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控液壓系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油田抽汲作業時使用的液壓抽吸防噴盒的氣控液 壓系統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油田抽吸作業所使用較先進的防噴盒主要是液壓控制,既然是靠液
壓控制就需要液壓傳動;由于油田井口作業的特殊環境,火災是最大的安 全隱患,所以在油田井口對能產生火源的裝置的使用控制極為嚴格;液壓 系統利用液壓泵將原動機的機械能轉換為液體的壓力能,通過液體壓力 能的變化來傳遞能量,經過各種控制閥和管路的傳遞,借助于液壓執行 元件(發動機或馬達)把液體壓力能轉換為機械能,這樣就需要發動機或 馬達來驅動,而發動機或馬達來驅動在井口使用是有嚴格要求,所以液 壓抽吸防噴盒的使用只能通過人工打壓來驅動,這樣就工作量比較大、效 率也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因地制宜利用機車 打氣泵壓縮空氣為動力源,提供一種靠氣泵帶動液壓,結構簡單、設計科 學、操控方便的液壓抽吸防噴盒的氣控液壓系統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氣控液壓系統裝置,包括氣 控液壓裝置l、雙向氣閥3、手動液壓泵4,氣控液壓裝置1中包含有氣缸 11和液壓缸22,氣缸后擋板7、氣缸前擋板8、四根并列的拉桿10和液壓 缸擋板9依次固定連接構成一個豎向框架,氣缸11安裝在氣缸后擋板7上, 在氣缸前擋板8和氣缸后擋板7上分別設有與氣缸11連通的氣孔112和氣 孔1113,氣孔112和氣孔1113通過氣管14分別與雙向氣閥3的兩出氣口 15連接,雙向氣閥3的進氣口 16通過氣管與氣泵2的出氣口 17連接,氣 缸11中包含有氣缸活塞18,氣缸活塞18的氣缸活塞桿19穿過氣缸前擋板 8與液壓缸的液壓缸活塞桿20a通過聯軸器21連接,液壓缸22的底部安裝 在液壓缸擋板9的液壓缸座23上,液壓缸22上設有油孔24,油孔24通過 油管與液壓抽吸放噴盒連接。另外油孔還可以通過油管25與手動液壓泵4上的一個三通管上的一個出油口連接,手動液壓泵4上的三通管的另一個
出油口通過油管與液壓抽吸放噴盒連接。
進一步地,在氣泵與雙向氣閥之間的氣管上設有氣壓表。 本實用新型液壓抽吸防噴盒的氣控液壓系統裝置,利用機車打氣泵壓
縮空氣為動力源,給氣后由雙向氣閥控制壓縮空氣進入氣缸,由氣缸活塞
推動液壓缸活塞產生的壓力,液壓缸進油口連接手動液壓泵, 一泵兩用,
即可給氣控打壓供油,又可脫離氣控,手動打壓供油,高壓油進入防噴盒
內推動活塞工作,本使用新型結構合理。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氣控液壓裝置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手動液壓泵結構示意圖。
其中l氣控液壓裝置,2氣泵,3雙向氣閥,4手動液壓泵,7氣缸 后擋板,8氣缸前擋板,9液壓缸擋板,IO拉桿,ll氣缸,12氣孔I, 13 氣孔II, 14氣管,15出氣口, 16進氣口, 17出氣嘴,18氣缸活塞,19 氣缸活塞桿,20液壓活塞,20a液壓缸活塞桿,21聯軸器,22液壓缸,23 液壓缸座,24油孔,25油管,28三通管,29氣壓表,30手動泵,31打 壓手柄,32油箱,33油壓表,34液壓開關,35手把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圖2、圖3所示, 一種液壓抽吸防噴盒的氣控液壓系統裝置, 它主要包括氣控液壓裝置1、雙向氣閥3、手動液壓泵4,氣控液壓裝置l 包括液壓裝置和氣壓裝置,液壓裝置和氣壓裝置分別安裝在"日"字型框 架的上口和下口內,"日"字型框架由氣缸后擋板7、氣缸前擋板8和液壓 缸擋板9與四根拉桿10固定連接構成,氣壓裝置的氣缸11安裝在氣缸后 擋板7上,在氣缸前擋板8和氣缸后擋板7上分別設有氣孔I和氣孔II, 且與氣缸11連通,氣孔I和氣孔II通過氣管14分別與雙向氣閥3的兩出 氣口 15連接,雙向氣閥3的進氣口 16通過氣管14與氣泵2的出氣嘴17 連接,氣缸活塞18的氣缸活塞桿19穿過氣缸前擋板8與液壓裝置5的液 壓缸活塞桿20a通過聯軸器21連接,液壓缸22的底部安裝在液壓缸擋板9 的液壓缸座23上,液壓缸22上設有油孔24;油孔24通過油管25與手動 液壓泵4的一個出油口連接。手動液壓泵4的另一出油口又通過油管與液壓抽吸防噴盒連接(圖中未示出);兩個出油口通過一個三通管28與手動 液壓泵4連接;在氣泵2與雙向氣閥3之間的氣管上設有氣壓表29。
如圖2所示,氣缸11和液壓缸22串聯,氣泵2供給氣壓,氣壓表29 顯示壓力,由雙向氣閥3控制氣控液壓裝置1內的氣缸11打壓推動液壓活 塞20,通過液壓裝置向液壓抽吸防噴盒內施壓,將小的氣動能量轉換為液 體的大壓力能,以便液壓抽吸防噴盒實現夾緊和舒張動作,該氣控液壓裝 置1的特點是將氣控裝置和液壓裝置二者的優點緊密的結合起來達到我們 所要求的氣壓調節,操作方便,液壓密封性能好,壓力高,可調節范圍大 的優點。
如圖3所示,手動液壓泵4是將手動的機械能轉換為液體的壓力能的 一種小型準壓泵站,在配套油缸給壓的情況下可以做功,它的主要結構是 手動泵30,手動泵30由高壓低壓工作腔,兩個單向閥,高壓溢流閥,低壓 溢流閥,兩個止回閥,進油口等組成,兩個單向閥是防止壓力液回流;高 壓溢流閥,低壓溢流閥的作用控制壓力。它的工作原理分四個過程。①充 液②升壓③工作④卸載,實際上充液,升壓,工作三過程是不可分割的, 只是搖動打壓手柄31就可完成,手動泵31的額定壓力為l-80mpa,額定流 量為12. 5-2. 3mi/r,油箱容積^3L,這些技術參數就能完全滿足氣控液壓 防噴盒的需要;同時它具有節能、環保、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等諸 多優點;在脫離氣源的情況下,仍可以手動打壓,供給液壓抽吸防噴盒工 作;使用時首先將卸荷閥松開,來回掀動打壓手柄31數次,將手動泵30 內空氣排入油箱32,接著將膠管上的快速接頭與機具或頂閥上的快速接頭 相連接,將卸荷閥關緊,掀動手動泵30的打壓手柄31開始工作,工作時 打壓手柄31通過連桿帶動高壓柱塞泵、低壓柱塞泵同時工作,這時高、低 壓泵同時通過各自吸油閥從油箱32吸油,并同時通過各自單向閥往外出油, 當低壓壓力超過某定值時,低壓溢流閥開始溢流,這時高壓油將低壓安全 閥打開使低壓油全回油箱32,高壓繼續工作,當工作壓力超過某定值時, 高壓溢流閥打開溢流。工作結束后,將卸荷閥松開,油泵壓力卸載;手動 液壓泵4在整個液壓抽吸防噴盒的氣控液壓系統裝置中主要起到兩個工用 一是可以用來給氣控液壓裝置l供油,在開始工作時排除油路空氣。二是 在氣控液壓裝置1不工作時,手動液壓泵4可直接控制液壓抽吸防噴盒工 作。整個液壓抽吸防噴盒的氣控液壓系統裝置安裝過程是,首先進行氣路
連接,由氣泵2的出氣嘴17接氣壓表29經調節旋鈕連接雙向氣閥3的進 氣口16,由雙向氣閥3,分左右出氣口 15分別與氣控裝置上的氣孔I和氣 孔II連接;然后進行油路聯接,裝配重桿,抽子頭,把液壓抽吸防噴盒安 裝在井口上,將液壓油管兩端的快速接頭分別卡在液壓抽吸防噴盒的油嘴 和手動液壓泵4的一個出油口上,將手動液壓泵4的另一個出油口與氣控 液壓裝置1的油孔24相接,這樣油路就安裝好了。搖動手動液壓泵4打壓, 液壓抽吸防噴盒排氣、油路充液、下纜繩到井下抽吸面時給壓,開始給壓 要小,因為是新膠皮,密封較好,機車手操作雙向閥,鋼繩上提抽吸時, 給氣加壓,鋼繩下放時放氣泄壓,在手動液壓泵上裝有壓力表,操作人員 可精確合理的調控抽吸時的工作壓力,做到給壓,泄壓安全準確遠程控制。
權利要求1、一種氣控液壓系統裝置,包括氣控液壓裝置(1)、雙向氣閥(3)、手動液壓泵(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控液壓裝置(1)中包含有氣缸(11)和液壓缸(22),氣缸后擋板(7)、氣缸前擋板(8)、四根并列的拉桿(10)和液壓缸擋板(9)依次固定連接構成一個豎向框架,氣缸(11)安裝在氣缸后擋板(7)上,在氣缸前擋板(8)和氣缸后擋板(7)上分別設有與氣缸(11)連通的氣孔I(12)和氣孔II(13),氣孔I(12)和氣孔II(13)通過氣管(14)分別與雙向氣閥(3)的兩出氣口(1 5)連接,雙向氣閥(3)的進氣口(16)通過氣管與氣泵(2)的出氣口(17)連接,氣缸(11)中包含有氣缸活塞(18),氣缸活塞(18)的氣缸活塞桿(19)穿過氣缸前擋板(8)與液壓缸的液壓缸活塞桿(20a)通過聯軸器(21)連接,液壓缸(22)的底部安裝在液壓缸擋板(9)的液壓缸座(23)上,液壓缸(22)上設有油孔(24)油孔(24)通過油管與液壓抽吸放噴盒連接。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氣控液壓系統裝置,其特征在于,油孔(24)通 過油管(25)與手動液壓泵(4)上的一個三通管(28)上的一個出油口連接,手 動液壓泵(4)上的三通管(28)的另一個出油口通過油管與液壓抽吸放噴盒 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控液壓系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在氣泵(2)與雙向氣閥(3)之間的氣管上設有氣壓表(2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氣控液壓系統裝置,包括氣控液壓裝置、雙向氣、手動液壓泵,氣控液壓裝置中包含有氣缸和液壓缸,氣缸后擋板、氣缸前擋板、四根并列的拉桿和液壓缸擋板依次固定連接構成一個豎向框架,氣缸安裝在氣缸后擋板上,在氣缸前擋板和氣缸后擋板上分別設有與氣缸連通的氣孔I和氣孔II,氣孔I和氣孔II通過氣管分別與雙向氣閥的兩出氣口連接,雙向氣閥的進氣口通過氣管與氣泵的出氣口連接,氣缸中包含有氣缸活塞,氣缸活塞的氣缸活塞桿穿過氣缸前擋板與液壓缸的液壓缸活塞桿通過聯軸器連接,液壓缸的底部安裝在液壓缸擋板的液壓缸座上,液壓缸上設有油孔,油孔通過油管與液壓抽吸放噴盒連接。
文檔編號F15B11/00GK201351644SQ20092000084
公開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月14日
發明者任源峰, 張利明, 楊振威, 魏玉斌 申請人:魏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