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平衡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平衡閥。
背景技術:
在工程機械中,為了改善液壓起重機的起升機構、變幅機構和伸縮機構的使用性能,在上述機構帶負載下降時,避免加速下降而造成操作事故等,因此,為了實現下降的微動和平穩,工程機械的液壓系統中通常設置有平衡閥,特別是在工程起重機械中。如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的平衡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現有技術的平衡閥的原理圖,該平衡閥包括主閥體1、主閥芯3、主閥彈簧14、先導活塞17、先導彈簧18、第一油口A、第二油口 B、先導口 X和泄油口 L,所述第一油口 A和所述第二油口 B形成在所述主閥體I上,所述主閥芯3通過所述主閥彈簧14可滑動地容納在所述主閥體I中,以控制所述第一油口 A和所述第二油口 B之間的通斷,所述先導活塞17通過先導彈簧18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主閥體I的一側。先導活塞17通過所述先導口 X處液壓油的作用發生運動而推動所述主閥芯3運動。其中,由于工程起重機械通常具有上升、保持和下降三種工作狀態,因此,在這三種工作狀態下平衡閥相應地處于三種不同的工作狀態,下面對此依次進行說明。當工程起重機械起吊重物上升時,第一油口 A通高壓油,若第一油口 A產生的壓力較低時,即無法克服主閥彈簧14的彈力作用時,平衡閥關閉;若第一油口 A壓力逐漸增大到足夠克服主閥彈簧14的彈力和B 口壓力作用時,主閥芯3往左移動以使得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連通,油液從第一油口 A流到第二油口 B,以實現重物的提升。當工程起重機械將重物保持在某個位置時,第一油口 A不進油或者先導油口 X無壓力或壓力很小,由于主閥芯3上設置有連通第二油口 B和主閥彈簧腔的油路,第二油口 B的壓力能夠作用在主閥芯3的左側,從而主閥芯3切斷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之間的油路,使得平衡閥關閉。在主閥芯3和主閥體I之間可靠的錐形密封作用下,油液無法從第一油口 A流到第二油口 B,從而將重物保持在某個位置。當工程起重機械起吊重物下降時,第二油口 B通高壓油,先導口 X通控制油。當先導口 X壓力較小時,即先導活塞17無法克服先導彈簧18的彈力運動時,先導活塞17處于先導腔16的最右側位置;當先導口 X壓力逐漸增加并且能夠克服先導彈簧18的彈力運動時,先導活塞17在先導腔16內向左運動,當先導活塞17運動到一定位置后,先導活塞17與主閥芯3接觸。隨著先導壓力的增加,先導活塞17和主閥芯3—起繼續向左運動,以打開平衡閥,油液從第二油口 B流到第一油口 A,從而實現重物的下降功能。同時,先導腔16內的控制油通過泄油口 L流出。先導壓力作用在先導活塞17上,以控制先導活塞17推動主閥芯3運動,先導比為(即先導面積和溢流面積之比)K=D2/d2,其中,D為先導口的直徑,d為主閥的閥腔直徑。由于受到現有平衡閥結構的限制,d由平衡閥的通流能力決定,而D受結構限制尺寸不能過大,導致平衡閥的先導比K較小,從而平衡閥易受負載波動的影響而產生抖動,并且開啟壓力過大,導致功率損失較大。另外,由于平衡閥的開度易受負載的影響,平衡閥的控制性較差,隨著第二油口 B的壓力上升,導致即使先導口 X的壓力保持恒定,而平衡閥的主閥芯3的開度無法維持恒定,因此,主閥芯3的開度不由先導口 X的壓力來控制,從而在輕載時不容易實現工程起重機械的微動操作。并且先導壓力較高,為了實現一定的先導比,先導活塞17面積較大,從而導致平衡閥的靈敏度較低和能耗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平衡閥,該平衡閥的控制性較好,平衡閥的開度僅由控制閥芯來控制,基本上不受負載變化的影響。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平衡閥,其中,該平衡閥包括主閥體,該主閥體上形成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 ;主閥芯,該主閥芯容納在所述主閥體內;控制閥體,該控制閥體設置在所述主閥體的一側;控制閥芯,該控制閥芯容納在所述控制閥體內且能夠沿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運動,使得所述主閥芯能夠沿所述主閥芯的軸向運動,以使得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連通或關閉;其中,所述主閥芯的軸向與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垂直。優選地,所述主閥體內還形成有位于所述主閥芯和所述控制閥芯之間的閥腔,所述控制閥體內形成有沿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間隔設置的通道和泄油口,所述通道與所述閥腔連通,所述控制閥芯上形成有沿控制閥芯的軸向延伸的節流槽,所述控制閥芯沿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運動,使得所述通道通過所述節流槽與所述泄油口連通。優選地,所述節流槽的通流面積沿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逐漸增大。優選地,所述控制閥芯上形成有多個節流槽,該多個節流槽沿所述控制閥芯的周向均勻間隔設置。優選地,所述控制閥體內還形成有沿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間隔設置的第一環形槽和第二環形槽,所述第一環形槽與所述通道連通,所述第二環形槽與所述泄油口連通,所述控制閥芯沿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運動,使得所述第一環形槽通過所述節流槽與所述第二環形槽連通。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驅動件,該驅動件位于所述控制閥芯的一端,以驅動所述控制閥芯沿所述控制閥芯的軸向運動,使得所述通道通過所述節流槽與所述泄油口連通。優選地,所述驅動件為電磁鐵。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控制彈簧,該控制彈簧容納在所述控制閥體內且彈性地卡接在所述控制閥芯的另一端和所述控制閥體之間,以將所述控制閥芯保持在初始位置。優選地,所述控制彈簧、所述控制閥芯和所述電磁鐵同軸設置。優選地,所述主閥芯上形成有凹部,該凹部位于所述第二油口處。優選地,所述主閥芯上形成有沿所述主閥芯的軸向延伸的阻尼槽,所述第二油口通過所述阻尼槽與所述閥腔連通。優選地,所述阻尼槽的通流面積沿所述主閥芯的軸向逐漸增大。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主閥套,該主閥套套設在所述主閥體內,且所述主閥芯容納在所述主閥套內。[0022]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主閥彈簧,該主閥彈簧容納在所述閥腔內且彈性地卡接在所述主閥芯和所述控制閥體之間,以將所述主閥芯壓靠在所述主閥套上。優選地,所述主閥體、所述主閥套、所述主閥芯和所述主閥彈簧同軸設置。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平衡閥通過控制閥芯的運動來控制主閥芯的運動,由于控制閥芯的運動方向與主閥芯的運動方向垂直,負載變化引起的第二油口的壓力變化,不會作用在控制閥芯上而影響控制閥芯的運動位置,進而也就不會影響主閥芯的位置,能夠保證平衡閥的開度只受控制閥芯的控制,使得平衡閥的控制性較好,控制較精確。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現有技術的平衡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的平衡閥的原理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平衡閥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平衡閥的原理圖;以及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平衡閥的控制閥芯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I 主閥體2 主閥套3 主閥芯4 凹部5 閥腔6 阻尼槽7 控制閥體8 控制閥芯9 通道10 節流槽11 第一環形槽12 第二環形槽13 驅動件14 主閥彈簧15 控制彈簧16 先導腔17 先導活塞18 先導彈簧A 第一油口B 第二油口X 先導口L 泄油口0-0 主閥芯的軸向C-C 控制閥芯的軸向D 先導口的直徑d 主閥的閥腔直徑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通常是指如圖3所示的沿控制閥芯的軸向C-C的較高位置和較低位置,“左、右”通常是指如圖3所示的沿主閥芯的軸向0-0的遠離控制閥芯的位置和靠近控制閥芯的位置。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提供一種平衡閥,其中,該平衡閥包括主閥體1,該主閥體I上形成有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 ;主閥芯3,該主閥芯3容納在所述主閥體I內;控制閥體7,該控制閥體7設置在所述主閥體I的一側;控制閥芯8,該控制閥芯8容納在所述控制閥體7內且能夠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主閥芯3能夠沿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0-0運動,以使得所述第一油口 A和所述第二油口 B連通或關閉;其中,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0-0與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垂直。本實用新型的平衡閥通過控制閥芯8的運動來控制主閥芯3的運動,由于控制閥芯8的運動方向與主閥芯3的運動方向垂直,負載變化引起的第二油口 B的壓力變化,不會作用在控制閥芯8上而影響控制閥芯8的運動位置,進而也就不會影響主閥芯3的位置,能夠保證平衡閥的開度只受控制閥芯8的控制,使得平衡閥的控制性較好,控制較精確。具體地,由于負載變化而引起第二油口 B的壓力變化時,并且主閥芯3和控制閥芯8是相對垂直地安裝,從而第二油口 B的壓力變化垂直作用在控制閥芯8上,即對控制閥芯8產生沿徑向方向的壓力,不會影響控制閥芯8沿控制閥芯的軸向C-C的運動,即未在該方向施加壓力,控制閥芯8的位置保持不變,控制閥芯8的位置與主閥芯3的位置——對應,因而主閥芯3的位置也保持不變,進而平衡閥的開度保持穩定,基本上不會受到負載變化的影響,使得平衡閥的控制性較好,只需要控制控制閥芯8的運動位置即可。如圖3和圖4所示,作為實現控制閥芯8的運動對主閥芯3的運動的一種具體結構,優選地,所述主閥體I內還形成有位于所述主閥芯3和所述控制閥芯8之間的閥腔5,所述控制閥體7內形成有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間隔設置的通道9和泄油口 L,所述通道9與所述閥腔5連通,所述控制閥芯8上形成有沿控制閥芯8的軸向C-C延伸的節流槽10,所述控制閥芯8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通道9通過所述節流槽10與所述泄油口 L連通。當控制閥芯8沿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時,節流槽10運動到與通道9相對應的位置,則閥腔5內的油液可以通過通道9和節流槽10從泄油口 L流出,從而閥腔5內的壓力逐漸降低。主閥芯3在第二油口 B的壓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即向右運動,從而第二油口B和第一油口 A連通,實現重物的下降。為了保證控制閥芯8的運動能夠使得主閥芯3穩定地維持在一定位置,即保證平衡閥的開度穩定,如圖5所示,優選地,所述節流槽10的通流面積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逐漸增大。具體地,節流槽10包括連續形成的第一段101、第二段102、第三段103和第四段104,節流槽10整體為楔形的形狀。第一段101與控制閥體7緊密配合,以進行密封。第二段102、第三段103和第四段104的深度和面積都逐漸增大,從而節流槽10的通流面積逐漸增大。當控制閥芯8未發生運動時,第一段101與控制閥體7配合形成密封,通道9和泄油口 L不連通;當控制閥芯8發生運動時,控制閥芯8運動到不同的位置,第二段102、第三段103和第四段104依次位于通道9處,使得節流槽10的通流面積不斷增大,閥腔5的壓力不斷減小,使得主閥芯3的開度不斷增大,直到主閥芯3受力平衡,位置保持穩定為止。為了減小節流槽10的節流作用,優選地,所述控制閥芯8上形成有多個節流槽10,該多個節流槽10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周向均勻間隔設置。由于控制閥芯8的周向上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個節流槽10,閥腔5中的油液能夠通過多個節流槽10由泄油口 L排出,使得主閥芯3能夠快速達到平衡狀態,進而保持平衡閥的開度穩定不變。另外,多個節流槽10均勻設置,能夠減小控制閥芯8在油液的流動作用下的震顫。如圖3所示,為了方便通道9與節流槽10的連通以及節流槽10與泄流口 L的連通,優選地,所述控制閥體7內還形成有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間隔設置的第一環形槽11和第二環形槽12,所述第一環形槽11與所述通道9連通,所述第二環形槽12與所述泄油口 L連通,所述控制閥芯8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第一環形槽11通過所述節流槽10與所述第二環形槽12連通。閥腔5內的油液通過通道9流動到第一環形槽11內,然后再通過節流槽10流動到第二環形槽12內,最后由泄油口 L排出,第一環形槽11和第二環形槽12為油液提供了一定的流動和緩沖空間,使得油液的流動更加流暢,降低控制閥芯8運動時的油液沖擊。為了更好地控制控制閥芯8的運動,如圖3所示,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驅動件13,該驅動件13位于所述控制閥芯8的一端,以驅動所述控制閥芯8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通道9通過所述節流槽10與所述泄油口 L連通。驅動件13在控制閥芯8的一端對控制閥芯8施加一定的外力,迫使控制閥芯8發生運動,并且控制閥芯8的運動位置僅受驅動件13的驅動力控制,不會受到其它因素干擾,以保證控制閥芯8的位置穩定,進而保證平衡閥的開度穩定。驅動件13可以采用各種形式和結構,例如液壓方式和手動方式,優選地如圖3所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件13為電磁鐵。電磁鐵對控制閥芯8產生一定的沿控制閥芯8的軸向C-C的電磁力,使得控制閥芯8沿控制閥芯8的軸向C-C發生運動。只需要根據第二油口 B的壓力來控制電磁鐵的輸入電流的大小,就可以改變控制閥芯8的位置,從而改變平衡閥的開度。因此,平衡閥的開度只受電磁鐵的輸入電流的大小一個控制因素影響,使得控制簡單方便,控制性較好。如圖3所示,為了使得控制閥芯8能夠穩定地保持在初始位置,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控制彈簧15,該控制彈簧15容納在所述控制閥體7內且彈性地卡接在所述控制閥芯8的另一端和所述控制閥體7之間,以將所述控制閥芯8保持在初始位置。控制彈簧15對控制閥芯8施加一定的預壓力,使其壓靠在驅動件13上,以保持在初始位置,即通道9和泄油口 L不連通的位置,防止控制閥芯8由于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誤動作。另外,控制彈簧15為控制閥芯8提供一定的復位力,使其回復到初始位置。如圖3所示,為了安裝方便,優選地,所述控制彈簧15、所述控制閥芯8和所述電磁鐵同軸設置。控制彈簧15、控制閥芯8和電磁鐵沿控制閥芯8的軸向C-C依次安裝在控制閥體7內,使得平衡閥的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并且方便電磁閥對控制閥芯8施加軸向的驅動力,使得控制閥芯8運動順暢。如圖3所示,為了方便平衡閥的制造和裝配,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主閥套2,該主閥套2套設在所述主閥體I內,且所述主閥芯3容納在所述主閥套2內。主閥套2嵌套在主閥體I內部,主閥芯3容納在主閥套2內,初始狀態下主閥芯3壓靠在主閥套2上,以切斷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之間的連通;主閥芯3相對于主閥套2發生運動,使得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連通。主閥套2單獨進行制造后裝配在主閥體I內,然后將主閥芯3裝配在主閥套2內,簡化了主閥體I的制造和加工,并且裝配方便,檢修和更換部件容易。為了使得主閥芯3壓靠在主閥套2上形成穩定的錐面密封,以切斷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如圖3所示,優選地,所述平衡閥還包括主閥彈簧14,該主閥彈簧14容納在所述閥腔5內且彈性地卡接在所述主閥芯3和所述控制閥體7之間,以將所述主閥芯3壓靠在所述主閥套2上。主閥彈簧14對主閥芯3施加一定的預壓力,使其壓靠在主閥套2上,以形成可靠的錐面密封,防止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之間的油液泄漏。另外,主閥彈簧14為主閥芯3提供一定的復位力,使其回復到初始位置。為了使得第二油口 B的壓力能夠作用在主閥芯3上,以連通第二油口 B和第一油口 A,優選地,所述主閥芯3上形成有凹部4,該凹部4位于所述第二油口 B處。當重物下降,第二油口 B進油時,第二油口 B的壓力作用在凹部4的環形面上,從而對主閥芯3產生向右的壓力P1。而閥腔5的壓力也作用在主閥芯3上,并且主閥彈簧14對主閥芯3施加一定的預壓力,從而對主閥芯3產生向左的壓力P2。當P1>P2時,主閥芯3發生運動,第二油口 B與第一油口 A連通,使得平衡閥保持一定的開度。為了平衡主閥芯3的受力,如圖3所示,優選地,所述主閥芯3上形成有沿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0-0延伸的阻尼槽6,所述第二油口 B通過所述阻尼槽6與所述閥腔5連通。當控制閥芯8的運動導致閥腔5的壓力下降時,第二油口 B的油液通過阻尼槽6流到閥腔5內,以增加閥腔5的壓力,節流槽10和阻尼槽6相互配合,使得主閥芯3達到平衡的狀態,保持穩定的開度。由于節流槽10和阻尼槽6相互配合,使得主閥芯3保持平衡狀態,優選地,所述阻尼槽7的通流面積沿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0-0逐漸增大。由于節流槽10的通流面積沿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逐漸增大,則控制閥芯8向上運動后節流槽10的通流面積增大,因而閥腔5的壓力降低速度增快,主閥芯3向右運動,此時阻尼槽7的通流面積也隨之增大,從而降低閥腔5的壓力損失,最后達到平衡狀態,使得主閥芯3位置恒定,即平衡閥的開度穩定。如圖3所示,為了安裝方便,優選地,所述主閥體1、所述主閥套2、所述主閥芯3和所述主閥彈簧14同軸設置。主閥芯3和主閥彈簧14沿主閥芯3的軸向0-0依次安裝在主閥套2內,使得平衡閥的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并且方便主閥彈簧14對主閥芯3施加軸向的壓力,并且主閥體I和主閥套2形成同軸嵌套的結構,裝配方便,結構穩定。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1.一種平衡閥,其特征在于,該平衡閥包括 主閥體(I ),該主閥體(I)上形成有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 主閥芯(3),該主閥芯(3)容納在所述主閥體(I)內; 控制閥體(7),該控制閥體(7)設置在所述主閥體(I)的一側; 控制閥芯(8),該控制閥芯(8)容納在所述控制閥體(7)內且能夠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主閥芯(3)能夠沿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O-O)運動,以使得所述第一油口(A)和所述第二油口(B)連通或關閉; 其中,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0-0)與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垂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閥體(I)內還形成有位于所述主閥芯(3)和所述控制閥芯(8)之間的閥腔(5),所述控制閥體(7)內形成有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間隔設置的通道(9)和泄油口(L),所述通道(9)與所述閥腔(5)連通,所述控制閥芯(8)上形成有沿控制閥芯(8)的軸向(C-C)延伸的節流槽(10),所述控制閥芯(8 )沿所述控制閥芯(8 )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通道(9 )通過所述節流槽(10 )與所述泄油口(L)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槽(10)的通流面積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逐漸增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閥芯(8)上形成有多個節流槽(10),該多個節流槽(10)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周向均勻間隔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閥體(7)內還形成有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間隔設置的第一環形槽(11)和第二環形槽(12),所述第一環形槽(11)與所述通道(9)連通,所述第二環形槽(12)與所述泄油口(L)連通,所述控制閥芯(8)沿所述控制閥芯(8 )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第一環形槽(11)通過所述節流槽(10 )與所述第二環形槽(12)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閥還包括驅動件(13),該驅動件(13)位于所述控制閥芯(8)的一端,以驅動所述控制閥芯(8)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通道(9)通過所述節流槽(10)與所述泄油口(L)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13)為電磁鐵。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閥還包括控制彈簧(15),該控制彈簧(15)容納在所述控制閥體(7)內且彈性地卡接在所述控制閥芯(8)的另一端和所述控制閥體(7)之間,以將所述控制閥芯(8)保持在初始位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彈簧(15)、所述控制閥芯(8)和所述電磁鐵同軸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閥芯(3)上形成有凹部(4),該凹部(4)位于所述第二油口(B)處。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閥芯(3)上形成有沿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0-0)延伸的阻尼槽(6),所述第二油口(B)通過所述阻尼槽(6)與所述閥腔(5)連通。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槽(6)的通流面積沿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0-0)逐漸增大。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閥還包括主閥套(2),該主閥套(2)套設在所述主閥體(1)內,且所述主閥芯(3)容納在所述主閥套(2)內。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閥還包括主閥彈簧(14),該主閥彈簧(14)容納在所述閥腔(5)內且彈性地卡接在所述主閥芯(3)和所述控制閥體(7)之間,以將所述主閥芯(3)壓靠在所述主閥套(2)上。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平衡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閥體(1)、所述主閥套(2)、所述主閥芯(3)和所述主閥彈簧(14)同軸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平衡閥,其中,該平衡閥包括主閥體(1),該主閥體(1)上形成有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主閥芯(3),該主閥芯(3)容納在所述主閥體(1)內;控制閥體(7),該控制閥體(7)設置在所述主閥體(1)的一側;控制閥芯(8),該控制閥芯(8)容納在所述控制閥體(7)內且能夠沿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運動,使得所述主閥芯(3)能夠沿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O-O)運動,以使得所述第一油口(A)和所述第二油口(B)連通或關閉;其中,所述主閥芯(3)的軸向(O-O)與所述控制閥芯(8)的軸向(C-C)垂直。該平衡閥的控制性較好,平衡閥的開度僅由控制閥芯來控制,基本上不受負載變化的影響。
文檔編號F15B13/02GK202900827SQ20122061613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0日
發明者陶軍, 左春庚, 鄒婿邵, 張勁, 謝海波 申請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