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齒輪泵及使用該齒輪泵的太陽能支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齒輪泵及使用該齒輪泵的太陽能支架,齒輪泵包括殼體,殼體內具有至少兩個并列設置且各自獨立的油腔,每個油腔的油腔壁上均設置有齒輪泵進油口和齒輪泵出油口,每個油腔中均設置有相互嚙合的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殼體上還轉動裝配有軸線延伸方向與各油腔的并列設置方向一致的主動軸和從動軸,各主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主動軸上,各從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從動軸上,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油腔中的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控制至少兩個液壓缸同步動作的齒輪泵及使用該齒輪泵的太陽能支架。
【專利說明】一種齒輪泵及使用該齒輪泵的太陽能支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齒輪泵及使用該齒輪泵的太陽能支架。
【背景技術】
[0002]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日常生活中太陽能主要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來被人們利用。太陽能支架是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角度調整能力作為太陽能支架的重要性能指標,其直接影響到操作人員在實際操作時的難易程度和太陽能的利用率。在普通家庭中,無論是頂層住戶還是非頂層住戶都需要自己的太陽能支架具有優異的角度調整能力,現有的一種用于非頂層用戶的太陽能支架如中國專利CN203375755U公開的“壁掛式太陽能集熱器的可調式支架”,該可調式支架包括固定架和用于太陽能集熱器安裝的支撐架,支撐架可上下翻轉的鉸接于固定架上,可調式安裝架還包括驅動支撐架上下翻轉的驅動機構,驅動機構包括斜撐桿、軸線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螺紋管及旋裝于螺紋管中的螺紋桿,斜撐桿的一端與螺紋桿鉸接相連,斜撐桿的另一端與支撐架鉸接相連。在使用時通過旋轉螺紋桿而使螺紋桿沿上下方向往復運動,螺紋桿則通過斜撐桿帶動支撐架上下翻轉來實現支撐架傾斜角度的調整。現有的這種太陽能支架存在的問題在于:現有的這種太陽能支架只能使用一個斜撐桿,因為如果使用多個斜撐桿的話,就必須設置多個螺紋桿,而多個螺紋桿是無法保證能同步動作的,一個斜撐桿只能對支撐架形成一個支撐點,支撐架的受力不均勻,支撐架容易因受力不均而損壞;另外,由于只能有一個斜撐桿支撐支撐架,支撐架和太陽能集熱器的全部重量完全由該斜撐桿及斜撐桿與螺紋桿、支撐架之間的鉸接軸承擔,造成斜撐桿和鉸接軸很容易損壞,整個太陽能支架的使用壽命較短。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控制至少兩個液壓缸同步動作的齒輪泵;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該齒輪泵的太陽能支架,以通過至少兩個液壓缸驅動支撐架進行上下翻轉而提高支撐架的受力均勻性。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中齒輪泵的技術方案為:
[0005]齒輪泵,包括殼體,殼體內具有至少兩個并列設置且各自獨立的油腔,每個油腔的油腔壁上均設置有齒輪泵進油口和齒輪泵出油口,每個油腔中均設置有相互嚙合的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殼體上還轉動裝配有軸線延伸方向與各油腔的并列設置方向一致的主動軸和從動軸,各主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主動軸上,各從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從動軸上,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油腔中的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
[0006]同一油腔中的主、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
[0007]本實用新型中太陽能支架的技術方案為:
[0008]太陽能支架,包括固定架和鉸接于固定架上的支撐架,支撐架的鉸接軸線沿左右方向延伸設置,太陽能支架還包括至少兩個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的液壓缸,液壓缸具有與支撐架傳動連接以驅動支撐架往復翻轉的活塞桿,太陽能支架還包括驅動各液壓缸同步動作的齒輪泵,齒輪泵包括殼體,殼體內具有至少兩個并列設置且各自獨立的油腔,每個油腔的油腔壁上均設置有齒輪泵進油口和齒輪泵出油口,每個油腔中均設置有相互嚙合的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殼體上還轉動裝配有軸線延伸方向與各油腔的并列設置方向一致的主動軸和從動軸,各主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主動軸上,各從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從動軸上,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油腔中的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液壓缸的進油口分別通過油管與對應齒輪泵出油口連接。
[0009]所述的主動軸上設置有用于操作人員手持的手柄。
[0010]所述液壓缸的缸體與所述固定架的下端鉸接相連,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與支撐架的下端鉸接相連。
[0011]太陽能支架還包括與液壓缸個數一一對應的連板機構,連板機構包括第一連板和轉動裝配于固定架上的轉動軸線與支撐架的鉸接軸線相平行的第二連板,第一連板的前端與支撐架鉸接相連,第一連板的后端與第二連板鉸接相連,第一連板的鉸接軸線與支撐架的鉸接軸線平行,液壓缸的缸體與所述固定架鉸接相連,液壓缸的活塞桿與對應第二連板鉸接相連以通過驅動第二連板往復轉動而帶動支撐架上下翻轉。
[0012]所述支撐架包括上、下橫梁及設置于上、下橫梁之間的左、右縱梁,上、下橫梁的長度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連板機構有兩個,各連板機構的第一連板分別與左、右縱梁鉸接相連。
[0013]所述固定架包括左右間隔設置的長度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立梁,左、右縱梁的上端分別與左、右立梁的上端鉸接相連而實現支撐架鉸接于所述固定架上,各連板機構的第二連板分別轉動裝配于左、右立梁上。
[0014]各液壓缸的缸體分別鉸接在左、右立梁上。
[0015]左、右立梁的后側面為用于與相應墻壁對貼設置的對貼面,左、右立梁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供相應膨脹螺栓安裝的螺栓穿孔。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當需要調整支撐架的傾斜角度時,向主動軸輸入扭矩,主動軸帶動各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轉動,從而將液壓油由各油腔輸送至對應的液壓缸中,各液壓缸的活塞桿伸出帶動支撐架翻轉進行角度調整。由于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因此各油腔向對應液壓缸輸油的輸油量、輸油壓力和輸油油速是完全相同的,保證了各液壓缸的同步動作,避免因液壓缸不同步而造成支撐架翻轉卡死的現象,通過齒輪泵的使用實現了至少兩個液壓缸的同步動作,提高了支撐架的受力均勻性,保證了支撐架的使用壽命。
[0017]進一步的,操作人員通過手柄手動驅動主動軸轉動,一般人員都能操作,方便實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太陽能支架的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圖1中齒輪泵的結構示意圖,同時也是本實用新型中齒輪泵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不意圖;
[0020]圖3是圖2的分解圖;[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太陽能支架的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太陽能支架的實施例1如圖廣3所示:包括固定架和支撐架,固定架包括左右間隔并列設置的長度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立梁2和右立梁17,左、右立梁的后側面為用于與相應墻壁對貼設置的對貼面,左、右立梁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供相應膨脹螺栓安裝的螺栓穿孔。支撐架包括上橫梁1、下橫梁8及設置于上、下橫梁之間的左縱梁7和右縱梁9,上、下橫梁的長度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左、右縱梁的上端分別與左、右立梁的上端鉸接相連,以此來實現支撐架可上下翻轉的鉸接于固定架上,支撐架的鉸接軸線沿左右方向延伸設置。太陽能支架還包括兩個液壓缸3和驅動各液壓缸同步動作的齒輪泵,各液壓缸的活塞桿分別通過各自對應的連板機構與支撐架傳動連接以驅動支撐架上下翻轉,也就是說連板機構有兩個,各連板機構均包括第一連板5和第二連板4,同一連板機構中的第二連板4的前端鉸接于第一連板5的后端,兩個連板機構的第一連板的前端分別鉸接于左、右縱梁上,兩個連板機構的第二連板的后端分別轉動裝配于左、右立梁上,第二連板4的轉動軸線、第一連板5的鉸接軸線均與支撐架的鉸接軸線相平行,兩個液壓缸的缸體分別鉸接于左、右立梁上,兩個液壓缸的活塞桿分別與對應第二連板鉸接相連以通過驅動第二連板往復轉動而帶動支撐架上下翻轉。齒輪泵6包括殼體,齒輪泵為外嚙合齒輪泵,殼體內具有兩個并列設置且各自獨立的油腔12,相鄰兩個油腔12被隔板18隔開,每個油腔12的油腔壁上均設置有齒輪泵進油口 16和齒輪泵出油口 15,各齒輪泵進油口分別通過油管與相應油箱(圖中未示出)連接,各液壓缸3的液壓缸進油口分別通過油管與對應的齒輪泵出油孔15連接,各液壓缸的液壓缸出油口分別通過油管與所述油箱連接,在齒輪泵與液壓缸連接的油管上串設有截止閥,截止閥可防止液壓油回流。每個油腔中均設置有相互嚙合的主動齒輪10和從動齒輪11,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油腔中的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殼體上還轉動裝配有軸線延伸方向與各油腔的并列設置方向一致的主動軸13和從動軸14,各主動齒輪10均固設于主動軸13上,各從動齒輪11均固設于從動軸14上,主動軸上設置有用于扭矩輸入的扭矩輸入段,扭矩輸入段上設置有用于操作人員手持的手柄(圖中未示出)。
[0023]左立梁、左縱梁和位置靠左的連板機構構成一個左四連桿機構,右立梁、右縱梁和位置靠右的連板機構構成一個與左四連桿機構平行且同步動作的右四連桿機構。在使用時,將太陽能熱水管、太陽能集熱器等太陽能集熱裝置安裝在支撐架上,可以通過膨脹螺栓將固定架固定于向陽的墻壁或陽臺上,因此本實施例中的太陽能支架比較適用于非頂層用戶使用,在太陽角度發生變化需要調節支撐架的傾斜角度時,操作人員手持手柄向齒輪泵的主動軸輸入扭矩,主動軸帶動主、從動齒輪轉動,主、從動齒輪驅動液壓油由對應油腔流向對應液壓缸,由于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的轉速、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油腔中的從動齒輪的轉速、幾何尺寸均相同,因此流向各液壓缸的液壓油的流量、流速和壓力是完全相同的,這就保證了各液壓缸的活塞桿的同步動作,通過各液壓缸的活塞桿的伸出和縮回來帶動第二連板往復轉動,第二連板則通過第一連板帶動支撐架進行角度調整,支撐架的角度調整過程非常簡單方便,不需要進行任何部件的拆卸,兩個四連桿機構既能提高整個太陽能支架的剛性,又能保證支撐架角度調整過程中的穩定性,保證了太陽能支架的使用壽命;手動向齒輪泵輸入扭矩來對支撐架的傾斜角進行調整,操作簡單。
[0024]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液壓缸的個數還可以是三個、四個或更多,當液壓缸的個數改變時,齒輪泵上的油腔的個數也適應的進行調整,連板機構的個數與液壓缸的個數是一一對應的,手柄也可以不設,此時可以通過驅動電機來向主動軸輸入扭矩;固定架和支撐架還可以是其它結構,比如說固定架包括一個豎向設置的固定板,支撐架包括一個傾斜設置的支撐板,支撐板鉸接于固定板上;當該太陽能支架是作為放置于房頂上使用時,左、右立梁上的對貼面和螺栓穿孔也可以不設;液壓缸的缸體也可以不鉸接于固定架上,比如說直接鉸接于墻壁上。
[0025]太陽能支架的實施例2如圖4所示: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支架不包括連板機構,兩個液壓缸3的缸體分別鉸接于左立梁2、右立梁17的下端,兩個液壓缸的活塞桿分別與左縱梁7、右縱梁9的下端鉸接相連,為了提高支撐架的角度調整范圍,液壓缸具有多級依次伸縮配合的活塞桿。工作時,齒輪泵6向各液壓缸供油,液壓缸的活塞桿伸出或縮回,直接推動或拉動支撐架進行傾斜角度調整。兩個液壓缸共同分擔支撐架和相應太陽能集熱裝置的重量,有利于降低對每個液壓缸的規格要求,同時也能保證液壓缸與固定架、支撐架之間鉸接軸的使用壽命。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各液壓缸也可以采用具有單級活塞桿的普通油缸。
[0026]齒輪泵的實施例如圖2?3所示:齒輪泵的具體結構與上述各太陽能支架實施例中所述的齒輪泵相同,在此不再詳述。
【權利要求】
1.齒輪泵,包括殼體,其特征在于:殼體內具有至少兩個并列設置且各自獨立的油腔,每個油腔的油腔壁上均設置有齒輪泵進油口和齒輪泵出油口,每個油腔中均設置有相互嚙合的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殼體上還轉動裝配有軸線延伸方向與各油腔的并列設置方向一致的主動軸和從動軸,各主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主動軸上,各從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從動軸上,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油腔中的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輪泵,其特征在于:同一油腔中的主、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
3.太陽能支架,包括固定架和鉸接于固定架上的支撐架,支撐架的鉸接軸線沿左右方向延伸設置,其特征在于:太陽能支架還包括至少兩個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的液壓缸,液壓缸具有與支撐架傳動連接以驅動支撐架往復翻轉的活塞桿,太陽能支架還包括驅動各液壓缸同步動作的齒輪泵,齒輪泵包括殼體,殼體內具有至少兩個并列設置且各自獨立的油腔,每個油腔的油腔壁上均設置有齒輪泵進油口和齒輪泵出油口,每個油腔中均設置有相互嚙合的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殼體上還轉動裝配有軸線延伸方向與各油腔的并列設置方向一致的主動軸和從動軸,各主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主動軸上,各從動齒輪均固設于所述從動軸上,各油腔中的主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油腔中的從動齒輪的幾何尺寸均相同,各液壓缸的進油口分別通過油管與對應齒輪泵出油口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太陽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動軸上設置有用于操作人員手持的手柄。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太陽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缸的缸體與所述固定架的下端鉸接相連,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與支撐架的下端鉸接相連。
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太陽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太陽能支架還包括與液壓缸個數一一對應的連板機構,連板機構包括第一連板和轉動裝配于固定架上的轉動軸線與支撐架的鉸接軸線相平行的第二連板,第一連板的前端與支撐架鉸接相連,第一連板的后端與第二連板鉸接相連,第一連板的鉸接軸線與支撐架的鉸接軸線平行,液壓缸的缸體與所述固定架鉸接相連,液壓缸的活塞桿與對應第二連板鉸接相連以通過驅動第二連板往復轉動而帶動支撐架上下翻轉。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太陽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包括上、下橫梁及設置于上、下橫梁之間的左、右縱梁,上、下橫梁的長度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連板機構有兩個,各連板機構的第一連板分別與左、右縱梁鉸接相連。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太陽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左右間隔設置的長度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立梁,左、右縱梁的上端分別與左、右立梁的上端鉸接相連而實現支撐架鉸接于所述固定架上,各連板機構的第二連板分別轉動裝配于左、右立梁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太陽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各液壓缸的缸體分別鉸接在左、右立梁上。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太陽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左、右立梁的后側面為用于與相應墻壁對貼設置的對貼面,左、右立梁上設置有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供相應膨脹螺栓安裝的螺栓穿孔。
【文檔編號】F04C2/18GK203822620SQ201420230931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7日
【發明者】李五田 申請人:鄭州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