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包括輸出軸本體,在輸出軸本體的內部設有驅動件供油油路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驅動件供油油路的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進油口、另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出油口,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的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出油口、另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進油口;輸出軸本體的外壁上分別沿周向設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分別實現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的連通。該方案能夠實現配油且能夠簡化配油油路,不但可以精減液壓馬達的布油油路、減輕馬達的重量,使馬達使用便捷,還能夠提高配油的油壓,從而減少配油漏油現象的發生,降低故障率,實用性強。
【專利說明】—種液壓馬達輸出軸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馬達的組成配件,具體為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
【背景技術】
[0002]液壓馬達是一種屬于液壓驅動和在旋轉中進行液壓油分配的裝置,鑒于其體積小、軸向可承受的負荷大、產生的扭矩大、拆卸方便且使用效率高等特點,已被廣泛用于工程機械、林業機械、農業機械等領域。
[0003]液壓馬達動作時,通過其輸出軸帶動驅動件旋轉,但有的驅動件在具有旋轉的動作要求外還有其他動作要求,如抓緊,往往會用到液壓缸,但現有液壓馬達主要通過殼體的鉆孔形式來完成旋轉件液壓缸的配油,且往往通過額外布線實現配油,不但很容易出現漏油現象,且鑒于驅動件一直處于旋轉狀態,額外布的油路與驅動件、馬達以及固定馬達的連接件往往出現纏繞現象,易產生危險,而且每次都得需要空工作一次來解開纏繞的油管,結構復雜,使用過程繁瑣;此外,額外布線往往會增加油路長度,從而降低配油的油壓,不利于配油的進行。此為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能夠分配油的液壓馬達輸出軸的技術方案,該方案能夠簡化配油油路,且不但可以精減液壓馬達的布油油路、減輕馬達的重量,使馬達使用便捷,還能夠提高配油的油壓,從而減少配油漏油現象的發生,減少故障率,實用性強。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6]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包括輸出軸本體,在輸出軸本體的內部設有驅動件供油油路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的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進油口,驅動件供油油路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的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出油口,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進油口;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位于輸出軸本體的一端,所述的輸出軸回油進油口和所述的輸出軸供油出油口位于輸出軸本體的另一端;所述輸出軸本體的外壁上分別沿周向設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相連通,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與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相連通。
[0007]使用時,可將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分別與液壓馬達上相應的驅動件工作油口相連通,從而形成驅動件配油的完整油路,完成對驅動件的配油。為防止輸出軸轉動過程中,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發生漏油現象,可在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槽口處設置密封組件,液壓馬達上的兩個驅動件工作油口穿過上述密封組件與所述的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內連通。其中,所述的驅動件工作油口與密封組件不與輸出軸一同轉動。
[0008]其中,所述輸出軸供油出油口連通驅動件的進油油路,所述輸出軸回油進油口連通驅動件的回油油路。
[0009]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相互平行。
[0010]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分別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和輸出軸供油出油口垂直。
[0011]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分別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垂直。
[0012]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0013]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與輸出軸供油出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0014]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0015]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與輸出軸回油出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方案的優點在于:
[0017](I)本實用新型在其輸出軸本體的內部設有驅動件供油油路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且在驅動件供油油路的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進油口、在驅動件供油油路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出油口,且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在所述輸出軸供油進油口的所在端設有輸出軸回油出油口,在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進油口,并通過輸出軸回油進油口連通驅動件的回油油路、通過輸出軸供油出油口連通驅動件的進油油路,從而實現液壓馬達為驅動件液壓缸的配油,這簡化了配油油路,不但精減了液壓馬達的重量,而且實現了輸出軸內油路與驅動件的進油油路和驅動件的回油油路的直接連通,從而使得整個配油油路的連接之中無油管繞管現象,使用便捷;同時也提高了配油油壓,增加了配油的流速,從而降低了配油漏油現象發生的幾率,實用性強;
[0018](2)本實用新型在輸出軸本體的外壁上分別沿周向設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用于與液壓馬達上相應的驅動件工作油口相連,從而在輸出軸轉動時,可以確保液壓馬達上的兩個驅動件工作油口實時與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驅動件供油油路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形成通路,以確保驅動件配油工作的順利進行;
[0019](3)本實用新型的驅動件供油油路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配油流速,進而增加為驅動件配油的油壓,減少配油漏油現象的發生,實用性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I的結構圖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2的結構圖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3的結構圖示意圖。[0023]其中:1、輸出軸本體,2、驅動件供油油路,3、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4、輸出軸供油出油口,5、輸出軸回油進油口,6、輸出軸供油進油口,7、輸出軸回油出油口,8、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9、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0025]實施方式1:
[0026]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包括輸出軸本體1,在輸出軸本體I的內部設有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 ;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的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驅動件供油油路2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所述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連通驅動件的進油油路;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在所述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的所在端設有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所述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連通驅動件的回油油路;所述輸出軸本體的外壁上分別沿周向設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9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8,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9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相連通,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8與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相連通,即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9通過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與所述的驅動件供油油路2相連通,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8通過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與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相連通。
[0027]其中,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的橫斷面均為圓形,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的橫截面均為圓形。
[0028]其中,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相互平行。
[0029]其中,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分別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和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垂直,且驅動件供油油路2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的連接處以及驅動件供油油路2與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的連接處均呈90度角;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分別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垂直,且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的連接處均呈90度角。
[0030]該方案通過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以及相關油口、配油槽與回油槽的使用,避免了現有技術中額外布線為驅動件液壓缸配油的弊端,這簡化了配油油路,且使輸出軸內油路與驅動件的進油油路和驅動件的回油油路的直接連通,從而使整個油路的連接之中無油管繞管現象;同時精減了液壓馬達的重量,使馬達使用便捷;且提高了配油油壓,并可有效降低配油漏油現象發生的幾率,進而減少故障率。
[0031]實施方式2:
[0032]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包括輸出軸本體1,在輸出軸本體I的內部設有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 ;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的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驅動件供油油路2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所述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連通驅動件的進油油路;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在所述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的所在端設有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所述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連通驅動件的回油油路;所述輸出軸本體的外壁上分別沿周向設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9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8,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9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相連通,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8與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相連通;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相互平行;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分別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和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垂直,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分別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垂直,與實施方式I不同的是,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和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的連接處均為斜面、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5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的連接處均為斜面。
[0033]上述斜面連接段的使用,與實施方式I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配油的流速,從而可進一步增加本實用新型的配油油壓,降低配油漏油現象發生的幾率。
[0034]實施方式3:
[0035]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包括輸出軸本體1,在輸出軸本體I的內部設有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 ;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的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驅動件供油油路2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所述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連通驅動件的進油油路;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在所述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的所在端設有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所述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連通驅動件的回油油路;所述輸出軸本體的外壁上分別沿周向設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9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8,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9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相連通,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8與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相連通;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相互平行;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分別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和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垂直,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分別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垂直,與實施方式1、實施方式2不同的是,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2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 6和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的連接處均為弧形面、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3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 7的連接處均為弧形面。
[0036]本實施方式采用弧形面連接段,與實施方式I和實施方式2相比,進一步增加了配油的流速,進而增加本實用新型的配油油壓,降低配油漏油現象發生的幾率。
[0037]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驅動件固定在該液壓馬達輸出軸上的A處,同時將驅動件液壓缸的回油油路與所述的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5相連通、將驅動件液壓缸的進油油路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4相連通,從而實現驅動件、輸出軸及連通輸出軸與驅動件液壓缸的供油與回油油路的油管同步旋轉,無繞管現象。液壓馬達動作時,一方面可以帶動驅動件轉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輸出軸內部的油路為驅動件的液壓缸供油,使用方便。
[0038]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馬達輸出軸,包括輸出軸本體,其特征在于:在輸出軸本體的內部設有驅動件供油油路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的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進油口,驅動件供油油路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供油出油口 ;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的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出油口,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的另一端設有輸出軸回油進油口 ;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位于輸出軸本體的一端,所述的輸出軸回油進油口和所述的輸出軸供油出油口位于輸出軸本體的另一端;所述輸出軸本體的外壁上分別沿周向設有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和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油路配油槽與所述的輸出軸供油進油口相連通,所述環狀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回油槽與所述的輸出軸回油出油口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馬達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和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相互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馬達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分別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和輸出軸供油出油口垂直。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馬達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分別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和輸出軸回油出油口垂直。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馬達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與輸出軸供油進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馬達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供油油路與輸出軸供油出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馬達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與輸出軸回油進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馬達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供油回油油路與輸出軸回油出油口的連接處為斜面或弧形面。
【文檔編號】F15B15/08GK203685746SQ201420001138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日
【發明者】劉寶才, 郭福光, 化金明, 谷秀才, 任紅雷 申請人:山東瑞諾液壓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