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混合動力油溫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油溫控制裝置,特別是一種液壓混合動力油溫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技術的迅速發展,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液 壓混合動力技術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方案之一。液壓混合動力具 有功率密度大,能量回收效率高等優點,可有效地回收和再利用車輛的制動動能。大功率流 的能量轉換使液壓混合動力系統的油溫迅速升高,過高的油溫影響液壓混合動力系統的整 體效率,降低系統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液壓混合動力油溫控制裝置,解決液壓混合動 力系統油溫容易過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油溫裝置由液壓蓄能器、溫度傳感器、控制器、 電控溢流閥、油箱、液壓泵馬達、散熱器和兩位兩通換向閥組成;液壓蓄能器油口與兩位兩通換向閥的A 口和電控溢流閥的進油口連接,兩位兩通 換向閥的P 口與散熱器的出油口連接,散熱器的進油口與液壓泵馬達的出油口連接,液壓 泵馬達的吸油口和電控溢流閥的出油口均與油箱連接;溫度傳感器安裝在液壓蓄能器和兩 位兩通換向閥之間的管路上,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控制器的第一信號輸入端連接, 兩位兩通換向閥的控制信號輸入端與控制器的第一信號輸出端連接,電控溢流閥的控制信 號輸入端與控制器的第二信號輸出端連接。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散熱器安裝在液壓泵馬達出油口前,對混合動力 系統的液壓油進行散熱,溫度傳感器檢測液壓油溫度,并傳送到控制器中與設定的最高工 作溫度進行比較。當液壓油溫度低于最高工作溫度時,控制器控制兩位兩通換向閥開通,液 壓混合動力系統工作;當液壓油溫度高于或等于最高工作溫度時,控制器發送控制信號給 電控溢流閥,使液壓油溢流到油箱中,同時控制兩位兩通換向閥關閉,液壓混合動力系統工 作。對混合動力系統中的液壓油進行散熱處理,監控油溫,油溫過高時,混合動力系統 不工作,液壓油溢流回油箱,保護系統安全,解決了液壓混合動力系統油溫容易過高的問 題,達到了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對液壓混合動力系統中的液壓油進行散熱處理,同時監控 液壓油溫度。油溫過高時,液壓油溢流回油箱,混合動力系統不工作,提高了液壓混合動力 系統的工作效率,保護系統安全。同時控制方法和系統結構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并易于實現 工程化。
圖1是液壓混合動力油溫控制裝置的結構圖。圖中,1、液壓蓄能器;2、溫度傳感器;3、控制器;4、電控溢流閥;5、油箱;6、液壓泵 馬達;7、散熱器;7、兩位兩通換向閥。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液壓混合動力油溫控制裝置由液壓蓄能器1、溫度傳感器2、控制器3、 電控溢流閥4、油箱5、液壓泵馬達6、散熱器7和兩位兩通換向閥8組成。液壓蓄能器1油口與兩位兩通換向閥8的A 口和電控溢流閥4的進油口連接,兩 位兩通換向閥8的P 口與散熱器7的出油口連接,散熱器7的進油口與液壓泵馬達6的出 油口連接,液壓泵馬達6的吸油口和電控溢流閥4的出油口均與油箱5連接;溫度傳感器2 安裝在液壓蓄能器1和兩位兩通換向閥8之間的管路上,溫度傳感器2的信號輸出端與控 制器3的第一信號輸入端連接,兩位兩通換向閥8的控制信號輸入端與控制器3的第一信 號輸出端連接,電控溢流閥4的控制信號輸入端與控制器3的第二信號輸出端連接。所述的控制器為現有技術。
權利要求1. 一種液壓混合動力油溫控制裝置,其特征是油溫裝置由液壓蓄能器、溫度傳感器、 控制器、電控溢流閥、油箱、液壓泵馬達、散熱器和兩位兩通換向閥組成;液壓蓄能器油口與兩位兩通換向閥的A 口和電控溢流閥的進油口連接,兩位兩通換向 閥的P 口與散熱器的出油口連接,散熱器的進油口與液壓泵馬達的出油口連接,液壓泵馬 達的吸油口和電控溢流閥的出油口均與油箱連接;溫度傳感器安裝在液壓蓄能器和兩位兩 通換向閥之間的管路上,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控制器的第一信號輸入端連接,兩位 兩通換向閥的控制信號輸入端與控制器的第一信號輸出端連接,電控溢流閥的控制信號輸 入端與控制器的第二信號輸出端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液壓混合動力油溫控制裝置,屬于油溫控制裝置。油溫裝置的液壓蓄能器油口與兩位兩通換向閥的A口和電控溢流閥的進油口連接,兩位兩通換向閥的P口與散熱器的出油口連接,散熱器的進油口與液壓泵馬達的出油口連接,液壓泵馬達的吸油口和電控溢流閥的出油口均與油箱連接;溫度傳感器安裝在液壓蓄能器和兩位兩通換向閥之間的管路上,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控制器的第一信號輸入端連接,電控溢流閥的控制信號輸入端與控制器的第二信號輸出端連接。優點油溫過高時,液壓油溢流回油箱,混合動力系統不工作,提高了液壓混合動力系統的工作效率,保護系統安全,可靠性高,易于實現工程化。
文檔編號F15B21/04GK201786819SQ20102026935
公開日2011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6日
發明者孫輝, 孟慶勇, 景軍清, 王月行, 王治軍, 肖剛, 黃興錢 申請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