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壓系統的液壓元件,特別是液壓系統中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分體式溢流閥中包括主閥與主閥開啟裝置,用主閥開啟裝置來控制主閥的上腔內的液壓,通過降低上腔內的液壓來開啟主閥芯。現有的主閥開啟裝置通常為一種先導式液壓閥,如圖1所示,導閥座5是固定不動,導閥芯4通過其頂部的柱狀定位針定位于導閥座5的閥孔中并與閥孔為間歇配合,導閥座5上有與主閥上腔連通的導閥進油口 12,有通過主閥節流孔與主閥進油口連通的第二進油口 30,有將導閥上腔與主閥溢油口連通的導閥出油口 U。這種結構是利用調壓彈簧7來平衡導閥芯所受液壓油的作用力,因此要求調壓彈簧7的剛度非常高。控制閥隨著液壓系統中的壓力波動而頻繁開啟與關閉,導閥芯4與導閥座5也就頻繁地開啟與關閉。由于現有的主閥開啟裝置中導閥座時固定不動的,這就導致導閥在開啟與關閉時導閥芯4與導閥座5的閥孔尖邊8之間產生很大的沖擊,使得導閥在一定的工作時間內因沖擊力造成損壞,降低控制閥使用壽命;并且導閥在開啟時,導閥芯在導閥座的閥孔中處于浮動狀態,導閥芯4會常常偏離中心,使導閥芯與閥孔相互碰撞,產生振動而產生噪聲,甚至產生嘯叫現象,增加機器的噪聲輻射,難以滿足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溢流閥的主閥開啟裝置受沖擊大而易損壞、壽命短,且易產生振動與嘯叫的缺點,而提供一種穩定性好,噪音小,使用壽命長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構造一種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包括主閥和與主閥固定連接的主閥開啟裝置,主閥包括主閥體,主閥體上設有主閥芯腔、溢油口 ;主閥芯腔內設置可在其中沿軸向移動的主閥芯,主閥芯的一端設置有復位彈簧,另一端在其作軸向移動時可將主閥進油口與溢油口連通或關閉,主閥芯在復位彈簧的同一側設有與主閥芯鄰接的上腔,其中主閥開啟裝置包括一閥體、與閥體螺接的閥帽,閥體與閥帽內形成導閥腔,導閥腔內滑設置一導閥,導閥的內側為第一容腔,第一容腔與上腔連通,導閥外側設有第二容腔,導閥上設有連通第一容腔與第二容腔的導閥節流孔,導閥包括導閥芯與導閥座,導閥座與導閥腔內壁滑配合,導閥座上設有一軸向貫通導閥座的導閥孔,導閥芯包括頭部的導向部、尾部的密封錐、連接導向部和密封錐的連接部,密封錐位于第一容腔內,導向部與導閥孔滑配合,連接部與導閥孔之間具有導閥間隙,密封錐與導閥孔的尖邊脫離接觸時第一容腔與導閥間隙連通,導閥座上設有連通導閥間隙的徑向通孔,閥體上設有連通徑向通孔的出油口,出油口與溢油口連通;第一容腔內設有緩沖彈簧,緩沖彈簧的一端與導閥芯連接,另一端與閥體連接,在第二容腔內設使導閥芯向第二容腔方向的移動行程小于導閥座向第二容腔方向的滑動行程的限位裝置,在導閥的外側設有調壓彈簧,調壓彈簧的一端與導閥座接觸連接,另一端與閥帽連接;第一容腔內液體作用于導閥上的軸向面積大于第二腔內液體作用于導閥上的軸向面積,第一容腔通過主閥節流孔與主閥進油口連通。本發明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工作原理如下:在主閥開啟裝置開啟之前,第一容腔通過主閥節流孔與主閥進油口連通,使第一容腔與主閥進油口處具有相同的液壓壓力。由于導閥位于第一容腔內的軸向受力面積大于導閥位于第二容腔內的軸向受力面積,當第一容腔內的壓力達到主閥開啟裝置的調定壓力時,第一容腔內的液壓油以及緩沖彈簧對導閥的作用力大于第二容腔內液壓油和調壓彈簧對導閥的作用力,使導閥向第二容腔方向移動(第二容腔的液壓油也通過導閥節流孔流向第一容腔),當導閥芯與限位裝置接觸時,導閥芯停止移動,導閥座繼續向第二容腔的方向移動,此時導閥芯的密封錐與導閥座的閥孔尖邊脫離接觸,使第一容腔與導閥間隙連通,第一容腔內的液壓油通過導閥間隙、徑向通孔、出油口流出第一容腔,進入主閥的溢油口,使第一容腔內的壓力迅速降低,從而降低與第一容腔相連通的主閥上腔內的壓力,使得主閥芯在主閥進油口處液壓油的作用下背向主閥進油口的方向移動,主閥進油口與溢油口直接連通,也即溢流閥開啟。隨著第一容腔內的壓力迅速降低,第二容腔的液壓油也通過導閥節流孔流向第一容腔,第二容腔內的壓力也隨之降低,但由于導閥節流孔的阻尼作用,第二容腔的壓力降低速度低于第一容腔內的壓力降低速度,當第一容腔內的壓力降低到主閥開啟裝置關閉的調定壓力時,第一容腔內的液壓油和緩沖彈簧對導閥的軸向作用力小于第二容腔內液壓油和調壓彈簧對導閥的軸向作用力,導閥座在調壓彈簧的作用下向第一容腔方向移動,使導閥座的閥孔尖邊與導閥芯的密封錐錐面接觸,斷開從第一容腔與導閥間隙的油路,使第一容腔的壓力提升,從而也提高與第一容腔相連通的控制閥主閥芯復位的上腔壓力,使得主閥芯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向主閥進油口方向移動,關閉主閥進油口到溢油口的油路。導閥關閉的過程中,導閥座在調壓彈簧的作用下向第一容腔方向移動,第二容腔的容積增大,液壓油經導閥節流孔進入到第二容腔,但由于導閥節流孔的阻尼作用,可減緩導閥座的移動速度,降低導閥座與導閥芯接觸時的沖擊。本發明通過差動式的導閥、倒裝的導閥芯即導閥芯安裝在導閥進油的一側的第一容腔內、緩沖彈簧、軸向可移動的導閥座與導閥芯以及導閥節流孔的阻尼作用降低導閥關閉時沖擊力,并使導閥芯始終處于一穩定狀態,以實現主閥開啟裝置沖擊小、壽命長、噪聲低的優點,也通過此舉提高溢流閥的性能與實用壽命。在本發明中,主閥節流孔可以設置在主閥體上,還可以設置在主閥芯上,當主閥節流孔設置主閥芯上時,主閥進油口與上腔通過主閥節流孔連通,但由于上腔是與第一容腔相連通的,因此,第一容腔也就間接地與主閥進油口處通過主閥節流孔連通。在本發明中,限位裝置為限位柱,其一端與閥帽固定連接,另一端是用于與導閥芯接觸連接的限位端。另外可在閥帽的內側設有與限位柱套接的內孔,限位柱插套于內孔內通過緊密配合套接或通過螺紋螺接以防止在使用過程中防止限位柱發生偏斜,另外限位柱也可以是與閥帽一體結構。調壓彈簧與閥帽之間可設有調壓墊片。調壓墊片用于微調調壓彈簧對導閥座的彈力,精確調定導閥開啟的壓力。另外還可通過在閥帽內設有固定帽,固定帽的中心設限位柱固定孔,與限位柱固定套接,固定帽的外側面與閥帽的內側面配合連接。調壓彈簧的一端與固定帽接觸,調壓彈簧將固定帽頂在閥帽內側的底部。固定帽與定位柱可以是螺紋連接、緊配合固定連接、焊接或為一體結構。調壓彈簧與固定帽之間也可設有調壓墊片。
在本發明中,導閥節流孔可設置在導閥座上,也可設置在導閥芯上,限位柱的限位端的端面上設端面流入、側面流出的通油通道,通油通道在導閥芯與限位端面接觸連接時與導閥節流孔連通。此舉是為了使當導閥芯與限位端的端面接觸時,導閥節流孔通過通油通道與第二容腔連通,不會因為限位端的端面與導閥芯的接觸而阻斷其連通。通油油道可采取多種形式,例如在限位端的端面上設置有沉孔,限位端的的側面設置有貫穿沉孔側壁的貫穿孔,沉孔在導閥芯與限位端的端面接觸連接時與導導閥節流孔連通;或者在限位端的端面上設置貫穿整個限位端的端面的油槽,在導閥芯與限位端的端面接觸連接時油槽與導閥節流孔連通。在本發明中,導閥座與導閥腔內壁配合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內嵌有第一密封圈。在本發明中,導閥座靠近第二容腔的部分的外側設置有密封套筒,密封套筒的內側壁與導閥座滑配合,密封套筒的兩端分別與閥體與閥帽接觸連接。通過設置密封套筒,可以容易滿足密封套筒與導閥座的同軸度要求,使導閥座在其中能夠順暢地軸向移動,降低制造要求。在本發明中,導閥座可與限位柱滑配合連接,導閥腔的外側端面設有一凹腔,凹腔的側壁與限位柱的側面滑配合,導閥座與限位柱構成第二容腔。限位柱與導閥座相配合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內嵌有第二密封圈。設置密封圈用于提升它們之間配合的密封性。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中,導閥芯與導閥座均可在軸向滑動,導閥關閉時,導閥座向導閥芯移動,導閥芯受緩沖彈簧的作用,可緩沖導閥座與導閥芯接觸時的沖擊;另外本發明可通過設計使導閥受第二容腔內液壓油軸向作用的受力面積略小于先導閥受第一容腔內液壓油軸向作用的受力面積,從而可選擇剛度較小的調壓彈簧,降低先導閥開啟關閉時導閥座與導閥芯的沖擊;再者,在導閥座向導閥芯移動關閉時,導閥節流孔能夠起到阻尼作用,進一步降低導閥座與導閥芯之間的沖擊。本發明通過可軸向移動的導閥座、導閥芯、緩沖彈簧的緩沖、導閥節流孔的阻尼作用等降低導閥座與導閥芯關閉時的沖擊力,從而延長導閥的使用壽命也即延長溢流閥的使用壽命。2、本發明中,導閥芯通過其導向部與閥孔滑配合,使其僅可以在沿先導閥孔軸向滑動,不會產生徑向的偏移,另外在導閥開啟時,導閥芯的一端受緩沖彈簧的擠壓,另一端與限位裝置接觸,使其處于一種穩定狀態,所以不會產生振動甚至嘯叫,不會增加機器的噪
聲輻射。
圖1是現有先導溢流閥主閥開啟裝置的結構示意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結構示意簡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主閥的結構示意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主閥開啟裝置的結構示意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主閥開啟裝置的導閥及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差動式先導溢流閥開啟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示意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3中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示意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4中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示意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5中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示意圖。圖中零部件名稱及序號:
閥體1、緩沖彈簧2、第一容腔3、導閥芯4、導閥座5、第二容腔6、調壓彈簧7、限位柱8、閥帽9、調壓墊片10、出油口 11、導閥進油口 12、導閥節流孔13、密封錐14、連接部15、導閥間隙16、徑向通孔17、導向部18、貫穿孔19、限位凸臺20、沉孔21、第一密封槽22、第一密封圈23、固定帽24、固定帽內孔25、第二密封槽26、第二密封圈27、內孔28,密封套筒29、第二進油口 30、主閥體31、主閥進油口 32、溢油口 33、上腔34、復位彈簧35、主閥芯36、主閥節流孔37、主閥節流孔油路38、彈簧腔39、泄漏油道40、主閥開啟裝置A,主閥B。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描述本發明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實施例1:
如圖2所示,該差動式先導溢流閥主閥B以及與主閥B固定連接的主閥開啟裝置A。如圖3所示,主閥包括主閥體31,主閥體31上設有主閥芯腔、溢油口 33 ;主閥芯腔內設置可在其中沿軸向移動的主閥芯36,主閥芯36的一側為主閥進油口 32,另一側為上腔34,上腔34內設置復位彈簧35,復位彈簧的一端頂住主閥開啟裝置的閥體1,另一端頂住主閥芯36,將主閥芯36推向主閥進油口 32,主閥芯36可背向主閥進油口方向移動可將主閥進油口 32與溢油口 33連通。如圖4、圖5所示,主閥開啟裝置包括閥體1、與閥體I螺接的閥帽9,閥體I與閥帽9內形成導閥腔,導閥腔內滑設置一導閥,導閥遠離閥帽9的內側為第一容腔3,閥體I上設有與第一容腔3連通的進油口 12,導閥靠近閥帽的外側設有第二容腔6。導閥包括導閥芯4與導閥座5,導閥芯4內設有連通第一容腔3與第二容腔6的導閥節流孔13,導閥座5與導閥腔內壁滑配合,導閥座5上設有一軸向貫通導閥座的導閥孔,導閥芯4包括頭部的導向部18、尾部的密封錐14、連接導向部和密封錐的連接部15,密封錐14位于第一容腔3內,導向部18與導閥孔滑配合,連接部15與導閥孔之間具有導閥間隙16,當導閥座5相對于導閥芯4向第二容腔5方向移動時,導閥間隙16可與第一容腔3連通,導閥座5上設有連通導閥間隙的徑向通孔17。閥體I上設有連通徑向通孔17的出油口 11 ;第一容腔3內設有緩沖彈簧2,緩沖彈簧2的一端與導閥芯4連接,另一端與閥體I連接,在第二容腔6內設使導閥芯4向第二容腔6的移動行程小于導閥座5向第二容腔6滑動行程的限位柱8,在導閥的外側設有調壓彈簧7,調壓彈簧7的一端與導閥座5接觸連接,另一端與閥帽9連接。限位柱8的一端通過螺紋或緊密配合插套在閥帽9的內孔28中,與閥帽9固定連接,限位柱8的另一端設有限位凸臺20,限位凸臺20的端面上設置有沉孔21,限位凸臺20的側面設置有貫穿連通沉孔21側壁的貫穿孔19,沉孔21在導閥芯4與限位凸臺20接觸連接時與導閥節流孔13連通。導閥座5位于第一容腔3側一段的直徑大于導閥座5位于第二容腔6側一段的直徑,大直徑段與閥體I的內壁滑配合,小直徑段與閥帽9的內壁滑配合,在大、小直徑段與閥體1、閥帽9內壁配合的外側面上各設有第一密封槽22,密封槽內嵌有第一密封圈23。在主閥體31上設置主閥節流孔37,并通過主閥節流孔油路38、第二進油口 30將第一容腔3與主閥進油口 32連通。本發明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工作原理如下:如圖6所示,在主閥B開啟之前,第一容腔3由于與主閥進油口 32連通,其內的液壓壓力與主閥進油口 32處的壓力相等,主閥芯36在復位彈簧35的作用下頂向主閥進油口 32并關閉主閥進油口 32到溢油口 33的油路。當主閥進油口 32處的液壓壓力升高時,第一容腔3、第二容腔6內的壓力也隨之升高。由于第一容腔3內液壓油作用于導閥上的軸向有效受力面積大于第二容腔6內液壓油作用于導閥上的軸向有效受力面積,導閥位于第一容腔3、第二容腔6兩側所受的液壓作用力的合力隨著液壓壓力的升高而增大,當第一容腔3內的壓力達到調壓彈簧7的調定壓力時,第一容腔3內的液壓油以及緩沖彈簧2對導閥的作用力大于第二容腔6內液壓油和調壓彈簧7對導閥的作用力,使導閥向第二容腔6的方向移動(第二容腔6的液壓油也通過導閥節流孔13流向第一容腔),當導閥芯4與限位柱8接觸時,導閥芯4停止移動,導閥座5繼續向第二容腔6的方向移動,此時導閥芯4的密封錐14與導閥座5的閥孔尖邊脫離接觸,使第一容腔3與導閥間隙16連通,第一容腔3內的液壓油通過導閥間隙16、徑向通孔17、出油口 11流流到主閥B的溢油口 33,由于主閥節流孔37的阻尼作用,主閥進油口不能對第一容腔3內流失的液壓油進行完全地補充,使第一容腔3內的壓力迅速降低,從而降低與第一容腔3相連通的上腔34內的壓力,破壞了主閥芯36兩側的液壓平和,使得主閥芯36在液壓油的作用向背向主閥進油口 32的方向移動,從而連通主閥進油口 32與溢油口 33,也即使主閥得以開啟并動作。隨著第一容腔3內的壓力迅速降低,第二容腔6的液壓油也通過導閥節流孔13流向第一容腔3,第二容腔6內的壓力也隨之降低,但由于導閥節流孔13的阻尼作用,第二容腔6的壓力降低速度低于第一容腔3內的壓力降低速度,當第一容腔內的壓力降低到導閥關閉的調定壓力時,第一容腔3內的液壓油和緩沖彈簧2對導閥的軸向作用力小于第二容腔6內液壓油和調壓彈簧7對導閥的軸向作用力,導閥座5在調壓彈簧的作用下向第一容腔3方向移動,使導閥座5的閥孔尖邊與導閥芯4的密封錐14錐面接觸,斷開從第一容腔與導閥間隙的油路,使第一容腔3內的壓力提升,從而也提高與第一容腔3相連通的上腔34內的壓力,使得主閥芯兩側重新建立液壓平衡,主閥芯在復位彈簧的推動下向主閥進油口方向移動,關閉主閥進油口至溢油口的油路,也即主閥得以關閉。實施例2:
如圖7所示,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中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不同之處在于主閥節流孔37設置在主閥芯36上,主閥節流孔37將上腔34與主閥進油口 32連通,由于上腔34時與第一容腔3連通的,因此第一容腔3也即通過上腔34經主閥節流孔37與主閥進油口間接連通。實施例3:
如圖8所示,與實施例2相比,本實施例中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不同之處,導閥座5的小直徑段外側設置有密封套筒29,密封套筒29的內側壁與導閥座5的小直徑段外側壁滑配合,密封套筒29的兩端分別與閥體I和閥帽9接觸,受閥帽9的擠壓而進行軸向定位。本實施例通過設置密封套筒29,在加工制造過程中,密封套筒29與導閥座5的同軸度要求容易得到滿足,可以降低加工制造的難度。另一點不同之處在于限位柱8是與閥帽9為一體結構,這也可簡化結構,降低制造難度與成本。
實施例4:
如圖9所示,與實施例2相比,本實施例中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不同之處在于:導閥座5朝向閥帽的外側面上具有一個圓柱形的凹腔,凹腔的側壁與限位柱8的側壁滑配合,導閥座5與限位柱8構成第二容腔6,限位柱8與導閥座5相配合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二密封槽26,第二密封槽內嵌有第二密封圈27。閥帽9內設有固定帽24,固定帽的中心設有固定限位柱的固定孔25,限位柱8插套在固定孔25中,與固定帽通過緊密配合或螺紋形成固定連接,固定帽24的外側面與閥帽9的內側面配合連接,調壓彈簧7與固定帽8接觸連接,并在兩者之間設置調壓墊片10,調壓彈簧7將固定帽推向閥帽內孔底部對固定帽進行固定。本實施例中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開啟機構開啟原理及動作相同。實施例5:
如圖10所示,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中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的不同之處在于主閥,如圖10所示,主閥體31的主閥腔內設置有可在軸向方向移動的主閥芯36,主閥體31的側面設置有進油口 32,地面設有溢油口 33,主閥芯36的一端有密封錐面,可與主閥體31形成密封接觸,另一端設有復位彈簧35,復位彈簧35將主閥芯36推向溢油口 33。主閥芯36的中部設有一凸起的臺肩,臺肩的上方為上腔34,上腔34與主閥開啟裝置A的進油口連通,在主閥芯臺肩上設置有主閥節流孔37,將上腔34與位于主閥芯臺肩下方的主閥進油口 32連通,主閥開啟裝置A的出油口 11經過主閥復位彈簧的彈簧腔39、軸向貫穿主閥芯36的泄漏油道40與主閥溢油口 33連通。本實施例中主閥開啟裝置的導閥開啟之前,主閥進油口32、上腔34、第一容腔三處的壓力相等,主閥芯36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推向溢油口 33,使溢流閥處于關閉狀態,當第一容腔內的壓力高于主閥開啟裝置的調定值時,主閥開啟裝置的導閥開啟,上腔34、第一容腔內的液壓油迅速經出油口 11、彈簧腔39、泄漏油道40流向溢油口 33,造成上腔34內壓力迅速下降,主閥芯36壓縮復位彈簧35背向溢油口 33移動,使主閥進油32 口與溢油口 33連通實現溢流。
權利要求
1.一種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包括主閥(B)和與主閥固定連接的主閥開啟裝置(A),所述主閥(B)包括主閥體(31),主閥體(31)上設有主閥芯腔、溢油口(33)、主閥進油口(32);主閥芯腔內設置可在其中沿軸向移動的主閥芯(36),主閥芯(36)的一端設置有復位彈簧(35),另一端在 其作軸向移動時可將主閥進油口(32)與溢油口(33)連通或關閉,所述主閥芯(36)在復位彈簧(35)的同一側設有與主閥芯(36)鄰接的上腔(34),其特征在于主閥開啟裝置包括一閥體(I)、與閥體螺接的閥帽(9),所述閥體與閥帽內形成導閥腔,導閥腔內滑設置一導閥,所述導閥的內側為第一容腔(3),第一容腔(3)與所述上腔(34)連通,導閥外側設有第二容腔出),導閥上設有連通第一容腔(3)與第二容腔(6)的導閥節流孔(13),所述導閥包括導閥芯(4)與導閥座(5),所述導閥座(5)與導閥腔內壁滑配合,導閥座(5)上設有一軸向貫通導閥座的導閥孔,所述導閥芯(4)包括頭部的導向部(18)、尾部的密封錐(14)、連接導向部和密封錐的連接部(15),所述密封錐(14)位于第一容腔(3)內,所述導向部(18)與所述導閥孔滑配合,所述連接部(15)與導閥孔壁之間具有導閥間隙(16),密封錐與導閥孔的尖脫離接觸時第一容腔與導閥間隙連通,導閥座(5)上設有連通導閥間隙的徑向通孔(17),閥體⑴上設有連通徑向通孔(17)的出油口(11),所述出油口(11)與所述的溢油口(33)連通;所述第一容腔(3)內設有緩沖彈簧(2),所述緩沖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導閥芯(4)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閥體(I)連接,在第二容腔(6)內設使導閥芯(4)向第二容腔(6)方向的移動行程小于導閥座(5)向第二容腔(6)方向的滑動行程的限位裝置,在導閥的外側設有調壓彈簧(7),所述調壓彈簧的一端與導閥座(5)接觸連接,另一端與閥帽(9)連接;所述第一容腔(3)內液體作用于導閥上的軸向面積大于第二腔內(6)液體作用于導閥上的軸向面積,所述第一容腔(3)通過主閥節流孔(37)與主閥進油口(32)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閥節流孔(37)設置在主閥體(31)上,或主閥節流孔(37)設置在主閥芯(36)上連通上腔(34)與主閥進油口(3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裝置為限位柱(8),其一端與閥帽(9)固定連接,另一端是用于與導閥芯(4)接觸連接的限位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閥節流孔(13)設置在所述導閥芯(4)上,所述限位柱(8)的限位端的端面上設置有從端面流入、側面流出的通油通道,所述通油通道在導閥芯(4)與限位端的端面(20)接觸連接時與所述導閥節流孔(13)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帽(9)內設有固定帽(24),所述固定帽的中心設有限位柱固定孔(25),限位柱插套在固定孔(25)中,所述固定帽(24)的外側面與所述閥帽(9)的內側面配合連接,所述調壓彈簧的一端與固定帽的帽沿接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閥座(5)靠近限位柱的一端設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內壁與限位柱(8)的一端滑配合連接構成所述第二容腔。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閥座(5)與導閥腔內壁配合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密封槽(22),所述第一密封槽內嵌有第一密封圈(23)。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8)與導閥座(5)相配合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二密封槽(26),所述第二密封槽內嵌有第二密封圈(27)。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調壓彈簧(7)與所述閥帽(9)之間設有調壓墊片(10)。
10.根據權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差動式先導溢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閥座靠近第二容腔(6)的節段的外側設置有密封套筒(29),所述密封套筒(29)的內側壁與導閥座(5)滑配合,密封套筒 (29)的兩端分別與閥體(I)和閥帽(9)接觸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差動式先導溢流閥,為解決現有先導溢流閥中導閥芯與導閥座間沖擊大,易損壞壽命短及振動、噪聲大的缺點,本發明先導溢流閥在導閥腔內設置差動式導閥,在導閥內側是與進油口連通的第一容腔,外側是由節流孔連通第一容腔的第二容腔,導閥芯滑設于導閥座內,其密封錐位于第一容腔內并與一緩沖彈簧連接,第二容腔側設調壓彈簧與導閥座連接,導閥座與導閥芯間的導閥間隙、徑向通孔及出油口構成導閥開啟的泄漏油道。本發明通過差動式的導閥、倒裝的導閥芯、緩沖彈簧、軸向可移動的導閥座與導閥芯以及導閥間隙的阻尼作用降低導閥關閉時沖擊力,并使導閥芯始終處于穩定狀態,實現該溢流閥沖擊小、壽命長、穩定且噪聲低的優點。
文檔編號F15B13/02GK103089728SQ2011103409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日
發明者高英達, 唐云娟 申請人: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