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旋式壓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渦旋式壓縮機,其包括殼體、定渦旋和動渦旋。在動渦旋與定渦旋之間形成有壓縮室。對置壁位于殼體中并且固定至殼體。在對置壁與動渦旋之間形成有背壓區,并且背壓區中的背壓朝向定渦旋推動動渦旋。在動渦旋和對置壁之間設置有環形密封構件。動渦旋包括保持密封構件的保持部。密封構件包括橡膠部和樹脂部,該橡膠部在保持部中彈性地變形,該樹脂部由比橡膠部硬的材料制成。樹脂部朝向對置壁至少部分地突伸至保持部外。樹脂部與對置壁接觸。
【專利說明】渦旋式壓縮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渦旋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0002]通常,渦旋式壓縮機包括定渦旋和動渦旋,該定渦旋固定至殼體,而該動渦旋相對于定渦旋繞動。該定渦旋包括固定基板和從固定基板突伸的固定螺旋壁。動渦旋包括可動基板和從可動基板突伸的可動螺旋壁。固定螺旋壁和可動螺旋壁彼此接合以限定壓縮室。動渦旋的繞動運動使壓縮室的容積減小從而壓縮制冷劑。
[0003]日本特開專利公報N0.2004-144045描述了一種渦旋式壓縮機的示例,該渦旋式壓縮機包括設置在殼體與動渦旋的可動基板之間的彈性體。由壓縮行程所產生的反作用力產生了沿止推方向(thrust direct1n)作用在動潤旋上的反作用力。該彈性體抵消反作用力以增強壓縮室的密封。
[0004]參照圖7,所述公開文獻的潤旋式壓縮機110包括殼體100,該殼體100容置包括可動基板102的動渦旋101。在可動基板102的后表面上設置有彈性體103 (密封構件)。彈性體103是扁平的、環形的并且由金屬材料——比如碳工具鋼——制成。在殼體100中,在動渦旋101的背向定渦旋104的一側設置有對置壁105。對置壁105面向動渦旋101。可動基板102的后表面包括接觸部102a。彈性體103在殼體100中固定在動渦旋101與對置壁105之間,使得彈性體103和接觸部102a壓靠彼此。在動渦旋101相對于定渦旋104的任意繞動位置處都確保彈性體103與接觸部102a之間的擠壓。
[0005]在殼體100中,在接觸部102a的內側限定有背壓室107 (背壓區)。彈性體103與接觸部102a之間的擠壓將背壓室107與殼體100中的在接觸部102a外側的區域密封隔離。將制冷劑供給至背壓室107產生了用于朝向定渦旋104推動動渦旋101的壓力(背壓)。這增強了壓縮室108的密封。
[0006]此外,對置壁105包括允許彈性體103的彈性變形的凹入部105a。彈性體103與接觸部102a之間的擠壓使彈性體103朝向對置壁105彈性地變形。變形的彈性體103產生了用于恢復彈性體103的初始形狀的回彈力。這朝向定渦旋104推動動渦旋101。因而,動渦旋101被朝向定渦旋104推動,甚至當背壓室107中的背壓不充分時一比如當渦旋式壓縮機110開始運轉時一亦是如此。這增強了壓縮室108的密封。
[0007]然而,渦旋式壓縮機110的彈性體103由金屬制成。因而,彈性體103與接觸部102a之間的擠壓不能夠將背壓室107與殼體100中的在接觸部102a外側的區域充分地密封隔離。這會導致制冷劑從背壓室107泄漏至殼體100中的在接觸部102a外側的區域。
[0008]在渦旋式壓縮機110的正常操作期間,動渦旋101通過由彈性體103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和由背壓室107中的背壓所產生的推動力而被推向定渦旋104。當背壓室107中的背壓的推動力充分地朝向定渦旋104推動動渦旋101和增強壓縮室108的密封時,由彈性體103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將引起動渦旋101過度壓靠定渦旋104。這增強了在動渦旋101繞動時動渦旋101與定渦旋104之間的滑動阻力。該滑動阻力在渦旋壓縮機110的正常操作期間造成機械損失。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制冷劑從背壓區的泄漏最小化且限制機械損失的渦旋式壓縮機。
[0010]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是一種渦旋式壓縮機,其包括殼體、位于殼體中且固定至殼體的定渦旋和相對于定渦旋繞動的動渦旋。動渦旋與定渦旋之間形成壓縮室。對置壁位于殼體中且固定至殼體。在對置壁與動渦旋之間形成有背壓區,并且背壓區中的背壓朝向定渦旋推動動渦旋。在動渦旋與對置壁之間設置有環形密封構件。所述動渦旋包括面向所述對置壁且包括保持部的端面。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密封構件。所述密封構件包括橡膠部和樹脂部,所述橡膠部在所述保持部中彈性地變形,所述樹脂部由比所述橡膠部硬的材料制成。所述樹脂部朝向所述對置壁至少部分地突伸到所述保持部外。所述樹脂部與所述對置壁接觸。
[0011]本發明的其他方面和優點將從結合附圖所做的、通過示例的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原理的下列描述中變得清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通過參照下面對當前優選實施方式的描述和附圖,可以最佳地理解本發明以及本發明的目的和優點,在附圖中:
[0013]圖1是示出了一個實施方式的渦旋式壓縮機的截面視圖;
[0014]圖2是示出了圖1的渦旋式壓縮機的放大截面視圖;
[0015]圖2A是示出了圖2中的圓2A中的區域的放大視圖;
[0016]圖3是示出了在橡膠部彈性變形之前的密封構件的放大截面視圖;
[0017]圖4是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的渦旋式壓縮機的放大截面視圖;
[0018]圖5是示出了在橡膠部彈性變形之前的又一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的放大截面視圖;
[0019]圖6是示出了在橡膠部彈性變形之前的再一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的放大截面視圖;以及
[0020]圖7是示出了常規的渦旋式壓縮機的放大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參照圖1至圖3,現在將描述渦旋式壓縮機(下文中稱作壓縮機)的一個實施方式。該壓縮機安裝在車輛中并且與車輛的空調設備一起使用。
[0022]如圖1中所示,渦旋式壓縮機10包括由金屬(本實施方式中為鋁)制成的殼體11。殼體11包括圓筒形馬達殼體構件12和圓筒形排出殼體構件13。馬達殼體構件12包括封閉端和開口端12h (如圖中觀察到的左端)。具有封閉端的排出殼體構件13連接至馬達殼體構件12的開口端12h。馬達殼體構件12容置壓縮單元P和電動馬達M,該壓縮單元P壓縮制冷劑,該電動馬達M驅動壓縮單元P。
[0023]馬達殼體構件12包括端部12e和從端部12e的中央部分突伸的圓筒形軸支撐部12a。軸支撐部12a與端部12e —體地形成。在馬達殼體構件12中接近開口端12h固定有圓筒形分隔部21。分隔部21包括穿過分隔部21的中央部分延伸的插孔21a。分隔部21將馬達殼體構件12分成馬達室121和容置部P1,該馬達室121容置電動馬達M,該容置部Pl容置壓縮單元P。馬達室121位于分隔部21與端部12e之間,而容置部Pl位于分隔部21與開口端12h之間。
[0024]馬達殼體構件12也容置旋轉軸20。旋轉軸20包括兩端。面向馬達殼體構件12的開口端12h的一端位于分隔部21的插孔21a中并且由軸承BI支承以能夠相對于分隔部21旋轉。旋轉軸20的另一端面向馬達殼體構件12的端部12e并且由軸承B2支承以能夠相對于軸支撐部12a旋轉。在分隔部21與旋轉軸20之間設置有軸密封構件20s。
[0025]電動馬達M包括轉子16和定子17,該轉子16與旋轉軸20 —體地旋轉,該定子17圍繞轉子16并且固定至馬達殼體構件12的內表面。當定子17被供以電力時,轉子16和旋轉軸20 —體地旋轉。
[0026]壓縮單元P包括定渦旋22和動渦旋23。定渦旋22包括圓形固定基板22a、從固定基板22a的外圍突伸的圓筒形外圍壁22b、以及在外圍壁22b的內側從固定基板22a突伸的固定螺旋壁22c。定渦旋22配裝至馬達殼體構件12中并且固定至馬達殼體構件12。
[0027]動潤旋23包括圓形可動基板23a和從可動基板23a朝向固定基板22a突伸的可動螺旋壁23b。動渦旋23設置在分隔部21與定渦旋22之間。動渦旋23以允許動渦旋23相對于定渦旋22繞動的方式被支承。
[0028]固定螺旋壁22c和可動螺旋壁23b彼此接合。固定螺旋壁22c具有與可動基板23a接觸的末端面。可動螺旋壁23b具有與固定基板22a接觸的末端面。固定基板22a、固定螺旋壁22c、可動基板23a和可動螺旋壁23b限定了壓縮室25。S卩,壓縮室25形成在定渦旋22與動渦旋23之間。
[0029]偏心軸20a從旋轉軸20的面向開口端12h的端面突伸。偏心軸20a相對于旋轉軸20的旋轉軸線L偏心。偏心軸20a配裝在襯套20b中并且固定至襯套20b。可動基板23a由襯套20b支承以能夠相對于襯套20b旋轉。在可動基板23a與襯套20b之間設置有軸承B3。
[0030]在可動基板23a和分隔部21之間設置有旋轉限制機構27。該旋轉限制機構27包括:多個圓形孔27a,所述多個圓形孔27a設置在可動基板23a的面向分隔部21的端面231a的外周部分中;以及多個圓柱銷27b (在圖1中僅示出了一個圓柱銷),所述多個圓柱銷27b從分隔部21的面向可動基板23a的端面的外周部分突伸出。銷27b松配合至圓形孔27a中。
[0031]當旋轉軸20由電動馬達M驅動并且旋轉時,通過偏心軸20a聯接至旋轉軸20的動渦旋23繞著定渦旋22的軸線(旋轉軸20的旋轉軸線L)繞動。旋轉限制機構27在允許繞動運動的同時防止動渦旋23的旋轉。動渦旋23的繞動運動減小了壓縮室25的容積。
[0032]定渦旋22的外圍壁22b和動渦旋23的可動螺旋壁23b中的最外側部分限定了與壓縮室25連通的吸入室31。定渦旋22的外圍壁22b具有包括凹入部221b的外表面。由馬達殼體構件12的內表面和凹入部221b所圍繞的區域形成了吸入通道32,該吸入通道32通過定渦旋22的外圍壁22b中的通孔221h連接至吸入室31。延伸穿過分隔壁21的外圍部分的通孔211將吸入通道32連接至馬達室121。[0033]馬達殼體構件12包括吸入口 122。吸入口 122連接至外部制冷劑回路(未示出)。制冷劑(氣體)通過吸入口 122從外部制冷劑回路被吸進馬達室121中。然后,馬達室121中的制冷劑經由通孔211、吸入通道32、通孔221h和吸入室31被傳送至壓縮室25。因而,馬達室121、通孔211、吸入通道32、通孔221h和吸入室31形成了吸入壓力區。
[0034]壓縮室25中的制冷劑通過動渦旋23的繞動運動(排出運動)而被壓縮并且通過強行打開排出閥22v而經由排出口 22e被排出至排出殼體構件13的排出室131中。然后,制冷劑通過形成在排出殼體構件13中的排出口 132被排出至外部制冷劑回路。因而,排出室131形成了排出壓力區。
[0035]動渦旋23與分隔部21之間的圍繞旋轉軸20的區域形成了背壓室35。背壓室35與圓形孔27a連通。此外,動渦旋23包括:入口 36,該入口 36開在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中;出口 37,該出口 37開在背壓室35中;以及連通通道38,該連通通道38連通入口 36和出口 37。當壓縮室25中的壓力過度增大并且使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移動離開固定基板22a時,壓縮室25中的被壓縮的制冷劑通過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與固定基板22a之間的間隙流動至入口 36中。然后,制冷劑流動通過連通通道38和出口 37進入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這增大了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壓力(背壓)。背壓產生了朝向定渦旋22推動動渦旋23的推動力。在本實施方式中,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形成了背壓區,該背壓區在制冷劑流動至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時產生了朝向定渦旋22推動動渦旋23的推動力。分隔部21用作對置壁,在動渦旋23與對置壁之間限定背壓區。
[0036]延伸穿過分隔部21的排放通道40將馬達室121連接至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在排放通道40中設置有調節閥41以根據馬達室121中的壓力與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之間的壓差調節排放通道40的開度。調節閥41被操作成使馬達室121中的壓力與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之間保持恒定的壓差。因而,在渦旋式壓縮機10的正常操作期間,調節閥41用來使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保持恒定并且因此使由背壓所產生的對動渦旋23的推動力保持恒定。
[0037]如圖2中所示,動潤旋23的端面231a包括用作保持部的凹槽50。凹槽50位于與動渦旋23的外周面分離的位置處。凹槽50是環形的并且位于動渦旋23的端面231a中的圓形孔27a的徑向外側處。凹槽50接納環形密封構件51。
[0038]如圖2A中所示,密封構件51包括橡膠部53和樹脂部52,該橡膠部53在凹槽50中彈性地變形,該樹脂部52由比橡膠部53硬的材料制成。橡膠部53可以例如由氫化丁腈橡膠(HNBR)、乙丙橡膠(EPM、EPDM)、或者氯丁橡膠(CR)制成。優選地,橡膠部53可以由HNBR制成。樹脂部52可以例如由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樹脂部52與橡膠部53—體地形成。樹脂部52位于橡膠部53與分隔部21之間。樹脂部52朝向分隔部21部分地突伸至凹槽50的外部。樹脂部52包括面向分隔部21且與分隔部21平面接觸的平坦表面52a。
[0039]圖3示出了在橡膠部53彈性變形之前的密封構件51。橡膠部53漸縮,使得直徑在離樹脂部52越遠的位置處變得越小。由于橡膠部53的徑向寬度沿橡膠部53的軸向長度變化,因此橡膠部53部分地具有比樹脂部52小的徑向寬度。如圖2A中所示,在橡膠部53的外表面與凹槽50的壁表面之間形成有空間。該空間允許橡膠部53在凹槽50中彈性地變形。橡膠部53包括與凹槽50的端部50a接觸的平坦的末端53a。密封構件51保持在凹槽50中并且橡膠部53在凹槽50中彈性地變形。[0040]現在將描述本實施方式的操作。
[0041]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在渦旋式壓縮機10開始運轉時是不充分的。密封構件51保持在凹槽50中并且橡膠部53在凹槽50中彈性地變形。變形的橡膠部53產生用于恢復橡膠部53的初始形狀的回彈力。這朝向定渦旋22推動動渦旋23從而增強了壓縮室25的密封。
[0042]另外,當壓縮室25中的壓力過度增大并且使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遠離固定基板22a移動時,壓縮室25中的被壓縮制冷劑通過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與固定基板22a之間的間隙流動至入口 36中。然后,制冷劑流動通過連通通道38和出口 37進入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這增大了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由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所引起的推動力向定渦旋22推動動渦旋23并且使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移動成與固定基板22a接觸。因此,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壓靠定渦旋22。這增強了壓縮室25的密封。以此方式控制相對于定渦旋22對動渦旋23的推動。
[0043]如果動渦旋23像現有技術中那樣通過由金屬密封構件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而被朝向定渦旋22推動,則將難以控制相對于定渦旋22對動渦旋23的推動。這會引起機械損失。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橡膠部53的彈性變形產生且使動渦旋23壓靠定渦旋22的推動力小于通過常規金屬密封構件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這允許相對于定渦旋22對動渦旋23的推動被容易地控制并且限制了機械損失。
[0044]樹脂部52的表面52a與分隔部21之間的接觸將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與馬達殼體構件12中的位于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的外側的區域(吸入壓力區)密封隔離。與用現有技術的金屬密封構件將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與外部區域密封隔離的情況相比,這有效地限制了制冷劑從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的泄漏。
[0045]樹脂部52朝向分隔部21部分地突伸至凹槽50的外部,并且樹脂部52的表面52a接觸分隔部21。因而,甚至當壓縮室25中的壓力過度增大并且使動渦旋23朝向分隔部21移動時,樹脂部52仍然限制動渦旋23的端面231a與分隔部21的接觸。這減小了動渦旋23與分隔部21之間的滑動阻力,因而限制了機械損失。
[0046]現在將描述本實施方式的優點。
[0047](I)動渦旋23的端面231a包括保持密封構件51的凹槽50。密封構件51包括橡膠部53和樹脂部52,該橡膠部53在凹槽50中彈性地變形,該樹脂部52由比橡膠部53硬的材料制成。另外,樹脂部52朝向分隔部21部分地突伸至凹槽50的外部。樹脂部52接觸分隔部21,這密封了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與像在現有技術中用金屬密封構件密封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的情況相比較,這有效地限制了制冷劑從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的泄漏。另外,彈性變形的橡膠部53產生了用于恢復橡膠部53的初始形狀并且朝向定渦旋
22推動動渦旋23的回彈力。因而,動渦旋23被朝向定渦旋22推動,甚至在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不充分時一比如當渦旋式壓縮機10開始運轉時一亦是如此。這增強了壓縮室25的密封。
[0048]在渦旋式壓縮機10的正常操作期間,動渦旋23通過由橡膠部53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以及通過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所產生的推動力而被朝向定渦旋22推動。因而,甚至當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的推動力朝向定渦旋22充分地推動動渦旋23因而安全可靠地密封壓縮室25時,由橡膠部53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也仍然朝向定渦旋22推動動渦旋23。然而,橡膠部53的使動渦旋23壓靠定渦旋22的彈性變形的推動力小于通過常規金屬密封構件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這限制了機械損失。
[0049](2)橡膠部53部分地具有比樹脂部52小的徑向寬度。這在凹槽50中形成了允許橡膠部53的彈性變形的空間。因而,橡膠部53可以在凹槽50中容易地變形。
[0050](3)密封構件51的樹脂部52和橡膠部53 —體地形成。與樹脂部52和橡膠部53彼此分離的情況相比較,這允許密封構件51容易地被保持在凹槽50中。此外,確保樹脂部52與橡膠部53之間的密封。
[0051](4)凹槽50在與動渦旋23的外周面分離的位置處設置在動渦旋23的端面231a中。與例如密封構件51被保持在形成于動渦旋23的端面231a中且在動渦旋23的外周面中開口的切口部中的情況相比較,這確保了密封構件51的保持。
[0052](5)動渦旋23包括:入口 36,該入口 36在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中開口 ;出口37,該出口 37通向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 ;以及連通通道38,該連通通道38連通入口 36和出口 37。因而,當壓縮室25中的壓力過度增大并且使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遠離固定基板22a移動時,壓縮室25中的被壓縮的制冷劑通過該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與固定基板22a之間的間隙流動至入口 36中。然后,制冷劑流動通過連通通道38和出口 37進入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這增大了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通過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中的背壓所產生的推動力將動渦旋23推向定渦旋22并且使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移動成與固定基板22a接觸。因此,可動螺旋壁23b的末端面壓靠定渦旋22。這增強了壓縮室25的密封。以此方式控制了相對于定渦旋22對動渦旋23的推動。如果動渦旋
23像現有技術中那樣通過由金屬密封構件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而被朝向定渦旋22推動,則相對于定渦旋22對動渦旋23的推動將難以恰當地控制。這會造成機械損失。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橡膠部53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使動渦旋23壓靠定渦旋22推動力小于由常規金屬密封構件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推動力。這允許容易地控制相對于定渦旋22對動渦旋23的推動并且限制了機械損失。
[0053](6)密封構件51的樹脂部52面向分隔部21。與密封構件51的橡膠部面向分隔部21的情況相比較,這增強了動渦旋23繞動時在分隔部21上滑動的密封構件51的耐磨性。
[0054](7)本實施方式不包括像現有技術中的金屬密封構件。這消除對分隔部21中的允許金屬密封構件的彈性變形的凹入部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分隔部21的制造。
[0055](8)樹脂部52包括面向分隔部21的平坦表面。這允許樹脂部52的表面52a與分隔部21之間的平面接觸。因而,與樹脂部52和分隔部21線接觸(或點接觸)的情況相比較,樹脂部52與分隔部21之間的接觸面積擴大。這增強了對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與馬達殼體構件12的位于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外側的區域的密封隔離。
[0056](9)樹脂部52朝向分隔部21部分地突伸至凹槽50外部,并且樹脂部52的表面52a與分隔部21接觸。因而,甚至當壓縮室25中的壓力過度增大且使動渦旋23朝向分隔部21移動時,仍然限制動渦旋23的端面231a與分隔部21的接觸。這減小了動渦旋23與分隔部21之間的滑動阻力,并且限制了機械損失。
[0057]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明顯的是,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以許多其他的具體形式來實施本發明。特別地,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可以以下面的形式實施。
[0058]如在圖4中所示,動渦旋23的端面231a可以包括用作保持部的切口部60。切口部60在動渦旋23的外周面中開口。切口部60比在與動渦旋23的外周面分離的位置處形成在端面231a中的凹入部更易于形成在動渦旋23中。
[0059]如圖5中所示,環形密封構件51A可以包括環形樹脂部52A和環形橡膠部53A,該橡膠部53A從樹脂部52A的端面延伸。橡膠部53A可以包括垂直于樹脂部52A的端面延伸的內表面和外表面。橡膠部53A具有比樹脂部52A大的內徑和比樹脂部52A小的外徑。以此方式,橡膠部53A的在徑向方向上的寬度沿著橡膠部53A的整個軸向尺寸小于樹脂部52A的在徑向方向上的寬度。
[0060]如圖6中所示,樹脂部52A可以包括在面向橡膠部53A的端面中的配裝凹槽521A。橡膠部53A可以配裝至配裝凹槽521A中。這增強了樹脂部52A與橡膠部53A之間的連接和密封。
[0061]橡膠部53和樹脂部52可以具有相同的徑向寬度。
[0062]樹脂部52可以具有面向分隔部21的彎曲表面。這允許樹脂部52和分隔部21線接觸(或點接觸)。
[0063]樹脂部52可以朝向分隔部21完全地突伸到凹槽50的外部。
[0064]樹脂部52和橡膠部53可以彼此分離。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樹脂部52和橡膠部53如圖6中所示地配裝至彼此,例如以確保樹脂部52與橡膠部53之間的連接和密封。
[0065]背壓室35和圓形孔27a可以從排出區被供以制冷劑。
[0066]本示例和實施方式應當被看作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發明并不限于本文中所給出的細節,而是可以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或等同替代內進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渦旋式壓縮機,包括: 殼體; 定渦旋,所述定渦旋位于所述殼體內并且固定至所述殼體; 動渦旋,所述動渦旋相對于所述定渦旋繞動,其中,在所述動渦旋與所述定渦旋之間形成壓縮室; 對置壁,所述對置壁位于所述殼體中并且固定至所述殼體,其中,在所述對置壁與所述動渦旋之間形成背壓區,并且所述背壓區中的背壓朝向所述定渦旋推動所述動渦旋;以及環形密封構件,所述環形密封構件設置在所述動渦旋與所述對置壁之間, 所述渦旋式壓縮機的特征在于, 所述動渦旋包括面向所述對置壁且包括保持部的端面,其中,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密封構件, 所述密封構件包括橡膠部和樹脂部,所述橡膠部在所述保持部中彈性地變形,所述樹脂部由比所述橡膠部硬的材料制成, 所述樹脂部朝向所述對置壁至少部分地突伸到所述保持部外,以及所述樹脂部與所述對置壁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所述橡膠部至少部分地具有比所述樹脂部小的徑向寬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所述樹脂部和所述橡膠部一體地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 所述樹脂部和所述橡膠部彼此分離,并且 所述樹脂部包括凹槽,所述橡膠部配裝到所述凹槽中。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所述保持部是位于與所述動渦旋的外周面分開的位置處的凹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所述保持部是在所述動渦旋的外周面中開口的切口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 所述定渦旋包括固定基板和從所述固定基板突伸出的固定螺旋壁,所述動渦旋包括可動基板和從所述可動基板突伸出的可動螺旋壁,所述固定螺旋壁和所述可動螺旋壁彼此接合以限定所述壓縮室,并且所述動渦旋包括: 入口,所述入口開在所述可動螺旋壁的末端面中; 出口,所述出口開在所述背壓區中;以及 連通通道,所述連通通道將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連通。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渦旋式壓縮機,其中,所述樹脂部包括與所述對置壁接觸的平坦表面。
【文檔編號】F04C18/02GK104033383SQ20141007336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4日
【發明者】永野宏樹, 森達志, 水藤健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