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送風機,其具有:馬達,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馬達外罩,其覆蓋所述馬達;葉輪,其位于所述馬達外罩的前方,且固定于所述馬達的輸出軸;以及防護裝置,其容納所述葉輪,所述葉輪具有:杯部,其位于所述葉輪的中央;以及多個葉片,其在所述杯部的徑向外側沿周向排列,所述防護裝置具有:外周環,其呈環狀地包圍所述葉輪的徑向外側;裝飾物,其位于所述葉輪的前方;以及多個前方輻條,其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裝飾物與所述外周環連接,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多個前方輻條相對于徑向傾斜地延伸。由此,能夠抑制前方輻條的強度下降。
【專利說明】送風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送風機。
【背景技術】
[0002]以往,送風機,特別是在家庭等中使用的風扇等,為了防止使用者與旋轉的葉片接觸,具有包圍葉片周圍的防護裝置。例如在日本特開2011-74881號公報中記載了具有防護裝置的以往的風扇。該公報中的防護裝置由呈放射狀配置的多個金屬線構成。并且,該公報中的各金屬線焊接于環狀的邊框(0020段)。
[0003]如日本特開2011-074811號公報所記載的那樣,若將為多個金屬線的輻條呈放射狀地配置,則從前方觀察時,輻條的延伸方向與葉片的旋轉方向正交。因此,在葉輪旋轉時,因輻條而產生的風噪音變大。以往,沒有進行考慮了這樣的風噪音因素的輻條的設計。
[0004]但是,若考慮風噪音因素而將輻條設置為復雜的彎曲形狀,則輻條的強度下降。因此,存在有由于輻條的變形反而導致風噪音變大的擔憂。并且,若輻條變形,則相鄰的輻條之間的間隙局部地擴大,還有可能產生安全隱患。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因輻條而產生的風噪音并且能夠抑制輻條的強度下降的送風機。
實用新型內容
[0006]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其具有:馬達,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馬達外罩,其覆蓋所述馬達;葉輪,其位于所述馬達外罩的前方,且固定于所述馬達的輸出軸;以及防護裝置,其容納所述葉輪,所述葉輪具有:杯部,其位于所述葉輪的中央;以及多個葉片,其在所述杯部的徑向外側沿周向排列,所述防護裝置具有:外周環,其呈環狀地包圍所述葉輪的徑向外側;裝飾物,其位于所述葉輪的前方;以及多個前方輻條,其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裝飾物與所述外周環連接,所述送風機的特征在于,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多個所述前方輻條相對于徑向傾斜地且呈大致直線狀地延伸,多個所述前方輻條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相交。
[0007]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述裝飾物的外周部位于比所述葉輪的所述杯部的外周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多個所述前方輻條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分別焊接于所述裝飾物。
[0008]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將所述前方輻條的個數設為Nf,將從軸向前方觀察時的所述前方輻條的粗度設為Wf,將所述裝飾物的外周面與所述前方輻條所成的比直角小的角度設為a f,將所述杯部的半徑設為Ro,將所述裝飾物的半徑設為Rf,將相鄰的所述前方輻條之間的最小距離設為Lf,滿足:
[0009]Lf ^ (2 31.Rf - Wf.Nf / sina f) sina f / Nf≥ (2 π.Ro — Wf.Nf) / Nf。[0010]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將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與所述杯部之間的連接部位處的所述杯部的切線同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的交點距所述中心軸線的距離設為Ri,滿足:
[0011]Rf<Ri。
[0012]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有所述前方輻條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相交。
[0013]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所述防護裝置還具有多個后方輻條,多個所述后方輻條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馬達外罩與所述外周環連接,從軸向后方觀察時,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相對于徑向傾斜地且呈大致直線狀地延伸,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相交。
[0014]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從軸向后方觀察時,所述馬達外罩的外周部位于比所述葉輪的所述杯部的外周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分別焊接于所述馬
達外罩。 [0015]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將所述后方輻條的個數設為Nr,將從軸向后方觀察時的所述后方輻條的粗度設為Wr,將所述馬達外罩的外周面與所述后方輻條所成的比直角小的角度設為a r,將所述杯部的半徑設為Ro,將所述馬達外罩的半徑設為Rr,將相鄰的所述后方輻條的最小距離設為Lr,滿足:
[0016]Lr ^ (2.Rr — Wr.Nr / sin a r) sin a r / Nr ^ (2 π.Ro — Wr.Nr) / Nr。
[0017]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多個所述前方輻條與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相對于徑向朝向相同的方向傾斜。
[0018]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比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相對于徑向傾斜得大,所述后方輻條比所述前方輻條相對于徑向傾斜得大。
[0019]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從軸向后方觀察時,所有所述后方輻條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相交。
[0020]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所述前方輻條相對于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的相對角度與所述后方輻條相對于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的相對角度大致相同。
[0021]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在所述裝飾物的軸向后方側的面固定所述前方輻條。
[0022]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所述裝飾物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所述葉片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貫通孔的徑向外側的端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0023]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所述防護裝置還具有:環狀的內側防護裝置部,其在所述馬達外罩的周圍形成沿軸向貫通的多個開口 ;以及多個后方輻條,其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內側防護裝置部的外周部與所述外周環連接,所述開口的最小寬度比相鄰的所述后方輻條之間的最小寬度大。
[0024]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所述馬達外罩的軸向前端部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之間的軸向距離比所述裝飾物的軸向后端部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之間的軸向距離長。
[0025]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風機的基礎上,多個所述前方輻條具有:多個外側輻條,其沿周向配置并將所述外周環與半徑比所述外周環小的中間環連接;以及多個內側輻條,其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中間環與所述裝飾物連接,所述內側輻條的個數比所述外側輻條的個數少。
[0026]根據本申請所例示的第一方面,通過使前方輻條以相對于徑向傾斜、并且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前方輻條與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相交的方式配置,能夠降低因前方輻條產生的風噪音。并且,通過將各前方輻條設置為從軸向前方觀察時的形狀為大致直線狀,能夠抑制前方輻條的強度下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是風扇的主視圖。
[0028]圖2是風扇的后視圖。
[0029]圖3是從側方觀察到的風扇的剖視圖。
[0030]圖4是從軸向前方觀察到的前方輻條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附近的圖。
[0031]圖5是將防護裝置的一部分剖切表示的風扇的主視圖。
[0032]圖6是從軸向后方觀察到的后方輻條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附近的圖。
[0033]圖7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主視圖。
[0034]圖8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后視圖。
[0035]圖9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主視圖。
[0036]標號說明
[0037]IUAUBUC 風扇
[0038]9 中心軸線
[0039]10 馬達
[0040]11輸出軸
[0041]20、20B馬達外罩
[0042]21殼體部
[0043]22后方邊框[0044]30 腳部
[0045]31基底部
[0046]32 支柱
[0047]40 葉輪
[0048]41 杯部
[0049]42、42A、42C 葉片
[0050]50防護裝置
[0051]51、51B、51C 外周環
[0052]52、52A 、52C 裝飾物
[0053]53、53C前方輻條
[0054]54、54B后方輻條
[0055]55B內側防護裝置部
[0056]56B 開 口
[0057]57C 中間環
[0058]61前方邊框
[0059]62、62A 板
[0060]421旋轉方向前緣
[0061]422旋轉方向后緣
[0062]53IC外側輻條
[0063]532C內側輻條
[0064]62IA 貫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65]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例示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本申請中,分別將與馬達的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稱作“軸向”,將與馬達的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將沿以馬達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弧的方向稱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請中,以軸向為前后方向,相對于馬達以葉輪側為前側來說明各部分的形狀和位置關系。但是,對前后方向的定義不是意圖限定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風機在使用時的朝向。
[0066]〈1.風扇的整體結構〉
[0067]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風機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I的主視圖。圖2是風扇I的后視圖。圖3是從側方觀察到的風扇I的剖視圖。該風扇I為利用馬達10的動力使葉輪40旋轉從而向前方送風的裝置。風扇I例如放置在家里的地面用來讓使用者涼爽。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風扇I具有馬達10、馬達外罩20、腳部30、葉輪40以及防護裝置50。
[0068]馬達10為向葉輪40提供用于旋轉的動力的機構。馬達10具有沿中心軸線9朝向前方延伸的輸出軸11。當驅動馬達10時,通過配置在馬達10內的線圈與磁鐵之間的磁力產生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的轉矩。由此,馬達10的輸出軸11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旋轉。
[0069]在本實施方式中,馬達10使用無刷直流馬達。無刷直流馬達由于沒有因電刷的磨損而導致性能惡化的缺點,因此比有刷馬達的使用壽命長。并且,無刷直流馬達比交流馬達容易變速且容易降低電力消耗。但是,也可取代無刷直流馬達而使用有刷馬達或者交流馬達。
[0070]馬達外罩20為覆蓋馬達10的殼體。本實施方式的馬達外罩20具有由樹脂制成的殼體部21和固定于殼體部21的前表面的由金屬制成的后方邊框22。馬達10的輸出軸11的前端部比馬達外罩20的前表面朝向前方側突出。后方邊框22沿殼體部21的前表面的外周緣呈環狀地配置。
[0071]腳部30具有基底部31和支柱32。基底部31在馬達外罩20的下方大致水平地擴展。在使用風扇I時,基底部3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與地面接觸。支柱32從基底部3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其上端部與馬達外罩20連接。由此,馬達外罩20被支承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位置。
[0072]葉輪40為通過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旋轉而產生朝向前方的氣流的部件。葉輪40配置于馬達外罩20的前方。如圖3所示,葉輪40具有位于葉輪40的中央的杯部41和從杯部41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多個葉片42。杯部41固定于馬達10的輸出軸11的前端部。多個葉片42在杯部41的徑向外側沿周向排列。各葉片42相對于軸向以及周向傾斜地擴展。各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位于比旋轉方向前緣421靠軸向前方的位置。
[0073]本實施方式的葉輪40為通過注塑成型獲得的單體的樹脂部件。但是,葉輪40也可由多個部件構成。例如,杯部41與多個葉片42也可為相互分體的部件。并且,葉輪40也可由除樹脂以外的材料形成。
[0074]防護裝置50為將葉輪40容納于內部的籠狀的框體。防護裝置50允許由葉輪40產生的氣流通過,并且防止使用者與旋轉的葉輪40接觸。如圖1至圖3所示,防護裝置50具有外周環51、裝飾物52、多個前方輻條53以及多個后方輻條54。外周環51、多個前方輻條53以及多個后方輻條54分別由鐵等金屬構成。但是,這些部件的表面也可被樹脂薄膜覆蓋。
[0075]外周環51呈圓環狀地包圍葉輪40的徑向外側。裝飾物52位于葉輪40的杯部41的前方。如圖3中放大表示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裝飾物52具有由金屬制成的前方邊框61和由樹脂制成的板62。前方邊框61具有圓環狀的平板部611和從平板部611朝向前方突出的圓筒狀的環狀凸部612。環狀凸部612具有多個槽613。各槽613從環狀凸部612的前端面朝向后方凹陷。板62固定于前方邊框61,并覆蓋前方邊框61的前端面。
[0076]多個前方輻條53在裝飾物52的徑向外側沿周向等間隔地排列。多個前方輻條53分別將裝飾物52的前方邊框61與外周環51連接。各前方輻條53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嵌入前方邊框61的槽613中并焊接于前方邊框61。并且,各前方輻條53的徑向外側的端部焊接于外周環51。
[0077]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輻條53與前方邊框61之間的焊接部位被板62覆蓋。因此,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前方輻條53與前方邊框61之間的焊接部位被板62所隱藏。由此,提高了風扇I的美觀性。
[0078]多個后方輻條54在馬達外罩20的徑向外側沿周向等間隔地排列。多個后方輻條54分別將馬達外罩20的后方邊框22與外周環51連接。如圖3中放大表示的那樣,后方邊框22具有多個槽221。各槽221從后方邊框22的后端面朝向前方凹陷。各后方輻條54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嵌入后方邊框22的該槽221中并且焊接于后方邊框22。并且,后方輻條54的徑向外側的端部焊接于外周環51。
[0079]在上述風扇I中,當向馬達10提供驅動電流時,馬達10的輸出軸11以及固定于輸出軸11的葉輪40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旋轉。如此一來,氣體被多個葉片42加速,在葉輪40的周圍產生從后方朝向前方的氣流。也就是說,防護裝置50的后方的氣體通過多個后方輻條54之間的間隙被吸引到防護裝置50內。并且,防護裝置50內的氣體通過多個前方輻條53之間的間隙排出到防護裝置50的前方。
[0080]這里,如圖3所示,將馬達外罩20的軸向前端部與葉片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之間的軸向距離設為Dr。并且,將裝飾物52的軸向后端部與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之間的軸向距離設為Df。在本實施方式中,滿足Dr>Df。如此一來,在防護裝置50內,通過將葉片42的后方空間擴展地比葉片42的前方空間廣,能夠降低風扇I驅動時的噪音。
[0081]<2.關于前方輻條以及后方輻條〉
[0082]接下來,對前方輻條53以及后方輻條54更加詳細的結構進行說明。
[0083]如圖1所示,在該風扇I中,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多個前方輻條53不是呈放射狀而是相對于徑向傾斜地延伸。并且,多個前方輻條53的至少一部分與葉輪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相交。因此,由葉片42產生的氣流的朝向與前方輻條53的延伸方向之間的相對角度變小。因此,由葉片42產生的氣流與前方輻條53緩和地接觸。其結果是,降低了因前方輻條53產生的風噪音。
[0084]另外,在圖1的例子中,在葉輪40處于靜止的狀態下,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多個前方輻條53中只有一部分前方輻條53與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相交。但是,也可是,在葉輪40處于靜止的狀態 下,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有的前方輻條53與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相交。如此一來,能夠進一步降低因前方福條53產生的風噪音。
[0085]并且,在該風扇I中,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多個前方輻條53呈大致直線狀地延伸。因此,與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述輻條53的形狀為曲線狀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前方輻條53的強度。如此一來,抑制了前方輻條53變形。其結果是,能夠防止因前方輻條53變形而導致風噪音變大。
[0086]這里,若將前方輻條53相對于徑向傾斜地配置,則與將前方輻條53呈放射狀地配置的情況相比,相鄰的前方輻條53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之間的間隔窄。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從軸向前方觀察時,裝飾物52的外周部位于比葉輪40的杯部41的外周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也就是說,如圖3所示,裝飾物52的半徑Rf比杯部41的半徑Ro大。如此一來,若將裝飾物52的半徑Rf變大,則能夠將前方邊框61與前方輻條53之間的焊接部位配置在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因此,能夠將前方輻條53相對于徑向傾斜地配置,并且能夠將相鄰的焊接部位之間的間隔擴大。其結果是,能夠容易地將多個前方輻條53焊接于前方邊框61。
[0087]圖4是從軸向前方觀察到的前方輻條53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附近的圖。如圖4所示,將從軸向前方觀察時的前方輻條53的粗度設為Wf,將裝飾物52的外周面與前方輻條53所成的比直角小的角度設為af。并且,將防護裝置50所具有的前方輻條53的個數設為Nf。如此一來,能夠用下列式子表示相鄰的前方輻條53之間的最小距離Lf:
[0088]L f ^(231.Rf - Wf.Nf / sin a f) sin a f / Nf。
[0089]另一方面,作為比較例,考慮了如下情況:裝飾物52具有與葉輪40的杯部41相同的半徑Ro,并且,前方輻條53相對于中心軸線9呈放射狀地延伸。在該比較例中,相鄰的前方輻條53之間的最小距離Lfo用下列式子表示:
[0090]L fo ^(2 31.Ro - Wf.Nf) / Nf。
[0091]在本實施方式中,滿足L f^Lfoo也就是說,滿足下列式子:
[0092]L f ^(231.Rf - Wf.Nf / sina f) sina f / Nf ^ (2 π.Ro - Wf.Nf) /Nf。
[0093]這表明:與裝飾物52具有與葉輪40的杯部41相同的半徑Ro、并且前方輻條53相對于中心軸線9呈放射狀地延伸的情況相比,本實施方式中的相鄰的前方輻條53之間的最小距離Lf與比較例中的前方輻條53之間的最小距離Lfo相等或者為比較例中的前方輻條53之間的最小距離Lfo以上。因此,若滿足上述不等式,則能夠將多個前方輻條53更加容易地焊接于裝飾物52的前方邊框61。
[0094]但是,若將裝飾物52的半徑Rf設得過大,則因裝飾物52導致的風量損失變大。因此,優選將裝飾物52的半徑Rf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圍內。具體地說,以如下方式設定為宜。
[0095]圖5是將防護裝置50的一部分剖切表示的風扇I的主視圖。如圖5所示,將從軸向前方觀察時,葉片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與杯部41之間的連接部位處的杯部41的切線91同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之間的交點設為P。葉片42中的比交點P靠徑向內側的部分與徑向外側的部分相比產生氣流的功能較小。因此,即使比交點P靠徑向內側的區域被裝飾物52覆蓋,對風量的影響也較小。因此,若將裝飾物52的半徑Ro設為比從中心軸線9至交點P的距離Ri小,則能夠抑制因裝飾物52導致的風量損失。
[0096]返回圖2。在該風扇I中,從軸向后方觀察時,多個后方輻條54也不呈放射狀地延伸,而是相對于徑向傾斜地延伸。并且,多個后方輻條54的至少一部分與葉片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相交。因此,從防護裝置50的后方朝向葉片42的氣流的朝向與后方輻條54的延伸方向之間的相對角度變小。因此,從防護裝置50的后方朝向葉片42的氣流與后方輻條54緩和地接觸。其結果是,降低了因后方輻條54產生的風噪音。
[0097]另外,在圖1的例子中,在葉輪40處于靜止的狀態下,從軸向后方觀察時,多個后方輻條54中,只有一部分后方輻條54與葉輪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相交。但是,也可以是,在葉輪40處于靜止的狀態下,從軸向后方觀察時,全部后方輻條54與葉輪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相交。如此一來,能夠進一步降低因后方福條54產生的風噪音。
[0098]并且,在該風扇I中,從軸向后方觀察時,多個后方輻條54呈大致直線狀地延伸。因此,與從軸向后方觀察時后方輻條54的形狀為曲線狀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后方輻條54的強度。如此一來,抑制了后方輻條54變形。其結果是,能夠防止因后方輻條54變形而導致風噪音變大。
[0099]這里,若將后方輻條54相對于徑向傾斜地配置,則與將后方輻條54呈放射狀地配置的情況相比,相鄰的后方輻條54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之間的間隔窄。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從軸向后方觀察時,馬達外罩20的外周部位于比葉輪40的杯部41的外周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也就是說,如圖3所示,馬達外罩20的半徑Rr比杯部41的半徑Ro大。如此一來,若將馬達外罩20的半徑Rr變大,則能夠將后方邊框22與后方輻條54之間的焊接部位配置在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因此,能夠將后方輻條54相對于徑向傾斜地配置,并且,能夠將相鄰的焊接部位之間的間隔擴大。其結果是,能夠容易地將多個后方輻條54焊接于后方邊框22。
[0100]圖6是從軸向后方觀察到的后方輻條54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附近的圖。如圖6所示,將從軸向后方觀察時的后方輻條54的粗度設置設為Wr,將馬達外罩20的外周面與后方輻條54之間所成的比直角小的角度設為ar。并且,將防護裝置50所具有的后方輻條54的個數設為Nr。如此一來,用下列式子表示相鄰的后方輻條54之間的最小距離Lr:
[0101]L r ^ (2.Rr — Wr.Nr / sin a r) sin a r / Nr。
[0102]另一方面,作為比較例,考慮了如下情況:馬達外罩20具有與葉輪40的杯部41相同的半徑Ro,并且,后方輻條54相對于中心軸線9呈放射狀地延伸。在該比較例中,相鄰的后方輻條54之間的最小距離Lro用下列式子表示:
[0103]L ro ^ (2.Ro — Wr.Nr) / Nr。
[0104]在本實施方式中,滿足L r ro。也就是說,滿足下列式子:
[0105]L r ^ (2.Rr — Wr.Nr / sin a r) sin a r / Nr ^ (2 π.Ro — Wr.Nr) /
Nr0
[0106]這表明:與馬達外罩20具有與葉輪40的杯部41相同的半徑Ro、并且后方輻條54相對于中心軸線9呈放射狀地延伸的情況相比,本實施方式中的相鄰的后方輻條54之間的最小距離Lr與比較例中的相鄰的后方輻條54之間的最小距離L ro相等或者為比較例中的相鄰的后方輻條54之 間的最小距離L ro以上。因此,若滿足上述不等式,則能夠更加容易地將多個后方輻條54焊接于馬達外罩20的后方邊框22。
[0107]另外,在該風扇I中,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前方輻條53與后方輻條54相對于徑向朝向相同的方向傾斜。優選根據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的朝向設定前方輻條53的傾斜角度。并且,優選根據葉片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的朝向設定后方輻條54的傾斜角度。因此,例如在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比葉片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相對于徑向傾斜得大的情況下,以將后方輻條54設置成比前方輻條53相對于徑向傾斜得大為宜。特別是,優選前方輻條53相對于葉片42的旋轉方向后緣422的相對角度與后方輻條54相對于葉片42的旋轉方向前緣421的相對角度大致相同。如此一來,能夠通過分別適當地設定前方輻條53以及后方輻條54的傾斜角度,進一步高效地降低因各輻條53、54產生的風噪音。
[0108]<3.變形例 >
[0109]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例示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
[0110]圖7是一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IA的主視圖。在圖7的例子中,在裝飾物52A的板62A設置有多個貫通孔621A。例如,如圖7所示,多個貫通孔621A沿板62A的外周部呈環狀地配置。但是,多個貫通孔621A的排列方法不限定為環狀。各貫通孔621A沿軸向貫通板62A。并且,葉片42A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貫通孔621A的徑向外側的端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如此一來,由葉片42A產生的氣流的一部分通過貫通孔621A朝向前方排出。因此,能夠抑制因裝飾物52A而導致風量降低。
[0111]圖8是其他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IB的后視圖。在圖8的例子中,在后方輻條54B與馬達外罩20B之間設置有內側防護裝置部55B。內側防護裝置部55B通過將與后方輻條54B相同的多根金屬線沿徑向以及周向配置而構成。通過該內側防護裝置部55B而在馬達外罩20B的周圍形成多個開口 56B。并且,內側防護裝置部55B的外周部與外周環51B借助多個后方輻條54B而連接。
[0112]在圖8的例子中,通過內側防護裝置部55B形成的開口 56B的最小寬度比相鄰的后方輻條54B之間的最小寬度大。如此一來,能夠提高從軸向后方朝向防護裝置50B內的吸氣效率。
[0113]圖9是其他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IC的主視圖。在圖9的例子中,在外周環51C與裝飾物52C之間設置有半徑比外周環51C小的由金屬制成的中間環57C。并且,多個前方輻條53C包括多個外側輻條531C和多個內側輻條532C。多個外側輻條531C在比中間環57C靠徑向外側的位置沿周向排列。各外側輻條531C將外周環51C與中間環57C連接。內側輻條532C在比中間環57C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周向排列。各內側輻條532C將中間環57C與裝飾物52C連接。外側輻條531C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和內側輻條532C的徑向外側的端部分別焊接于中間環57C。
[0114]如此一來,能夠將相鄰的內側輻條532C之間的間隔控制在安全標準所規定的尺寸以下,并且能夠將內側輻條532C的個數設置為比外側的輻條531C的個數少。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因內側輻條532C導致的風噪音。并且,能夠使內側輻條532C附近的風量增加。并且,能夠將內側輻條532C的相鄰的焊接部位之間的間隔擴大。其結果是,能夠容易地在各焊接部位進行焊接。
[0115]并且,如圖9所示,若將多個前方輻條53C設置成外側輻條53IC與內側輻條532C兩段的結構,則能夠使外側輻條531C的傾斜度與內側輻條532C的傾斜度不同。因此,能夠根據葉片42C的旋轉方向后緣422C的形狀,分別將外側輻條531C與內側輻條532C設置成最合適的角度。
[0116]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葉輪的各葉片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朝向旋轉方向前方彎曲的所謂前進葉片。但是,本實用新型的葉片也可為各葉片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朝向旋轉方向后方彎曲的所謂后退葉片。在后退葉片的情況下,前方輻條以及后方輻條的傾斜方向也可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反。
[0117]并且,本實用新型的送風機不必一定為用于乘涼的風扇。例如,也可為作為用于攪拌室內空氣的循環器。
[0118]并且,構成送風機的各部件的細節部分的形狀也可與本申請的各圖示所表示的形狀不同。并且,上述實施方式或者變形例中出現的各要素在不產生矛盾的范圍內可以進行適當組合。
[0119]本實用新型能夠利用于風扇或者循環器等送風機。
【權利要求】
1.一種送風機,其具有: 馬達,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 馬達外罩,其覆蓋所述馬達; 葉輪,其位于所述馬達外罩的前方,且固定于所述馬達的輸出軸;以及 防護裝置,其容納所述葉輪, 所述葉輪具有: 杯部,其位于所述葉輪的中央;以及 多個葉片,其在所述杯部的徑向外側沿周向排列, 所述防護裝置具有: 外周環,其呈環狀地包圍所述葉輪的徑向外側; 裝飾物,其位于所述葉輪的前方;以及 多個前方輻條,其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裝飾物與所述外周環連接, 所述送風機的特征在于, 從軸向前方觀察時 ,多個所述前方輻條相對于徑向傾斜地且呈直線狀地延伸,多個所述前方輻條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相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機, 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述裝飾物的外周部位于比所述葉輪的所述杯部的外周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多個所述前方輻條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分別焊接于所述裝飾物。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送風機, 將所述前方輻條的個數設為Nf, 將從軸向前方觀察時的所述前方輻條的粗度設為Wf, 將所述裝飾物的外周面與所述前方輻條所成的比直角小的角度設為a f, 將所述杯部的半徑設為Ro, 將所述裝飾物的半徑設為Rf, 將相鄰的所述前方輻條之間的最小距離設為Lf, 滿足:
L f ^(231.Rf - Wf.Nf / sin a f) sin a f / Nf ≥(2.Ro — Wf.Nf) / Nf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機, 將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與所述杯部之間的連接部位處的所述杯部的切線同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的交點距所述中心軸線的距離設為Ri,滿足:
Rf < Ri 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機, 從軸向前方觀察時,所有所述前方輻條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相交。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送風機, 所述防護裝置還具有多個后方輻條,多個所述后方輻條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馬達外罩與所述外周環連接, 從軸向后方觀察時,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相對于徑向傾斜地且呈直線狀地延伸,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相交。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送風機, 從軸向后方觀察時,所述馬達外罩的外周部位于比所述葉輪的所述杯部的外周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分別焊接于所述馬達外罩。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送風機, 將所述后方輻條的個數設為Nr, 將從軸向后方觀察時的所述后方輻條的粗度設為Wr, 將所述馬達外罩的外周面與所述后方輻條所成的比直角小的角度設為a r, 將所述杯部的半徑設為Ro, 將所述馬達外罩的半徑設為Rr, 將相鄰的所述后方輻條的最小距離設為Lr, 滿足:
L r = (2.Rr — Wr.Nr / sin a r) sin a r / Nr ≥(2 π.Ro — Wr.Nr) / Nr。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送風機, 從軸向前方觀察時,多個所述前方輻條與多個所述后方輻條相對于徑向朝向相同的方向傾斜。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送風機, 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比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相對于徑向傾斜得大, 所述后方輻條比所述前方輻條相對于徑向傾斜得大。
11.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送風機, 從軸向后方觀察時,所有所述后方輻條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相交。
12.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送風機, 所述前方輻條相對于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的相對角度與所述后方輻條相對于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的相對角度相同。
13.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送風機, 在所述裝飾物的軸向后方側的面固定所述前方輻條。
14.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送風機, 所述裝飾物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 所述葉片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貫通孔的徑向外側的端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送風機, 所述防護裝置還具有: 環狀的內側防護裝置部,其在所述馬達外罩的周圍形成沿軸向貫通的多個開口 ;以及 多個后方輻條,其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內側防護裝置部的外周部與所述外周環連接, 所述開口的最小寬度比相鄰的所述后方輻條之間的最小寬度大。
1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送風機, 所述馬達外罩的軸向前端部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前緣之間的軸向距離比所述裝飾物的軸向后端部與所述葉片的旋轉方向后緣之間的軸向距離長。
1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送風機, 多個所述前方輻條具有:多個外側輻條,其沿周向配置并將所述外周環與半徑比所述外周環小的中間環連接;以及 多個內側輻條,其沿周向排列并將所述中間環與所述裝飾物連接, 所述內側輻條的個數 比所述外側輻條的個數少。
【文檔編號】F04D25/08GK203685623SQ201420030801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6日
【發明者】竹本心路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