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向閥,尤其是涉及一種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
背景技術:
閥門,特別是換向閥是液壓系統中常用的一種油路控制元件,而電液換向閥是通過先導閥控制底部閥芯運動,實現流量控制,這在液壓控制中也是一種常用的液壓控制元件。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液壓自動換向閥(授權公告號CN201827164U),其包括閥體,閥體上設置有進油口、出油口和回油口,閥體內設置有柱塞腔,柱塞腔內安裝有液壓控制裝置, 閥體內設置有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副控制活塞腔,各個活塞腔內均設置有活塞,進油口通過輸入油路分別與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柱塞腔連通,主控制活塞腔通過主控制油路與主活塞腔連通,主活塞腔通過輸出油路與出油口連通,所述副控制活塞腔通過副控制油路與主控制活塞腔連通,回油口通過回油油路分別與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副控制活塞腔連通;主控制油路、輸出油路和副控制油路分別為兩套,兩套主控制油路、輸出油路和副控制油路均對稱設置;輸入油路包括主輸入油道和兩個支輸入油道,主輸入油道的一端與進油口連通,主輸入油道的另一端與柱塞腔連通,其中一個支輸入油道的一端與主控制活塞腔連通,另一端與主輸入油道連通,另外一個支輸入油道的一端與主活塞腔連通另一端與主輸入油道連通;主控制油路包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第四油道,第一油道與主控制活塞腔連通,第二油道的一端與第一油道連通,第二油道的另一端與第三油道的一端連通,第三油道的另一端與第四油道的一端連通,第四油道的另一端與主活塞腔連通。但是這種換向閥作為船用時,其液壓系統功能少、性能差、可靠性低,需多種零散部件組裝,故障隱患多,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海洋經濟和遠洋運輸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換向閥作為船用時,其液壓系統功能少、性能差、可靠性低,需多種零散部件組裝,故障隱患多,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海洋經濟和遠洋運輸業等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包括液壓控制系統與方向控制系統,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由控制閥體、雙向進油裝置、壓力限制裝置、緩沖調節裝置、 二級壓力調節裝置組成,各裝置之間通過油路連通。本實用新型應用流體傳動與控制,采用液壓動密封、液壓靜密封進行優化設計,其具有帶止回功能的雙向進油、壓力限制、緩沖調節、壓力調節、方向控制等作用。作為優選,所述的雙向進油裝置包括設在控制閥體上兩端的止回閥座,兩個止回閥座上分別嵌裝有PP向進油口、PS向進油口,止回閥座外端通過套固定有接口螺母,PP向進油口與PS向進油口之間的閥腔內設有止回閥鋼球,PP向進油口與PS向進油口之間由油腔連通。工作時,從PP向進油口處進油,止回閥鋼球自動封閉PS向進油口,防止回流干擾。 當PP向供油系統發生故障后,開啟PS備用供油系統時,止回閥鋼球自動封閉PP向進油口, 保證齒輪箱正常運轉,確保遠洋航行的安全。作為優選,所述的壓力限制裝置包括有安全閥芯,安全閥芯外裝有安全閥彈簧, 安全閥芯、安全閥彈簧裝在安全閥套內,安全閥套安裝在控制閥體內,用螺紋固定,安全閥套連通安全閥進油口,安全閥進油口與PP向進油口、PS向進油口連通。安全閥開啟壓力 (4. OMPa無開啟,彡4. 5MPa全開啟。當液壓系統發生故障,超過安全壓力時,高壓油通過安全閥、安全閥襯套的泄油口回流入郵箱卸壓,確保液壓系統和遠洋航行的安全。作為優選,所述的緩沖調節裝置包括控制閥體閥腔內的增壓閥,增壓閥小端上套裝有增壓彈簧,增壓彈簧外側閥體內裝調節螺釘,調節螺釘上裝薄螺母、調節螺母鎖定,增壓閥的大端由螺塞、密封墊片密封固定,增壓閥大端與螺塞之間連通形成增壓油腔。增壓閥通過調節螺釘調節增壓彈簧的壓緊力,將節流延時時間設定在檔位切換時的600r/min,設定工作壓力迅速降至0. 25MPa以下后,在3-6s時間內回復設定工作壓力。作為優選,所述的壓力調節裝置包括有調節閥,調節閥內裝有調節彈簧,調節彈簧外端裝有調節閥蓋,調節閥蓋用螺栓固定在控制閥體上,調節閥蓋內裝有調節螺釘,調節螺釘上裝有螺母、調節螺母,調節閥的油腔用封油螺塞、組合墊片密封。在調節閥與封油螺塞之間的油腔連通主油路。調節閥將系統工作壓力設定在600r/min時大于1. 7MPa,潤滑壓力在600r/min時0. IMPa,或者工作壓力在1600r/min時2. 5MPa,潤滑壓力在1600r/min時 0. 42MPa。使之在不同的轉速狀態下能滿足不同的壓力需求,使液壓系統低速時不失壓,高速時不過載,以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作為優選,所述的二級壓力調節裝置包括有二級壓力調節閥,二級壓力調節閥內設節流孔,節流孔內裝二級調節閥芯、二級調節彈簧、二級調節閥桿,二級壓力調節閥一端設有二級調節閥座,調節閥座用螺栓固定在控制閥體上,二級壓力調節閥與調節閥座之間設有二級調壓彈簧,二級調節閥座上設有保險螺母,保險螺母內的調節閥桿上串裝有制動墊片以及制動彈簧。二級壓力調節閥在600r/min的調節范圍下限0. 8MPa,上限4. OMPa, 將工作壓力設定在600r/min時2. OMPa,潤滑壓力600r/min時0. IMPa,或工作壓力設定在 1600r/min時大于2. 5MPa,潤滑壓力1600r/min時0. 42MPa。工作時二級壓力調節閥打開, 高壓油從二級調節閥端面與閥腔接觸的平面之間開啟的縫隙溢流出來,分流的液壓油進入到齒輪箱冷卻器,二級壓力調節閥將壓力控制在設定范圍內。當系統壓力超高時,調節閥芯開啟溢流,超高壓峰值過后調節彈簧將調節閥芯關閉。二級壓力調節裝置使調壓范圍擴大, 工作壓力增高,壓力控制柔和,安全性更高,高低壓與轉速比更優化,節能效果更明顯。作為優選,所述的方向控制系統包括有方向控制閥體,方向控制閥體內裝換向閥, 換向閥兩端裝有球軸承,方向控制閥體端部設有端蓋,端蓋內裝套筒,套筒的內齒與換向閥柄部的外齒嚙合,由彈性銷子從端蓋裝入并且卡在端蓋空檔內,端蓋內裝閥體觸頭,閥體觸頭內裝方向彈簧,方向彈簧外側通過螺塞固定封油,換向閥柄部串裝水密封圈,在水密封圈外側裝有鍍鋅板,鍍鋅板外側的換向閥柄部安裝有手輪,手輪外用鎖緊螺母固定。方向控制閥體中間的八字形油槽,在空檔位時堵住進油口,工作檔位油口與回油口連通。當手輪切換到其中一個工作檔位時,進油口與該工作檔位油口連通,齒輪箱位于前進檔工作狀態,開始平穩升壓到設定壓力。當手輪切換到另一個工作檔位時,另一個工作檔位與進油口連通,而第一個工作檔位與回油口連通卸壓,這時主油壓從已下降到0. 25MPa的壓力開始平穩上升到設定的壓力值,升壓時間3-6s,這時齒輪箱處于倒退檔工作狀態。由于節流延時的效果, 使齒輪箱換向時沒有沖擊,延長了使用壽命。 因此,本實用新型應用流體傳動與控制,采用液壓動密封、液壓靜密封進行優化設計,其具有帶止回功能的雙向進油、壓力限制、緩沖調節、壓力調節、方向控制等作用,結構
簡單、合理。
[0013]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0014]附圖2是圖1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0015]附圖3是雙向進油裝置的結構示意圖;[0016]附圖4是緩沖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0017]附圖5是壓力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0018]附圖6是二級壓力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0019]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控制閥體1、止回閥座2、PP向進油口 3、PS向進油口 4、
套5、接口螺母6、止回閥鋼球7、安全閥芯8、安全閥彈簧9、安全閥套10、增壓閥11、增壓彈簧12、調節螺釘13、薄螺母14、調節螺母15、螺塞16、密封墊片17、調節閥18、調節彈簧19、 調節閥蓋20、調節螺釘21、螺母22、調節螺母23、封油螺塞24、組合墊片25、二級壓力調節閥沈、二級調節閥芯27、二級調節彈簧觀、二級調節閥桿四、二級調節閥座30、二級調壓彈簧31、保險螺母32、制動墊片33、制動彈簧34、方向控制閥體35、換向閥36、球軸承37、端蓋 38、套筒39、彈性銷子40、閥體觸頭41、方向彈簧42、螺塞43、水密封圈44、鍍鋅板45、手輪 46、鎖緊螺母4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本例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如圖1、圖2,包括液壓控制系統與方向控制系統,液壓控制系統由控制閥體1、雙向進油裝置、壓力限制裝置、緩沖調節裝置、壓力調節裝置、二級壓力調節裝置組成,各裝置之間通過油路連通。雙向進油裝置如圖1、圖3,包括設在控制閥體1上兩端的止回閥座2,兩個止回閥座上分別嵌裝有PP向進油口 3、PS向進油口 4,止回閥座外端通過套5固定有接口螺母 6,PP向進油口與PS向進油口之間的閥腔內設有止回閥鋼球7,PP向進油口與PS向進油口之間由油腔連通。壓力限制裝置如圖1,包括有安全閥芯8,安全閥芯外裝有安全閥彈簧9,安全閥芯、安全閥彈簧裝在安全閥套10內,安全閥套安裝在控制閥體1內,用螺紋固定,安全閥套連通安全閥進油口,安全閥進油口與PP向進油口 3、PS向進油口 4連通。緩沖調節裝置如圖4,包括控制閥體1閥腔內的增壓閥11,增壓閥小端上套裝有增壓彈簧12,增壓彈簧外側閥體內裝調節螺釘13,調節螺釘上裝薄螺母14、調節螺母15鎖定,增壓閥的大端由螺塞16、密封墊片17密封固定,增壓閥大端與螺塞之間連通形成增壓油腔。
5[0025]壓力調節裝置如圖5,包括有調節閥18,調節閥內裝有調節彈簧19,調節彈簧外端裝有調節閥蓋20,調節閥蓋用螺栓固定在控制閥體1上,調節閥蓋內裝有調節螺釘21,調節螺釘上裝有螺母22、調節螺母23,調節閥的油腔用封油螺塞24、組合墊片25密封。二級壓力調節裝置如圖6,包括有二級壓力調節閥沈,二級壓力調節閥內設節流孔,節流孔內裝二級調節閥芯27、二級調節彈簧觀、二級調節閥桿四,二級壓力調節閥一端設有二級調節閥座30,調節閥座用螺栓固定在控制閥體1上,二級壓力調節閥與調節閥座之間設有二級調壓彈簧31,二級調節閥座上設有保險螺母32,保險螺母內的調節閥桿上串裝有制動墊片33以及制動彈簧34。方向控制系統如圖1、圖2,包括有方向控制閥體35,方向控制閥體內裝換向閥 36,換向閥兩端裝有球軸承37,方向控制閥體端部設有端蓋38,端蓋內裝套筒39,套筒的內齒與換向閥柄部的外齒嚙合,由彈性銷子40從端蓋裝入并且卡在端蓋空檔內,端蓋內裝閥體觸頭41,閥體觸頭內裝方向彈簧42,方向彈簧外側通過螺塞43固定封油,換向閥柄部串裝水密封圈44,在水密封圈外側裝有鍍鋅板45,鍍鋅板外側的換向閥柄部安裝有手輪46, 手輪外用鎖緊螺母47固定。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包括液壓控制系統與方向控制系統,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由控制閥體(1)、雙向進油裝置、壓力限制裝置、緩沖調節裝置、壓力調節裝置、二級壓力調節裝置組成,各裝置之間通過油路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向進油裝置包括設在控制閥體(1)上兩端的止回閥座(2),兩個止回閥座上分別嵌裝有 PP向進油口(3)、PS向進油口(4),止回閥座外端通過套(5)固定有接口螺母(6),PP向進油口與PS向進油口之間的閥腔內設有止回閥鋼球(7),PP向進油口與PS向進油口之間由油腔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力限制裝置包括有安全閥芯(8),安全閥芯外裝有安全閥彈簧(9),安全閥芯、安全閥彈簧裝在安全閥套(10)內,安全閥套安裝在控制閥體(1)內,用螺紋固定,安全閥套連通安全閥進油口,安全閥進油口與PP向進油口(3)、PS向進油口(4)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緩沖調節裝置包括控制閥體(1)閥腔內的增壓閥(11 ),增壓閥小端上套裝有增壓彈簧 (12),增壓彈簧外側閥體內裝調節螺釘(13),調節螺釘上裝薄螺母(14)、調節螺母(15)鎖定,增壓閥的大端由螺塞(16)、密封墊片(17)密封固定,增壓閥大端與螺塞之間連通形成增壓油腔。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力調節裝置包括有調節閥(18),調節閥內裝有調節彈簧(19),調節彈簧外端裝有調節閥蓋(20),調節閥蓋用螺栓固定在控制閥體(1)上,調節閥蓋內裝有調節螺釘(21),調節螺釘上裝有螺母(22)、調節螺母(23),調節閥的油腔用封油螺塞(24)、組合墊片(25)密封。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級壓力調節裝置包括有二級壓力調節閥(26),二級壓力調節閥內設節流孔,節流孔內裝二級調節閥芯(27)、二級調節彈簧(28)、二級調節閥桿(29),二級壓力調節閥一端設有二級調節閥座(30),調節閥座用螺栓固定在控制閥體(1)上,二級壓力調節閥與調節閥座之間設有二級調壓彈簧(31),二級調節閥座上設有保險螺母(32),保險螺母內的調節閥桿上串裝有制動墊片(33)以及制動彈簧(34)。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向控制系統包括有方向控制閥體(35),方向控制閥體內裝換向閥(36),換向閥兩端裝有球軸承(37),方向控制閥體端部設有端蓋(38),端蓋內裝套筒(39),套筒的內齒與換向閥柄部的外齒嚙合,由彈性銷子(40)從端蓋裝入并且卡在端蓋空檔內,端蓋內裝閥體觸頭(41),閥體觸頭內裝方向彈簧(42),方向彈簧外側通過螺塞(43)固定封油,換向閥柄部串裝水密封圈(44),在水密封圈外側裝有鍍鋅板(45),鍍鋅板外側的換向閥柄部安裝有手輪(46),手輪外用鎖緊螺母(47)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向閥,尤其是涉及一種新型大功率船用齒輪箱液壓控制換向閥。其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換向閥作為船用時,其液壓系統功能少、性能差、可靠性低,需多種零散部件組裝,故障隱患多,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海洋經濟和遠洋運輸業等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液壓控制系統與方向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由控制閥體(1)、雙向進油裝置、壓力限制裝置、緩沖調節裝置、壓力調節裝置、二級壓力調節裝置組成,各裝置之間通過油路連通。
文檔編號F15B13/02GK202091280SQ201120189839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8日
發明者吳戈, 吳椒 申請人:杭州蕭山叉車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