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油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壓油箱。
背景技術:
液壓挖掘機等建筑機械,如圖11所示,由下部行走體80、上部回轉體81、以及與該上部回轉體81連接的作業機82所構成。該作業機82,包括從上部回轉體81伸出的動臂83、與該動臂連接的斗臂84、安裝于該斗臂84的鏟斗85等。動臂83在動臂缸體機構86的驅動下產生擺動,斗臂84在斗臂缸體機構87的驅動下產生擺動,鏟斗85在鏟斗缸體機構88驅動下產生擺動。
上述各缸體機構86、87、88利用油壓進行驅動。因此,需配置具有液壓油箱的油壓回路。日本專利特開平5-321902號公報(專利文獻1)揭示了一種內部由隔板分隔開的液壓油箱。該專利文獻1揭示的液壓油箱,如圖9、10所示,在箱狀油箱主體90內配置有與其底板91基本平行的隔板92。吸油口93開設于底板91,回油口94開設于隔板92上方。也就是說,油箱主體90內貯存有液壓油,該液壓油經吸油口93被吸入油壓泵,從各缸體機構(致動器)86、87、88返回的液壓油經油箱主體90的回油口94返回。而且,在該液壓油箱的隔板92上開設有過濾器(濾網)97(安裝)用孔95及多個小孔96。
也就是說,在該液壓油箱中,由于過濾器97受隔板92的阻擋難于向上方移動。因此,當油面發生波動時,可防止位于隔板92下方的過濾器97暴露在空氣中。
可是,上述專利文獻1揭示的液壓油箱,由于隔板92上開設有多個小孔96使得回油口94與吸油口93之間的距離過短,含有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脫氣效果較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解決以上缺陷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既可穩定消泡、又可減少箱體容量的小型化液壓油箱。
本發明提出的第一種液壓油箱,其包括油箱主體,其結構形狀為箱體狀,并開設有回油口和吸油口;隔離部件,其內置于油箱主體內,使回油口至吸油口之間形成油液流路。該隔離部件,具有使油液的流動包括至少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至少一次橫向折返的結構。
本發明提出的第二種液壓油箱,其吸油口開設于油箱主體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位于油箱主體的下部。
本發明提出的第三種液壓油箱,其隔離部件包括配置于吸油口上方的橫向隔離部以及由該橫向隔離部的一端側向下延伸形成的縱向隔離部。而且,相對于吸油口,回油口開設于該縱向隔離部的外側。
本發明提出的第四種液壓油箱,其隔離部件包括一對縱向隔板,以及將該縱向隔板間的區域上下分隔的橫向隔板,該隔離部件將該油箱主體內部分隔成四個室即位于一條縱向隔板外側的第一室、位于縱向隔板間區域上方的第二室、位于另一條縱向隔板外側的第三室、以及位于縱向隔板間區域下方的第四室。而且,回油口開設于第一室,吸油口開設于第四室。
本發明提出的第五種液壓油箱,一對縱向隔板以及橫向隔板分別與構成油箱主體各個板中面積最大的板連接。
本發明提出的第六種液壓油箱,一對縱向隔板以及橫向隔板,分別與油箱主體的側板連接。
本發明提出的第七種液壓油箱,縱向隔板與橫向隔板之間形成有間隙。
本發明提出的第八種液壓油箱,其還具備與吸油口對應配置的過濾器,橫向隔板上開設有過濾器貫通孔。該過濾器貫通孔,基本上被過濾器連桿上帶有的蓋部件堵住。
本發明提出的第九種液壓油箱,其隔離部件端緣與油箱主體內側面之間形成有間隙。
本發明提出的第十種液壓油箱,其特征是,由箱狀體構成的油箱主體內,配置有一對縱向隔板,以及將該縱向隔板間的區域上下分隔的橫向隔板,該隔板將該油箱主體內部分隔成四個室,即位于一條縱向隔板外側的第一室、位于縱向隔板間區域上方的第二室、位于另一條縱向隔板外側的第三室、以及位于縱向隔板間區域下方的第四室。而且,回油口開設于所述第一室,吸油口開設于所述第四室。
本發明提出的第十一種液壓油箱,其具有由箱狀體構成的油箱主體,以及配置于該油箱主體寬度方向中央部下方的過濾器,其特征是,所述油箱主體內部,被由配置于所述過濾器上方的橫向隔板和從該橫向隔板的一個端部向下延伸形成的縱向隔板構成的隔離部件分隔開來;在所述橫向隔板開設過濾器貫通孔的同時,通過過濾器連桿上帶有的蓋部件堵住該過濾器貫通孔;在縱向隔板外側的寬度方向一端開設回油口的同時,在橫向隔板下方開設吸油口。
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一種液壓油箱,其隔離部件具有使油液的流動包括至少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至少一次橫向折返的結構。因此,回油口至吸油口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的脫氣(消泡)效果更好。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二種液壓油箱,其吸油口開設于油箱主體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位于油箱主體的下方,即使油箱處于傾斜狀態,也可以方便地經吸油口吸取油液。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三種液壓油箱,由開設于橫向隔板外側的回油口進入油箱主體的油液,向上流動后于該橫向隔板上方流向寬度方向的另一端,接著從該寬度方向的另一端向下流動,經隔離部件另一端的開口部進入橫向隔板下方,再經位于該橫向隔板下方的吸油口被吸走,因此,回油口至吸油口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的脫氣(消泡)效果更好。如上所述,由于油箱結構使得油液中難以進入空氣,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實現油箱的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四種液壓油箱,其油箱主體被分隔成四個室,而且從回油口進入第一室的油液經由第二室進入第三室,再從第三室流經第四室,經吸油口被吸走。因此,回油口至吸油口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脫氣(消泡)效果更好。如上所述,由于油箱結構使得油液中難以進入空氣,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提高脫氣效率。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五種液壓油箱,由于一對縱向隔板和橫向隔板分別與油箱主體連接,該三條隔板兼具加強構件的作用。因此,可減小油箱主體的板材厚度,可節省用作加強構件的其它構成部件。當縱向隔板和橫向隔板與構成油箱主體各個板中面積最大的板連接時,其加強效果尤佳。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六種液壓油箱,由于一對縱向隔板和橫向隔板分別與油箱主體連接,該三條隔板兼具加強構件的作用。因此,可減小油箱主體的板材厚度,或者可節省用作加強構件的其它構成部件。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七種液壓油箱,由于橫向隔板與縱向隔板之間形成有空隙,可緩和油面波動時產生的應力。其次,當油量減少并略顯不足時,可使油液容易到達吸油口。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八種液壓油箱,由于蓋部件可基本上堵住該過濾器貫通孔,可避免該過濾器貫通孔變成油液通道。因此,可避免在第二室與第四室之間形成旁通流路,不致縮短回油口與吸油口間的距離,從而可防止脫氣(消泡)功能的下降。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九種液壓油箱,由于隔離部件端緣與油箱主體的內側面之間形成有空隙,可緩解油面波動時所產生的應力。其次,當油量減少而導致略顯不足時,可使油液容易到達吸油口。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十種液壓油箱,其油箱主體被分隔成四個室,而且由回油口進入第一室的油液經由第二室進入第三室,再從第三室流入第四室的過濾器,經吸油口被吸進油壓泵。因此,回油口至吸油口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脫氣(消泡)效果更好。如上所述,由于油箱結構使得油液中難以進入空氣,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提高脫氣效率。
根據本發明提出的第十一種液壓油箱,由開設于橫向隔板外側寬度方向一端的回油口進入油箱主體的油液,向上流動后于上述橫向隔板上方流向其寬度方向的另一端,接著從該寬度方向的另一端向下流動,從上述隔離部件另一端的開口部進入橫向隔板下方,流經位于該橫向隔板下方的過濾器,經吸油口被吸進油壓泵,因此,回油口至吸油口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脫氣(消泡)效果更好。如上所述,由于油箱結構使得油液中難以進入空氣,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實現油箱的小型化。另外,過濾器貫通孔基本上被蓋部件堵住,可避免該過濾器貫通孔變成油液通道。因此,可防止回油口與吸油口間的距離變短,從而防止脫氣(消泡)功能的下降。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液壓油箱實施例的正面剖面圖;圖2為所述液壓油箱的側面剖面圖;圖3為所述液壓油箱的平面圖;圖4為所述液壓油箱的平面剖面5為所述液壓油箱的斜視略圖;圖6為本發明提出的液壓油箱其它實施例的剖面略圖;圖7為本發明提出的液壓油箱其它實施例的剖面略圖;圖8為本發明提出的液壓油箱其它實施例的剖面略圖;圖9為原有液壓油箱的斜視略圖;圖10為原有液壓油箱的剖面略圖;以及圖11為采用液壓油箱的建設機械略圖。
其中,符號標記1.油箱主體 2、3.過濾器 4、5.側板 10.縱向隔板11.縱向隔板 12.橫向隔板 13.第一室 14.第二室15.第三室 16.第四室 17a、17b.回油口 18a、18b.吸油口43、44.過濾器貫通孔 45、46.過濾器連桿 51、52.蓋部件55.油箱主體 56.過濾器 57.橫向隔板 58.縱向隔板59.隔離部件 60.過濾器貫通孔 61.過濾器連桿62.蓋部件 63.回油口 64.吸油口 65.開口部 72.吸油口73.回油口 74.過濾器 75.油箱主體 76.回油口77.橫向隔板 78.縱向隔板 80.過濾器 81.隔離部件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提出的液壓油箱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液壓油箱正面剖面圖,圖2為其側面剖面圖,圖3為其俯視圖,圖4為俯視剖面圖。該液壓油箱,包括由箱狀體構成的油箱主體1、內置于該油箱主體1的一對過濾器2、3。該油箱主體1,由左側板(側板)4、右側板(側板)5、頂板6、底板7、端板8、9構成。而且,該油箱主體1,外形略呈長方體,其左側板4和右側板5的面積為構成油箱主體1外形的各個板中是最大的。
而且,如圖1、5所示,上述油箱主體1內設有,由一對縱向隔板10、11,以及將縱向隔板間的區域上下分隔的橫向隔板12構成的隔離部件19,該隔離部件將該油箱主體1內部分隔成四個室,即位于一條縱向隔板10外側的第一室13、位于縱向隔板10、11間區域上方的第二室14、位于另一條縱向隔板外側的第三室15、以及位于縱向隔板10、11間區域下方的第四室16。在第一室13中開設回油口17a、17b,同時在所述第四室16中開設吸油口18a、18b。
也就是說,在與第一室13對應的右側板5上開設一對回油口17a、17b,該回油口17a、17b分別連接有導油管20a、20b。該各導油管20a、20b包括從回油口17a、17b延伸的水平部21a、21b,以及自該水平部21a、21b向下延伸形成的垂直部22a、22b。該垂直部22a、22b的下端開口部23a、23b與第一室13的底面相對,并與第一室13的底面相隔預定距離。其中,兩導油管之一的導油管20a的水平部21a被設置成長于另一導油管20b的水平部21b。其次,各垂直部22a、22b的下端部周圍壁上,開設有多個貫通孔25。另外,該縱向隔板10的下部10a(縱向隔離部)連接在橫向隔板12的一個端部,并從橫向隔板12(橫向隔離部)的一個端部向下延伸,以便由該縱向隔板10的下部10a將過濾器2、3與導油管20a、20b的下端開口部23a、23b分隔開來。
而且,其中一條縱向隔板10包括主體部27和彎折片部28、29。其中,主體部27具有從中央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隆起部26,彎折片部28、29形成于該主體部27的端部。該主體部27上開設有一對長形孔30。該縱向隔板10的彎折片部28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左側板4,而其彎折片部29則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右側板5。而且,該縱向隔板10的高度被設置成與油箱主體的內部高度基本相同。
另一條縱向隔板11,包括主體部33和彎折片部34、35。其中,主體部33具有從中央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隆起部32,彎折片部34、35形成于該主體部33端部。該主體部33上開設有一對長形孔36。該縱向隔板11的彎折片部34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左側板4,而其彎折片部35則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右側板5。而且,該縱向隔板11,其高度被設置成與油箱主體的內部高度基本相同。另外,在該縱向隔板11下端,開設有貫通孔38(參見圖1),第三室15與第四室16因該貫通孔38而連通。
橫向隔板12,包括平板狀主體部40、彎折片部41和彎折片部42。彎折片部41從該主體部40前端緣垂直向下延伸、并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左側板4。彎折片部42從該主體部40后端緣垂直向下延伸,并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右側板5。
該橫向隔板12的主體部40上,開設有用于將過濾器2、3組裝到油箱主體1上的過濾器貫通孔43、44(參見圖4)。該過濾器2、3與各吸油口18a、18b對應配置,且連桿45、46從各過濾器2、3延伸。在該連桿45、46的上端,帶有用于堵塞頂板6的貫通孔47、48的端帽49、50。此時,各過濾器2、3通過過濾器連桿45、46上的、圖中未示出的彈簧部件被推壓到底板7上。該各過濾器2、3為具有上壁的圓筒型部件,其將各吸油口18a、18b覆蓋住。
而且,各過濾器連桿45、46上設有圓盤狀蓋部件51、52,用該蓋部件51、52從上方基本上可將過濾器貫通孔43、44堵塞。此時,蓋部件51、52最好能與橫向隔板12的主體部40緊密接觸,多少有些空隙亦無大礙。
在上述液壓油箱中,油液從回油口17a、17b經導油管20a、20b的多個貫通孔25進入第一室13。該進入第一室13的油液在第一室13內向上流動,經其中一條縱向隔板10上的長形孔30進入第二室14。流向第二室14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經另一縱向隔板11上的長形孔36進入第三室15。進入第三室15的液壓油在第三室15內向下流動,經另一縱向隔板11的貫通孔38進入第四室16。之后,流經第四室16中的過濾器2、3,經吸油口18a、18b被吸入圖中未示出的油壓泵。如上所述,通過一對縱向隔板10、11和橫向隔板12,在油箱主體1內部形成油液流路。流經該流路的油液,進行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一次橫向折返流動。即,油液如箭頭A所示,依次流經第一室13、第二室14、第三室15、第四室16,由此使回油口17a、17b與吸油口18a、18b間的距離增大,可以對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進行更有效的脫氣(消泡)。而且,由于油箱結構使得空氣難以進入,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實現油箱的小型化。另外,由于油液沿寬度方向依次流經第一室13、第二室14、第三室15以及從第三室15流向第四室16,與沿上下方向流動相比,可避免因油量減少導致油液流動距離縮短。
另外,由于上述一對縱向隔板10、11和橫向隔板12分別與油箱主體1固定連接,該三條隔板兼具加強構件的作用。因此,可減小油箱主體1的板材厚度,或者可減少用作加強構件的其它構成部件的數量。其次,由于蓋部件51、52基本上可將過濾器貫通孔43、44堵住,可防止該過濾器貫通孔43、44變成油液通道。因此,可避免在第二室14與第四室16之間形成旁通流路,不致縮短回油口17a、17b與吸油口18a、18b間的距離,從而可防止脫氣(消泡)功能的下降。
在上述實施例中,各縱向隔板10、11的上端緣與油箱主體1的頂板6內側面之間,以及各縱向隔板10、11的下端緣與油箱主體1的底板7的內側面之間,形成有空隙66、67、68、69,且橫向隔板12與縱向隔板10、11之間形成有空隙70、71。這些空隙用于緩和油面波動時產生的應力。
圖6所示為其它實施例。其中,上述油箱主體55內部,被隔離部件59分隔開來,該隔離部件59由配置于過濾器56上方的橫向隔板57(橫向隔離部)以及從該橫向隔板57的一個端部垂直向下形成的縱向隔板58(縱向隔離部)構成。該橫向隔板57中開設有過濾器貫通孔60,該過濾器貫通孔60基本上被過濾器連桿61上帶有的蓋部件62塞住。回油口63開設于縱向隔板58外側之寬度方向一端的側板上,吸油口64被過濾器56所覆蓋。
因此,在該液壓油箱中,由回油口63進入油箱主體55的油液,如箭頭B所示,向上流動后于上述橫向隔板57上方流向其寬度方向的另一端,接著從該寬度方向的另一端向下流動,經上述隔離部件59另一端的開口部65流入橫向隔板57下方,再經由該橫向隔板57下方的過濾器56從吸油口64被吸進油壓泵。
在圖6所示的液壓油箱中,油液沿箭頭B方向流動,與圖1所示的液壓油箱相同,形成油液至少進行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至少一次橫向折返的油液流路。因此,回油口63至吸油口64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脫氣(消泡)效果良好。因此,與所述圖1所示的液壓油箱相同,由于其結構使得空氣難以進入,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實現小型化。而且,可避免過濾器貫通孔60變成油液通道,不致縮短回油口63與吸油口64間的距離,從而可防止脫氣(消泡)功能的下降。
圖7所示為另外的實施例。其中,油箱主體1內部,如圖1及圖5所示,同樣配置有縱向隔板10、11,以及橫向隔板12,將其內部分隔成第一室13、第二室14、第三室15、第四室16。與圖1及圖5不同的是,吸油口72開設于第一室13,回油口73開設于第四室16。其中,吸油口72被過濾器74所覆蓋。
因此,在該液壓油箱中,由回油口73進入油箱主體1的油液,如箭頭C所示,首先沿寬度方向向遠離吸油口72方向流動,隨后向上流動,于橫向隔板12上方沿寬度方向向吸油口72方向流動,接著從橫向隔板12寬度方向的另一端向下流動,經由位于下方的過濾器74,由吸油口72被吸入油壓泵。
在圖7所示的液壓油箱中,油液沿箭頭C方向流動,依次流經第四室16、第三室15、第二室14、第一室13,回油口73與吸油口72間的距離增大,與圖1所示的液壓油箱相同,形成油液至少進行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至少一次橫向折返的油液流路。因此,回油口73與吸油口72間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脫氣(消泡)效果良好。因此,與所述圖1所示的液壓油箱相同,其結構使得空氣難以進入,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實現小型化。
圖8所示為又一不同的實施例。其中,上述油箱主體75內部,被隔離部件81分隔開來。回油口76開設于油箱主體75寬度方向側端下部,吸油口79開設于回油口76上方。該隔離部件81由配置在回油口76上方的橫向隔板77以及從該橫向隔板77的一個端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縱向隔板78所構成。,吸油口79和回油口76被橫向隔板77分隔開來,該吸油口79被過濾器80所覆蓋。縱向隔板78,位于該過濾器80側方,向上方延伸至比該過濾器80高的位置。
因此,在該液壓油箱中,由回油口76進入油箱主體75的油液,如箭頭D所示,首先沿寬度方向向遠離吸油口79方向流動,之后向上流動至高于縱向隔板78的位置,沿寬度方向向吸油口79方向流動后向下流動,經由過濾器80從吸油口79被吸入油壓泵。
在圖8所示的液壓油箱中,油液沿箭頭D方向流動,與圖1所示的液壓油箱相同,形成油液至少進行一次上下方向折返和至少一次橫向折返的油液流路。因此,回油口76至吸油口79間的距離增大,可使吸入空氣的油液(混入空氣的油液)脫氣(消泡)效果良好。因此,與所述圖1所示的液壓油箱相同,其結構使得空氣難以進入,與原有技術相比可減小油箱容量,實現小型化。
另外,在圖8所示的液壓油箱中,吸油口79與回油口76互換位置,亦可達到相同效果。
(其他實施例)以上是對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實施例,在本發明范圍內還可進行變化。例如,圖1中開設有兩個回油口17a、17b,實際上可開設一個或三個以上回油口。同樣,過濾器也可以是一個或三個以上。吸油口的數量可隨過濾器的數量相應進行增減。另外,在圖6至圖8所示的液壓油箱中,可配置兩個以上的過濾器。而使用該液壓油箱的建筑機械不僅限于液壓挖掘機,還可以是起重機、破碎機等各種其它機械。
在圖1所示的液壓油箱中,一對縱向隔板10、11以及橫向隔板12與左側板4和右側板7相連接。當液壓油箱高度較低、其外形呈扁平狀,且頂板6和底板7的面積大于其它面時,從提高其加強效果角度考慮,亦可使縱向隔板10、11以及橫向隔板12與頂板6和底板7相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的液壓油箱中,形成的油液流動包含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一次橫向方向折返,亦可使其包含各兩次以上的上下方向、橫向折返。不過,從簡化結構來看,如上述實施例所示,優選形成包括上下方向、寬度方向各一次折返的油液流路。
在圖1及圖6所示的液壓油箱中,其吸油口18a、18b、64均開設于油箱主體1、55的寬度方向中央部下方,本發明亦適應于吸油口開設于其它位置的情形。但是,出于當油箱處于傾斜狀態時也便于吸取液壓油的考慮,吸油口優選設在油箱主體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下方。
本發明提出的液壓油箱,可穩定消泡、縮小箱體容量,可實現液壓油箱的小型化,簡單實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油箱,其包括油箱主體(1,55,75),其形狀為箱體狀,并開設有回油口(17a,17b,63,73,76)和吸油口(18a,18b,64,72,79);隔離部件(19,59,81),其內置于所述油箱主體(1,55,75)內,以使所述回油口(17a,17b,63,73,76)與吸油口(18a,18b,64,72,79)之間形成油液流路,所述隔離部件(19,59,81)具有使油液的流動包括至少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至少一次橫向折返的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油箱,所述吸油口(18a,18b,64)開設于所述油箱主體(1,55)的下方并位于寬度方向的中央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油箱,所述隔離部件(19,59),包括配置于所述吸油口(18a,18b,64)上方的橫向隔離部(12,57)、以及由該橫向隔離部(12,57)的一端側向下延伸形成的縱向隔離部(10a,58),所述回油口(17a,17b,63),相對于所述吸油口(18a,18b,64)配置于所述縱向隔離部(10a,58)外側。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液壓油箱,所述隔離部件(19)包括一對縱向隔板(10,11)和橫向隔板(12),所述橫向隔板(12)用于上下分隔位于所述一對縱向隔板(10,11)之間的區域,以致該隔離部件(19)將所述油箱主體(1)內部分隔成四個室即位于一條縱向隔板(10)外側的第一室(13)、位于縱向隔板(10,11)之間區域上方的第二室(14)、位于另一條縱向隔板(11)外側的第三室(15)、以及位于縱向隔板(10,11)間區域下方的第四室(16),所述回油口(17a,17b),開設于所述第一室(13),所述吸油口(18a,18b),開設于所述第四室(16)。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油箱,所述一對縱向隔板(10,11)以及橫向隔板(12)分別與構成油箱主體(1)各個板中面積最大的板(4,5)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液壓油箱,所述一對縱向隔板(10,11)及橫向隔板(12)分別與油箱主體(1)的側板(4,5)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4~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液壓油箱,所述一對縱向隔板(10,11)與橫向隔板(12)之間形成有空隙(70,71)。
8.根據權利要求4~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液壓油箱,還包括與所述吸油口(18a,18b)相對應配置的過濾器(2,3),所述橫向隔板(12)上開設有過濾器貫通孔(43,44),所述過濾器貫通孔(43,44),基本上被過濾器連桿(45,46)上帶有的蓋部件(51,52)堵住。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液壓油箱,所述隔離部件(19)端緣與所述油箱主體(1)的內側面之間形成有間隙。
10.一種液壓油箱,其特征在于具有箱體結構的油箱主體(1)內,配置有一對縱向隔板(10,11);以及用于將該縱向隔板(10,11)之間的區域上下分隔的橫向隔板(12);所述隔板將該油箱主體(1)內部分隔成四個室,即位于一條縱向隔板(10)外側的第一室(13)、位于縱向隔板(10,11)間區域上方的第二室(14)、位于另一條縱向隔板(11)外側的第三室(15)、以及位于縱向隔板(10,11)間區域下方的第四室(16),在所述第一室(13)開設回油口(17a,17b)的同時,在所述第四室(16)開設吸油口(18a,18b)。
11.一種液壓油箱,其特征在于具有箱體結構的油箱主體(55),以及配置于該油箱主體(55)下方并位于寬度方向中央部的過濾器(56),所述油箱主體(55)內部,被由配置于所述過濾器(56)上方的橫向隔板(57)和從該橫向隔板(57)的一個端部向下延伸形成的縱向隔板(58)構成的隔離部件(59)分隔開來,在所述橫向隔板(57)開設過濾器貫通孔(60),同時通過過濾器連桿(61)上帶有的蓋部件(62)基本上堵住該過濾器貫通孔(60),在縱向隔板(58)外側的寬度方向一端開設有回油口(63),并在橫向隔板(57)的下方開設有吸油口(64)。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穩定消泡、減少箱體容量的小型化液壓油箱。該液壓油箱,包括油箱主體(1),其由箱狀體構成,并開設有回油口(17a,17b)和吸油口(18a,18b);隔離部件(19),其內置于油箱主體(1)內,以使回油口(17a,17b)至吸油口(18a,18b)之間形成油液流路。該隔離部件(19)具有使油液的流動包括至少一次上下方向的折返和至少一次橫向折返的結構。
文檔編號F15B1/26GK101076672SQ20058003589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4日
發明者小林秀彥, 木元健蔵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