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吸氣結構及壓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縮機吸氣結構及壓縮機,所述壓縮機吸氣結構包括泵體,所述泵體包括第一氣缸、第二氣缸與隔板;所述泵體上設置一個吸入孔;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第二氣缸上分別設置第一氣缸腔入口與第二氣缸腔入口;在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處設置第一儲存腔,冷媒從所述吸入孔進入,經由所述第一儲存腔進入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在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處設置第二儲存腔,冷媒從所述吸入孔進入,經由所述第二儲存腔進入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所述隔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第二氣缸之間,所述隔板上設置通孔,所述通孔將所述第一儲存腔與所述所述第二儲存腔連通,達到提高制冷量和效率,避免吸入的冷媒相互干涉的目的。
【專利說明】壓縮機吸氣結構及壓縮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縮機吸氣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雙缸單吸氣的結構及壓縮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請參閱圖1所示,其為現有技術的雙吸氣的雙缸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雙缸壓縮機的兩個氣缸分別具有獨立的吸氣管。近年來,為了改善制造工藝性及降低成本,省略其中一根吸氣管,僅使用一根吸氣管,請參閱圖2所示,其為現有技術的單吸氣的雙缸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但是在省略一根吸氣管的設計上,當制冷量大,或運轉速度快時,壓縮機或壓縮機組制冷量及效率低下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
[0003]雙缸旋轉式壓縮機200包括壓縮機機體210、分液器220、吸氣管232、第一氣缸242、第二氣缸244、隔板250、第一法蘭260、第二法蘭270。
[0004]在第一氣缸242的側壁上設置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在第二氣缸244的側壁上設置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
[0005]如果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之間的距離很近,兩個氣缸間將發生吸入冷媒的干擾。由于氣缸中各滾動活塞的相對位置有180度的相位差,各滾動活塞每旋轉I次,第一氣缸242的氣缸腔與第二氣缸244的氣缸腔的吸氣壓力會產生差異。也就是說,各滾動活塞每旋轉一次,根據滾動活塞的旋轉角度,第一氣缸242的氣缸腔從第二氣缸244的氣缸腔補充一部分吸入冷媒,第二氣缸244的氣缸腔從第一氣缸242的氣缸腔補充一部分吸入冷媒。
[0006]兩個氣缸腔發生吸入冷媒相互干擾的現象,導致分液器220向第一氣缸242與第二氣缸244供給的總冷媒量減少,整個壓縮機200的制冷量減小及運轉效率降低。這些問題在制冷量較大的壓縮機組,及使用變頻電機的雙缸旋轉式壓縮機200在高速旋轉階段時尤為顯著。
[0007]鑒于上述缺陷,本發明人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終于獲得了本發明創造。實用新型內容
[0008]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提高制冷量和效率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及能避免吸入的冷媒相互干涉的壓縮機。
[0009]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壓縮機吸氣結構,包括泵體,所述泵體包括第一氣缸、第二氣缸與隔板;
[0010]所述泵體上設置一個吸入孔;
[0011]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第二氣缸上分別設置第一氣缸腔入口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
[0012]在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處設置第一儲存腔,冷媒從所述吸入孔進入,經由所述第一儲存腔進入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
[0013]在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處設置第二儲存腔,冷媒從所述吸入孔進入,經由所述第二儲存腔進入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
[0014]所述隔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第二氣缸之間,所述隔板上設置通孔,所述通孔將所述第一儲存腔與所述所述第二儲存腔連通。
[0015]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吸入孔設置在所述第一氣缸的外側壁上;
[0016]所述第一儲存腔設置在所述吸入孔與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之間;
[0017]所述第二儲存腔設置在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之間。
[0018]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吸入孔設置在所述隔板的外側壁上;
[0019]所述吸入孔通過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一儲存腔連通;
[0020]所述吸入孔還通過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二儲存腔連通。
[0021]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儲存腔沿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大于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的截面積;
[0022]所述第二儲存腔沿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大于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的截面積。
[0023]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還包括第一法蘭與第二法蘭;
[0024]所述第一氣缸遠離所述第二氣缸的端面上設置第一端面孔,所述第一儲存腔與所述第一端面孔連通;
[0025]所述第二氣缸遠離所述第一氣缸的端面上設置第二端面孔,所述第二儲存腔與所述第二端面孔連通;
[0026]所述第一法蘭覆蓋在所述第一端面孔上,所述第二法蘭覆蓋在所述第二端面孔上。
[0027]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通孔在所述隔板上與所述第一氣缸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一儲存腔在所述第一氣缸上與所述隔板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
[0028]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通孔在所述隔板上與所述第二氣缸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二儲存腔在所述第二氣缸上與所述隔板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
[0029]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通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的軸線之間的夾角小于等于90度;
[0030]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第一氣缸的一端朝所述吸入孔傾斜。
[0031]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吸入孔為階梯孔,所述階梯孔至少為兩級;
[0032]靠近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的階梯的截面積小于其他階梯的截面積。
[003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壓縮機,包括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
[0034]所述壓縮機吸氣結構中的吸入孔通過吸氣管連接至分液器。
[0035]與現有技術比較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壓縮機吸氣結構的第一儲存腔與第二儲存腔成為內部的緩沖結構,具有儲存冷媒的作用;使用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壓縮機解決了第一氣缸與第二氣缸之間的冷媒干涉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6]圖1為現有技術的雙吸氣的雙缸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2為現有技術的單吸氣的雙缸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
[0038]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分解狀態的立體示意圖;[0039]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組合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0040]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組合狀態的半剖示意圖;
[0041]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組合狀態的主視示意圖;
[0042]圖7為圖6的A-A剖視示意圖;
[0043]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二的組合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0044]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二的組合狀態的半剖示意圖;
[0045]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二的組合狀態的主視示意圖;
[0046]圖11為圖10的A-A剖視示意圖;
[0047]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三的組合狀態的主視示意圖;
[0048]圖13為圖12的A-A剖視示意圖;
[0049]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四的組合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50]為了解決制冷量減小及運轉效率降低,吸入的冷媒相互干涉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壓縮機吸氣結構及壓縮機來實現較高的制冷量和效率,避免吸入的冷媒相互干涉。
[005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0052]請參閱圖3至圖7所示,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分解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組合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組合狀態的半剖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一的組合狀態的主視示意圖,圖7為圖6的A-A剖視不意圖,壓縮機吸氣結構包括泵體,泵體包括第一氣缸242、第二氣缸244與隔板250。
[0053]泵體上設置一個吸入孔243,吸入孔243作為單吸氣的雙缸壓縮機200內的各個氣缸的冷媒吸入口。在第一氣缸242與在第二氣缸244上分別設置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并分別設置在側壁上。
[0054]如圖7所示,隔板250設置在第一氣缸242與第二氣缸244之間,隔板250上設置通孔252,通孔252將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二儲存腔249連通。
[0055]冷媒的走向如圖7中箭頭所示,在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處設置第一儲存腔247,冷媒從吸入孔243進入,經由第一儲存腔247進入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在第二氣缸腔入口248處設置第二儲存腔249,冷媒從吸入孔243進入,經由第二儲存腔249進入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
[0056]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二儲存腔249成為內部的緩沖結構,具有儲存冷媒的作用,相當于在泵體內部設置了儲冷媒結構,給第一氣缸242的氣缸腔與第二氣缸244的氣缸腔提供冷媒,解決了第一氣缸242與第二氣缸244之間的冷媒干涉問題。
[0057]請結合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壓縮機,包括壓縮機機體210、分液器220、吸氣管232,與上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
[0058]壓縮機吸氣結構的泵體固定在壓縮機機體210上。
[0059]吸氣管232的一端與分液器220連接,另一端與泵體上的吸入孔243連接。
[0060]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吸入孔243設置在第一氣缸242的外側壁上。
[0061]第一儲存腔247設置在吸入孔243與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之間,第二儲存腔249設置在通孔252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之間。
[0062]壓縮機的分液器220經由吸入孔243、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給第一氣缸242供冷媒;壓縮機的分液器220還經由吸入孔243、第一儲存腔247、通孔252、第二儲存腔249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給第二氣缸244供冷媒。
[0063]請結合圖8至圖14所示,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二的組合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二的組合狀態的半剖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二的組合狀態的主視示意圖,圖11為圖10的A-A剖視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三的組合狀態的主視示意圖,圖13為圖12的A-A剖視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的實施例四的組合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在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實施例三與實施例四中,吸入孔243均設置在第一氣缸242的外側壁上。
[0064]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吸入孔243還可以設置在隔板250的外側壁上。吸入孔243通過通孔252與第一儲存腔247連通,吸入孔243還通過通孔252與第二儲存腔249連通。
[0065]這樣,在吸入孔243與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之間設置第一儲存腔247,在吸入孔243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之間設置第二儲存腔249。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二儲存腔249通過通孔252連通。
[0066]壓縮機的分液器220經由吸入孔243、通孔252、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給第一氣缸242供冷媒;壓縮機的分液器220還經由吸入孔243、通孔252、第二儲存腔249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給第二氣缸244供冷媒。
[0067]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壓縮機吸氣結構還包括第一法蘭260與第二法蘭270。
[0068]如圖11所不,在第一氣缸242與第二氣缸244遠離的端面上設置第一端面孔241,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一端面孔241連通;在第二氣缸244與第一氣缸242遠離的端面上設置第二端面孔243,第二儲存腔249與第二端面孔243連通。
[0069]第一法蘭260覆蓋在第一端面孔241上,第二法蘭270覆蓋在第二端面孔243上,第一法蘭260與第二法蘭270起到對泵體的端面密封作用。
[0070]如圖7、11、13、14所示,在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實施例三與實施例四中,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第一儲存腔247沿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大于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的截面積;同理,第二儲存腔249沿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大于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的截面積,這樣能保證冷媒在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二儲存腔249中緩沖。
[0071]較優地,第一儲存腔247沿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不相等,或者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為變截面,此時,第一儲存腔247的最小截面積大于第一氣缸腔入口246的最大截面積。同理,第二儲存腔249沿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不相等,或者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為變截面,此時,第二儲存腔249沿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的軸線方向的最小截面積大于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的最大截面積。
[0072]如圖6、10、12所示,在實施例一、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三中,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二儲存腔249的截面形狀為圓形,圓弧結構的光滑過渡可使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二儲存腔249起到更好的緩沖作用,冷媒不會對第一氣缸242與第二氣缸244產生沖擊。
[0073]較優地,吸入孔243的軸線與第一氣缸242或第二氣缸244的軸線相垂直。[0074]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如圖13所示的實施例三中,通孔252在隔板250上與第一氣缸242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小于第一儲存腔247在第一氣缸242上與隔板250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通孔252在隔板250上與第二氣缸244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小于第二儲存腔249在第二氣缸244上與隔板250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通孔252形成頸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第一儲存腔247與第二儲存腔249之間的流通,使緩沖的效果更明顯。
[0075]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如圖7、11、13所示,在實施例一、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三中,通孔252的軸線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的軸線之間的夾角為90度。
[0076]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如圖14所示,在實施例四中,通孔252的軸線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的軸線之間的夾角小于90度,如圖14中Θ所示,通孔252靠近第一氣缸242的一端朝吸入孔243的方向傾斜,以便吸入的冷媒以順暢的路徑進入第二儲存腔249。
[0077]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如圖7、11、13、14所示,在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實施例三與實施例四中,吸入孔243為階梯孔,階梯孔至少為兩級,以上實施例中采用兩級階梯孔。
[0078]靠近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的階梯的截面積小于其他階梯的截面積。采用截面積逐漸縮小的階梯孔使冷媒進入更順暢,進入后產生被動壓縮的效果,再進入截面積增大的第一儲存腔247,使緩沖效果更好。
[0079]較優地,吸入孔243、第一氣缸腔入口 246、第二氣缸腔入口 248、通孔252、第一端面孔241、第二端面孔243等可以為任意形狀,且可以互不相同。
[0080]壓縮機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壓縮機吸氣結構,解決了雙氣缸單吸氣壓縮機的吸氣干涉問題,滿足了壓縮機或壓縮機組在制冷量較大時的需求,提高了壓縮機在高速旋轉階段的制冷量和制冷效率。雙氣缸單吸氣壓縮機簡化了生產工藝,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證了制冷效果。
[0081]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壓縮機吸氣結構,包括泵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體包括第一氣缸、第二氣缸與隔板; 所述泵體上設置一個吸入孔; 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第二氣缸上分別設置第一氣缸腔入口與第二氣缸腔入口; 在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處設置第一儲存腔,冷媒從所述吸入孔進入,經由所述第一儲存腔進入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 在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處設置第二儲存腔,冷媒從所述吸入孔進入,經由所述第二儲存腔進入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 所述隔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第二氣缸之間,所述隔板上設置通孔,所述通孔將所述第一儲存腔與所述所述第二儲存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孔設置在所述第一氣缸的外側壁上; 所述第一儲存腔設置在所述吸入孔與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之間; 所述第二儲存腔設置在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孔設置在所述隔板的外側壁上; 所述吸入孔通過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一儲存腔連通; 所述吸入孔還通過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二儲存腔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儲存腔沿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大于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的截面積; 所述第二儲存腔沿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的軸線方向的截面積大于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的截面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法蘭與第二法蘭; 所述第一氣缸遠離所述第二氣缸的端面上設置第一端面孔,所述第一儲存腔與所述第一端面孔連通; 所述第二氣缸遠離所述第一氣缸的端面上設置第二端面孔,所述第二儲存腔與所述第二端面孔連通; 所述第一法蘭覆蓋在所述第一端面孔上,所述第二法蘭覆蓋在所述第二端面孔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在所述隔板上與所述第一氣缸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一儲存腔在所述第一氣缸上與所述隔板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在所述隔板上與所述第二氣缸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二儲存腔在所述第二氣缸上與所述隔板相鄰端面上的截面積。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二氣缸腔入口的軸線之間的夾角小于等于90度; 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第一氣缸的一端朝所述吸入孔傾斜。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孔為階梯孔,所述階梯孔至少為兩級;靠近所述第一氣缸腔入口的階梯的截面積小于其他階梯的截面積。
10.一種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吸氣結構;所述壓縮機吸氣結構中 的吸入孔通過吸氣管連接至分液器。
【文檔編號】F04C29/12GK203756544SQ201420044745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3日
【發明者】劉達煒 申請人:珠海凌達壓縮機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