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包括:一導熱油泵,一吸入罐,所述吸入罐通過一輸入管道連接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導熱油泵的進口與導熱油泵的出口呈垂直分布,所述導熱油泵的泵身上設置一冷卻水裝置,所述冷卻水裝置包括一冷卻水冷卻盤管,所述冷卻水冷卻盤管一端通過第一冷卻水管連接泵身,冷卻水冷卻盤管另一端通過第二冷卻水管連接導熱油泵端蓋,所述第一冷卻水管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入口,第二冷卻水管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出口;所述泵身上也設置一第二冷卻水入口和第二冷卻水出口,所述第二冷卻水入口和第二冷卻水出口形成一冷卻水循環通道。設置有冷卻水裝置,將導熱油泵產生的熱量迅速排出泵體外。
【專利說明】 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泵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背景技術】
[0002]導熱油泵是一種熱油循環泵或作載熱體輸送泵。現有導熱油泵都采用機械密封的結構,然而機械密封容易致使高溫介質泄露,而造成安全隱患,并且還存在著泵體受熱不均易變形、泵的壽命短、體積大、軸承由于熱膨脹而造成軸承抱死、管路系統復雜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在泵體外以及泵身上均設置有冷卻水裝置,將導熱油泵產生的熱量迅速排出泵體外;密封性好、受熱均勻、結構緊湊、軸承可靠性、結構簡單合理。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包括:
[0006]一導熱油泵,
[0007]—吸入罐,所述吸入罐通過一輸入管道連接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且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與導熱油泵的出口相通處設置有至少兩級葉輪,
[0008]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為軸向吸入,所述導熱油泵的出口為中心垂直向上;
[000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導熱油泵的泵身上設置一冷卻水裝置,所述冷卻水裝置包括一冷卻水冷卻盤管,所述冷卻水冷卻盤管一端通過第一冷卻水管連接泵身,冷卻水冷卻盤管另一端通過第二冷卻水管連接導熱油泵端蓋,
[0010]所述第一冷卻水管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入口,第二冷卻水管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出口 ;
[0011]所述泵身上也設置一第二冷卻水入口和第二冷卻水出口,所述第二冷卻水入口和第二冷卻水出口形成一冷卻水循環通道。
[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輸入管道的管道上設置一控制輸送液開斷的吸入側閥,以及一與導熱油泵的進口相鄰的過濾器。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過濾器的過濾精度為40-60目/平方英寸。
[001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輸出管道分成兩條并列的管道,其中一條管道上設置一溢流閥以及與溢流閥相連的壓力計;
[0015]另一條管道上設置一排氣側閥,將輸送液送至其他裝置內。
[0016]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導熱油泵固定一底座上,所述底座上開設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內放置一深入地底的地腳螺栓。
[0017]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地腳螺栓包括一貫入部,以及一與貫入部連接的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呈一彎曲結構,其中彎曲結構形成的孔徑為30mm。[001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實用新型的導熱油泵的進口與導熱油泵的出口相通處設置有至少兩級葉輪,所以液體能夠被多次加速,使油泵具有較高的揚程,并且可以根據流量的大小以及揚程的高低選擇葉輪的級數,在輸送小流量高揚程液體時,可以獲得較高的效率;
[0020]而且在泵體外以及泵身上均設置有冷卻水裝置,將導熱油泵產生的熱量迅速排出泵體外;密封性好、受熱均勻、結構緊湊、軸承可靠性、結構簡單合理。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冷卻水冷卻盤管的結構一的示意圖。
[0024]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冷卻水冷卻盤管的結構二的示意圖。
[0025]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27]參照圖1,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包括:
[0028]一導熱油泵100,
[0029]一吸入罐200,所述吸入罐200通過一輸入管道300連接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101,導熱油泵的進口 101與導熱油泵的出口 102呈垂直分布,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與導熱油泵的出口呈垂直分布,且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與導熱油泵的出口相通處設置有至少兩級葉輪,
[0030]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 101為軸向吸入,所述導熱油泵的出口 102為中心垂直向上;
[0031]所述導熱油泵的泵身103上設置一冷卻水裝置400,所述冷卻水裝置400包括一冷卻水冷卻盤管401,所述冷卻水冷卻盤管401 —端通過第一冷卻水管402連接泵身103,冷卻水冷卻盤管401另一端通過第二冷卻水管403連接導熱油泵端蓋404,
[0032]所述第一冷卻水管401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入口 405,第二冷卻水管403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出口 406 ;
[0033]所述泵身103上也設置一第二冷卻水入口 407和第二冷卻水出口 408,所述第二冷卻水入口 407和第二冷卻水出口 408形成一冷卻水循環通道。
[0034]參照圖2以及圖3,冷卻水冷卻盤管401為相互緊密排列的排水管構成,可以為一個整管,也可以多個平行排布的管道構成;該冷卻盤管采用鋁制材料,降溫效果明顯。
[0035]輸入管道300的管道上設置一控制輸送液開斷的吸入側閥301,以及一與導熱油泵的進口相鄰的過濾器302,該過濾器302的過濾精度為40-60目/平方英寸。[0036]所述輸出管道500分成兩條并列的管道,其中一條管道501上設置一溢流閥502以及與溢流閥502相連的壓力計503 ;
[0037]導熱油泵是一種容積式回轉泵,當出口端受阻以后,油桶泵壓力會逐漸升高,以至于超過預定的壓力值。此時電機負荷急劇增加。傳動機械相關零件的負載也會超出設計值,嚴重時會發生電機燒毀、傳動零件斷裂。為了避免導熱油泵損壞,一般會在導熱油泵出口處安裝旁通溢流閥,用以穩定出口壓力,保持泵的正常運轉;另一條管道504上設置一排氣側閥505,將輸送液送至其他裝置內。
[0038]所述導熱油泵100固定一底座600上,所述底座600上開設一固定孔601,所述固定孔601內放置一深入地底的地腳螺栓700 ;
[0039]參照圖4,所述地腳螺栓700包括一貫入部701,以及一與貫入部701連接的卡扣部702,所述卡扣部702呈一彎曲結構,其中彎曲結構形成的孔徑為30mm。
[0040]本實用新型在泵體外以及泵身上均設置有冷卻水裝置,將導熱油泵產生的熱量迅速排出泵體外;密封性好、受熱均勻、結構緊湊、軸承可靠性、結構簡單合理。
[0041]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導熱油泵, 一吸入罐,所述吸入罐通過一輸入管道連接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導熱油泵的進口與導熱油泵的出口呈垂直分布,且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與導熱油泵的出口相通處設置有至少兩級葉輪, 所述導熱油泵的進口為軸向吸入,所述導熱油泵的出口為中心垂直向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油泵的泵身上設置一冷卻水裝置,所述冷卻水裝置包括一冷卻水冷卻盤管,所述冷卻水冷卻盤管一端通過第一冷卻水管連接泵身,冷卻水冷卻盤管另一端通過第二冷卻水管連接導熱油泵端蓋, 所述第一冷卻水管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入口,第二冷卻水管上設置一第一冷卻水出Π ; 所述泵身上也設置一第二冷卻水入口和第二冷卻水出口,所述第二冷卻水入口和第二冷卻水出口形成一冷卻水循環通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管道的管道上設置一控制輸送液開斷的吸入側閥,以及一與導熱油泵的進口相鄰的過濾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器的過濾精度為40-60目/平方英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其特征在于:輸出管道分成兩條并列的管道,其中一條管道上設置一溢流閥以及與溢流閥相連的壓力計; 另一條管道上設置一排氣側閥,將輸送液送至其他裝置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油泵固定一底座上,所述底座上開設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內放置一深入地底的地腳螺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多級葉輪導熱油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腳螺栓包括一貫入部,以及一與貫入部連接的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呈一彎曲結構,其中彎曲結構形成的孔徑為30mm。
【文檔編號】F04D29/58GK203743076SQ201420070147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8日
【發明者】徐巖, 呂昌彥, 盧思恩, 孫曉龍, 胡陽濤, 劉黨學 申請人:陜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