不銹鋼泵體殼,不銹鋼泵體殼內設置有銅制高壓泵室和橡膠泵水室,橡膠泵水室內設置有送水螺桿,送水螺桿與橡膠聯軸器連接。
所述的銅制高壓泵室設置在橡膠泵水室的頂部,銅制高壓泵室與出水口之間通過出水過渡節連接。
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本發明所述的運轉電容內置油冷卻潛水電泵與現有技術相比,將電泵運轉電容內置于驅動電動機的下方,通過電纜和電機定子連接,與電泵驅動電動機定子、轉子一同浸油密封于不銹鋼殼體內,在電容下方設計帶密封、減壓與支撐功能一體碗形橡膠支架,為電容提供支撐、減震,同時,通過壓緊圈、軸向卡圈與不銹鋼殼體之間的緊密結合形成密封,而且當電機體內冷卻白油因溫度升高而產生膨脹的時候,碗形橡膠支架向下彎曲變形,增大體內空間,起到減壓作用,實現潛水電泵的長期可靠運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所述運轉電容內置油冷卻潛水電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運轉電容內置油冷卻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密封、減壓與支撐功能一體碗形橡膠支架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所述的運轉電容內置油冷卻潛水電泵包括帶過載保護電源裝置24、上部螺桿送水泵體、中部驅動電動機和下部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19及其密封、減壓與支撐一體碗形橡膠支架21,所述的帶過載保護電源裝置24與中部驅動電動機之間通過電源連接電纜25連接;上部螺桿送水泵體與中部驅動電動機之間通過電機軸承10和橡膠聯軸器6連接;所述的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內置于中部驅動電動機的下方,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通過運轉電容連接電纜17與中部驅動電動機的電機定子15連接,中部驅動電動機的電機定子15、電機轉子14和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一同浸油密封于不銹鋼殼體20內。
所述的不銹鋼殼體20內設置有冷卻白油18,中部驅動電動機的電機定子15、電機轉子14和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一同浸沒在冷卻白油18中。
所述的密封、減壓與支撐一體碗形橡膠支架21設置在內置油冷卻電泵運轉電容的下方(碗形橡膠支架為運轉電容提供支撐、減震)。
所述的密封、減壓與支撐一體碗形橡膠支架21通過壓緊圈22和軸向卡圈23與不銹鋼殼體20之間的緊密結合形成密封。當電機體內冷卻白油因溫度升高而產生膨脹的時候,碗形橡膠支架向下彎曲變形,增大體內空間,起到減壓作用,實現潛水電泵的長期可靠運行。
所述的中部驅動電動機的主軸13與電機軸承10之間設置有橡膠密封圈11。
所述的電機定子15上設置有定子護罩12。
所述的電機軸承10和橡膠聯軸器6之間設置有防沙罩7、骨架密封8和機械密封裝置9。
所述的上部螺桿送水泵體的周壁上設置有進水口26,上部螺桿送水泵體的頂部設置有出水口27。
所述的上部螺桿送水泵體包括不銹鋼泵體殼3,不銹鋼泵體殼3內設置有銅制高壓泵室2和橡膠泵水室4,橡膠泵水室4內設置有送水螺桿5,送水螺桿5與橡膠聯軸器6連接。
所述的銅制高壓泵室2設置在橡膠泵水室4的頂部,銅制高壓泵室2與出水口27之間通過出水過渡節1連接。
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