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刮片油封微型真空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真空泵。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由缸體和端蓋構成泵腔,泵腔內偏心設置轉子的刮片式真空泵。
現有技術中的刮片式真空泵采用固體潤滑或噴霧潤滑,或為半沉浸式多刮片結構。在結構上,將抽真空的腔室劃分為吸氣、壓縮、排氣等多個工作腔,致使結構較復雜,微型化較困難,各腔室交替處于不同工況,振動較大,摩擦阻力較大。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具有良好的潤滑、密封和泵吸性能,可使整體結構微型化的真空泵。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實用新型由缸體和端蓋構成泵腔,泵腔內偏心設置轉子。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是a、采用雙刮片式結構,即在所述轉子上,對稱設置外側壁緊抵缸體內壁的兩只刮片;泵腔右腔室與進氣管連通,泵腔左腔室與出口閥連通;b、采用沉浸式油箱結構,即設置盛有真空油、并通過所述進氣管、出口閥與泵腔連通的油箱,在所述油箱頂部,設置油氣分離器。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是雙片式單工況真空泵結構,只有兩只工作腔,右側吸氣腔只有吸氣動作,左側排氣腔的排氣動作均勻連貫,無孤立的壓縮工況,降低了振動和摩擦阻力。
2、本實用新型沉浸式油箱對真空泵室提供全沉浸油封,改善了刮片潤滑、密封和泵吸性能,減少真空泵內漏和摩擦功率,提高泵吸真空度。
3、本實用新型可通過采用篩板慣性式油氣分離器,對排氣攜帶的油霧進行分離回收,降低油耗,減少污染。
4、本實用新型可使整臺泵結構小巧緊湊,實現整結構的微型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視結構示意圖。
以下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見
圖1、圖2,本實施例由缸體1和端蓋7構成泵腔,泵腔內偏心設置轉子2。
采用雙刮片式結構,即在所述轉子2上,對稱設置外側壁緊抵缸體內壁的兩只刮片3,兩只刮片3與轉子2為滑配合結構,即在轉子2上對稱開設一對刮片溝槽,刮片3滑配合式放置在該溝槽內。泵腔右腔室與進氣管5連通,泵腔左腔室與出口閥10連通。
采用沉浸式油箱結構,即設置盛有真空油、并通過進氣管5及出口閥10與泵腔連通的油箱4,在所述油箱4頂部,設置油氣分離器6。本實施例中,采用篩板慣性式油氣分離器。
選用具有自潤滑性的石墨制作刮片3,青銅制作軸承11,軸封8和密封圈9選用耐油橡膠,其余各零件選用耐磨鑄鐵或碳鋼。安裝在底座14上的電動機13通過聯軸器12驅動轉子2旋轉,轉子由軸承11支承,偏心置于由缸體1和端蓋7圍成的泵腔內。兩片石墨刮片3以滑配合形式置于轉子2溝槽中,因受離心力作用而抵緊缸體1內壁。儲存于油箱4中的真空油對刮片3與泵腔提供全沉浸油封和潤滑。進氣管5連接著待抽真空設備。當右腔室與進氣口聯通時,待抽真空設備中的空氣進入右腔室。隨著轉子2的旋轉,空氣被刮片3帶到左腔室。因轉子2偏心放置,左腔室容積逐漸縮小,空氣最終被驅趕著通過出口閥10和油氣分離器6排放至大氣中。被抽吸空氣中的油霧,因油氣分離器6的分離作用而回流到油箱4內,缸體1內壁、轉子2及石墨刮片3的密封面需精磨加工而成。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為臥式結構,轉子順時針旋轉,氣體右進左出。本實用新型同樣適于轉子反時針旋轉,氣體左進右出。本實用新型也適用于采用豎式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雙刮片油封微型真空泵,由缸體(1)和端蓋(7)構成泵腔,泵腔內偏心設置轉子(2),其特征是a、采用雙刮片式結構,即在所述轉子(2)上,對稱設置外側壁緊抵缸體(1)內壁的兩只刮片(3);泵腔右腔室與進氣管(5)連通,泵腔左腔室與出口閥(10)連通;b、采用沉浸式油箱結構,即設置盛有真空油、并通過所述進氣管(5)、出口閥(10)與泵腔連通的油箱(4),在所述油箱(4)頂部,設置油氣分離器(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刮片油封微型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刮片(3)與轉子(2)為滑配合結構,即在轉子(2)上對稱開設一對刮片溝槽,刮片(3)滑配合式放置在該溝槽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刮片油封微型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氣分離器(6)為篩板慣性式油氣分離器。
專利摘要一種雙刮片油封微型真空泵,由缸體和端蓋構成泵腔,其泵腔內偏心設置轉子,其特征是采用雙刮片式結構,即在轉子上,對稱設置外側壁緊抵缸體內壁的兩只刮片;泵腔右腔室與進氣管連通,泵腔左腔室與出口閥連通;采用沉浸式油箱結構,即設置盛有真空油、并通過進氣管、出口閥與泵腔連通的油箱,在油箱頂部,設置油氣分離器。本實用新型為單工況簡單結構,具有良好的潤滑、密封和泵吸性能、可使真空泵整體結構微型化。
文檔編號F04C18/34GK2340950SQ98226878
公開日1999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1998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1998年5月23日
發明者石富江, 茍啟康, 楊重, 陳奉周 申請人:石富江, 茍啟康, 楊重, 陳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