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壓傳動與控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
背景技術:
目前,實現油缸差動功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油缸內自帶差動功能、控制閥內部自帶差動功能、在原有控制閥基礎上增加疊加式差動閥、液壓系統上通過管路連接并結合電氣控制實現差動功能。上述幾種實現差動功能的方式各有其缺點,對于現有的自帶差動功能的控制閥來說,王要存在以下缺點
I、為實現差動功能,需在控制閥內增加邏輯閥、操縱閥等元件;2、為實現差動功能,控制閥內需相應增加各控制油路及安裝腔孔,閥體結構相對復雜,相應增加了產品成本及產品故障率;3、這種控制閥只能實現油路通斷,不能實現流量的無級控制。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旨在提出一種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通過改進液壓閥主閥芯結構來實現差動功能,整體結構改動少,低了產品成本及產品故障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包括閥體和設置在閥體孔內的閥芯,所述閥體孔內依序設有第一沉割槽、第二沉割槽、進油沉割槽、第三沉割槽、第四沉割槽,所述第一沉割槽和第四沉割槽與回油口連通,所述第二沉割槽和第三沉割槽分別與工作油口連通,所述進油沉割槽與進油口連通;所述閥芯由左至右包括左臺肩、左軸頸、中臺肩、右軸頸和右臺肩,在所述中臺肩左部的外圓上設有環形槽、互不連通的第一閥口和第二閥口,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左軸頸連通,所述第二閥口與所述環形槽連通,在所述中臺肩右部的外圓上和所述右臺肩左部的外圓上分別設有與所述右軸頸連通的第三閥口和第四閥口;當閥芯處于中位時,所述左臺肩、中臺肩、右臺肩分別封閉所述第一沉割槽、進油沉割槽、第四沉割槽,所述左軸頸、第一閥口與第二沉割槽連通,所述第二閥口、環形槽與進油沉割槽連通,所述第三閥口、第四閥口及右軸頸與所述第三沉割槽連通。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閥口和/或第三閥口和/或第四閥口為階梯槽結構。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閥口為條形槽結構、階梯槽結構或三角形槽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進油沉割槽包括靠近第二沉割槽的第五沉割槽和靠近第三沉割槽的第六沉割槽。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閥口和/或第三閥口和/或第四閥口的數量為兩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閥芯的外圓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閥口設有兩個,且與所述第一閥口間隔設置。進一步的,所述進油口還設有流量調節裝置。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優勢I、本實施例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不需額外增加邏輯閥、操縱閥等元件便可實現差動功能;
2、本實施例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不需在閥內增加各控制油路及安裝腔孔便可實現差動功能,相應降低了產品成本及產品故障率;3、本實施例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通過改進閥芯結構來實現差動功能,整體結構改動少,易實現;4、本實施例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的第一閥口、第三閥口和第四閥口均為階梯槽結構,在實現差動功能的同時,通過改變閥芯的位移量,可實現流量的無級控制。
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液壓閥閥芯在中位時的剖視示意圖;圖2為圖I中的B-B面剖視圖;圖3為圖I中閥體的剖視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液壓閥的閥芯主視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液壓閥的閥芯立體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閥體,11-第一沉割槽,12-第二沉割槽,13-第三沉割槽,14-第四沉割槽,15-第五沉割槽,16-第六沉割槽,2-閥芯,21-左臺肩,22-左軸頸,23-中臺肩,231-環形槽,232-第二閥口,233-第一閥口,234-第三閥口,24-右軸頸,25-右臺肩,251-第四閥口,3-流量調節裝置,P-進油口,T-回油口,A、B-工作油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圖I至圖5即為本實施例的相關附圖,如圖中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包括閥體I和設置在閥體I孔內的閥芯2,該閥體I孔內依序設有第一沉割槽11、第二沉割槽12、第五沉割槽15、第六沉割槽16、第三沉割槽13和第四沉割槽14,該第一沉割槽11和第四沉割槽14與回油口 T連通,該第二沉割槽12和第三沉割槽13分別與工作油口 A、工作油口 B連通,該第五沉割槽15、第六沉割槽16與進油口 P連通,在該進油口 P上還設有流量調節裝置3。該閥芯2由左至右包括左臺肩21、左軸頸22、中臺肩23、右軸頸24和右臺肩25,在該中臺肩23左部的外圓上設有環形槽231和互不連通的第一閥口 233、第二閥口 232,該第一閥口 233與左軸頸22連通,該第二閥口 232與環形槽231連通,在該中臺肩23右部的外圓上和右臺肩25左部的外圓上分別設有與右軸頸24連通的第三閥口 234、第四閥口 251 ;其中,第一閥口 233、第三閥口 234和第四閥口 251均為階梯槽結構,都設置有兩個,且都分別設置在閥芯2的頂面和底面,該第二閥口 232為條形槽結構,也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在閥芯2的前后兩側。當閥芯2處于中位時,該左臺肩21封閉第一沉割槽11,中臺肩23封閉第五沉割槽15和第六沉割槽16,右臺肩25封閉第四沉割槽14,該左軸頸22、第一閥口 233與第二沉割槽12連通,該第二閥口 232、環形槽231與第五沉割槽15連通,該第三閥口 234、第四閥口251及右軸頸24與該第三沉割槽13連通。當工作油口 A與油缸的有桿腔連通,工作油口 B與油缸的無桿腔連通時,若閥芯2向右移動,則工作油口 A通過第二沉割槽12、第一閥口 233、第五沉割槽15與進油口 P連 通,工作油口 B通過第三沉割槽13、第四閥口 251、第四沉割槽14與回油口 T連通,使油缸完成回縮動作;若閥芯2向左移動,則工作油口 A通過第二沉割槽12、第二閥口 232、環形槽231、第五沉割槽15與進油口 P連通,工作油口 B通過第三沉割槽13、第三閥口 234、第六沉割槽16與進油口 P連通,實現差動連接,從而達到油缸伸出提速的目的。而且因為第一閥口 233、第三閥口 234和第四閥口 251均為階梯槽結構,所以通過改變閥芯2的位移量,可輕易實現流量的無級控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閥口 232也可以為階梯槽結構或三角形的槽狀結構。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包括閥體(I)和設置在閥體(I)孔內的閥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I)孔內依序設有第一沉割槽(11)、第二沉割槽(12)、進油沉割槽、第三沉割槽(13)、第四沉割槽(14),所述第一沉割槽(11)和第四沉割槽(14)與回油口連通,所述第二沉割槽(12)和第三沉割槽(13)分別與工作油口連通,所述進油沉割槽與進油口連通; 所述閥芯(2)由左至右包括左臺肩(21)、左軸頸(22)、中臺肩(23)、右軸頸(24)和右臺肩(25),在所述中臺肩(23)左部的外圓上設有環形槽(231)、互不連通的第一閥口(233)和第二閥口( 232 ),所述第一閥口( 233 )與所述左軸頸(22 )連通,所述第二閥口( 232 )與所述環形槽(231)連通,在所述中臺肩(23)右部的外圓上和所述右臺肩(25)左部的外圓上分別設有與所述右軸頸(24)連通的第三閥口(234)和第四閥口(251); 當閥芯(2)處于中位時,所述左臺肩(21)、中臺肩(23)、右臺肩(25)分別封閉所述第一沉割槽(11)、進油沉割槽、第四沉割槽(14),所述左軸頸(22)、第一閥口(233)與第二沉割槽(12)連通,所述第二閥口(232)、環形槽(231)與進油沉割槽連通,所述第三閥口(234)、第四閥口( 251)及右軸頸(24 )與所述第三沉割槽(13 )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口(233)和/或第三閥口(234)和/或第四閥口(251)為階梯槽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閥口(232)為條形槽結構、階梯槽結構或三角形槽狀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沉割槽包括靠近第二沉割槽(12)的第五沉割槽(15)和靠近第三沉割槽(13)的第六沉割槽(16)。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口(233)和/或第三閥口(234)和/或第四閥口(251)的數量為兩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閥芯(2)的外圓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閥口(232)設有兩個,且與所述第一閥口(233)間隔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口還設有流量調節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帶差動功能的滑閥式液壓閥,包括閥體和設置在閥體孔內的閥芯,閥體孔內依序設有第一沉割槽、第二沉割槽、進油沉割槽、第三沉割槽、第四沉割槽,第一沉割槽和第四沉割槽與回油口連通,第二沉割槽和第三沉割槽分別與工作油口連通,進油沉割槽與進油口連通;閥芯由左至右包括左臺肩、左軸頸、中臺肩、右軸頸和右臺肩,在中臺肩左部的外圓上設有環形槽和互不連通的第一閥口、第二閥口,在中臺肩右部的外圓上和右臺肩左部的外圓上分別設有與右軸頸連通的第三閥口、第四閥口。本發明通過改進液壓閥主閥芯結構來實現差動功能,整體結構改動少,低了產品成本及產品故障率,在實現差動功能的同時,可實現流量的無級控制。
文檔編號F15B13/02GK102889257SQ20121035148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0日
發明者彭勇, 劉正雷, 陸曉兵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