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源,驅動力開關,油水分離器、油霧器、手動轉閥和支護氣缸,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與油水分離器的輸入端連接,驅動力開關設于動力源與油水分離器之間,油水分離器的輸出端連接油霧器,油霧器的出氣端連接手動轉閥,當手動轉閥轉動時,油霧器的出氣端可與手動轉閥上的不同進氣端連接,手動轉閥的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增壓氣路的進氣端,另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泄壓氣路的進氣端。當需要增加支撐力時,該系統能夠及時有效增加對支護的支撐能力。
【專利說明】巷道氣動支護増壓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礦用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
【背景技術】
[0002]臨時支護是掘進巷道施工中的一項重要施工工序。目前采用的臨時支護形式主要是前探梁的形式,即先將吊環擰在最前排頂部錨桿上,然后將前探支護梁(一般為2寸鋼管)穿在吊環內,再用小桿、道木接頂背實。臨時支護作業為純人工操作。不僅作業時間長(支護時間約30-40分鐘),支護強度低,基本無初撐力,而且鉆裝完錨桿后,還要人工拆卸整個支護,費時費力,因此有必要研制一套普掘迎頭機械化臨時支護裝置,提高自臨時支護至吊掛支護網階段的安全性和效率,實現機械化一次性支護,使得施工人員可以安全、連續地鉆裝錨桿,縮短臨時支護時間,提高掘進效率。
[0003] 申請人: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發明了一種巷道用氣動支護,如圖1所示,其主要包括支護網50、支持支護網的支撐機構51以及升降支撐機構的氣缸52,但是有些巷道穹頂需要較強的支撐力,普通的氣缸往往無法滿足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當需要增加支撐力時,該系統能夠及時有效增加對支護的支撐能力。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包括動力源,驅動力開關,油水分離器、油霧器、手動轉閥和支護氣缸,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與油水分離器的輸入端連接,驅動力開關設于動力源與油水分離器之間,油水分離的輸出端連接油霧器,油霧器的出氣端連接手動轉閥,當手動轉閥轉動時,油霧器的出氣端可與手動轉閥上的不同進氣端連接,手動轉閥的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增壓氣路的進氣端,另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泄壓氣路的進氣端,泄壓氣路包括一個單向閥,單向閥的進氣端可與手動轉閥的出氣端對接,單向閥的出氣端連接支護氣缸;所述增壓氣路包括主氣路,第一支氣路,第二支氣路,氣動增壓泵和換向閥,所述氣動增壓泵中部設有氣動活塞,氣動活塞兩側設有氣室,主氣路的出氣端連接第一支氣路和第二支氣路的進氣端,第一支氣路的出氣端連接有換向閥,所述氣動活塞的兩側各連接換向閥的一個出氣端,所述第二支氣路通過第一單向閥和氣室連接,氣室的出氣端上也設有單向閥并通過單向閥與氣缸連接,第一支氣路與換向閥之間設有第一支氣路開關,第二支氣路與氣室之間設有第二支氣路開關。
[0006]優選地,所述主氣路上設有油水分離器,油水分離器的輸出端連接有減壓閥,減壓閥的輸出端連接有油霧器,這樣可以進一步調節輸出氣壓大小,同時調節噴油量以便對下級氣動元件起到潤滑作用。
[0007]優選地,所述泄壓氣路上設有排氣閥,當工作完畢后,可以直接打開排氣閥將氣體排出,使增壓系統及時停止工作。
[0008]優選地,所述油水分離器與所述油霧器之間設有壓力表,可以測定壓力值,方便技術人員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對系統進行控制。
[0009]優選地,所述手動轉閥與換向閥均為三位四通換向閥,使得氣路的具體聯通路徑更加靈活。
[001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通過第一支氣路連通增壓泵增壓,第二支氣路正常向氣缸輸送氣源工作,當需要增壓時,手動轉閥接通主氣路,打開第一支氣路,關閉第二支氣路,活塞在氣室之間往復運動增加氣壓,可以為氣缸增壓,當需要泄壓時接通泄壓氣路即可,從而方便靈活的針對工作需求來調節氣缸及支護的支撐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 申請人:發明的一種巷道用氣動支護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
[0014]1.動力源2.驅動力開關3.油水分離器4.油霧器5.手動轉閥6.支護氣缸
7.壓力表8.單向閥9.排氣閥10.減壓閥11.增壓泵12.換向閥13.氣動活塞14.氣室15.第一支氣路開關16.第二支氣路開關101.增壓氣路102.泄壓氣路1011.主氣路1012.第一支氣路1013.第二支氣路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6]請參考圖1-2,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源I,驅動力開關2,油水分離器3、油霧器4、手動轉閥5和支護氣缸6,所述動力源I的輸出端與油水分離器3的輸入端連接,驅動力開關2設于動力源I與油水分離器3之間,油水分離器3的輸出端連接油霧器4,油水分離器3與所述油霧器4之間設有壓力表7,可以測定壓力值,方便技術人員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對系統進行控制。油霧器4的出氣端連接手動轉閥5,當手動轉閥5轉動時,油霧器4的出氣端可與手動轉閥5上的不同進氣端連接,手動轉閥5的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增壓氣路101的進氣端,另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泄壓氣路102的進氣端,泄壓氣路102包括一個單向閥8,單向閥8的進氣端可與手動轉閥5的出氣端對接,單向閥8的出氣端連接支護氣缸6,泄壓氣路102上還設有排氣閥9,當工作完畢后,可以直接打開排氣閥9將氣體排出,使增壓系統及時停止工作。
[0017]增壓氣路101包括主氣路1011,主氣路1011上也設有油水分離器3,油水分離器3的輸出端連接有減壓閥10,減壓閥10的輸出端連接有油霧器4,這樣可以進一步調節輸出氣壓大小,同時調節噴油量以便對下級氣動元件起到潤滑作用,增壓氣路101還包括第一支氣路1012,第二支氣路1013,氣動增壓泵11和換向閥12,所述氣動增壓泵11中部設有氣動活塞13,氣動活塞13兩側設有氣室14,主氣路1011的出氣端連接第一支氣路1012和第二支氣路1013的進氣端,第一支氣路1012的出氣端連接有換向閥12,所述氣動活塞13的兩側各連接換向閥12的一個出氣端,所述第二支氣路1013通過一單向閥和氣室14連接,氣室14的出氣端上也設有單向閥并通過單向閥與氣缸6連接,第一支氣路1011進氣端與換向閥12之間設有第一支氣路開關15,第二支氣路1012與氣室14之間設有第二支氣路開關16。
[0018]所述手動轉閥5與換向閥12均為三位四通換向閥,進氣端和出氣端都比較多,使得氣路的具體聯通路徑更加靈活。
[0019]使用時,先將圖1所示支護裝置移動到巷道穹頂下方,打開驅動力開關1,轉動手動轉閥5,使轉閥進氣端與動力源連通,出氣端連接增壓氣路101,打開第二支氣路開關16,氣體通過主氣路1011和第二支氣路1013使氣缸升起,從而帶動支護升起,當需要增壓時,關閉第二支路開關16,打開第一支路開關15,調節換向閥12與一側氣室14連通,推動氣動活塞13向另一側氣室13移動,當氣動活塞13被推至極限位置,調節換向閥12出氣端與極限位置一側氣室連通,推動氣動活塞13反向運動,然后重復上述動作,通過氣動活塞13的往復運動不斷給氣缸增壓。當需要泄壓時,將手動轉閥5的出氣端連通泄壓氣路102,支護氣缸6開始下降,帶動支護機構下降,工作完畢后打開排氣閥9,作業完畢。
[0020]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源,驅動力開關,油水分離器、油霧器、手動轉閥和支護氣缸,所述動力源的輸出端與油水分離器的輸入端連接,驅動力開關設于動力源與油水分離器之間,油水分離器的輸出端連接油霧器,油霧器的出氣端連接手動轉閥,當手動轉閥轉動時,油霧器的出氣端可與手動轉閥上的不同進氣端連接,手動轉閥的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增壓氣路的進氣端,另一個出氣端經轉動后可連接泄壓氣路的進氣端,泄壓氣路包括一個單向閥,單向閥的進氣端可與手動轉閥的出氣端對接,單向閥的出氣端連接支護氣缸;所述增壓氣路包括主氣路,第一支氣路,第二支氣路,氣動增壓泵和換向閥,所述氣動增壓泵中部設有氣動活塞,氣動活塞兩側設有氣室,主氣路的出氣端連接第一支氣路和第二支氣路的進氣端,第一支氣路的出氣端連接有換向閥,所述氣動活塞的兩側各連接換向閥的一個出氣端,所述第二支氣路通過一單向閥和氣室連接,氣室的出氣端上也設有單向閥并通過單向閥與氣缸連接,第一支氣路進氣端與換向閥之間設有第一支氣路開關,第二支氣路進氣端與氣室之間設有第二支氣路開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氣路上設有油水分離器,油水分離器的輸出端連接有減壓閥,減壓閥的輸出端連接有油霧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壓氣路上設有排氣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分離器與所述油霧器之間設有壓力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氣動支護增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動轉閥與換向閥均為三位四通換向閥。
【文檔編號】F15B11/08GK204226309SQ201420638700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30日
【發明者】雷彥娥 申請人:周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